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鑑》~ 卷之四 (16)
卷之四 (16)
1. 痰飲
半夏(二兩,湯泡七次,生薑汁浸透,曬乾切片,瓦上微炒熟用之),橘紅(二兩),人參(一兩五錢),茯苓(二兩),大黃(二兩,酒蒸曬乾),黃芩(二兩,酒炒),沉香(五錢),甘草(炙,一兩半),礞石(一兩,煅法見前)
上為細末,竹瀝二大碗,生薑自然汁三鍾,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後白湯送下。
清氣化痰丸(劉少保傳),治一切痰飲咳嗽,頭旋目眩,胸膈痞悶氣滯,食積酒積,嘔吐噁心。
天南星,半夏,白礬,牙皂(不銼),生薑(各二兩)
上先將南星、半夏、牙皂、生薑,用水浸一宿,將星、半、姜銼作粗片,入白礬同煮至南星無白點,去皂,不用余者,曬乾入後藥。
青皮(麩炒,五錢),陳皮(去白,一兩),枳實(麩炒,一兩),白朮(一兩),乾葛(五錢),白茯苓(一兩),蘇子(炒,一兩),萊菔子(炒,一兩),栝蔞仁(一兩),黃連(五錢),黃芩(八錢),海粉(七錢),香附(一兩),神麯(炒,二兩),麥芽(炒,二兩),山楂肉(一兩)
氣滯加白豆蔻(一兩)。一方去海粉、黃連,加人參、乾薑各五錢,杏仁、桔梗、前胡、甘草各一兩。
上為細末,竹瀝薑汁,調蒸餅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後薑湯送下。
清火豁痰丸(高塚宰傳),治上焦鬱火,痰涎壅盛,胸膈不利,咽喉煩躁噎塞,吐不出,咽不下,如鯁狀。
大黃(酒蒸,三兩),礞石(煅,五錢),沉香(二錢),黃芩(酒炒,二兩),黃連(酒炒,二兩),梔子(炒,二兩),連翹(一兩),天南星(制,二兩),半夏(制,二兩),白朮(炒,二兩),枳實(炒,二兩),貝母(去心,一兩五錢),天花粉(一兩),陳皮(一兩),白茯苓(一兩),神麯(炒,一兩),青黛(五錢),玄明粉(七錢),甘草(五錢),白芥子(炒,二兩)
上末,薑汁竹瀝,丸梧子大,每服薑湯下四十丸。
白話文:
[痰飲]
清氣化痰丸(劉少保傳)
藥材:半夏(二兩,先用熱水浸泡七次,再用生薑汁浸透,曬乾後切片,在瓦片上稍微炒熟使用),橘紅(二兩),人參(一兩五錢),茯苓(二兩),大黃(二兩,用酒蒸過後曬乾),黃芩(二兩,用酒炒過),沉香(五錢),炙甘草(一兩半),礞石(一兩,炮製方法同前述)。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加入兩大碗竹瀝和三杯生薑自然汁,混合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五七十丸,飯後用白開水送服。
此方主治各種痰飲引起的咳嗽,頭暈目眩,胸悶氣滯,消化不良、積食,以及酒後嘔吐噁心等症狀。
清火豁痰丸(高塚宰傳)
藥材:天南星、半夏、白礬、牙皂(不需切碎)、生薑(各二兩)
處理方法:先將天南星、半夏、牙皂、生薑用水浸泡一個晚上,然後將天南星、半夏、生薑切成粗片,與白礬一同煮至天南星沒有白色點,去掉牙皂不用,只取剩餘的藥材曬乾後加入後續的藥材。
其他藥材:麩炒青皮(五錢),去白陳皮(一兩),麩炒枳實(一兩),白朮(一兩),乾葛(五錢),白茯苓(一兩),炒蘇子(一兩),炒萊菔子(一兩),栝蔞仁(一兩),黃連(五錢),黃芩(八錢),海粉(七錢),香附(一兩),炒神麯(二兩),炒麥芽(二兩),山楂肉(一兩)。
特殊情況處理:
- 若有氣滯症狀,可加白豆蔻(一兩)。
- 另一種配方可去除海粉、黃連,加入人參、乾薑各五錢,以及杏仁、桔梗、前胡、甘草各一兩。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加入竹瀝和薑汁,用蒸熟的餅調和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五七十丸,飯後用薑湯送服。
此方主治上焦鬱熱引起的痰涎壅盛,胸膈不舒,咽喉煩躁、堵塞,吐不出又咽不下,像魚刺卡喉一樣的症狀。
清火豁痰丸
藥材:酒蒸大黃(三兩),煅礞石(五錢),沉香(二錢),酒炒黃芩(二兩),酒炒黃連(二兩),炒梔子(二兩),連翹(一兩),制天南星(二兩),制半夏(二兩),炒白朮(二兩),炒枳實(二兩),去心貝母(一兩五錢),天花粉(一兩),陳皮(一兩),白茯苓(一兩),炒神麯(一兩),青黛(五錢),玄明粉(七錢),甘草(五錢),炒白芥子(二兩)。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加入薑汁和竹瀝,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四十丸,用薑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