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

《古今醫鑑》~ 卷之七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5)

1. 眩暈

風寒暑濕,氣鬱生涎,上實下虛,皆暈而眩。風浮寒緊,濕細暑虛,涎弦而滑,虛脈則無。治眩暈法,尤當審諦。先理痰氣,次隨症治。又曰:左手脈數熱多,脈澀有死血;右手脈實有痰積,脈大是久病。

夫眩者言其黑,暈者言其轉。其狀目閉眼暗,身轉耳聾,如立舟車之上,起則欲倒,皆屬於肝風邪上攻所致。然體虛之人,外感六淫,內傷七情,皆能眩暈,當以脈症別之。風則脈浮有汗,項強不仁;寒則脈緊無汗,筋攣制痛;暑則脈虛煩悶;濕則脈沉細重吐逆。及七情所感,遂使臟氣不和,鬱而生涎,結而為飲,隨氣上逆,令人眩暈,眉稜骨痛,眼不可開,寸脈多沉,此為異耳。

白話文:

眩暈是指頭昏眼花,眩是指眼前發黑,暈是指頭昏目眩,身體轉動。其症狀包括閉眼看不清,頭昏眼花,身體轉動,耳鳴,站立時感覺像是坐在船車上,起來就想倒,這些都是肝風上擾引起的。然而,體質虛弱的人,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也會出現眩暈,需要根據脈象和症狀進行辨別。風邪入侵,脈象浮,伴有出汗,頸項僵硬,感覺麻木;寒邪入侵,脈象緊,無汗,筋脈拘攣,伴有疼痛;暑邪入侵,脈象虛弱,伴有心煩意亂;濕邪入侵,脈象沉細,感覺沉重,伴有嘔吐。七情所傷,導致臟腑氣機失調,氣機鬱滯,形成痰涎,凝結成飲,隨氣逆上,讓人頭昏眼花,眉稜骨疼痛,眼睛睜不開,寸脈多沉,這些症狀就比較特殊了。

若疲勞過度,下虛上實,金槍吐衄,及婦人崩傷產後,去血過多,皆令人眩暈,當隨其所因而治之。

眩暈之症,人皆稱為上盛下虛所致,而不明言其所以然之故。蓋所謂虛者,血與氣也;所謂實者,痰涎風火也。原病之由,有氣虛者,乃清氣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陽而致,當升陽補氣;有血虛者,乃因亡血過多,陽無所附而然,當益陰補血。此皆不足之症也。有因痰涎郁遏者,宜開痰道郁,重則吐下;有因風火所動者,宜清上降火;若因外感而得者,前論須分四氣之異,皆當散邪為主。此皆有餘之症也。

世有所謂氣不歸元,而為丹藥鎮墜,沉香降氣之法。蓋香竄之氣,丹藥助火,其不歸元之氣,豈能因此而復?即《內經》所謂治病必求其本。氣之不歸,求其本,用藥則善矣。

白話文:

头晕目眩,人们通常认为是上实下虚造成的,但并不知道其具体原因。所谓的“虚”,指的是血气不足;所谓的“实”,指的是痰涎、风火等邪气。导致头晕的病因,有气虚者,由于清气不能上升,或因出汗过多,阳气虚损而导致,需要升阳补气;有血虚者,由于失血过多,阳气无处依附,需要益阴补血。这些都是不足之症。有因痰涎郁结而导致头晕的,需要开通痰道,严重者需要用吐泻的方法;有因风火邪气所动而导致头晕的,需要清热降火;如果是因外感而导致头晕的,需要根据四季不同的特点,以散邪为主进行治疗。这些都是有余之症。

第三段

世有所謂氣不歸元,而為丹藥鎮墜,沉香降氣之法。蓋香竄之氣,丹藥助火,其不歸元之氣,豈能因此而復?即《內經》所謂治病必求其本。氣之不歸,求其本,用藥則善矣。

世俗中有人认为可以用丹药镇坠,沉香降气的方法,来使气归元。然而,沉香具有上窜之气,丹药助长火气,那些不归元的气,怎么能用这些方法恢复呢?正如《内经》所说,治病一定要找到病根。气不归元,要找到其根本原因,用药才能有效。

丹溪曰: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動其痰也。此證屬痰者多,蓋無痰不能作眩也。雖有因風者,亦必有痰。又曰火動其痰,二陳湯加黃芩、蒼朮、羌活。挾氣虛者,亦以治痰為主,兼補氣降火藥。

人因憂思勞苦,發作眩暈,眼暗耳鳴,面赤口乾,發熱氣喘,有汗不食,六脈洪數,用十全大補湯,去桂,加生地黃、姜炒黃連麥門冬、五味子、陳皮,酒炒黃柏、知母。

白話文:

丹溪先生曰:

痰在上面,火在下面,火氣向上燃燒,就會動搖痰液,導致眩暈。這症狀大多屬於痰證,因為沒有痰就無法產生眩暈。即使是因風引起的,也一定有痰。

又曰:火動其痰,可用二陳湯,再加入黃芩、蒼朮、羌活。如果伴隨氣虛,也要以治痰為主,並兼用補氣降火的藥物。

人因憂思勞苦,導致眩暈發作,眼花耳鳴,面紅口乾,發熱氣喘,有汗不食,脈象洪數,可用十全大補湯,去除桂枝,再加入生地黃、姜炒黃連、麥門冬、五味子、陳皮,以及酒炒黃柏、知母。

清暈化痰湯(雲林制)

橘紅(一錢五分),半復(制,一錢半),白茯苓(一錢),甘草(三分),川芎(八分),白芷(七分),羌活(七分),枳實(麩炒,一錢),南星(制,六分),防風(六分),細辛(六分),黃芩(酒炒,八分),氣虛加人參(七分),白朮(一錢),有熱加黃連(六分),血虛倍川芎加當歸(一錢五分)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叫做清暈化痰湯,是雲林地區的傳統醫方。藥材包括橘紅、半夏、白茯苓、甘草、川芎、白芷、羌活、枳實、南星、防風、細辛、黃芩。

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症狀,可以加减藥材。

  • 氣虛者,可以加入人參和白朮,補氣益脾。
  • 有熱者,可以加入黃連,清熱瀉火。
  • 血虛者,可以增加川芎的用量,並加入當歸,補血養血。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以此作丸亦可。

黑將軍散(秘方)〔批〕(按此方治痰火眩暈之劑),治因痰火太盛,眩暈難當。

用大黃酒炒為末,清茶調下。或用大黃酒浸,九蒸九曬為末,水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食後臨臥清茶送下,神效。

仙術通神散,治風熱上壅,頭旋目眩,起則欲倒,即防風通聖散去麻黃、芒硝,加藿香、砂仁、甘菊花、蒼朮。如風熱上攻,頭目昏眩悶痛,痰喘咳嗽,依本方去麻黃、芒硝,加甘菊花、人參、砂仁、寒水石。

白話文: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以此作丸亦可。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的意思是取一種草藥煮成一劑,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煮。「以此作丸亦可」表示這煎好的藥液也可以做成丸狀服用。

黑將軍散(祕方)〔批〕(按此方治痰火眩暈之劑),治因痰火太盛,眩暈難當。

「黑將軍散」是一個祕方,主要用於治療由於痰火過盛導致的眩暈症狀。如果病情嚴重到讓人感到非常難受。

用大黃酒炒為末,清茶調下。或用大黃酒浸,九蒸九曬為末,水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食後臨臥清茶送下,神效。

「黑將軍散」的製法可以是:將大黃與酒一起炒製成粉末,然後用清茶調和服用;或者將大黃浸泡在酒中,經過九次蒸煮和九次曝曬製成粉末,再將這些粉末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百個丸子,最好是在餐後睡前用清茶送服,效果非常好。

仙術通神散,治風熱上壅,頭旋目眩,起則欲倒,即防風通聖散去麻黃、芒硝,加藿香、砂仁、甘菊花、蒼朮。如風熱上攻,頭目昏眩悶痛,痰喘咳嗽,依本方去麻黃、芒硝,加甘菊花、人參、砂仁、寒水石。

「仙術通神散」適用於治療風熱上昇所引起的頭部旋轉、視物模糊,以及起身時有欲倒之感的症狀。這個方子是在防風通聖散的基礎上去除麻黃和芒硝,添加了藿香、砂仁、甘菊花、蒼朮等草藥。若遇到風熱上攻,引起頭部昏眩、呼吸困難、咳嗽有痰的情況,則在原本的方子上去除麻黃和芒硝,加入甘菊花、人參、砂仁、寒水石等草藥進行治療。

半夏白朮天麻湯,〔批〕(按此方治氣虛痰厥眩暈之劑),治頭旋眼黑,噁心煩悶,氣促上喘,心神顛倒,目不敢開,頭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能安睡。此乃胃氣虛損停痰所致。

半夏(制,一錢半),白朮(炒,二錢),天麻(一錢半)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溫服。

芎歸湯,〔批〕(按此方治血虛眩暈之劑),治血虛眩暈,或去血過多之後眩冒。

川芎(二錢五分),當歸(二錢五分)

上銼一劑,水二盞,煎至八分,空心溫服。

白話文:

半夏白朮天麻湯用於治療因氣虛痰厥導致的眩暈,症狀包括頭昏眼花、噁心煩悶、呼吸急促、神志不清、怕光、劇烈頭痛、身體沉重、四肢冰冷、失眠。此方主治胃氣虛損停痰引起的眩暈。

芎歸湯則用於治療因血虛導致的眩暈,以及失血過多後的眩暈。

2. 麻木

脈浮而濡,屬氣虛。關前得之,麻在上;關後得之,麻在下也。脈浮而緩,屬濕,為麻痹;脈緊而浮,屬寒,為痛痹;脈澀而芤,屬死血,為木,不知痛癢。

丹溪曰:麻是氣虛,木是濕痰死血。

十指麻,是胃中有濕痰死血,宜二陳湯加蒼朮、白朮、陳皮、茯苓、桃仁、紅花,少加附子行經。又宜四物湯加上藥及羌活、蘇木。如手指麻痹,因濕所致者,香蘇散、蒼朮、麻黃、桂枝、白芷、羌活、木瓜水煎;脈體虛者,用五積散亦好。

白話文:

脈浮而濡,表示氣虛;如果在關前摸到這種脈象,就會感到上半身麻木;在關後摸到,就會感到下半身麻木。脈浮而緩,屬於濕邪,會導致麻痹;脈緊而浮,屬於寒邪,會導致疼痛。脈澀而芤,屬於瘀血,則會麻木不仁,感覺不到疼痛。

丹溪先生說,麻木是氣虛所致,木僵則是濕痰瘀血引起的。

十指麻木,是胃中有濕痰瘀血造成的,可以用二陳湯加蒼朮、白朮、陳皮、茯苓、桃仁、紅花,少加附子來行氣活血。也可以用四物湯加上藥物,以及羌活、蘇木。如果手指麻痹是因濕邪引起的,可用香蘇散、蒼朮、麻黃、桂枝、白芷、羌活、木瓜水煎;如果是脈體虛弱,則可以用五積散治療。

一、如感,手膊或痛,或木,或遍身麻木,用五積散主之。

一、凡人手足麻木,並指尖麻者,皆痰滯經絡也。宜二陳湯加竹瀝、薑汁、白芥子,以祛痰火,散風氣,更灸百會、肩髃,曲池、風市、足三里、絕骨,此六處共十一穴,以防中風癱瘓,但年少者不可多灸。

一、麻,用補中益氣湯加當歸、木香、香附、青皮、川芎,少加桂枝引經。木,用四物湯並二陳湯,加桃仁、紅花。二方俱用竹瀝、薑汁、白芥子,以行經至脅肋,達痰之所在也。竹瀝枳朮丸、搜風順氣丸皆可選用。

白話文:

一、如果感到手臂疼痛或者麻木,或者全身有麻木感,可以使用「五積散」來治療。

一、對於手腳麻木,甚至指尖也有麻木情況的人來說,這通常是因為體內有痰滯在經絡中所導致的。建議使用「二陳湯」加上竹瀝、薑汁和白芥子,來祛除痰火,散開風氣。另外,還可以灸「百會」、「肩髃」、「曲池」、「風市」、「足三里」和「絕骨」這六個穴位,共計十一個穴位,以預防中風和癱瘓。但對於年輕人來說,不建議灸太多。

一、對於出現麻木的情況,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當歸、木香、香附、青皮、川芎,稍微添加桂枝來引導經絡。如果出現木脹的症狀,則使用「四物湯」和「二陳湯」,再加入桃仁和紅花。這兩種方法都可以使用竹瀝、薑汁和白芥子,來讓藥力通達至脹脛肋,找到痰的所在位置。同時,「竹瀝枳朮丸」和「搜風順氣丸」也可以作為選擇來使用。

麻木者,因風濕熱下陷入血分,陰中陽道不行。亦有痰在血分者,其症閤眼則渾身麻木癢者,血不榮於肌腠。治以參耆耆能助陽道,以當歸能行陰道,二朮、苓、甘、柏以除濕熱,柴、升、芍藥以升提之。痰加二陳,治當活法。

加減補中益氣湯,治氣虛手足麻木。

依本方加木香、大附子、麥門冬、防風、羌活、烏藥。

人參益氣湯,〔批〕(按此方治氣虛麻木之劑),治手指麻木,四肢困倦,怠惰嗜臥。

白話文:

麻木的原因是風濕熱下降侵入血液,導致陰氣中陽氣通道阻塞不通。也可能是有痰積在血液中,症狀表現為閉上眼睛時全身麻木發癢,這是因為血液無法滋養肌膚腠理。治療方法是使用人參、黃芪,它們能幫助陽氣通道暢通;使用當歸,它能促進陰氣流通;使用白朮、蒼朮、茯苓、甘草、側柏,它們能消除濕熱;使用柴胡、升麻、芍藥,它們能提升陽氣。如果是有痰,再加上二陳湯,治療方法應該以活血化痰為主。

方劑

  • **加減補中益氣湯:**治療氣虛引起的手足麻木。
  • **加藥:**木香、大附子、麥門冬、防風、羌活、烏藥。
  • **人參益氣湯:**治療氣虛導致的手指麻木、四肢乏力、嗜睡。

註釋

  • 「陰中陽道」指的是人體的陽氣在陰氣中運行通道。
  • 「二陳湯」指的是以半夏、陳皮為主要藥材的湯劑。
  • 「活法」指的是以活血化痰為主要治療方法。

現代醫學解釋

中醫所說的「風濕熱」可能是現代醫學中的風濕性關節炎、神經炎等疾病。而「痰」可能是指體內的代謝廢物和炎症產物。麻木的原因可能是神經受壓、血管阻塞或神經損傷。

注意事項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中醫治療需要辨證論治,如有需要請咨詢專業的中醫師。

黃耆(二錢),人參(二錢二分),甘草(二錢二分),白芍藥(七分),柴胡(六分),甘草(炙,六分),升麻(六分),五味子(三十粒)

上銼一劑,水煎,稍熱服。

開結舒經湯,〔批〕(按此方治氣鬱麻木之劑),治七情六郁,氣滯經絡,手足麻痹。

紫蘇(八分),陳皮(八分),香附(醋炒,八分),臺烏(八分),川芎(八分),蒼朮(米泔浸三日,銼碎,炒,八分),羌活(八分),南星(八分,制),半夏(八分,制),當歸(八分),桂枝(四分),甘草(四分)

白話文:

黃耆二錢、人參二錢二分、甘草二錢二分、白芍七分、柴胡六分、甘草(炙)六分、升麻六分、五味子三十粒,一起研磨成粉,用水煎煮,稍微熱的時候服用。此方名為開結舒經湯,專治七情六鬱、氣滯經絡、手足麻痹。此外,還需加入紫蘇、陳皮、香附(醋炒)、臺烏、川芎、蒼朮(米泔浸三日、銼碎、炒)、羌活、南星(制)、半夏(制)、當歸、桂枝、甘草。

上銼,生薑三片,水煎,入竹瀝、薑汁各半盞服。

清風散,〔批〕(按此方治風氣麻木之劑),治身體麻木,遍身結核。北人謂之生飯,南人謂之鼓槌,俗謂風疙瘩,俱屬熱氣滯。

防風(五分),荊芥(三分),羌活(五分),獨活(五分),連翹(五分),當歸(五分),赤芍藥(一錢),生地黃(五分),蒼朮(一錢),陳皮(一錢),半夏(制,一錢),白茯苓(一錢),烏藥(七分),檳榔(五分),木瓜(六分),牛膝(七分),木香(三分),黃連(五分),玄參(七分),鼠黏子(炒,五分),萆薢(二錢),金銀花(六分),升麻(一錢),白蒺藜(炒,八分),防己(五分)

上銼一劑,姜三片,蔥白五寸,水二盞,煎八分服。

白話文:

上銼一劑,加生薑三片,用水煎煮後,加入竹瀝和薑汁各半盞,一起服用。

「清風散」,(註解:此藥方專治風氣導致的麻木症狀),用於治療全身麻木及遍身長有結塊的情況。北方人稱其為「生飯」,南方人稱為「鼓槌」,民間則稱為「風疙瘩」,這些都屬於熱氣積滯所致的病症。

防風五分,荊芥三分,羌活五分,獨活五分,連翹五分,當歸五分,赤芍藥一錢,生地黃五分,蒼朮一錢,陳皮一錢,半夏(制)一錢,白茯苓一錢,烏藥七分,檳榔五分,木瓜六分,牛膝七分,木香三分,黃連五分,玄參七分,鼠黏子(炒)五分,萆薢二錢,金銀花六分,升麻一錢,白蒺藜(炒)八分,防己五分。

以上藥方一劑,加上生薑三片,蔥白五寸,用水煎煮後,服用八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