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

《古今醫鑑》~ 卷之五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3)

1. 嘔吐

上銼作一劑,用十年以上陳倉米一合,順流水二鍾,煎沸,泡伏龍肝,研細,攪混,澄清取一鍾,生薑三片,棗二枚,同煎七分,稍冷服。別以陳倉米飲時啜之,日進三服,即止。

枇杷散,治胃虛嘔噦不止。

枇杷葉(去毛),橘紅(各一兩),半夏(湯泡),赤茯苓(去皮),人參(各五錢),麥門冬(去心),青竹茹(各一兩二錢),甘草(四錢)

上銼,生薑三片,水二盞,煎一盞,空心服。

白話文:

嘔吐

將藥材切碎混合成一劑,使用存放十年以上的陳舊穀米一杯,取順流的水兩碗,煮沸後,加入研磨成粉末的伏龍肝(灶心土),攪拌均勻,靜置澄清後取用一碗,加入三片生薑、兩顆紅棗,一起煎煮至剩下七分,稍微放涼後服用。另外準備陳舊穀米煮成的米湯,隨時少量飲用,一天服用三次,症狀就會停止。

枇杷散,治療因胃虛而引起的嘔吐不止。

枇杷葉(去除絨毛)、橘紅(各一兩)、半夏(用熱水浸泡處理)、赤茯苓(去除外皮)、人參(各五錢)、麥門冬(去除中心)、青竹茹(各一兩二錢)、甘草(四錢)。

將上述藥材切碎,加入三片生薑,用水兩碗煎煮至剩下一碗,空腹服用。

2. 噁心

噁心者,無聲無物,但心中欲吐不吐,欲嘔不嘔。雖曰噁心,非心經之病。其病皆在胃口上,有虛,有熱,有寒,有食,有痰。

治法:虛者補之,熱者清之,寒者溫之,食與痰者,消之化之。皆用生薑及薑汁,隨症佐藥,其效最速。

二陳湯(見痰門),加薑汁炒芩、連,梔子治胃熱噁心。

大半夏湯(即二陳湯去甘草加生薑),治胃寒噁心

小半夏茯苓湯(即大半夏湯去陳皮倍加生薑),治心中兀兀欲吐。

導痰湯(即二陳湯加南星、枳殼),加竹茹、砂仁、姜炒黃連,治痰熱嘔吐,噁心氣盛者。

白話文:

【症狀】

噁心的情況,並無聲音也無嘔出物,只是心裡有種想吐又吐不出來,想嘔又嘔不出來的感覺。雖然稱作噁心,但這並不是心臟疾病的問題。這種疾病通常發生在胃部,可能由虛弱、熱性、寒性、消化不良或痰多所引起。

【治療】

治療方式:對於虛弱的狀況要進行補充,對於熱性的要進行冷卻,對於寒性的要進行保暖,對於消化不良和痰多的狀況則要進行消除和化解。在治療過程中,生薑和薑汁都能被廣泛使用,依據不同症狀輔助藥物,效果會更為顯著。

【處方】

【二陳湯】(詳見痰門)添加薑汁炒製的黃芩、黃連,以及梔子,用於治療胃熱引起的噁心。

【大半夏湯】(即二陳湯去掉甘草再加入生薑),用於治療胃寒引起的噁心。

【小半夏茯苓湯】(即大半夏湯去掉陳皮並加倍加入生薑),用於治療心裡一直想吐的情況。

【導痰湯】(即二陳湯加上南星、枳殼),添加竹茹、砂仁、姜炒黃連,用於治療因痰熱導致的嘔吐,以及噁心症狀嚴重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