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

《古今醫鑑》~ 卷之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6)

1. 六經證

足太陽膀胱經,頭為諸陽之首,故多傳變受病為先也。其脈起於目內眥,從頭下後項,連風府,行身之背,終於足之至陰也。其證頭疼項強,腰痛骨節痛也。經曰:太陽頭痛脈浮,項背強而惡寒,若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者為傷風;若脈陰陽俱緊,頭痛惡寒,嘔逆身疼,或已發熱,或未發熱者,名曰傷寒。宜發汗,不可輒下之。

表邪乘虛內陷,傳變不可勝數,又不可利小便。利之則引熱入里,其害不淺。若本病煩熱,小便不利者,乃利之,則不為禁也。如小便自利如常,則不可利也。凡有汗不得再發汗,汗多不得利小便,有汗不可服麻黃,無汗不可服桂枝也。

足陽明胃經,乃兩陽合明於前也。一曰府者,居中土也,萬物所歸也。其脈起於鼻頞,上頭額,絡於目,循於面,行身之前,終於足之厲兌也。經曰:傷寒三日,陽明脈大。又曰: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其證頭額痛,目痛、鼻乾,身熱不得臥,乃標病也。若本病,則身熱汗出而惡熱也。

本實則潮熱大便不行也。在標者,當解肌,在本者,宜清熱。本實者可下。夫陽明有三:一曰太陽陽明,大便難者,小承氣湯主之。二曰正陽陽明,胃家實也,大承氣湯下之。三曰少陽陽明,胃中燥熱,不大便者,大柴胡湯主之。

足少陽膽經,其脈起於目銳眥,上頭角,絡耳中,循胸脅,行身之側,終於足之竅陰也。前有陽明,後有太陽,居二陽之中,所以半表半裡。經曰:尺寸俱弦,少陽受病也。其證頭痛目眩,口苦耳聾,胸脅滿痛也。或心煩喜嘔,或胸中煩悶而不嘔,或心下病硬,或寒熱往來,或發熱,寅申時尤盛,或身微熱者,皆少陽也。凡治有三禁,不可汗、下、利小便也。

只宜和之,惟小柴胡湯出入加減,用之神效,凡頭角痛,耳中痛,耳中烘烘而鳴,耳之上下前後腫痛,皆少陽所主部分,其火為之也。若口苦者,少陽之膽熱;脅下硬者,少陽之結也。

足太陰脾經,為中宮之坤土也。其脈始於足大指之隱白,上行至腹,絡於嗌,連舌本,行身之前也。若寒邪卒中,直入本經者,一時便發腹痛,或吐或利,宜溫之。如四日而發腹滿嗌乾者,此傳經之邪也,宜和之。若太陽病下之早,因爾腹痛者,此誤下之而傳也。凡治太陰證,自利不渴;脈沉細,手足冷,急溫之。

若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主之。若發熱脈數者,少陽之邪未解,須以小柴胡湯主之。如自利不渴者。臟有寒也,宜理中湯。寒甚加附子。腹痛嘔吐不下食者,宜治中湯。手足冷,脈沉細者,宜四逆湯。若傳經邪熱內陷腹痛,宜桂枝芍藥湯。

足少陰腎經,為人身之根蒂也。其脈始於足湧泉,上行貫脊,循喉,絡舌本,散舌下,注心中,行身之前也。若因欲事腎虛者,寒邪直中之也。其證一、二日便發,故發熱脈沉足冷,或惡寒倦怠,宜溫經而散寒也。若五、六日而發,口燥舌乾者,此傳經之邪熱,宜急下之,恐腎水乾也。

白話文:

六經證

膀胱經循行於頭部及背部,因頭為諸陽之首,故容易先受病邪侵犯。其經脈起於眼內角,沿頭部後向下項,經風府穴,沿脊柱下行背部,止於足部至陰穴。其病證表現為頭痛、項部僵硬、腰痛及關節痛。經書記載:太陽經頭痛,脈浮,項背僵硬且惡寒,若發熱、出汗且惡風,脈浮緩者為傷風;若脈陰陽俱緊,頭痛惡寒,嘔吐、全身疼痛,或已發熱或未發熱者,稱為傷寒。宜發汗治療,不可輕易使用下瀉的方法。

表邪乘虛而入裡,傳變方式很多,也不可促使小便通暢。因為這樣會導致熱邪入裡,危害很大。但如果本身就煩熱且小便不利,則可以利尿,這並不禁忌。如果小便正常,則不可強行利尿。凡是已經出汗的,不可再次發汗;汗出很多者,不可促使小便;出汗者不可服用麻黃,不出汗者不可服用桂枝。

胃經在身體前面,為兩陽經交會之處。胃是人體的府,居於中土,為萬物所歸。其經脈起於鼻翼旁,上行至額部,絡於目,沿面部下行,循行於身體前面,止於足部厲兌穴。經書記載:傷寒三日,陽明經脈洪大。又說:寸關尺脈都洪大,是陽明經受病邪侵犯。其病證表現為頭痛、額痛、目痛、鼻乾、身熱不能臥,這是標證。若本病,則為身熱、出汗且惡熱。

胃經實證表現為潮熱、大便秘結。如果病在標證,應解肌;如果病在裡證,應清熱。胃經實證可以下瀉。陽明經有三個類型:一、太陽陽明,大便秘結,用小承氣湯;二、正陽陽明,胃實,用大承氣湯;三、少陽陽明,胃中燥熱,不大便,用大柴胡湯。

膽經起於眼外角,上行至頭角,絡於耳中,沿胸脅下行,循行於身體側面,止於足部竅陰穴。膽經位於陽明經與太陽經之間,所以兼具表裡兩方面的特徵。經書記載:寸關尺脈都弦,是少陽經受病邪侵犯。其病證表現為頭痛、眩暈、口苦、耳聾、胸脅脹痛。或心煩、喜嘔吐,或胸中煩悶而不嘔吐,或心下痞硬,或寒熱往來,或發熱,寅申時(上午3點和下午3點)尤甚,或身微熱,這些都是少陽經的病證。治療少陽經病證有三禁:不可發汗、下瀉、利小便。

只宜調和,小柴胡湯加減應用,療效顯著。凡頭角痛、耳痛、耳鳴、耳周腫痛,都是少陽經所主治的部位,是少陽經的火邪所致。若口苦,是少陽經膽熱;脅下硬,是少陽經氣血瘀結。

脾經為中焦的土,居於中宮。其經脈起於足大拇指的隱白穴,上行至腹部,絡於咽喉,連於舌根,循行於身體前面。若寒邪突然侵犯,直入本經,則立即發病,出現腹痛,或嘔吐或腹瀉,宜溫中散寒。如果四天后才出現腹脹、咽乾,這是邪氣傳經所致,宜調和。如果太陽經病證下瀉過早,導致腹痛,這是誤用下瀉法導致邪氣傳變。凡治療脾經病證,如果自利不渴,脈沉細,手足冰冷,應急用溫中散寒法。

如果脈浮,可以發汗,用桂枝湯;如果發熱、脈數,是少陽經邪氣未解,須用小柴胡湯;如果自利不渴,是臟腑有寒邪,宜用理中湯,寒邪重者加附子;腹痛、嘔吐、不思飲食,宜用理中湯;手足冰冷,脈沉細,宜用四逆湯;如果邪熱內陷導致腹痛,宜用桂枝芍藥湯。

腎經為人體的根本。其經脈起於足湧泉穴,上行至脊柱,循行於喉嚨,絡於舌根,散佈於舌下,注於心,循行於身體前面。若因房事過度導致腎虛,寒邪乘虛而入,則一、二天就發病,出現發熱、脈沉、足冷,或惡寒、倦怠,宜溫經散寒。如果五、六天后發病,口乾舌燥,這是邪熱傳經所致,宜急用下瀉法,以免腎水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