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

《古今醫鑑》~ 卷之四 (1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7)

1. 咳嗽

咳嗽所因,浮風、寒緊、數熱、細濕、房勞澀難。右關濡者,飲食傷脾;左關弦短,疲極肝衰。浮短肺傷,法當咳嗽。五臟之嗽,各視其部,沉緊虛寒,沉數實熱,洪滑多痰,弦澀少血。形盛脈細,不足以息;沉小伏匿,皆是死脈。惟有浮大而嗽者生。

傷風咳者,脈浮,憎寒壯熱,自汗惡風,口乾煩躁,鼻流清涕,欲語未竟而咳也。

傷寒咳者,脈緊,憎寒發熱,無汗惡寒,煩躁不渴,遇寒而咳。

傷暑咳者,脈數,煩熱引飲,口燥,或吐涎沫,聲嘶咯血。

傷濕咳者,脈細,骨節煩疼,四肢重著,或自汗,小便澀。

咳者,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治以防風、桔梗、升麻,杏仁、五味子、生薑、甘草、桑白皮、蘇子、枳殼。

嗽者,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治以半夏、白朮、五味子、枳殼、防風、甘草、枳實、山楂、蒼朮、橘皮。

咳嗽者,有痰有聲,因傷肺氣而動脾濕也。治以半夏、白朮、五味子、桔梗、枳殼、桑白皮、麥門冬、甘草之類。

風寒嗽者,鼻塞聲重,惡風惡寒,或自汗,或無汗者是也。治當以發散行痰,用二陳湯加麻黃、桔梗、杏仁。

風寒鬱熱於肺夜嗽者,治以三拗湯加知母。脈大而浮,有熱,加黃芩、生薑。

痰嗽者,嗽動便有痰聲,痰出嗽止者是也。主豁痰,用二陳湯,或以半夏、栝蔞仁各五兩,桔梗、貝母各一兩,枳殼一兩半,知母一兩,薑汁蒸餅為丸服。

火鬱者,有聲痰少,面赤者是也。主降火清金化痰。

乾咳嗽者,系火鬱之甚,難治。乃痰鬱火,邪在肺中,用桔梗開之,再用補陰降火之藥。不已則成勞,須行倒倉法。此症多是不得志者有之。有痰因火逆上者,必先治其火。然亦看痰火孰急,若痰急,則先治痰而後治火,在乎醫者之隨機變可也。

勞嗽者,痰多盜汗是也。或作寒熱,宜補陰清金,四物湯加竹瀝薑汁。陰虛火動而嗽者,四物、二陳,順而下之。加黃柏,知母尤妙。陰虛喘嗽,或吐血者,四物湯加黃柏、知母、五味子、麥門冬、桑白皮、地骨皮、牡丹皮、山梔子。咳嗽聲嘶者,乃血虛受熱也。用青黛、蛤粉,蜜調服。一方用芩連四物湯。好色之人元氣虛,咳嗽不已者瓊玉膏。

肺脹而嗽者,動則喘滿,氣急息重者是也。宜收斂肺氣,用訶子、杏仁,青黛、海粉、半夏、香附、栝蔞仁之類。肺脹郁遏不得眠者難治。

凡治咳嗽,最要分肺虛肺實。若肺虛久嗽,宜五味子、款冬花、紫菀、馬兜鈴之類斂而補之;若肺實有邪,宜黃芩、天花粉、桑白皮、杏仁之類散而瀉之。

凡治嗽,有用五味子者,以收肺氣,乃火熱必用之劑。若有外邪而驟用之,恐閉住邪氣,必先發散,然後可用。訶子味酸苦,有收斂降火之功。杏仁散肺中風寒,然形實有熱,因於寒者為宜。桑白皮瀉肺氣,然性不純良,用之者當戒。馬兜鈴去肺熱而補肺也。生薑辛能發散也。

白話文:

咳嗽

咳嗽的原因,有外感風寒、寒邪凝滯、陽熱亢盛、濕邪困脾、房事過度等。右關脈濡弱,是飲食傷脾;左關脈弦短,是勞累過度、肝氣衰弱。脈浮而短促,是肺氣受損,必然咳嗽。五臟引起的咳嗽,需根據其所屬臟腑辨證,沉而緊的脈象是虛寒,沉而數的脈象是實熱,脈洪大而滑利的是痰多,脈弦而澀的是血少。體質壯實而脈細弱,說明氣血不足以平息咳嗽;脈沉而小,隱伏難尋,都是死脈的徵兆。只有脈浮大而咳嗽的才是可治癒的。

症狀

傷風咳嗽:脈浮,畏寒發熱,自汗怕風,口乾煩躁,流清涕,欲言又止而咳嗽。

傷寒咳嗽:脈緊,畏寒發熱,無汗惡寒,煩躁不渴,遇冷則咳嗽。

傷暑咳嗽:脈數,煩熱口渴,口乾,或吐涎沫,聲音嘶啞,甚至咯血。

傷濕咳嗽:脈細,骨節酸痛,四肢沉重,或自汗,小便不利。

治療

咳嗽,無痰而有聲音,是肺氣受損,不能清肅所致。治療用防風、桔梗、升麻、杏仁、五味子、生薑、甘草、桑白皮、蘇子、枳殼。

嗽(痰多咳嗽),無聲而有痰,是脾濕化痰所致。治療用半夏、白朮、五味子、枳殼、防風、甘草、枳實、山楂、蒼朮、橘皮。

咳嗽(痰多聲重),有痰有聲,是因傷肺氣而導致脾濕化痰。治療用半夏、白朮、五味子、桔梗、枳殼、桑白皮、麥門冬、甘草等。

風寒咳嗽:鼻塞聲音重濁,畏風畏寒,或自汗,或無汗。治療應發散行痰,用二陳湯加麻黃、桔梗、杏仁。

風寒鬱熱於肺導致夜間咳嗽:用三拗湯加知母。脈大而浮,有熱象,加黃芩、生薑。

痰嗽:咳嗽時痰聲明顯,痰吐出後咳嗽停止。主要治療方法是豁痰,用二陳湯,或用半夏、栝蔞仁各五兩,桔梗、貝母各一兩,枳殼一兩半,知母一兩,薑汁蒸餅為丸服用。

火鬱咳嗽:咳嗽有聲,痰少,面紅。主要治療方法是降火清金化痰。

乾咳:是火鬱過甚,難以治療。為痰火鬱結,邪氣在肺中,用桔梗開之,再用滋陰降火的藥物。如不治則會轉為勞嗽,須用倒倉法治療。此症多見於鬱鬱不得志之人。有痰因火逆上者,必須先治火。但也要視痰火輕重而定,若痰盛則先治痰後治火,需醫生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對。

勞嗽:痰多盜汗。或有寒熱,宜滋陰清金,用四物湯加竹瀝薑汁。陰虛火旺而咳嗽,用四物湯、二陳湯,順氣降火。加黃柏、知母效果更佳。陰虛喘嗽,或吐血,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五味子、麥門冬、桑白皮、地骨皮、牡丹皮、山梔子。咳嗽聲音嘶啞,是血虛受熱。用青黛、蛤粉,蜜調服。另一方用芩連四物湯。好色之人元氣虛弱,咳嗽不止,用瓊玉膏。

肺脹而咳嗽:活動則喘息胸悶,氣急呼吸困難。宜收斂肺氣,用訶子、杏仁、青黛、海粉、半夏、香附、栝蔞仁等。肺脹鬱悶,不能睡眠者難以治療。

所有咳嗽的治療,最重要的是區分肺虛和肺實。若肺虛久咳,宜用五味子、款冬花、紫菀、馬兜鈴等藥物斂肺補肺;若肺實有邪,宜用黃芩、天花粉、桑白皮、杏仁等藥物散邪瀉肺。

所有嗽的治療,有用五味子者,以收斂肺氣,是治療火熱咳嗽的必用藥物。若有外邪而驟然使用,恐閉邪氣,必須先發散,然後才能使用。訶子味酸苦,有收斂降火之功。杏仁散肺中風寒,但適用於實熱因寒而發者。桑白皮瀉肺氣,但藥性不純良,使用時應謹慎。馬兜鈴清肺熱而補肺。生薑辛溫,能發散風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