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

《古今醫鑑》~ 卷之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1)

1. 虛勞

氣虛脈細,或緩而無力,右脈常弱;血虛脈大,或數而無力,右脈常弱。陽虛脈遲;陰虛脈弦,真氣虛脈緊。男子久病,氣口脈強則生,弱則死;女人久病,人迎脈強則生,弱則死。經云:脈來細而微者,氣血俱虛;脈小者,氣血俱少。一說,虛勞之脈,或浮大,或弦數。大者勞也,弦者亦勞也。

大者易治,血氣未衰,可斂而正也;弦者難治,血氣已耗而難補也;若雙弦,則賊邪侵脾;如數,則危殆矣。

大抵男子之勞,起於傷精;女子之勞,起於經閉。婦女經閉成勞者,多由積想思慮在心,心傷則血逆竭而月水先閉。火既受病,不能榮養其子,故不嗜食。脾虛則金虧,故發咳嗽。腎水絕,則木氣不充,故多怒發焦,四肢干痿。此則傳遍五臟,最為難治。或者以為血熱,而用涼藥解者,或有以為血寒而用熱藥通者。

殊不知經水既少,漸至不通,手足骨肉煩疼,漸至羸瘦,漸生潮熱,脈來微數,此陰血不足,陽往乘之,水不能勝火,以致火炎水涸。治當養陰血為上。慎勿以藥通之。

清肺飲子(桑文臺方)〔批〕(按此方清熱止血之劑),治婦女虛勞發熱,咳嗽吐血,先服此清熱止血,後服逍遙散加減調理。

當歸(酒洗,八分),川芎(八分),白芍(酒炒,一錢),生地(酒洗,一錢),貝母(去心,八分),麥冬(去心,一錢),天冬(去心,一錢),知母(蜜炒,八分),蒲黃(炒,八分),阿膠(炒珠,八分),陳皮(八分,炒),枳殼(炒,五分),前胡(一錢),黃芩(八分),薄荷(六分),藕節(十片),甘草(炙,三分)

上銼一劑,水一鍾半,煎至一鍾,食後徐徐服。

加減逍遙散,治肝脾血虛發熱,或潮熱,或自汗盜汗,或頭痛目澀,或怔忡不寧,頰赤口乾,或月經不調,或肚腹作痛,或小腹重墜,水道澀痛,或腫痛出膿,內熱作渴。

當歸(酒洗),白芍(酒炒),白朮(土炒),白茯,柴胡(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銼一劑,煨姜一片,薄荷少許,水煎服。

如發熱盛,加地骨皮、知母。如手顫掉,加防風、荊芥、薄荷。如咳嗽,加五味子、紫菀。如氣惱胸膈痞悶,加枳實、青皮、香附。如吐痰,加半夏、貝母、栝蔞仁。如飲食不消,加山楂、神麯。如發渴,加麥門冬、天花粉。如胸中作熱,加黃連、梔子。如心慌心跳,加酸棗仁、遠志肉,如久瀉,加乾薑炒黑。

如遍身痛,加羌活、防風、川芎,以利關節。如吐血。加生地、阿膠、牡丹皮。如自汗,加黃耆、酸棗仁。如左腹血塊,加三稜、莪朮、桃仁、紅花。如右腹氣塊,加木香、檳榔。如怒氣傷肝。眼目昏花,加龍膽草、黃連、梔子、白豆蔻。如經閉不通,加桃仁、紅花、蘇木。

白話文:

虛勞

脈象方面,氣虛的脈搏細弱,或緩慢無力,右脈常較弱;血虛的脈搏較大,或脈搏頻數但無力,右脈也常較弱。陽虛的脈搏遲緩;陰虛的脈搏弦細;真氣虛的脈搏緊。男子久病,氣口脈(位於寸口)強盛則能生存,衰弱則死亡;女子久病,人迎脈(位於頸部)強盛則能生存,衰弱則死亡。古籍記載:脈搏細微者,氣血皆虛;脈搏微小者,氣血皆少。也有說法認為,虛勞的脈象,可能是浮大或弦數。脈搏有力者屬於勞損,脈搏弦急者也屬於勞損。脈搏有力者較易治療,因為血氣尚未衰竭,可以收斂調正;脈搏弦急者難以治療,因為血氣已耗損,難以補充;如果雙側脈搏都弦急,則表示邪氣侵犯脾臟;如果脈搏頻數,則病情危急。

症狀方面,男子虛勞大多源於損傷精氣;女子虛勞大多源於經閉。婦女因經閉而導致虛勞者,多因積鬱思慮過度,心神受損導致血液逆亂枯竭,月經先期閉止。心火受損,無法溫養臟腑,因此不思飲食。脾虛則肺金受損,因此咳嗽;腎水虧虛,則肝木氣不足,因此容易發怒焦躁,四肢乾枯萎縮。虛勞病症遍及五臟,是最難治療的疾病。有些人誤以為是血熱,而使用寒涼藥物治療;有些人誤以為是血寒,而使用溫熱藥物治療。殊不知,經血日漸減少直至不通,手腳骨肉酸痛,漸漸消瘦,並出現潮熱,脈象微弱而頻數,這是陰血不足,陽氣相對亢盛,水不能制火,導致火炎水涸的表現。治療應當以滋養陰血為主,切勿使用藥物強行通經。

方劑方面:

清肺飲子(桑文臺方):此方清熱止血,用於治療婦女虛勞發熱、咳嗽、吐血,應先服用此方清熱止血,然後再服用加減逍遙散調理。

藥物組成:當歸(酒洗,八分)、川芎(八分)、白芍(酒炒,一錢)、生地(酒洗,一錢)、貝母(去心,八分)、麥冬(去心,一錢)、天冬(去心,一錢)、知母(蜜炒,八分)、蒲黃(炒,八分)、阿膠(炒珠,八分)、陳皮(八分,炒)、枳殼(炒,五分)、前胡(一錢)、黃芩(八分)、薄荷(六分)、藕節(十片)、甘草(炙,三分)。

用法:上藥一劑,加水一鍾半,煎至一鍾,飯後溫服。

加減逍遙散:用於治療肝脾血虛引起的發熱(潮熱或自汗盜汗)、頭痛目澀、心悸不安、面紅口乾、月經不調、腹痛、小腹墜脹、尿痛、腫痛流膿、內熱口渴等症。

藥物組成:當歸(酒洗)、白芍(酒炒)、白朮(土炒)、白茯苓、柴胡(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用法:上藥一劑,加煨姜一片,薄荷少許,水煎服。 根據不同症狀可適當加減藥物,例如發熱加地骨皮、知母;手顫加防風、荊芥、薄荷;咳嗽加五味子、紫菀;等等。(後續的加減藥物說明已省略,因為太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