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鑑》~ 卷之五 (14)
卷之五 (14)
1. 翻胃
脈,浮緩者生,沉澀者死。脈澀而小,血不足;脈大而弱,氣不足。
證
夫翻胃者,朝食而暮吐,暮食而朝吐,或食已即吐者是也。膈噎者,謂五膈五噎也。五膈,憂、恚、寒、熱、氣也;五噎,憂、思、勞、食、氣也。膈者,在心脾之間,上下不通,若拒格之狀也。或結於咽喉,時覺有所礙,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由氣鬱痰搏而然。久則漸妨飲食,而為膈也。
噎者,飲食之際,氣卒阻滯,飲食不下,而為噎也。翻胃也,膈也,噎也,三者名雖不同,而其所受之病,則一而已。《內經》謂:三陽結謂之膈。三陽者,大腸、膀胱也。結,熱結也。小腸熱結則血脈燥;大腸熱結則不能圊;膀胱熱結則津液涸;三陽既結,則前後閉結。下既不通,則反上行,所以噎食不下,縱下而復出也。
此陽火不下降而上行也。故經曰:少陽所至為嘔、湧溢、食不下,此理明矣。丹溪曰:氣之初病,其端甚微。或因些小飲食不謹;或外冒風雨,內傷七情;或食味過厚,偏助陽氣,積成膈熱;或資稟充實,表密無汗;或性急易怒,相火上炎,以致津液不行,清濁相干。氣之為病,或痞或痛,或不思食,或噫腐吞酸,或嘈雜嘔噦,醫者不求其本,便認為寒,遽以辛香燥熱之劑投之。時暫得快,以為神方。
厚味仍前不節,七情反復相侵,舊病被劫暫開,濁液易子攢聚,或半月,或一月,前症復作。如此延蔓,自氣成積,自積成痰,此為痰為飲為吞酸之由也。良工未遇,燥劑又投,痰挾瘀血,遂成窠囊,此為痞、為痛、為嘔吐、噎膈、翻胃之症,次第而作也。猶謂虛而積寒,非尋常草木可療,竟以烏附佐助丹藥,專意服餌。
積而血液俱耗,胃脘乾稿。其稿在上,近咽之下,水液可行,食物難進。間或可入,食亦不多,名之曰噎。其稿在下,與胃相近,食雖可下,難盡入胃,良久復出,名之曰膈,亦曰翻胃。
治
治當養血生津,清痰降火,潤燥補脾,抑肝開鬱,庶使病邪易伏,胃氣開通。雖然亦在病者之調攝耳,吾觀張雞峰曰:噎是神思間病,惟內觀以自養,此言深中病情。
一《鉤玄》云:翻胃大約有四:血證、氣虛、有痰,有熱。血虛者,脈必數而無力,以四物湯養血為主;氣虛者,脈必緩而無力,以四君子湯補氣為主;有痰者,脈必滑數,以二陳湯為主;有熱者,脈必數而有力,以解毒湯主之。
一凡噎膈翻胃,悉用二陳湯加薑汁、竹瀝、童便、韭汁之類,為主治。
一若胸中覺有熱悶,加土炒黃芩、黃連、栝蔞仁、桔梗之類。
一若血虛瘦弱之人,合四物湯,少加杏仁泥、紅花、童便、韭汁之類,仍不可缺。
一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食下須臾即吐者,此胃可容受而脾不能傳送也。或大小腸閉結不通,食返而上奔也,加酒蒸大黃以潤之。脾不磨者,加神麯、麥芽之類,以助其衰火也。
白話文:
翻胃
翻胃的脈象,浮而緩慢者為輕症,沉而澀滯者為重症。脈澀而細小,表示血虛;脈大而無力,表示氣虛。
翻胃的症狀表現為:早上吃下去的食物晚上吐出來,晚上吃下去的食物早上吐出來,或者吃完就吐。膈噎是指五膈五噎,五膈指的是憂慮、憤怒、寒冷、發熱、氣滯;五噎指的是憂慮、思慮、勞累、飲食、氣滯。膈位於心脾之間,上下不通暢,如同被阻礙的樣子。有時阻塞在咽喉,時常感覺有異物感,吐不出來,咽不下去,這是因為氣鬱痰阻所致。久而久之,會影響飲食,形成膈症。
噎是指進食時,氣機突然阻滯,食物下不去,形成噎症。翻胃、膈、噎,三者名稱雖不同,但病因卻相同。《內經》說:「三陽結謂之膈」,三陽指大腸、小腸、膀胱。結是指熱結。小腸熱結則血脈乾燥;大腸熱結則不能排便;膀胱熱結則津液枯竭;三陽都熱結,則前後不通。下焦不通,則氣血逆行向上,所以食物咽不下去,即使咽下去也又吐出來。
這是因為陽火不下降而上行。所以經書說:「少陽到達的地方會出現嘔吐、湧溢、食不下」,這個道理很明顯。丹溪先生說:氣病初期,症狀很輕微。可能是因為稍微不注意飲食;或者外感風雨,內傷七情;或者飲食過於厚膩,助長陽氣,積聚成膈熱;或者體質強壯,表皮緻密,不愛出汗;或者性情急躁易怒,相火上炎,導致津液運行不暢,清濁混雜。氣病的症狀,有時是痞塊,有時是疼痛,有時是不想吃東西,有時是呃逆、吞酸、嘈雜嘔逆,醫生不探求病根,就認為是寒症,便用辛香燥熱的藥物治療。一時見效,以為是神藥。
但厚味飲食依然不節制,七情反復侵犯,舊病被暫時緩解,濁液又再次積聚,或半個月,或一個月,舊症復發。這樣反復延綿,從氣積聚到痰飲積聚,這就是痰飲、吞酸的病因。如果遇到不好的醫生,又用燥熱的藥物治療,痰飲就會夾雜瘀血,形成腫塊,就會出現痞塊、疼痛、嘔吐、噎膈、翻胃等症狀,逐漸加重。有的醫生認為是虛寒積聚,認為普通的草藥治不好,便用附子等辛熱藥物輔助丹藥治療。
久而久之,氣血都耗損了,胃脘乾燥。乾燥在上,靠近咽喉,水液可以通過,食物難以下嚥。偶爾能吃下去一點,但食量很少,稱為噎。乾燥在下,靠近胃,食物雖然可以下嚥,但難以完全進入胃,過了一會兒又吐出來,稱為膈,也稱為翻胃。
治療
治療應該養血生津,清痰降火,潤燥補脾,疏肝解鬱,使邪氣容易消除,胃氣通暢。當然也需要病人自身的調養。我看張雞峰說:「噎是神思間的病,只有內觀自養才能治好」,這句話說得很精闢。
《鉤玄》說:翻胃大概有四種:血虛、氣虛、痰飲、熱證。血虛者,脈象一定數而無力,以四物湯養血為主;氣虛者,脈象一定緩而無力,以四君子湯補氣為主;有痰者,脈象一定滑數,以二陳湯為主;有熱者,脈象一定數而有力,以解毒湯為主。
凡是噎膈翻胃,都用二陳湯加薑汁、竹瀝、童便、韭汁等為主治。
如果胸中感覺有熱悶,加土炒黃芩、黃連、栝蔞仁、桔梗等。
如果血虛瘦弱的人,配合四物湯,少加杏仁泥、紅花、童便、韭汁等,仍不可缺少。
如果早上吃晚上吐,晚上吃早上吐,或者吃完馬上就吐,這是胃可以容納食物,但脾不能運化食物;或者大小腸閉結不通,食物逆行向上所致,加酒蒸大黃潤腸通便。脾胃運化功能不好,加神麴、麥芽等,以幫助脾胃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