龔信

《古今醫鑑》~ 卷之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2)

1. 痼冷

痼冷者,謂痼久而冷也。痼者,固也;冷者,寒之甚也。人之臟腑稟受不同,亦或將理失宜,遂致偏廢,故方中有痼冷、積熱之說。痼冷,中寒也。其病多由真陽虛弱,胃氣不實,復啖生冷冰雪、水酪諸寒之物,或坐臥陰寒久濕之地,以致臟腑久痼而冷。其為病也,或手足厥冷;或腹中久痛,溏泄無度;或腰腿重痛,如坐水中;或陰痿不舉,寒精自出;或久嘔逆,飲食不進;或自汗戰慄;或大腑洞泄;或小便頻數。此皆痼冷之為病也。

治之之法,宜溫補下元,健脾養胃,祛寒邪,固真氣,使陽氣得復,陰陽平和,則無偏勝之患而病愈矣。

白話文:

痼冷,指的是長期存在的寒冷症狀。 ,就是固定的意思;,指的是寒氣很重。人體臟腑先天稟賦不同,或是後天養護不當,就會導致某些器官功能失調,因此中醫才會說有痼冷積熱

痼冷,也就是內寒。這種病症主要由真陽虛弱胃氣不足引起,再加上攝入生冷冰雪、水酪等寒性食物,或長時間坐在潮濕陰冷的地方,導致臟腑長期處於寒冷狀態。

痼冷的表現症狀包括:

  • 手腳冰冷
  • 腹部持續疼痛,腹瀉不止
  • 腰腿沉重疼痛,感覺像坐在水中
  • 陽痿不舉,精液自溢
  • 嘔吐不止,食慾不振
  • 自汗戰慄
  • 大便稀薄,排泄量多
  • 小便頻繁

以上這些都是痼冷的症狀。

治療痼冷的方法,應該溫補下元,健脾養胃,驅除寒邪,固護真氣,讓陽氣恢復,陰陽平衡,這樣就不會偏於寒性而導致疾病,自然就會痊癒。

凡脫陽症,或因大吐大瀉之後,四肢逆冷,元氣不接,人事不省;或傷寒新瘥,誤與女人交接。其症小腹緊痛,外腎拳縮,面黑氣喘,冷汗自出,是名脫陽證,須臾不救。急用蔥燙法,更灸氣海(在臍下一寸五分)、關元(在臍下二寸)各五十壯,內服姜附湯、五積散之類。然後可服黑錫丹,或灸男左女右中指一壯,再灸關元穴七壯。

凡陰證身靜而重,語言無聲,氣喘難以喘息,目睛不了了,口鼻氣冷,水漿不入,大小便不禁,面上惡寒,有如刀刮,先用蔥熨法,次服四逆湯。

白話文:

如果出現脫陽症狀,可能是因為大量嘔吐和拉肚子後四肢冰冷,元氣無法連接,人昏迷不清醒;或者感冒剛好就錯誤地與女性發生性關係。症狀包括腹部收縮疼痛,生殖器萎縮,面部發青呼吸困難,冷汗直流,這就是所謂的脫陽症,如果不立即治療就會危及生命。應立刻使用蔥燙療法治療,並艾灸氣海(位於肚臍下方約1.5釐米處)和關元(位於肚臍下方約2釐米處)各50次,同時服用薑附湯、五積散等藥物。然後可以服用黑錫丹,或者艾灸男性左手或女性右手中的穴位一次,再次艾灸關元穴7次。

如果是陰症,身體沈重且沒有聲音,呼吸困難,眼睛模糊不清,口鼻呼出的空氣寒冷,不能喝水吃東西,大小便失禁,臉上感到極度寒冷,像被刀割一樣。首先應該使用蔥熨療法治療,接著服用四逆湯。

回陽返本湯(雲林制),治急陰證,手足冷,指甲青,少腹疼痛,外腎攣縮。

人參(一錢),白朮(一錢),乾薑(一錢,炒),丁香(八分),甘草(一錢),陳皮(一錢),半夏(制,一錢),大附子(制,一錢),茯苓(八分),神麯(炒,六分),白豆蔻(八分),沉香(五分)

白話文:

回陽返本湯,由雲林地區醫師所制,用於治療急性的陰虛證,症狀包括手腳冰冷、指甲發青、少腹疼痛、外腎縮緊。 方劑包含人參、白朮、乾薑(炒)、丁香、甘草、陳皮、半夏(制)、大附子(制)、茯苓、神麯(炒)、白豆蔻、沉香。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棗二枚,鹽少許,水煎服。外於臍上用熟蔥貼,冷則復易。外腎並陰囊以絹帛扎住,用炒鹽款款烙之。再用炒鹽燙胸膈、脅肋、上下小腹。如急陰不省人事,用鹽填滿臍中,艾火灸之,以醒為度。或大便閉結,以利氣丸通之。

斂陽丹,治陰寒痼冷。

丁香(一兩),砂仁(一兩),白豆蔻(一兩),紅豆(二兩),人參(五錢),厚桂(一兩),大附子(二兩),乾薑(一兩,炒),良薑(二兩,炒),均姜(二兩,炒)

白話文:

這段古文描述的是一種治療寒症的方法,包括內服湯藥、外敷療法以及針對緊急情況的處理措施。內服藥方主要使用生薑、紅棗等溫熱性藥材,以溫陽散寒。外敷療法則利用熟蔥、炒鹽等具備溫熱作用的物質,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寒症。緊急情況下,則使用鹽和艾火來刺激患者的意識,促進恢復。

斂陽丹是一種治療陰寒痼冷的藥方,包含多種溫陽散寒的藥材,具有溫補脾腎、散寒止痛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這段古文描述的治療方法僅供參考,實際治療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切勿自行用藥。

上為末,好酒煮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黑豆酒,治症同前。

黑豆不拘多少,鍋內炒熟,以好酒淬之,就以碗蓋,勿令泄氣,候溫飲酒,大效。

回春散(楊小川傳),治陰冷如神。歌曰:

一錢白礬八分丹,二分胡椒細細研,焰硝一分共四味,釃醋調和手內攤。男左女右合陰處,渾身是汗濕衣衫,此方用者如神效,不義之人不可傳。

白話文:

以上記載了三個古代醫方,分別針對同一種症狀。第一個醫方用藥材研磨成粉末,製作成丸劑服用。第二個醫方採用黑豆酒治療。第三個醫方為回春散,由楊小川傳授,主治陰冷症狀,並用歌訣形式記錄了藥方和使用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最後一個醫方強調了道德約束,不可傳授給不義之人,顯示出古代醫者對藥方使用倫理的重視。

備註

  • 藥材名稱和劑量僅供參考,實際使用應遵醫囑。

助陽散(秘方),治極冷急症。

芥菜子(七錢),乾薑(三錢)

上為末,水調作一餅貼臍上,以絹帛縛住,上置鹽以燙鬥燙之數次,汗出為度。又將病人小便,攀陰莖,往上盡頭處,用艾炷灸七壯,神效。

回陽丹(秘方)

乾薑(一兩),牡蠣(一兩)

上為細末,以火酒調稠,搽手上,男子用雙手揉外腎即愈,女子以男子手搽藥,急按兩乳,仍揉擦熱,汗出則愈。

固陽膏(秘方),治因女色,致成陰證。

白話文:

以下是古文中提到的文字內容:

  • 助陽散:治療非常寒冷和緊急的情況。使用七錢芥菜籽和三錢乾薑磨成粉末,用水混合成為一個圓形物體放在肚臍上,再用織布綁好並在上面放一些鹽來加熱幾次直到出汗為止。另外,讓病人的尿液流到陰莖最前端的地方,然後用艾草點燃七個火柱進行針灸,效果神奇。
  • 回陽丹:治療因為過於寒冷而導致的問題。使用一兩乾薑和一兩牡蠣研磨成細粉狀,加入適量的火酒攪拌均勻後塗抹在手掌心上,男性可以搓揉外部生殖器即可康復;女性可以用男性的手掌心塗抹藥品,用力按摩乳房並且擦拭至發熱,等到出汗就可痊癒。
  • 國陽膏:治療因為與異性接觸而引起的病症。是祕方,具體方法未明確說明。

生白礬(三錢),黃丹(二錢),乾薑(五錢),母丁香(十個),胡椒(十五粒)

上為末,用醋和得所,以男左女右手握藥搭臍上,被蓋少頃,汗出即愈。

白話文:

生成白礦石(3錢),黃丹(2錢),乾薑(5錢),母丁香(10個),胡椒(15粒) 將以上藥材研磨爲粉末,並加入適量的醋混合均勻。男性左手、女性右手握住藥團敷在臍部上方,蓋好衣物稍等片刻後出汗即可痊癒。

2. 虛勞

虛勞之脈,或浮大,或弦數。大者勞也,弦者亦勞。大弦易治,血氣未衰,可斂而正也。弦者難治,血氣已耗而難補。雙弦則賊邪侵脾,加數則殆矣。又曰:骨蒸勞熱,脈數而虛,熱而澀少,必殞其軀,加汗加嗽,非藥可除。

夫勞之為言,言劇也,故以勞瘵為難治之疾。古方雖分六極、六損、五勞、七傷、五屍、九蟲、十疰、二十四蒸之症種種不同,大抵皆由少年之時,嗜欲無節,起居不時,或七情六淫之所傷,或飲食勞倦之有過,漸至真陰衰虛,相火熾焰,火旺則銷爍真陰,而發蒸蒸之燥熱也。

蓋火衝於上焦者,發熱之中,則兼咳嗽喘急,吐痰吐血,肺痿肺癰等症;其火結於下焦者,發熱之中,則兼淋濁結燥,遺精盜汗,驚悸腹痛等症也;婦人則兼月水不通之類。及其火熾既久,氣必傷矣。傷則不能運化水穀,水穀停留,而濕熱生蟲生積之由也。蟲積日深,變異莫測,齧人心肺,蝕人臟腑精華,殆莫能救矣。

白話文:

在談到虛勞的脈象時,可能出現浮大或弦數的現象。脈象浮大,表示身體勞累;弦數則同樣暗示著勞累。浮大脈較容易治療,因為血氣還沒有完全衰退,可以通過調理得到改善。然而,弦脈的治療較為困難,因為血氣已經耗盡且難以補充。若兩脈皆弦,則表示外邪侵襲脾臟,加上脈數則病情更加嚴重。又有一說:骨蒸勞熱的病症,脈象會表現為數而虛,熱感且血液流動不暢,這將導致生命危險,若再加上出汗和咳嗽,這些情況通常無法通過藥物來消除。

「勞」這個詞,指的是病情嚴重,因此把勞瘵視為難以治療的疾病。古代的醫方雖然分類了六極、六損、五勞、七傷、五屍、九蟲、十疰、二十四蒸等各種症狀,但大致都是由於年輕時期,放縱慾望、作息不規律,或者受到七情六淫的傷害,或是飲食和勞累過度所導致。最終導致真正的陰氣衰弱虛弱,相對的火氣變得旺盛,火勢旺盛則會消融真正的陰氣,引起蒸騰的燥熱。

火氣上沖,會在發熱的同時伴隨著咳嗽喘息、吐痰吐血等肺部疾病,而火氣在下焦,發熱的同時會伴隨尿道疼痛、乾燥、遺精、夜間多汗、心悸腹痛等症狀。對於女性來說,還會伴有月經不順等問題。當火氣長時間持續旺盛,氣體必定會受損。氣體受損後,就不能正常運轉食物和飲料,使得食物和飲料積聚,從而導致濕熱生蟲、積聚。蟲子積聚日久,變化莫測,會侵害心肺,消耗人的臟腑和精華,情況危急,難以輓救。

況其親炙之人,薰陶日久,受其惡氣,多遭傳染,是曰傳屍,即前所謂九蟲、十疰、二十四蒸之類是也,得病日淺,猶當施治,姑息日久,或至發熱不休,形體尫羸,真氣將脫,事不及矣。

治之之法,惟滋陰降火,是澄其源也;消痰和血,取積追蟲,是潔其流也。及灸膏肓、崔氏四花穴,無有不效。近世以來,多以紫河車加補腎清心退熱之藥治之,獲效者亦多矣。醫者可不以補虛為主,而兼去邪矣乎!

凡陰虛證,每日午後惡寒發熱,至晚亦得微汗而解,脈必虛濡而數,絕類瘧疾。但瘧脈弦,而虛脈大,為辨耳。若誤作瘧疾治之,多致不救。

白話文:

如果與患病者親近,長期受到其惡劣的氣息影響,很容易被傳染,這就叫做傳屍,也就是古代所说的九蟲、十疰、二十四蒸之類的病症。如果病程短,還可以治療,如果拖延時間久了,可能會出現持續發熱、身體虛弱、真氣將要耗盡,就無藥可救了。

治療方法是要滋陰降火,這就像澄清水源一樣;還要消痰和血,清除積聚的病邪,追殺病蟲,這就像清理水流一樣。另外可以用艾灸膏肓穴、崔氏四花穴,這些方法都非常有效。近來很多人用紫河車加上補腎清心退熱的藥物治療,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醫生應該以補虛為主,同時也要清除病邪啊!

凡是陰虛的症狀,每天下午都會發冷發熱,到晚上稍微出汗後就會好轉,脈象必然虛弱滑軟而快,非常像瘧疾。但瘧疾脈象弦急,而陰虛脈象卻大而虛,這是兩者的區別。如果誤以為是瘧疾而進行治療,就會導致無法挽回的後果。

滋陰降火湯,王節齋曰:男子色欲過度,損傷精血,必致陰虛火動之病,睡中盜汗,午後發熱,哈哈咳嗽,怠倦無力,飲食少思。甚則痰涎帶血,咯血唾血,或咳吐衄血,身熱,脈沉數,肌肉消瘦,此為勞瘵,最重難治。輕則用藥數十劑,重者期以歲年,然必須病人愛命,堅心定志,絕房室,息妄想,戒惱怒,節飲食,以自培其根。不則雖服良藥,亦無用也。此病治之於早,猶為不易;若到肌肉消盡,沉困著床,六脈躁疾,則更難為矣。此方治色欲症,先見潮熱盜汗,咳嗽倦怠,趁早服之,愈可必矣。

當歸身(酒洗,一錢二分),川芎(一錢),白芍藥(酒炒,一錢),生地黃(酒洗,五分),熟地(薑汁炒,一錢),天門冬(湯泡,去心,一錢),黃柏(蜜炙,七分),知母(蜜炙,一錢),陳皮(七分),白朮(一錢三分),乾薑(炒黑,三分),甘草(炙,五分)

白話文:

這是一道古時治療男性因性生活過度而導致身體疲憊、精神衰弱、容易出汗和發燒等疾病的藥方。 配方中的成分包括了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黃、熟地、天門冬、黃柏、知母、陳皮、白朮、乾薑和甘草等多種中草藥物。這些草藥經過不同的處理方式如酒洗、蜜炙等方式進行炮製,然後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使用。 這個藥方主要適用於那些已經出現了一些早期症狀的人羣,例如經常感到疲倦、易出汗、喉嚨痛等等。如果能夠在病情還不是很嚴重的時候就開始服用這種藥方,那麼有可能會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服用該藥方之前應該要確保自己的健康狀況良好,並且遵循醫生的指示來正確地使用它。此外,患者也需要保持一個積極的生活態度以及避免一些不良習慣比如抽菸喝酒等等纔能夠更好地恢復健康。

一方去乾薑,加玄參、貝母、麥門冬、五味子,甚效。

上銼一劑,生薑煎,加竹瀝、童便、薑汁同服。若咳嗽甚,加紫菀、款冬花、五味子、杏仁。喘,加桑白皮。若痰多,加製半夏、貝母、栝蔞仁、白茯苓。若潮熱甚,加柴胡、知母、地骨皮。若盜汗多,加酸棗仁、牡蠣、浮小麥。若遺精夢滑。加龍骨、牡蠣、山茱萸肉。若青皮,加白茯苓、黃連。

白話文:

這個方子去除乾薑,加入玄參、貝母、麥門冬、五味子,效果很好。

將藥材研磨成粉,用生薑水煎服,並加入竹瀝、童尿、薑汁一同服用。如果咳嗽嚴重,可以加入紫菀、款冬花、五味子、杏仁。如果喘不過氣,可以加入桑白皮。如果痰多,可以加入製半夏、貝母、栝蔞仁、白茯苓。如果潮熱嚴重,可以加入柴胡、知母、地骨皮。如果盜汗多,可以加入酸棗仁、牡蠣、浮小麥。如果遺精夢遺,可以加入龍骨、牡蠣、山茱萸肉。如果伴有青皮症狀,可以加入白茯苓、黃連。

若兼衄血咳血,出於肺也,加桑白皮、黃芩、山梔子。若兼嗽血痰血,出於脾也,加桑白皮、貝母、黃連、栝蔞仁。若兼嘔吐血,出於胃也,加山梔子、黃連、乾薑、蒲黃、韭汁、薑汁。若兼咯唾血,出於腎也,加桔梗、玄參、側柏葉。

此症屬火,大便多燥,然當愈加撙節愛養,勿令泄瀉。若脾胃一壞,則前項寒涼之藥難用矣。倘遇如斯,急服理脾固本健胃之劑。

理脾固本湯

白話文:

如果同時出現鼻出血、咳血,屬於肺熱,要加桑白皮、黃芩、山梔子。如果同時出現咳血帶痰、吐血帶痰,屬於脾熱,要加桑白皮、貝母、黃連、栝蔞仁。如果同時出現嘔吐血,屬於胃熱,要加山梔子、黃連、乾薑、蒲黃、韭汁、薑汁。如果同時出現咯血帶唾液,屬於腎熱,要加桔梗、玄參、側柏葉。

這種病症屬於火熱症,大便通常會乾燥,因此要更加注意養護,避免腹瀉。如果脾胃功能受損,就難以服用之前提到的寒涼藥物。遇到這種情況,要緊急服用理脾固本健胃的藥方。

白朮(炒,一錢),白茯苓(一錢),陳皮(八分),半夏(制,八分),神麯(炒,一錢),麥芽(炒,一錢),甘草(炙,七分)

上銼一劑,薑、棗煎服。候脾胃氣固,然後用前本病藥。

清離滋坎湯(雲林制)〔批〕(按此方治勞瘵陰虛火動者),治陰血虛相火旺,盜汗潮熱,咳嗽吐痰,一切虛勞等症,並加治之。

生地黃(二錢),熟地黃(二錢),天門冬(一錢),麥門冬(一錢),當歸(酒洗,一錢),白芍(酒炒,一錢),山茱萸(酒蒸,去核,一錢五分),乾山藥(一錢),白茯苓(八分),白朮(土炒,一錢),牡丹皮(一錢二分),澤瀉(八分),黃柏(蜜炒,八分),知母(蜜炒,八分),甘草(炙,七分)

白話文:

取白朮、白茯苓、陳皮、半夏、神麴、麥芽、甘草各適量,研磨成粉,用薑、棗煎服。待脾胃氣恢復後,再用之前治療本病的藥方。此方適用於陰血虛、相火旺、盜汗潮熱、咳嗽吐痰、一切虛勞等症。此外,還可用生地黃、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當歸、白芍、山茱萸、山藥、白茯苓、牡丹皮、澤瀉、黃柏、知母、甘草等藥材,根據病情適量添加。

上銼一劑,水煎服。嗽盛,加紫菀、款冬花。痰盛,加貝母、栝蔞仁。熱盛,加地骨皮。心下怔忡,加遠志、酸棗仁。吐血,加山梔子、茅花。鼻衄,加桑白皮、韭汁。

東實兩虛瀉南補北湯,治酒色過度,妄泄真陰,陰虛火動,火旺痰多,發熱咳嗽,咯血唾血等症。

黃連(淡薑汁炒,四兩。瀉南方火,寬心下痞滿,止嘔吐之要藥也),黃柏(鹽水炒,六兩。補北方水,除熱濟陰,抑諸火之要藥也),枯芩(生用,二兩。清肺滋源),知母(去毛,三兩。降北方右尺相火,除骨蒸勞熱要藥),貝母(去心,四兩,用栝蔞仁煮汁浸一宿。

白話文:

上銼一劑,水煎服。咳嗽嚴重,可以加入紫菀、款冬花。痰多,可以加入貝母、栝蔞仁。熱氣旺盛,可以加入地骨皮。心下悸動,可以加入遠志、酸棗仁。吐血時,可以加入山梔子、茅花。鼻出血時,可以加入桑白皮、韭汁。

「東實兩虛瀉南補北湯」,用來治療因飲酒和房事過度導致的真陰損失,陰虛引發的火旺,以及火旺引起的痰多、發熱咳嗽、咯血唾血等症狀。

黃連(用淡薑汁炒製,四兩。能降火、舒緩心下脹滿、止吐),黃柏(用鹽水炒製,六兩。能補腎水、清熱養陰、抑制諸種火災),枯芩(生用,二兩。能清肺潤源),知母(去毛後使用,三兩。能降火、消除骨蒸勞熱,是重要藥物),貝母(去心後使用,四兩。用栝蔞仁煮汁浸泡一夜。能清熱化痰)。

清西方金,消痰解煩),桔梗(二兩,引諸藥至西方肺金之地,助子扶母之虛也),杏仁(去皮尖,三兩半。收斂耗散之金,乃降氣生津之藥也),五味子(鹽水炒,三兩。滋少陰不足之水,收大陰耗散之金),紫菀(去土,二兩半,用沉香煎水浸曬,大降氣止嗽),當歸(童便浸,二兩。補血和血之聖藥),赤芍藥(生用,二兩半。

平東方有餘之木,安中央不足之土)生地黃(酒洗,三兩。涼血生血,清榮中之伏火),天門冬(湯泡,去心,四兩。潤肺清痰中血,止吐血,清諸經混雜之血),天花粉(二兩,止渴生津),白朮(麩炒,一兩半。益脾土以生肺金),白茯苓(二兩,瀉諸經火於小便中出)

白話文:

清瀉西方肺金之火,消痰解煩熱。

  • 桔梗 (兩錢):引導藥物至肺部,輔助肺金,滋養虛弱之肺。
  • 杏仁 (三錢半):收斂肺氣,降氣生津,為降氣生津之藥。
  • 五味子 (三錢):以鹽水炒制,滋養腎陰,收斂肺氣。
  • 紫菀 (二錢半):去土後,以沉香煎水浸泡,降氣止咳。
  • 當歸 (二錢):用童便浸泡,補血和血,是補血聖藥。
  • 赤芍 (二錢半):生用,平息東方肝木之過盛,安撫中央脾土之不足。

清瀉肝火,滋養脾土。

  • 生地黃 (三錢):用酒洗淨,涼血生血,清除熱邪。
  • 天門冬 (四錢):去心後用湯泡,滋潤肺部,清除痰血,止咳止吐血,清熱解毒。
  • 天花粉 (二錢):止渴生津。
  • 白朮 (一錢半):用麩炒制,補脾益氣,生肺金。
  • 白茯苓 (二錢):瀉火利尿,將體內熱邪排出體外。

註解

  • 此方為中醫古方,使用文言文描述藥物及其功效。
  • 方中所述的「西方金」指的是肺,「東方木」指的是肝,「中央土」指的是脾。
  • 各個藥物的作用根據五行學說,互相配合,達到清熱解毒、補益氣血的功效。
  • 此方僅供參考,實際應用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由專業醫師判斷。

上銼,每服八錢,烏梅一個,燈心三分,水煎溫服。吐衄盛,加茜根、大小薊、藕節、白茅根、側柏葉、京墨。痰盛,加半夏、前胡、竹瀝、荊瀝。喘急,加栝蔞仁、石膏、葶藶、桑白皮、紫蘇子、沉香、枇杷葉。熱甚,加柴胡、地骨皮、連翹、銀柴胡。風盛,加防風、荊芥穗、酸棗仁、薄荷、甘菊花、旋覆花。

白話文:

上銼的服用方法:

基本方劑:

  • 上銼 八錢
  • 烏梅 一個
  • 燈心 三分

用水煎煮,溫服。

症狀加减:

  • 吐血、鼻出血過多: 加茜根、大小薊、藕節、白茅根、側柏葉、京墨。
  • 痰多: 加半夏、前胡、竹瀝、荊瀝。
  • 呼吸急促: 加栝蔞仁、石膏、葶藶、桑白皮、紫蘇子、沉香、枇杷葉。
  • 發熱嚴重: 加柴胡、地骨皮、連翹、銀柴胡。
  • 風邪較重: 加防風、荊芥穗、酸棗仁、薄荷、甘菊花、旋覆花。

寒盛,加人參、黃耆、桂枝。心下怔忡驚悸,加茯神、遠志、柏子仁、酸棗仁。脅下氣膨,加枳殼、青皮、白芥子。淋濁,加豬苓、澤瀉、木通、車前子。小便澀,加木通、石葦、滑石、海金沙。遺精,加牡蠣、蓮子肉。盜汗,加黃耆、牡蠣、麻黃根、浮小麥。熱燥,加滑石、石膏、火麻仁、山梔子。

白話文:

如果身體寒氣重,可以加人參、黃耆、桂枝。如果胸口不安、驚悸,可以加茯神、遠志、柏子仁、酸棗仁。如果脅肋下氣脹,可以加枳殼、青皮、白芥子。如果小便混濁,可以加豬苓、澤瀉、木通、車前子。如果小便澀滯,可以加木通、石葦、滑石、海金沙。如果遺精,可以加牡蠣、蓮子肉。如果盜汗,可以加黃耆、牡蠣、麻黃根、浮小麥。如果燥熱,可以加滑石、石膏、火麻仁、山梔子。

三和湯(雲林制),治咳嗽痰盛,潮熱陰虛。

當歸(一錢五分),川芎(五分),白芍藥(一錢),熟地黃(二錢),陳皮(八分),製半夏(八分),茯苓(一錢),黃連(薑汁炒,一錢),枯芩(八分),黃柏(炒,八分),山梔(炒,八分),枳殼(八分),桔梗,杏仁(去皮尖),桑白皮,五味子(去梗),知母(去毛),貝母(去心),玄參,白朮(土炒),阿膠(蛤粉炒,或麵炒成珠子),馬兜鈴,甘草(各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二碗,煎八分,空心服。

白話文:

三和湯,是雲林地區的藥方,用於治療咳嗽痰多、潮熱發燒、陰虛體質。藥材包括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陳皮、半夏、茯苓、黃連、黃芩、黃柏、山梔、枳殼、桔梗、杏仁、桑白皮、五味子、知母、貝母、玄參、白朮、阿膠、馬兜鈴、甘草,各取等分,混合煎煮。生薑三片,加水兩碗,煎煮至八分,空腹服用。

清肺滋陰散(杜次泉傳)〔批〕(按此方治勞瘵陰虛兼有實熱者),治酒色太過,斫喪真陰,陰火上升,肺金受侮,以致唾痰稠濁,咳嗽咽瘡。

川芎(酒洗,一錢),白芍(炒,一錢半),生地黃(二錢),白朮(炒,一錢),陳皮(一錢),白茯苓(八分),黃柏(蜜炒,一錢),知母(一錢),貝母(去心,一錢),紫菀(八分),五味子(六分),款冬花(八分),麥門冬(一錢),地骨皮(一錢),黃連(炒,五分),遠志(甘草湯泡。八分),酸棗仁(炒,六分),甘草(四分)

白話文:

清肺滋陰散(杜次泉傳)

批註: 此方適用於勞瘵(慢性肺結核)陰虛兼有實熱的患者。

病因病機: 患者因過度飲酒、縱慾,損傷了腎陰,導致陰虛火旺,虛火上炎,侵犯肺金,引起痰稠濁、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

組成:

  • 川芎(酒洗,1錢)
  • 白芍(炒,1錢半)
  • 生地黃(2錢)
  • 白朮(炒,1錢)
  • 陳皮(1錢)
  • 白茯苓(8分)
  • 黃柏(蜜炒,1錢)
  • 知母(1錢)
  • 貝母(去心,1錢)
  • 紫菀(8分)
  • 五味子(6分)
  • 款冬花(8分)
  • 麥門冬(1錢)
  • 地骨皮(1錢)
  • 黃連(炒,5分)
  • 遠志(甘草湯泡,8分)
  • 酸棗仁(炒,6分)
  • 甘草(4分)

注:

  • 此處的劑量單位為錢和分,1錢約等於3.75克,1分約等於0.375克。
  • 甘草湯泡遠志,表示先用甘草煎湯,然後用此湯泡遠志。

上銼一劑,生薑一片,竹瀝三匙,煎服。心下怔忡,夜臥不寐,加人參八分。心煩躁亂,加枳實六分,竹茹六分。如痰涎壅盛,加栝蔞仁六分,天花粉一錢。如咽喉有瘡,用通嗌散吹之(通嗌散方見咽喉門)

坎離膏(黃賓江傳),治勞瘵陰虛發熱,咳吐咯血等症。

川黃柏(四兩),知母(去毛,四兩),生地黃(二兩),熟地黃(二兩),天冬(去心,二兩),麥冬(去心,二兩),杏仁(去皮,七錢),胡桃肉(去皮,四兩),白蜜(四兩)

白話文:

取藥材一劑,加入生薑一片、竹瀝三匙煎煮服用。如果心神不寧,夜裡睡不著,再加人參八分。若心煩躁亂,則加枳實六分、竹茹六分。如果痰液過多,就加栝蔞仁六分、天花粉一錢。如果咽喉有潰瘍,則用通嗌散吹入喉嚨。

坎離膏則用於治療勞瘵、陰虛發熱、咳嗽吐血等症狀。所需藥材有:川黃柏(四兩)、知母(去毛,四兩)、生地黃(二兩)、熟地黃(二兩)、天冬(去心,二兩)、麥冬(去心,二兩)、杏仁(去皮,七錢)、胡桃肉(去皮,四兩)、白蜜(四兩)。

上先將黃柏、知母用童便三碗,水三碗,共六碗,側柏葉一把,煎至三碗,去渣,入天麥冬、生熟地於汁內,再添水二碗,煎數百沸,濾汁置一邊。將天麥冬、生熟地渣搗爛如泥,再用水二碗另煎,約耗其半,和入前汁,再將杏仁、胡桃仁用水擂爛,濾過汁,再擂再濾,勿混入渣,同蜜入前汁內,慢火熬成膏子,入水內,去火毒。每服三五匙,側柏葉煎湯,空心調服,忌犯銅鐵器。

寧嗽膏(京師傳),治陰虛咳嗽,火動咯血,服之斂肺。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叫做寧嗽膏,是治療陰虛咳嗽、火動咯血的傳統中醫配方。它主要由黃柏、知母、側柏葉、天麥冬、生熟地、杏仁、胡桃仁、蜂蜜等藥材組成。

首先,將黃柏和知母用童便和水煎煮,然後加入側柏葉繼續煎煮。接着,加入天麥冬和生熟地,煎煮至水沸騰數百次,濾取藥汁。再將天麥冬和生熟地的渣滓搗爛,用水煎煮,然後與先前濾取的藥汁混合。

之後,將杏仁和胡桃仁研磨成糊狀,濾取汁液,反覆研磨濾汁,避免渣滓混入,加入藥汁中,並加入蜂蜜,以小火熬製成膏狀。

服用時,每服三至五匙,用側柏葉煎湯調服,空腹服用。需要注意的是,服用此方時忌用銅鐵器皿。

寧嗽膏具有斂肺止咳的功效,可以治療陰虛咳嗽、火動咯血等病症。

天冬(去心,半斤),杏仁(去皮,四兩),貝母(去心,四兩),百部(四兩),百合(四兩),款冬花(五兩),紫菀(三兩),白朮(四兩)

上銼,用長流水二十碗,煎五碗,濾渣再煎,如是者三次,共得藥汁十五碗,入飴糖半斤,蜜一斤,再熬,又入阿膠四兩,白茯苓細末四兩,和勻如膏。每服三五匙。

玄霜雪梨膏(秘方),生津止渴,除咯血吐血,及治勞心動火,勞嗽久不愈,消痰止嗽,清血歸經。

雪梨(六十個,去心,皮,取汁三十鍾,酸者不用),藕汁(十鍾),新鮮生地黃(搗取汁,十鍾),麥門冬(搗爛煎汁,五鍾),蘿蔔汁(五鍾),茅根汁(十鍾)

白話文:

將天冬、杏仁、貝母、百部、百合、款冬花、紫菀、白朮等藥材磨成粉末,用大量水煎煮三次,取藥汁十五碗,加入飴糖、蜂蜜,熬煮後再加入阿膠和白茯苓粉,製成膏狀。每次服用三到五匙。此方名為玄霜雪梨膏,具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血歸經等功效,適用於勞心動火、久咳不愈等症。另外,還需準備雪梨、藕、生地黃、麥門冬、蘿蔔和茅根,分別榨汁,混合使用。

上六汁,再重濾去渣,將清汁再入火煎煉,入蜜一斤,飴糖半斤,柿霜半斤,薑汁一盞,入火再熬如稀糊,則成膏矣。如血不止,咳嗽,加側柏葉搗汁一鍾,韭白汁半鍾,茜根汁半鍾,俱去渣,入前汁內,煎成膏服之。

清火永真膏(京師傳)

生地黃(四斤,搗汁),天門冬(六兩),款冬花茸(六兩)

上以天冬、款冬水熬,取渣搗爛再熬,然後入地黃汁煎煉成稠,入白蜜一斤再煎,再用五味子一兩,另熬汁半鍾,入膏內再煎,至稠黏為度。每日用一二次。

白話文:

清火永真膏(京師傳)

製作方法:

  1. 取生地黃四斤,搗爛取汁。
  2. 天門冬六兩,款冬花茸六兩,以水熬煮,取渣後搗爛再熬。
  3. 將熬好的天冬、款冬渣加入生地黃汁中,繼續煎煉至稠狀。
  4. 加入白蜜一斤,繼續煎煮。
  5. 取五味子一兩,另熬煮成半鐘汁液。
  6. 將五味子汁加入膏中,繼續煎煮至稠黏即可。

服用方法:

每日服用一至二次。

加味配方:

若血止不住,或咳嗽,可加入側柏葉搗汁一鐘、韭白汁半鐘、茜根汁半鐘,將所有汁液去渣後,加入清火永真膏中,繼續煎煮成膏狀服用。

注釋:

  • 上六汁:指生地黃、天冬、款冬花茸等六味藥材的汁液。
  • 柿霜:柿子的霜降,具有清熱潤肺的功效。
  • 茜根汁:茜草的根部汁液,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
  • 鍾:古代容量單位,約等於現代的200毫升。

噙化丹(秘方)〔批〕(按此方理勞嗽治標之劑),治陰虛勞嗽。

天門冬(一兩,酒蒸,瓦焙),麥門冬(一兩,酒蒸,瓦焙),生地(一兩五錢),熟地(一兩五錢),知母(一兩,酒炒),貝母(一兩,炒),杏仁(一兩,炒),紫菀(一兩,炒),款冬花(二兩,水洗,焙乾),阿膠(八錢,蛤粉炒成珠),當歸(一兩,酒洗,焙乾),枳實(一兩,炒),桔梗(一兩,炒),半夏(一兩,制),黃連(一兩,炒),黃芩(一兩,炒),米仁(七錢,炒),花粉(一兩,炒),青礞石(煅,八錢),薄荷(二兩,水洗,焙)

白話文:

噙化丹專治陰虛勞嗽,配方包括:天門冬、麥門冬、生地、熟地、知母、貝母、杏仁、紫菀、款冬花、阿膠、當歸、枳實、桔梗、半夏、黃連、黃芩、米仁、花粉、青礞石、薄荷。各藥材需經過不同的炮製處理,如酒蒸、瓦焙、炒等。

上為極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夜臥口噙化下。

抑心清肺丸(秘方),治肺熱咯血咳嗽,兼治血痢。

黃連(三兩),赤茯苓(三兩),阿膠(二兩)

上以上二味為極細末,水熬阿膠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食後米飲送下。蓋連、芩有降心火之功,阿膠具保肺金之力,則嗽除血止而病自愈矣。

小金丹(方外異人傳),治勞瘵吐痰吐血,發熱咳嗽。

啞芙蓉(一錢),硃砂(三分),麝香(三分)

白話文:

上為極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夜臥口噙化下。

「抑心清肺丸」(祕方),用於治療肺熱引起的咯血咳嗽,以及血痢。

黃連(三兩),赤茯苓(三兩),阿膠(二兩)

上以上二味為極細末,用水熬煮阿膠,然後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約五六十粒,飯後以米飲送服。因為黃連和赤茯苓具有降心火的功效,阿膠能夠保護肺部,所以可以消除咳嗽和止血,病情自然得以痊癒。

「小金丹」(方外異人傳),用於治療勞瘵(一種古代的肺結核)所引起的吐痰和吐血,以及發熱咳嗽。

啞芙蓉(一錢),硃砂(三分),麝香(三分)

注:這些藥方需由專業中醫師根據個體情況進行診斷後使用,不適宜自行試用。

上為細末,外用高良薑四兩,切碎,燒酒泡三日,去酒,入水十碗,煎至二三碗,濾去渣,慢火熬成膏,再入乳汁半盞,再熬,入前藥為丸,如黃豆大,金箔為衣。每服一丸,先吃梨一片,然後以藥丸嚼下,再吃梨一片,痰嗽頓止,發熱即退。

神灸法,治傳屍勞蟲。

於癸亥日灸兩腰眼,低陷中是穴。每穴灸艾七炷,若灸九炷、十炷尤妙。先隔一日前點穴,方睡至半夜子時,一交癸亥日期,便灸。其蟲從大便中出,即用火焚之,棄於江河中。如蟲有黑嘴者,則其在內已傷入腎臟矣,此不可治。蟲宜謹避,瘵有數蟲,如蜈蚣,如小蛇,如蝦蟆,如馬尾,如爛面,如亂絲,如蒼蠅,如壁油蟲,上紫下白,形銳足細而有口,或如白蟻,孔竅中皆出。此勞瘵根毒,若傳至三人,則如人形,如鬼狀。

白話文:

这段文字描述了古代中医治疗一种名为“传屍勞蟲”的疾病的药方和神灸法。

药方

以高良薑、乳汁等材料制成药丸,服用后可止咳化痰、退烧。

神灸法

则是在癸亥日对腰眼进行艾灸,帮助排出体内病虫。如果排出虫子带有黑嘴,则表示病情严重,无法治愈。

传屍勞蟲

是一种寄生虫,会随着人体的血液、体液传播,症状包括咳嗽、发热、腹痛等。古人认为这种疾病会传染给其他人,而且虫子会随着病情发展而逐渐变化形态,甚至变成人形或鬼状。

予觀近世陰虛火動之疾,十無一活,何也?蓋由色欲勞役之過,七情五味之偏,遂至真元漸耗,虛火上炎,勞瘵之疾作矣。方履霜之始,飲食如舊,起居如常,惟咳嗽一二聲,自謂無恙,且諱疾忌醫,滅身無悟,及蔓延日久,倒臥於床,而堅冰已至矣。良可哀哉!若遇明醫,必用滋陰降火健脾之藥,以培其本,緩緩投以數十劑,庶可少濟。

如求醫心亟,效期旦夕,服藥未幾數劑,遂謂無功,躁急火熱而陰火愈動。有等醫者,見其無回生之理,遽用峻藥劫之,以紓目前之急,則將不俟終日而死期將至矣。以余意揆之,方疾之始作,必致謹於三事而後可。三者維何?一要遇明醫,二要肯服藥,三要能禁戒,三者缺一不治也。

余敬書於方末,以為遘是疾者警云。

白話文:

我觀察到近來陰虛火旺的病症,十個病人幾乎沒有一個能活下來,這是為什麼呢?主要原因是過度的房事勞累,飲食情感上的失衡,導致身體精氣逐漸耗損,虛火上升,最終引發勞損的病症。一開始,患者可能只會咳嗽幾聲,自認為沒事,並且害怕看病,不願接受治療,任由病情發展。直到病症嚴重到臥床不起,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但已經為時已晚。實在令人惋惜!如果遇到明醫,一定會使用滋陰降火健脾的藥物,從根本上調理身體,慢慢服用幾十副藥,才有可能減輕病情。

如果患者急於求醫,希望馬上看到效果,服用幾副藥後,就認為沒有效用,焦躁不安,反而加重了陰虛火旺的症狀。有些醫生看到患者無藥可救,就使用猛烈的藥物來暫時緩解病情,這樣反而會加速病人的死亡。依我來看,疾病剛開始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三件事:一是找到明醫,二是願意服藥,三是能夠克制不良嗜好。缺一不可。

我將這些話寫在藥方末尾,希望所有患有此病症的人都能看到,以此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