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

《古今醫鑑》~ 卷之七 (1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17)

1. 眩暈

風寒暑濕,氣鬱生涎,上實下虛,皆暈而眩。風浮寒緊,濕細暑虛,涎弦而滑,虛脈則無。治眩暈法,尤當審諦。先理痰氣,次隨症治。又曰:左手脈數熱多,脈澀有死血;右手脈實有痰積,脈大是久病。

夫眩者言其黑,暈者言其轉。其狀目閉眼暗,身轉耳聾,如立舟車之上,起則欲倒,皆屬於肝風邪上攻所致。然體虛之人,外感六淫,內傷七情,皆能眩暈,當以脈症別之。風則脈浮有汗,項強不仁;寒則脈緊無汗,筋攣制痛;暑則脈虛煩悶;濕則脈沉細重吐逆。及七情所感,遂使臟氣不和,鬱而生涎,結而為飲,隨氣上逆,令人眩暈,眉稜骨痛,眼不可開,寸脈多沉,此為異耳。

若疲勞過度,下虛上實,金槍吐衄,及婦人崩傷產後,去血過多,皆令人眩暈,當隨其所因而治之。

眩暈之症,人皆稱為上盛下虛所致,而不明言其所以然之故。蓋所謂虛者,血與氣也;所謂實者,痰涎風火也。原病之由,有氣虛者,乃清氣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陽而致,當升陽補氣;有血虛者,乃因亡血過多,陽無所附而然,當益陰補血。此皆不足之症也。有因痰涎郁遏者,宜開痰道郁,重則吐下;有因風火所動者,宜清上降火;若因外感而得者,前論須分四氣之異,皆當散邪為主。此皆有餘之症也。

世有所謂氣不歸元,而為丹藥鎮墜,沉香降氣之法。蓋香竄之氣,丹藥助火,其不歸元之氣,豈能因此而復?即《內經》所謂治病必求其本。氣之不歸,求其本,用藥則善矣。

丹溪曰: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動其痰也。此證屬痰者多,蓋無痰不能作眩也。雖有因風者,亦必有痰。又曰火動其痰,二陳湯加黃芩、蒼朮、羌活。挾氣虛者,亦以治痰為主,兼補氣降火藥。

人因憂思勞苦,發作眩暈,眼暗耳鳴,面赤口乾,發熱氣喘,有汗不食,六脈洪數,用十全大補湯,去桂,加生地黃、姜炒黃連麥門冬、五味子、陳皮,酒炒黃柏、知母。

清暈化痰湯(雲林制)

橘紅(一錢五分),半復(制,一錢半),白茯苓(一錢),甘草(三分),川芎(八分),白芷(七分),羌活(七分),枳實(麩炒,一錢),南星(制,六分),防風(六分),細辛(六分),黃芩(酒炒,八分),氣虛加人參(七分),白朮(一錢),有熱加黃連(六分),血虛倍川芎加當歸(一錢五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以此作丸亦可。

黑將軍散(秘方)〔批〕(按此方治痰火眩暈之劑),治因痰火太盛,眩暈難當。

用大黃酒炒為末,清茶調下。或用大黃酒浸,九蒸九曬為末,水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食後臨臥清茶送下,神效。

仙術通神散,治風熱上壅,頭旋目眩,起則欲倒,即防風通聖散去麻黃、芒硝,加藿香、砂仁、甘菊花、蒼朮。如風熱上攻,頭目昏眩悶痛,痰喘咳嗽,依本方去麻黃、芒硝,加甘菊花、人參、砂仁、寒水石。

白話文:

[眩暈]

脈象顯示風寒暑濕的影響,氣滯生痰,上焦實下焦虛,都會導致眩暈。風邪輕飄,寒邪緊縮,濕邪細微,暑邪虛弱,痰濕的脈象弦滑,虛弱的脈象則不會出現。治療眩暈的原則,應當仔細辨別。先處理痰濕,再根據具體症狀進行治療。另外,如果左手脈象頻繁且熱象較多,脈象澀可能是死血;右手脈象實在可能有痰積,脈象大表示長期患病。

證狀方面,

眩就是指眼前一片漆黑,暈是指周圍事物轉動。症狀包含閉眼昏暗,身體轉動,耳鳴,如同站在船上或車上,起身就想要倒下,這些都是肝風邪氣上攻導致的。然而,對於體質虛弱的人來說,外受六淫,內傷七情,都可能導致眩暈,必須從脈象和症狀來判斷。風邪會使脈象浮現且有汗,頸部僵硬無力;寒邪會讓脈象緊繃無汗,肌肉抽搐疼痛;暑邪會讓脈象虛弱且煩躁;濕邪會讓脈象下沉細微且重壓感,伴隨嘔吐。以及受到七情的影響,使得臟腑運行不調,鬱悶生痰,結成痰飲,隨氣上升,導致眩暈,眉骨痛,眼睛不能張開,脈象多沉,這是一種特殊情況。

如果過度勞累,下焦虛弱上焦實,或者婦女在產後失血過多,也會讓人眩暈,應根據原因進行治療。

眩暈的病症,大家都認為是上焦盛下焦虛造成的,但並未說明為何如此。所謂的虛,指的是血和氣;所謂的實,指的是痰濕和風火。病因的來源,氣虛的情況,清氣無法上升,或者大量出汗導致陽氣流失,應當提升陽氣補充氣血;血虛的情況,是因為大量失血,陽氣沒有依附而導致,應當滋陰補血。這些都是不足的症狀。有因為痰濕鬱積的情況,應當開通痰道,嚴重時需要催吐或瀉下;有因為風火所引起的,應當清熱降火;如果是外感導致的,前面討論的需要區分四氣的不同,都應當以驅除邪氣為主。這些都是過剩的症狀。

世間有所謂氣不歸元,而使用丹藥鎮定,沉香降氣的方法。但香料和丹藥助長火氣,氣不歸元的情況,如何能因此而恢復呢?這就像《內經》所說的,治病必須找到根本原因。氣不歸元,找到根本原因,用藥才會有效。

治療方面,

丹溪說:痰在上,火在下,火往上燒動了痰。這個病症多數屬於痰濕,沒有痰濕就不會造成眩暈。即使有風邪,也一定伴有痰濕。他又說火引動了痰濕,應該使用二陳湯加上黃芩、蒼朮、羌活。如果伴有氣虛,也應當以治療痰濕為主,同時補氣降火。

人因為憂慮勞苦,出現眩暈,視力模糊,耳鳴,臉紅,口乾,發熱,呼吸困難,有汗但不想吃東西,六脈洪大,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去掉肉桂,加上生地黃、姜炒黃連麥門冬、五味子、陳皮,酒炒黃柏、知母。

配方部分,

清暈化痰湯(雲林製)

橘紅(1.5錢),半夏(製,1.5錢),白茯苓(1錢),甘草(0.3錢),川芎(0.8錢),白芷(0.7錢),羌活(0.7錢),枳實(麩炒,1錢),南星(製,0.6錢),防風(0.6錢),細辛(0.6錢),黃芩(酒炒,0.8錢)。氣虛可加人參(0.7錢),白朮(1錢),有熱加黃連(0.6錢),血虛加倍川芎,加當歸(1.5錢)

以上為一劑,生薑三片,用水煎煮。也可以做成丸藥。

黑將軍散(祕方)

用大黃酒炒成末,用清茶調服。或者用大黃酒浸泡,九次蒸煮九次曬乾,研磨成末,用水做丸藥,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一百粒,飯後睡前用清茶送服,效果神奇。

仙術通神散,治療風熱上壅,頭旋目眩,起身就想倒下,即防風通聖散去掉麻黃、芒硝,加上藿香、砂仁、甘菊花、蒼朮。如果風熱上攻,頭目昏眩悶痛,痰喘咳嗽,按照本方去掉麻黃、芒硝,加上甘菊花、人參、砂仁、寒水石。

半夏白朮天麻湯,治療氣虛痰厥眩暈,頭旋眼黑,噁心煩悶,氣促上喘,心神顛倒,目不敢開,頭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能安睡。這是胃氣虛損停痰導致的。

半夏(製,1.5錢),白朮(炒,2錢),天麻(1.5錢)

以上為一劑,生薑三片,用水兩杯,煎至一杯半,飯後溫服。

芎歸湯,治療血虛眩暈,或者大量失血後的眩暈。

川芎(2.5錢),當歸(2.5錢)

以上為一劑,用水兩杯,煎至一杯半,空腹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