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鑑》~ 卷之七 (3)
卷之七 (3)
1. 失血
脈
諸證失血,皆見芤脈,隨其上下,以驗所出。大凡失血,脈宜沉細,設見浮大,後必難治。
證
夫失血之證,非止一端。有吐血,有咳血,有唾血,有咯血,有衄血,有溺血。雖有名色之異,大概俱是熱證,但有新舊虛實之不同耳,或妄言寒者,誤也。丹溪曰:血從上竅出,皆是陽盛陰虛,有升無降,血隨氣上,越出上竅。法當補陰抑陽氣,氣降則血歸經。
吐血者,吐出全血是也。因血溢妄行,流入胃脘,令人吐血。有因飲食過飽,負重傷胃而吐血者;有因思慮傷心,及積熱而吐血者;有傷心肺而吐血者;有因思傷脾而吐血者;有因肺生癰疽而吐血者;有從高墜下,傷損內臟而吐血者;有傷寒不解,邪熱在經,隨氣上湧而吐血者。
白話文:
脈
凡是失血的症狀,脈象都呈現芤脈,觀察脈象的浮沉深淺,可以判斷失血的部位。一般而言,失血的脈象應當沉細,如果出現浮大,預後就難以治癒。
證
失血的症狀不止一種。有吐血、咳血、唾血、咯血、衄血、溺血。雖然名稱和表現不同,但大多屬於熱證,只是新舊、虛實有所不同,有些人妄言為寒證,是錯誤的。
丹溪先生說:血從上竅流出,都是陽氣盛而陰氣虛,氣血上行而不能下降,血隨氣上,衝破上竅流出。治療應當補益陰氣,抑制陽氣,讓氣下降,血就能回歸經脈。
吐血,是指吐出全血。由於血氣妄行,流入胃脘,導致吐血。有因為飲食過飽、負重傷胃而吐血的;有因為思慮傷心、積熱而吐血的;有因為傷心肺而吐血的;有因為思傷脾而吐血的;有因為肺部生長癰疽而吐血的;有因為從高處墜落,傷損內臟而吐血的;有因為傷寒未解,邪熱在經脈中,隨著氣血上湧而吐血的。
吐血者,或因四氣傷於外,七情動於內;或飲食房勞,墜閃傷損,致榮血流聚膈間,滿則吐嗌,世謂妄行;或吐瘀血,此名內傷。
治
有先吐血後見痰嗽者,是陰虛火動,痰不下降,四物湯為主,加清痰降火藥。有先見痰嗽,後吐血者,是積熱,降痰火為急。
有暴吐紫血成塊者,是熱傷血結於中,吐出為好,用四物湯加清熱藥調之。吐血亦有因怒而得者。經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怒則暴甚故也。吐血不止,用乾薑炮,為末,童便調服,此從治之法也。
一、咳血者,嗽出痰內有血者是也,因熱壅於肺而成。久嗽損肺,亦能嗽血,壅於肺者易治,不過涼之而已;損於肺者難治,以其不足也。熱嗽有血者,宜金沸草加阿膠;勞嗽有血者,補肺湯加阿膠、白芨;嗽血損肺,宜薏苡仁炒為末,蘸熟豬肺食之;如熱嗽咽痛,痰帶血絲,或痰中多血而色鮮者,並宜服金沸草散。如服涼劑不愈,此非熱症,宜杏子湯主之。
白話文:
吐血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外感四時之氣,或是內傷七情之氣;也可能是飲食不節、房事過勞、跌倒閃傷,導致鮮血流聚在膈膜之間,積滿了就從喉嚨吐出來,世俗稱之為妄行;或者吐出的是瘀血,這就叫做內傷。
治
治療方法
- 有先吐血後出現痰嗽的,是陰虛火旺,痰液不能下降,以四物湯為主,再加清痰降火的藥物。
- 有先出現痰嗽,後吐血的,是積熱導致,降痰火為優先。
- 有突然吐出紫色的血塊的,是熱氣傷血凝結在體內,吐出來是好的,用四物湯加上清熱藥物調治。
- 吐血也可能因為生氣而引起。古書上說:「怒則氣逆,甚則嘔血。」怒氣沖沖容易導致吐血。
- 吐血不止,可用乾薑炮製成末,用童便調服,這屬於對症療法。
一、咳血者,嗽出痰內有血者是也,因熱壅於肺而成。久嗽損肺,亦能嗽血,壅於肺者易治,不過涼之而已;損於肺者難治,以其不足也。熱嗽有血者,宜金沸草加阿膠;勞嗽有血者,補肺湯加阿膠、白芨;嗽血損肺,宜薏苡仁炒為末,蘸熟豬肺食之;如熱嗽咽痛,痰帶血絲,或痰中多血而色鮮者,並宜服金沸草散。如服涼劑不愈,此非熱症,宜杏子湯主之。
一、咳血
咳嗽時痰中有血,這是因為肺部積熱所致。長期咳嗽會損傷肺部,也會導致咳血。肺部積熱比較容易治療,只要用涼藥就可以了;而肺部受損比較難治,因為肺氣不足。
- 熱咳帶血的,宜用金沸草加阿膠;
- 勞累導致的咳血的,宜用補肺湯加阿膠、白芨;
- 咳血損傷肺部的,宜將薏苡仁炒成粉末,蘸熟豬肺食用;
- 如果是熱咳咽喉疼痛,痰液中有血絲,或者痰液中帶有鮮血,都宜服用金沸草散。
- 如果服用涼藥後病情沒有改善,這就不是熱症,宜用杏子湯治療。
一、唾血者,鮮血隨唾而出者是也。此出於腎,亦有瘀血內損,肺氣壅遏,不得下降,用天麥冬、知母、桔梗、黃柏、熟地黃、遠志,或加乾薑。
一、咯血者,不嗽而咯出血疙瘩者是也。用薑汁、童便、青黛入血藥中用之,或入四物湯、地黃膏、牛膝膏之類。
一、衄血者,鼻中出血也。此出於肺,以犀角、升麻、梔子、黃芩、芍藥、生地黃、紫參、丹參之類治之。
白話文:
一、唾血者
吐口水時帶有鮮血,就是唾血。這通常是腎臟的問題,也可能是瘀血內傷,肺氣阻塞無法下降所致。可以用天麥冬、知母、桔梗、黃柏、熟地黃、遠志來治療,也可以加一些乾薑。
二、咯血者
不咳嗽而從喉嚨咳出帶血的血塊,就是咯血。可以用薑汁、童便、青黛加入其他止血藥物一起服用,或者加入四物湯、地黃膏、牛膝膏等藥方中使用。
三、衄血者
鼻子出血,就是衄血。這通常是肺部問題,可以用犀角、升麻、梔子、黃芩、芍藥、生地黃、紫參、丹參等藥物治療。
一、溺血者,小便中出血也,乃膀胱所致。用炒黑山梔水煎服之,或用小薊、琥珀。小薊治下焦結熱血淋。溺血,因血虛者,四物加牛膝膏。
一、下血者,大便出血也。乃臟腑蘊積濕熱之毒而成。或因氣鬱酒色過度,及多食炙爆熱毒之物,或風邪所冒,或七情六淫所傷,使氣血逆亂,榮衛失度,皆能令人下血。
予嘗治諸虛吐衄咯血,藥中每人童便一合,其效甚速。凡單服,重湯頓服,無不效應。蓋溲溺降火滋陰,又能消瘀血,止吐衄諸血。先賢有言:凡諸失血,服寒涼十無一生,服溲溺百無一死。斯言信矣。每用童便一鍾,少入薑汁二三點,攪勻徐徐服之,日進二三次。如天寒,卻以重湯頓溫服。服此,但以進飲食相遠為佳。
白話文:
尿血是指小便中帶血,通常是由膀胱引起的。可以服用炒黑山梔水煎服,或使用小薊、琥珀等藥物治療。小薊可以治療下焦熱血淋。如果尿血是因為血虛引起,可以使用四物湯加牛膝膏。
便血是指大便出血,通常是由臟腑積聚濕熱毒素引起。也可能是由於氣鬱、酒色過度、食用過多炙爆熱毒食物、風邪侵襲、七情六欲傷身等原因,導致氣血逆亂,榮衛失調,進而引起便血。
我曾經治療過很多虛症引起的吐血、鼻出血、咯血,藥方中經常加入童便一合,效果非常快。無論單獨服用,還是用重湯頓服,都十分有效。這是因為童便可以降火滋陰,還能消瘀血,止吐血、鼻出血等各種出血。古人說過,各種失血症服用寒涼藥物十個裡面沒有一個能活下來,服用童便則十個裡面沒有一個會死。這句話確實是真理。每次服用童便一鍾,加入兩三滴薑汁,攪拌均勻慢慢喝下,一天服用兩三次。如果天冷,可以用重湯頓溫服用。服用童便時,最好與進食時間隔開。
方
全生飲(雲林制)〔批〕(按此方治諸失血之總司也),止吐血、衄血、嗽血、咯血、唾血。
藕汁(磨墨一寸),梨汁,茅根汁,韭汁,生地黃汁(各一兩),刺刺菜汁,蘿蔔汁,白蜜,竹瀝,生薑汁,童便(各半盞)
上合一處,頻頻冷服。此方乃治諸失血之總司。
犀角地黃湯,治上焦有熱,口舌生瘡,發熱,或血熱妄行,或下血,及不嗽,血自來者,並宜服之。
白話文:
方
全生飲(雲林制)
(批註:此方為治療各種失血症的總綱。)
功效: 止吐血、鼻出血、咳嗽帶血、咯血、吐血。
藥材:
- 藕汁(磨墨一寸長)
- 梨汁
- 茅根汁
- 韭菜汁
- 生地黃汁(各一兩)
- 刺刺菜汁
- 蘿蔔汁
- 白蜜
- 竹瀝
- 生薑汁
- 童便(各半盞)
用法: 以上藥材混合在一起,頻頻冷服。此方為治療各種失血症的總綱。
犀角地黃湯
功效: 治上焦有熱,口舌生瘡,發熱,或血熱妄行,或下血,以及不咳嗽,血自流出的症狀,皆宜服用。
烏犀角(鎊,一錢半),生地黃(二錢),赤芍藥(一錢),牡丹皮(一錢),加黃芩(一錢),黃連(一錢)
上銼一劑,水二鍾,煎一鍾,溫服。肝經血,加條芩。心經血,加黃連、麥門冬。脾經唾血,加白芍藥、百合。肺經衄血,加天門冬、山梔、百部。腎經血,加玄參、黃柏、知母。三焦湧血,加連翹、地骨皮。膽經血,加柴胡、淡竹葉。胃經吐血,加大黃、乾葛。心胞血,倍牡丹皮,加茅根。
白話文:
烏犀角(元寶,半兩),生地黃(二兩),赤芍藥(一兩),牡丹皮(一兩),加黃芩(一兩),黃連(一兩)。
以上配方煮成一劑,用水兩鍾(約300毫升),煎至一鍾(約150毫升),溫熱服用。如果肝經血熱,可以加用條芩。若心經血熱,可加黃連、麥門冬。脾經有唾血現象,則需加入白芍藥、百合。肺經出血,可加入天門冬、山梔、百部。腎經血熱,則加玄參、黃柏、知母。若三焦部位出血,可加入連翹、地骨皮。膽經出血,加入柴胡、淡竹葉。胃經出現吐血情況,加入大黃、乾葛。心胞出血時,牡丹皮用量加倍,並加入茅根。
請注意:這是一個基本的轉譯,具體使用時,應由專業的中醫師根據個體情況進行診斷和開方。
大腸便血,加炒山梔、炒槐花。小腸溺血,加炒梔子、木通、牛膝、茅根。積熱,加大黃、芒硝。吐血不止,加大黃、桃仁。
止血立應散(王雙湖方),治吐衄不止如神。
大黃(酒浸,五錢),青黛(一錢),槐花(炒,一錢),血餘(五錢,煅存性)
上為末,每服三錢,用梔子、丹皮各二錢,煎湯調,食後服。有熱,湯內加地骨皮三錢。
清熱解毒湯,〔批〕(按此方涼血止血之劑),治吐血衄血。
白話文:
大腸出血,加入炒山梔、炒槐花。小腸出血,加入炒梔子、木通、牛膝、茅根。如果有熱症,加入大黃、芒硝。吐血不止,加入大黃、桃仁。
「立應散」是王雙湖的方子,治療吐血鼻出血效果神奇。
藥方如下:大黃(用酒浸泡,五錢),青黛(一錢),槐花(炒,一錢),血餘(五錢,煅燒至成灰,保留其性),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梔子、丹皮各二錢煎湯調服,飯後服用。如果有熱症,在湯裡加入地骨皮三錢。
「清熱解毒湯」是治療吐血鼻出血的涼血止血藥方。
升麻(二兩),乾葛(五錢),赤芍藥(五錢),生地黃(一兩),牡丹皮(五錢),黃連(五錢),黃柏(八錢),黃芩(五錢),桔梗(五錢),梔子(五錢),甘草(五錢),連翹(五錢)
上銼,每劑一兩,水二鍾,煎一鍾,溫服。
清熱滋陰湯,〔批〕(按此方止瘀血生新血之劑),治吐血、衄血、便血、溺血。
當歸(酒洗,三分),川芎(酒洗,七分),生地(酒洗,二錢),黃柏(酒炒,三分),知母(酒炒,五分),陳皮(酒洗,三分),白朮(炒,五分),麥門冬(一錢五分),牡丹皮(一錢),赤芍藥(七分),玄參(一錢),山梔(炒黑,一錢半),甘草(五分)
白話文:
清熱滋陰湯,(注:此方專為治療瘀血及新生血之問題)用於治療吐血、鼻血、便血、尿血。
成分如下:
- 升麻(2兩)
- 幹葛(5錢)
- 赤芍藥(5錢)
- 生地黃(1兩)
- 牡丹皮(5錢)
- 黃連(5錢)
- 黃柏(8錢)
- 黃芩(5錢)
- 桔梗(5錢)
- 梔子(5錢)
- 甘草(5錢)
- 連翹(5錢)
使用方法:以上所有材料磨成粉,每次取一兩份,用水煮沸後,再煮一次,最後溫熱飲用。
另外一方為: 當歸(酒洗,3克)、川芎(酒洗,約1克)、生地(酒洗,6克)、黃柏(酒炒,約1.5克)、知母(酒炒,約3克)、陳皮(酒洗,約1.5克)、白朮(炒,約3克)、麥門冬(9克)、牡丹皮(6克)、赤芍藥(5克)、玄參(6克)、山梔(炒黑,約9克)、甘草(3克)
使用方法:以上所有材料磨成粉,每次取一兩份,用水煮沸後,再煮一次,最後溫熱飲用。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身熱,加地骨皮一錢,柴胡五分,子芩一錢。吐、衄血,加炒乾姜七分,柏葉、茜根、大小薊各一錢。大便血,加炒槐花、地榆、百草霜各一錢。溺血,加炒黑山梔子、車前子、小薊、黃連各八分。四病血俱用阿膠珠五分,薑汁、韭汁、童便同服。
止鼻衄方劉(尚書傳)
百草霜,發灰(二物等分),清煙墨(一錠),童便,韭汁,無灰老酒(各一錢)
上下三味合一處,用墨濃磨,調上二物服。
陳槐湯(劉尚書傳),治吐血衄血不止。
白話文:
服用藥方一劑,用水煎煮溫熱後服用。若身體發熱,則加入地骨皮一錢、柴胡五分、子芩一錢。若有吐血或鼻出血,則加入炒乾薑七分、柏葉、茜根、大小薊各一錢。若有大便出血,則加入炒槐花、地榆、百草霜各一錢。若有小便出血,則加入炒黑山梔子、車前子、小薊、黃連各八分。以上四種出血症狀,都可加入阿膠珠五分,並用薑汁、韭汁、童便一起服用。
另外,治療鼻出血的藥方,需將百草霜、發灰各等分,清煙墨一錠,童便、韭汁、無灰老酒各一錢,混合研磨成濃墨狀,再加入上述兩味藥物一起服用。此藥方名為陳槐湯,用於治療吐血、鼻出血不止的病症。
當歸(頭、尾,二錢),川芎(二錢),赤芍藥(二錢),黃芩(二錢),槐花(二錢),陳皮(二錢),側柏葉(蜜炒,二錢),烏藥(二錢),山梔子(七個),藕節(三分),細茶(三錢)
上用水二鍾,煎一鍾,不拘時熱服。
通關止血丸(秘方),治鼻衄。
枯白礬(一錢),沉香(三分),半夏(四個),糯米(十四粒),麝香(一分)
白話文:
當歸(頭、尾,各6公克)、川芎(各6公克)、赤芍藥(各6公克)、黃芩(各6公克)、槐花(各6公克)、陳皮(各6公克)、側柏葉(蜜炒,各6公克)、烏藥(各6公克)、山梔子(7個)、藕節(各1.5公克)、細茶(各9公克)
以上材料用兩杯水煮沸後,再熬出一杯,無需特定時間,熱服。
「通關止血丸」(祕方),用於治療鼻出血。
枯白礬(各3公克)、沈香(各1公克)、半夏(4個)、糯米(14個)、麝香(各0.3公克)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豌豆大。每用二丸塞左右兩耳,即服陳槐湯。
治鼻衄良方。
用大蚯蚓數十條搗爛,井花水和稀,患輕澄清飲,重則並渣、汁調服,立愈。
扎指法,治鼻衄不止。
用線緊扎中指中節,如左鼻孔出血,扎右手指;右鼻孔出血,扎左手指;兩孔俱出,左右俱扎之。
鼻衄不止,用水紙搭在鼻衝上,隨用秘方。
梔子(炒黑),百草霜,龍骨(火煅),京墨,血餘(煅存性)
上為末,用茅花水蘸濕,蘸藥入鼻孔。如無茅花,將紙捻水濕,蘸藥入鼻中,真良法也。
白話文:
第一段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麵糊調製成豌豆大小的丸子。每次取兩丸塞入左右耳中,然後服用陳槐湯。
第二段
治療鼻出血的良方。
取數十條大蚯蚓搗爛,用井水調成稀糊。病情輕微者,只喝澄清的藥汁,病情嚴重者,則連渣帶汁一起服用,即可迅速止血。
第三段
扎指法,用於治療鼻出血不止。
用線緊緊地綁住中指中節。如果左鼻孔出血,就綁右手指;如果右鼻孔出血,就綁左手指;如果兩個鼻孔都出血,就同時綁住左右兩手指。
第四段
如果鼻出血不止,可以將一張水浸濕的紙巾搭在鼻樑上的鼻衝穴上,同時使用以下秘方。
將梔子(炒黑)、百草霜、龍骨(火煅)、京墨、血餘(煅存性)等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茅花水浸濕,沾取藥末放入鼻孔。如果沒有茅花,可以用紙捻浸水濕潤,沾取藥末放入鼻中,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