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

《古今醫鑑》~ 卷之十三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三 (11)

1. 癖疾

脈沉細為癖積。

天地氣運,固有南北之殊。小兒病患,亦有彼此之異。北方小兒患癖積者,十恆八九;南方小兒患癖疾者,百無二、三,是何謂而致之?蓋南方水土薄弱,飲食柔軟,易於克化,厥疾少矣;北方水土厚實,麵食堅硬,難於運動,厥疾生焉,亦由脾胃之不和也。故東垣以脾胃為人之主,脾胃和,一疾不生,虧則百病生焉。

小兒脾胃本自柔脆,臟腑尚且嬌嫩,為之母者,多不知調護之法,惟務姑息之愛,不問鹹酸甘肥之味,瓜果生冷之物,及糍粽濕面,油膩煎炙之類,諸股稠黏,乾硬難化之物,順其所欲,食之過多,損傷脾胃,脾胃既傷,則不能消化水穀,水穀不化,則停滯而痰發。發熱既久,則耗傷元氣,元氣虛,則不能運動其血,血遂不行,而停滯不散,留於脅肋之間,遂成血塊,居於皮裡膜外,不能移動,始則有如錢大。

發熱則日漸長,其形如龜,如蛇,如豬肝、肺者,長短大小之不一也,內有血孔貫通,外有血筋盤固,其筋直通背脊之下,與臍相對之間,有動脈之處,乃癖疾之根。夫人身之血脈,則晝夜循環無端,一周流及此,其血則貫入筋內,由筋入孔,由孔入癖。

蓋癖得血養而漸長,邪得血助而漸盛,於是正氣愈憊,而血愈枯矣,發為潮熱,以致諸疾,或頭出虛汗,或胸前項下跳動,或肚大青筋,毛焦發堅,或面黃肌瘦,四肢乾枯,淹延日久,則毒氣發出,變生諸症。

有變為牙疳口臭,宣露出血者;有變為頭面腫大,口鼻潰爛者;有變為一切瘡毒,流膿出血者;有變為肢體浮腫、腹脹、氣喘者;有變為寒熱往來,似瘧非瘧者;有變為痰嗽喘熱,衄吐下血者;有變為嘔吐瀉痢,脫肛下墜者;有變為心腹疼痛,疝氣偏墜者。皆癖毒攻出之所致也。

變證多端,難以悉舉,乃九死一生之病,非一方一法所能愈也。

治之先宜針灸之法,以斷其根,使血不貫入筋內,則癖無血所養,癖即自敗矣。外以膏藥貼之,內以湯丸攻之。大抵宜補脾、養氣,以治其本,清熱消塊,以治其標,標本兼濟。又當執其權衡,以量兒之壯弱,病之輕重。若壯而輕者,則治標之藥多於治本之劑;若弱而重者,治本之劑多於治標之藥。

大概肥兒丸、烏金丸、阿魏丸、千金保童丸之類,乃半攻半補,平和之劑,宜對證選用,於針灸之後,可收十全之功也。臣斯疾者,宜詳究焉。

淨府散(西園公方),治小兒腹中癖塊,發熱口乾,小便赤。

柴胡(一錢),黃芩(八分),半夏(薑汁浸炒,八分),人參(二分),白朮(去蘆,七分),白茯苓(去皮,一錢),豬苓(七分),澤瀉(一錢),三稜(煨,一錢),莪朮(煨,一錢),山楂肉(一錢),胡黃連(三分),甘草(三分)

白話文:

癖疾

脈象沉細是癖積的徵兆。

天地之氣運,本來就南北不同。小兒的疾病,也各有差異。北方小兒患癖積的,十之八九;南方小兒患癖疾的,一百個中不過二三個,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因為南方水土較弱,飲食柔軟,容易消化吸收,所以疾病較少;北方水土肥沃,麵食堅硬,不易消化,所以疾病就容易產生,這也是由於脾胃不和造成的。所以東垣(指李東垣)認為脾胃是人體的根本,脾胃和諧,則百病不生;脾胃虧虛,則百病叢生。

小兒脾胃本就柔弱,臟腑也嬌嫩,做母親的,很多不懂得調養的方法,只顧著溺愛孩子,不管食物的鹹酸甘肥,也不管瓜果生冷,以及糍粑、粽子、濕麵、油膩煎炸的食物等等,這些黏稠、乾燥、難以消化的食物,都依著孩子的喜好,讓他們吃得太多,損傷了脾胃。脾胃受損,就不能消化水谷,水谷不消化,就會停滯而產生痰液。發熱時間久了,就會耗傷元氣,元氣虛弱,就不能推動血液運行,血液就會停滯不散,留在脅肋之間,形成血塊,位於皮膚與肌肉之間,不能移動,開始的時候像銅錢那麼大。

發熱的時間久了,血塊越來越大,形狀像龜、像蛇、像豬肝、像肺,長短大小都不一樣,裡面有血孔貫通,外面有血筋包裹,這些筋直通到脊椎下方,與肚臍相對的地方,有動脈的地方,這就是癖疾的根源。人的血脈,晝夜不停地循環運行,當血液循環到這裡時,血液就會進入筋絡,由筋絡進入血孔,由血孔進入癖塊。

癖塊靠血液滋養而逐漸長大,邪氣也靠血液壯大,於是正氣越來越虛弱,血液也越來越枯竭,於是出現潮熱等各種症狀,或者頭上冒虛汗,或者胸前項下跳動,或者肚子鼓大,青筋暴露,毛髮焦枯髮硬,或者面黃肌瘦,四肢乾枯。時間久了,毒氣就會外洩,產生各種不同的症狀。

有的會變成牙疳口臭,流出血來;有的會變成頭面腫大,口鼻潰爛;有的會變成各種瘡毒,流膿出血;有的會變成肢體浮腫、腹脹、氣喘;有的會變成寒熱交替,像瘧疾但又不是瘧疾;有的會變成痰嗽喘熱,鼻涕、嘔吐物、大便帶血;有的會變成嘔吐腹瀉,脫肛下墜;有的會變成心腹疼痛,疝氣偏墜。這些都是癖毒外洩造成的。

變證很多,很難一一列舉,這是九死一生的疾病,不是一種藥一種方法就能治好的。

治療

治療之前應該先用針灸的方法,以斷絕病根,使血液不再進入筋絡,這樣癖塊就沒有血液滋養,自然就會消退。外部用膏藥貼敷,內部用湯藥攻治。總體來說,應該補益脾胃,養護元氣,這是治本的方法;清熱消塊,這是治標的方法,要標本兼治。還要根據孩子的體質強弱,病情輕重,靈活運用。如果孩子體質強壯,病情較輕,則治標的藥物可以多一些;如果孩子體質虛弱,病情較重,則治本的藥物可以多一些。

像肥兒丸、烏金丸、阿魏丸、千金保童丸之類,都是半攻半補,平和的藥物,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使用,在針灸之後服用,才能收到最佳療效。治療這種疾病,一定要仔細研究。

藥方

淨府散(西園公方),治療小兒腹中癖塊,發熱口乾,小便赤澀。

柴胡(一錢),黃芩(八分),半夏(薑汁炒,八分),人參(二分),白朮(去蘆,七分),白茯苓(去皮,一錢),豬苓(七分),澤瀉(一錢),三稜(煨,一錢),莪朮(煨,一錢),山楂肉(一錢),胡黃連(三分),甘草(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