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鑑》~ 卷之五 (1)
卷之五 (1)
1. 卷之五
2. 瘧疾
脈
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宜汗之;弦遲者多寒,宜溫之;弦緊宜下;浮大宜吐;弦短者傷食;弦滑者多痰;虛微無力為久病;洪數無力為虛;代散則死。
證
夫瘧有風瘧、暑瘧、濕瘧、食瘧、痰瘧、瘧母,諸瘧之不同,不過風、寒、暑、濕之外感,七情、五味之內傷之所致也。然內外失守,真邪不分,陰陽偏勝,寒熱交攻,乃成瘧也。有一日一發,有二日一發,有三日一發,有間一日連二日發,氣血俱受病。有夜與日各發,有發於午前,有發於午後。
其始發之時,欠伸,畏寒戰慄,頭痛,或渴,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或單寒不熱,或單熱不寒,或寒少熱多,或寒多熱少。
治
治療之法,當先發散外邪。有有汗,有無汗。無汗者要有汗,散邪為主;有汗者要無汗,扶正為主。然散邪扶正,病不退者,又須分利陰陽,以柴苓湯最效。甚者或以截藥而除之,不二飲、勝金丸之類截之。不愈,乃氣血大虛,要扶胃氣為本,露姜養胃湯、養胃丹之類。又有綿延不休,彌𥜥越歲,汗、吐、下過,榮衛虧損,邪氣伏藏脅間,結為症癖,謂之瘧母,痎瘧飲,黃甲丸之類。蓋瘧有新久淺深,治有緩急次序,宜以脈症參驗,量其虛實而療之。
《機要》謂太陽經為寒瘧,治多汗之;陽明經為熱瘧,治多下之;少陽經為風瘧,治多和之。此三陽受病,謂之暴瘧。在夏至後,處暑前,乃傷之淺者。在三陽經則總之為寒瘧。在處暑後,冬至前,乃傷之重者。其三陰經瘧,作於子午卯酉日者,少陰瘧;作於寅申巳亥日者,厥陰瘧;作於辰戌丑未日者,太陰瘧也。
一凡瘧方來,正發不可服藥,服藥在於未發兩時之先。不則藥病交爭,轉為深害,當戒之。
一平素虛弱,兼以勞役內傷,挾感外邪;以致瘧疾。寒熱交作,肢體倦怠,乏力少氣,以補中益氣湯加黃芩、芍藥、半夏。有汗及寒重,加桂枝,倍黃耆;熱甚加柴胡、黃耆;渴加麥門冬、天花粉。
一久瘧,乃屬元氣虛弱。蓋氣虛則寒,血虛則熱,胃虛則惡寒,脾虛則發熱。陰火下流,則寒熱交作,或吐涎不食,泄瀉腹痛,手足逆冷,寒慄鼓頷。若誤投以清脾截瘧二飲,多致不起。
一瘧後飲食少進,四肢無力,面色萎黃,身體虛弱,以四君子湯合二陳湯,加姜炒黃連、麩炒枳實,煎服。
一凡瘧後,大汗出者,乃榮血不足之候,以人參養榮湯主之。
方
散(邪湯三山陳氏傳)〔批〕(按此方治瘧無汗,當發汗散邪為主)
治三陽經瘧,頭痛無汗,發熱惡寒,當發汗散邪。
川芎(一錢),白芷(一錢),麻黃(去節,一錢),防風(一錢),紫蘇(一錢),羌活(一錢),甘草(五分),白芍藥(酒炒,一錢)
白話文:
瘧疾
脈象:瘧疾的脈象自弦。脈弦而數,多為熱證,宜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脈弦而遲,多為寒證,宜用溫熱的方法治療;脈弦而緊,宜瀉下;脈浮大,宜催吐;脈弦而短,是傷食;脈弦而滑,多為痰證;脈象虛弱無力,是久病;脈洪數無力,是氣虛;脈象時斷時續,則預後不佳。
症狀:瘧疾分為風瘧、暑瘧、濕瘧、食瘧、痰瘧、瘧母等類型,其病因不外乎風、寒、暑、濕等外邪侵襲,以及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內傷、飲食不節所致。總之,內外防禦失守,邪正不分,陰陽失調,寒熱互攻,便會導致瘧疾。發作時間有每日一發、隔日一發、三日一發,甚至間日連續發作等不同情況,氣血皆受其害。有的晝夜各發作一次,有的午前發作,有的午後發作。
發病初期,會有伸懶腰、畏寒戰慄、頭痛等症狀,有的伴有口渴,有的先寒後熱,有的先熱後寒,有的單純畏寒不發熱,有的單純發熱不畏寒,有的寒少熱多,有的寒多熱少。
治療:治療瘧疾,首先應發散外邪。需區分患者有無汗。無汗者需使之出汗,以散邪為主;有汗者則需止汗,以扶正為主。如果單純散邪扶正,病情仍未好轉,則需辨別陰陽,柴胡桂枝湯最為有效。病情嚴重者,可採用截瘧的藥物,如不二飲、勝金丸等。若仍無效,則屬氣血大虛,需以扶助胃氣為本,服用露姜養胃湯、養胃丹等藥物。若瘧疾久治不愈,纏綿數年,汗、吐、下法治療過度,導致榮衛虧損,邪氣伏藏於脅肋之間,形成症瘕,稱為瘧母,則需服用痎瘧飲、黃甲丸等藥物。總之,瘧疾的治療需根據病情的新舊、輕重、深淺,以及患者的虛實情況,採取緩急有序的治療方法,並結合脈症進行判斷。
《機要》中記載,太陽經受病為寒瘧,治療需多用發汗法;陽明經受病為熱瘧,治療需多用瀉下法;少陽經受病為風瘧,治療需多用調和之法。以上三陽經受病,稱為暴瘧。夏至後、處暑前發病者,病情較輕;處暑後、冬至前發病者,病情較重。三陰經受病所致瘧疾,子、午、卯、酉日發病者,為少陰瘧;寅、申、巳、亥日發病者,為厥陰瘧;辰、戌、丑、未日發病者,為太陰瘧。
注意事項:瘧疾發作時不可服藥,應在發作前兩小時服藥,否則藥物與疾病爭鬥,反而加重病情,務必謹記。
體質虛弱,勞累過度導致內傷,又感受外邪而患瘧疾者,寒熱交替,肢體倦怠,乏力氣短,可用補中益氣湯加黃芩、芍藥、半夏。若伴有汗出或寒重,加桂枝,黃耆加倍;熱盛加柴胡、黃耆;口渴加麥門冬、天花粉。
久患瘧疾者,元氣已虛。氣虛則畏寒,血虛則發熱,胃虛則惡寒,脾虛則發熱。陰虛火旺,則寒熱交替,或伴有流涎、不思飲食、泄瀉腹痛、手足厥冷、寒慄等症狀。若誤用清熱截瘧的藥物,則可能危及生命。
瘧疾痊癒後,飲食減少,四肢無力,面色萎黃,身體虛弱,可用四君子湯合二陳湯,加薑炒黃連、麩炒枳實。
瘧疾痊癒後,大汗淋漓者,是榮血不足的表現,可用人參養榮湯。
處方:
散(邪湯三山陳氏傳)——此方用於治療瘧疾無汗,以發汗散邪為主。
治療三陽經瘧疾,頭痛無汗,發熱惡寒,需發汗散邪:川芎(一錢)、白芷(一錢)、麻黃(去節,一錢)、防風(一錢)、紫蘇(一錢)、羌活(一錢)、甘草(五分)、白芍藥(酒炒,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