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鑑》~ 卷之十三 (1)
卷之十三 (1)
1. 形氣發微論
大哉醫乎,其來遠矣。粵自混沌既判,鴻荒始分。陽之輕清者,以氣而上浮為天;陰之重濁者,以形而下凝為地。天確然而位乎上,地隤然而位乎下。於是陽之精者為日,東昇而西墜;陰之精者為月,夜見而晝隱,兩儀立矣,二曜行焉。於是玄氣凝空,水始生也;赤氣炫空,火始生也;蒼氣浮空,木始生也;素氣橫空,金始生也;黃氣際空,土始生也。五行備萬物生,三才之道著矣。
是以人之生也,稟天地陰陽,假父母之精血,交感凝結而為胞胎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始自襁褓,以致齠齔,迨其成童,與夫壯年,豈易然哉?故一月之孕,有白露之稱;二月之胚,有桃花之譬。及至三月,則先生右腎而為男,陰包陽也;先生左腎則為女,陽包陰也。其次腎生脾,脾生肝,肝生肺,肺生心,以生其勝己者,腎屬水,故五臟由是為陰。
白話文:
醫學的起源十分久遠,可以追溯到天地初開之時。當混沌初開、鴻蒙初分時,輕清之氣上升形成天,重濁之氣下降凝結為地。天高高在上,地穩穩在下。太陽是陽氣的精華,日出東方,日落西方;月亮是陰氣的精華,夜晚出現,白天隱沒,天地兩儀就此建立,日月交替運行。接著,玄氣凝聚,水便出現了;赤氣閃耀,火便出現了;蒼氣漂浮,木便出現了;素氣橫行,金便出現了;黃氣交界,土便出現了。五行齊備,萬物滋生,天地人三才之道就此顯現。
因此,人出生後,便承載著天地陰陽之氣,依賴父母精血的交感凝結而成胎兒。陽氣主導形成男性,陰氣主導形成女性,從襁褓到牙牙學語,再到成年,過程絕非易事。懷孕一個月,稱為白露之期;懷孕兩個月,如同桃花初綻。到了懷孕第三個月,若先長出右腎,則為男孩,陰包陽;若先長出左腎,則為女孩,陽包陰。之後,腎生脾,脾生肝,肝生肺,肺生心,生出能剋制自己的器官,腎屬水,因此五臟皆屬陰。
其次心生小腸,小腸生大腸,大腸生膽,膽生胃,胃生膀胱,膀胱生三焦,以生其勝己者,小腸屬火,六腑由是為陽。其次三焦生八脈,八脈生十二經,十二經生十二絡,十二絡生一百八十絲絡,絲絡生一百八十纏絡,纏絡生三萬四千孫絡,孫絡生三百六十五骨節,骨節生三百六十五大穴,大穴生八萬四千毛竅,則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之身皆備矣。
所謂四月形象具,五月骨節成,六月毛髮生,七月遊其魂,兒能動左手,八月遊其魄,兒能動右手,九月三轉身,十月滿足,母子分解。其中延月生者,必生貴子;不足日月生者,必生貧薄之人,誕生之後,有變蒸之熱,長其精神,壯其筋骨,生其意志。
白話文:
第一段
其次,心臟生發小腸,小腸生發大腸,大腸生發膽囊,膽囊生發胃,胃生發膀胱,膀胱生發三焦,以此循環生生不息,並且「以生其勝己者」,意思是後者會克制前者。小腸屬火,六腑(胃、小腸、大腸、膀胱、膽、三焦)因此歸屬於陽性。
接下來,三焦生發八脈,八脈生發十二經,十二經生發十二絡,十二絡生發一百八十絲絡,絲絡生發一百八十纏絡,纏絡生發三萬四千孫絡,孫絡生發三百六十五骨節,骨節生發三百六十五大穴,大穴生發八萬四千毛竅。如此一來,耳、目、口、鼻、四肢、百骸等身體部位就都完備了。
第二段
所謂的「四月形象具」,是指懷孕四月時,胎兒的形狀已經具備;「五月骨節成」,是指懷孕五月時,胎兒的骨骼已經形成;「六月毛髮生」,是指懷孕六月時,胎兒的毛髮開始生長;「七月遊其魂」,是指懷孕七月時,胎兒的魂魄開始在體內遊走,這個時候孩子會開始動左手;「八月遊其魄」,是指懷孕八月時,胎兒的魄開始在體內遊走,這個時候孩子會開始動右手;「九月三轉身」,是指懷孕九月時,胎兒在子宮內可以轉身;「十月滿足」,是指懷孕十月時,胎兒已經發育成熟,準備出生;「母子分解」,是指母親和孩子分離,孩子出生。
懷孕時間超過十月才出生的孩子,往往會生下貴子;而懷孕時間不足十個月才出生的孩子,往往會生下貧薄之人。孩子出生後,應該注意「變蒸之熱」,也就是說要避免孩子過度出汗,並適當補充營養,使孩子精神飽滿、筋骨強健、意志堅定。
三十二日一變蒸,生腎氣焉;六十四日二變蒸,生膀胱之氣焉,腎與膀胱屬水,其數一也;九十六日三變蒸,生心氣焉;一百二十八日四變蒸,生小腸之氣焉,心與小腸屬火,其數二也;一百六十日五變蒸,生肝氣焉;一百九十二日六變蒸,生膽氣焉,肝與膽屬木,其數三也;二百二十四日七變蒸,生肺氣焉;二百五十六日八變蒸,生大腸之氣焉,肺與大腸屬金,其數四也;二百八十八日九變蒸,生脾氣焉;三百二十日十變蒸,生胃氣焉,脾與胃屬土,其數五也。變蒸已畢,一期歲焉,齒生髮長,神智有異於前也。
故曰:齒者,腎之餘也;發者,血之餘也;爪者,筋之餘也,籲!人身之難得也如此哉。方其幼也,有如水面之泡,草頭之露,氣血未定,易寒易熱,腸胃軟脆,易飢易飽。為母者,調攝不得其宜,必不能免乎吐瀉驚疳之病矣。及其長也,嗜欲既開,不能修養,是以六氣迭侵於其外,七情交戰於其中,百憂累其心,萬事勞其神,一蝸之氣,安能無病焉。小兒之瘡疹,大人之傷寒,尤其甚也。
白話文:
人體在三十二日內會經歷一次變化,產生腎氣;六十四日內會經歷兩次變化,產生膀胱之氣。腎與膀胱屬水,其數為一。九十六日內會經歷三次變化,產生心氣;一百二十八日內會經歷四次變化,產生小腸之氣。心與小腸屬火,其數為二。一百六十日內會經歷五次變化,產生肝氣;一百九十二日內會經歷六次變化,產生膽氣。肝與膽屬木,其數為三。二百二十四日內會經歷七次變化,產生肺氣;二百五十六日內會經歷八次變化,產生大腸之氣。肺與大腸屬金,其數為四。二百八十八日內會經歷九次變化,產生脾氣;三百二十日內會經歷十次變化,產生胃氣。脾與胃屬土,其數為五。這些變化完成後,就度過了一年,牙齒長出,頭髮生長,精神也比之前有所不同。
所以說,牙齒是腎氣的餘氣;頭髮是血液的餘氣;指甲是筋力的餘氣。啊!人的身體如此難得啊!在幼年時,就像水面上的泡沫,草葉上的露珠,氣血不穩,容易受寒受熱,腸胃脆弱,容易餓也容易飽。母親如果調養不當,孩子就很容易發生吐瀉、驚癇、疳積等病。等到長大後,嗜欲打開,不能修養身心,外界的六種氣候變化就會侵襲身體,七種情緒在心中交戰,各種憂愁困擾著心神,無數事情勞累著精神,僅僅是微弱的生命之氣,怎麼可能不生病呢?小孩的瘡疹,成人的傷寒,就更加嚴重了。
所以黃帝問於歧伯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至半百,而動作衰矣。時世異耶,人將失之?歧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和於陰陽,法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矣。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
白話文:
因此黃帝問歧伯說:我聽說上古的人,都能活到一百歲,行動也依然健壯;現在的人,到了五十歲就衰老了。是時代不同了嗎?還是人將要失去這種長壽的秘訣?歧伯回答說:上古的人,懂得養生之道,他們順應陰陽,遵循法則,飲食節制,作息規律,不任意勞累,因此能保持形神俱佳,活到天年,一百歲才離開人世;現在的人卻不然,他們把酒當水喝,放縱不羈,縱慾傷身,耗損精氣,不懂得適度,不注意養護精神,只求快活,逆天而行,生活作息無規律,所以到了五十歲就衰老了。所以聖人主張未病先防,未亂先治。
等到疾病已經發生才用藥,等到混亂已經出現才去治理,就像口渴了才去挖井,打仗了才去鑄造兵器,不是很晚嗎?
2. 病原論
夫小兒者,幼科也。初生者曰嬰兒,三歲者曰小兒,十歲者曰童子,兒有大小之不同,病有淺深之各異,形聲色脈之殊。望聞問切之間,若能詳究於斯,可謂神聖工巧者矣。蓋望者,鑑貌辨其色也。假如面部左腮屬肝,右腮屬肺,額屬心,鼻屬脾,頦屬腎。肝病則面青,肺病則面白,心病則面赤,脾病則面黃,腎病則面黑,是乃望而知之也。
聞者,聽聲知其症也。假如肝病則聲悲,肺病則聲促,心病則聲雄,脾病則聲慢,腎病則聲沉,此屬於臟。又大腸病則聲長,小腸病則聲短,胃病則聲速,膽病則聲清,膀胱病則聲微,此屬於腑,是乃聞而知之也。問者,問病究其原也。假如好食酸,則肝病;好食辛,則肺病;好食苦,則心病;好食甘,則脾病;好食鹹,則腎病;好食熱,則內寒:好食冷,則內熱,是乃問而知之也。切者,切脈察其病也。
白話文:
小孩子屬於幼兒科,剛出生叫嬰兒,三歲叫小兒,十歲叫童子。孩子有大小之分,病症也有輕重之別,身體外貌、聲音、顏色、脈象都有差異。如果能仔細觀察這些方面,就可以稱得上是醫術精湛了。觀察指的是看外貌,辨別顏色。比如,臉頰左側屬肝,右側屬肺,額頭屬心,鼻子屬脾,下巴屬腎。肝病則面色青,肺病則面色白,心病則面色紅,脾病則面色黃,腎病則面色黑,這就是望診。
聽診指的是聽聲音,判斷病症。比如,肝病則聲音低沉,肺病則聲音急促,心病則聲音洪亮,脾病則聲音緩慢,腎病則聲音低沉,這屬於臟腑疾病。此外,大腸病則聲音長,小腸病則聲音短,胃病則聲音急促,膽病則聲音清亮,膀胱病則聲音微弱,這屬於腑臟疾病,這就是聽診。
詢問指的是詢問病症,探究病因。比如,喜歡吃酸的,就是肝病;喜歡吃辛辣的,就是肺病;喜歡吃苦的,就是心病;喜歡吃甜的,就是脾病;喜歡吃鹹的,就是腎病;喜歡吃熱的,就是內寒;喜歡吃涼的,就是內熱,這就是問診。
切脈指的是摸脈象,察看病情。
假如小兒三歲以下,有病須看男左女右手,虎口三關,從第二指側看,第一節名風關,第二節名氣關,第三節名命關。辨其紋色,紫者屬熱,紅者傷寒,青者驚風,白者疳病,黑者中惡,黃者脾之困也。若見於風關為輕,氣關為重,過於命關則難治矣,至三歲以上,乃以一指按寸、關、尺三部,常以六七至為率,添則為熱,減則為寒。浮洪風盛,數則多驚,沉遲為虛,沉實為積,是乃切脈而知之也。
大抵小兒之疾,大半胎毒,而少半傷於食也,其外感風寒之症,十一而已。蓋小兒之在胎也,母飢亦飢,母飽亦飽;辛辣適口,胎氣隨熱;情欲動中,胎息輒躁;或多食煎爆,或恣味辛酸,或嗜欲無節,或喜怒不常,皆能令子受患。其為母者,胎前既不能謹節,產後又不能調護,是以惟務故息,不能防微杜漸。
白話文:
診斷小兒脈象
如果小兒三歲以下,需要看病,應觀察男左女右手虎口三關,從第二根手指側邊看起:第一節稱為風關,第二節稱為氣關,第三節稱為命關。觀察脈紋和顏色:紫色屬於熱證,紅色屬於傷寒,青色屬於驚風,白色屬於疳病,黑色屬於中惡,黃色屬於脾胃虛弱。如果脈象在風關出現,症狀較輕;在氣關出現,症狀較重;如果病症已經蔓延到命關,就比較難治。
到了三歲以上,就應以一根手指按住寸、關、尺三部,通常以六七次脈搏為正常,脈搏次數增多表示發熱,減少表示寒證。脈搏浮而有力表示風盛,脈搏數而快表示多驚嚇;脈搏沉而弱表示虛證,沉而有力表示積滯。這些都是通過切脈來判斷病症。
小兒疾病病因
一般而言,小兒疾病大多是胎毒,少部分是飲食不當引起,而外感風寒的症狀只佔十分之一。這是因為小兒在母體中,母親飢餓他也飢餓,母親飽腹他也飽腹;母親吃辛辣食物,胎氣也會隨著發熱;母親情緒波動,胎兒也會躁動不安;或者母親過多食用油炸煎炒的食物,或者喜歡吃辛酸的食物,或者飲食無度,或者喜怒無常,都會導致孩子受到影響。
作為母親,在懷孕期間不能謹慎節制飲食,生產之後也不能好好調養,只顧著休息,沒有做到防微杜漸,所以孩子更容易生病。
或未滿百晬,而遂與鹹酸之味,或未及周歲,而輒與甘肥之物,百病由是而生焉。小兒脾胃,本自嬌嫩,易於傷積,且如乳食傷胃,則為嘔吐;乳食傷脾,則為泄瀉。吐瀉既久,則成慢驚,或為疳病。乳食停積,則生濕痰,痰則生火,痰火交作,則為急驚,或成喉痹,痰火結滯,則成癇吊,或為喘嗽。
胎熱胎寒者,稟受有病也;臍風撮口者,胎元有毒也;鵝口口瘡者,胃中有濕熱也;重舌木舌者,脾經有實火也;走馬牙疳者,氣虛濕熱也;愛吃泥土者,脾臟生疳也;胎驚夜啼者,邪熱乘心也;變蒸發熱者,胎毒將散也;丹毒者,火行於外也;蘊熱者,火積於中也;中惡者,外邪乘也;睡驚者,內火動也;喉痹者,熱毒也;眼痛者,火盛也;膿耳者,腎氣上衝也;鼻塞者,因感風邪也;頭瘡者,熱毒攻也;臍瘡者,風濕中也;尾骨痛者,陰虛痰也;諸蟲痛者,胃氣傷也;陰腫疝氣者,寒所郁也;盤腸氣痛者,冷所搏也;脫肛者,大腸虛滑也;遺尿者,膀胱冷弱也;尿濁者,濕滯脾胃也;便血者,熱傳心肺也;下淋者,膀胱鬱熱也;吐血者,榮衛氣逆也。小便不通者,有陰有陽也;大便閉結者,有虛有實也。
白話文:
若孩子未滿百天就開始吃鹹酸的食物,或未滿一歲就吃甜膩的食物,各種疾病就會因此而生。小孩子的脾胃本來就嬌弱,很容易積食。例如,乳食傷了胃,就會嘔吐;乳食傷了脾,就會腹瀉。吐瀉久了,就會變成慢驚,或患上疳病。乳食停積,就會生濕痰,痰會生火,痰火交作,就會變成急驚,或患上喉痹。痰火結滯,就會變成癇症,或患上咳嗽。
天生體質有熱或有寒的,是先天禀賦帶來的疾病;臍風撮口,是胎元有毒;鵝口口瘡,是胃中有濕熱;舌頭重或木,是脾經有實火;走馬牙疳,是氣虛濕熱;愛吃泥土,是脾臟生了疳病;胎驚夜啼,是邪熱侵犯心臟;變蒸發熱,是胎毒將要散去;丹毒,是火氣外行;蘊熱,是火氣內積;中惡,是外邪侵襲;睡驚,是內火躁動;喉痹,是熱毒侵襲;眼痛,是火氣太盛;膿耳,是腎氣上衝;鼻塞,是因受風寒;頭瘡,是熱毒侵襲;臍瘡,是風濕侵襲;尾骨痛,是陰虛生痰;諸蟲痛,是胃氣受傷;陰腫疝氣,是寒氣鬱結;盤腸氣痛,是寒冷侵襲;脫肛,是大腸虛弱滑脫;遺尿,是膀胱虛寒;尿濁,是濕氣滯留脾胃;便血,是熱氣傳到心肺;下淋,是膀胱鬱熱;吐血,是氣血逆行;小便不通,可能是陰虛或陽虛;大便閉結,可能是虛證或實證。
解顱鶴節者,胎元不全也;行遲發遲者,氣血不充也;龜胸者,肺熱脹滿也;龜背者,風邪入脊也;語遲者,邪乘心也;齒遲者,腎不足也。瘧者,膈上痰結也;痢者,腹中食積也;咳嗽者,肺傷風也;喘急者,痰氣盛也;心痛者,蟲所齧也;腹痛者,食所傷也。內傷發熱,則口苦舌乾也;外感發熱,則鼻塞聲重也。
腹脹者,脾胃虛弱也;水腫者,土虧水旺也;黃疸者,脾胃濕熱也;癍疹者,陰陽毒氣也;自汗者,氣虛也。積者,有常所有形之血也;聚者,無定位無形之氣也。胃主納受也,脾主運化也,調理脾胃者,醫中之王道也;節戒飲食者,卻病之良方也。驚疳積熱者,小兒之常病也望聞問切者,醫家之大法也。
白話文:
解顱鶴節指的是胎兒成長不全;行動緩慢、頭髮生長遲緩,是因為氣血不足;龜胸現象代表肺部有熱氣、脹滿;龜背則是因為風邪侵入脊椎;說話遲緩表示邪氣侵犯了心臟;牙齒生長遲緩則是因為腎功能不足。患瘧疾的原因是膈上的痰結;患有痢疾是因為腹中有食物積滯;咳嗽是由於肺部受風傷害;呼吸急促是因為痰液和氣體過多;心痛可能是由於蟲子咬噬;腹部疼痛則是因為飲食過量。內傷引發的發熱會使人口苦舌乾;外感發熱則會造成鼻塞、聲音沈重。
腹部脹滿是因為脾胃功能弱;水腫現象表示土氣不足、水氣旺盛;黃疸是因為脾胃被濕熱所困;癍疹可能是陰陽毒氣所致;自汗是氣血虛弱的表現。積是固定存在的有形血液;聚則是沒有固定位置、無形的氣體。胃主食物的接收,脾主食物的運化,調理好脾胃是醫學中的正道;規律飲食則是預防疾病的良方。小兒常見的疾病有驚疳、積熱等;診斷疾病的方法包括望、聞、問、切。
若夫療疾用藥如箭,箭中鴻心者,則又可以心悟,而不可以言傳也。孟子所謂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斯言得之矣。
白話文:
治療疾病使用草藥就像射箭一樣,如果能夠命中靶心,那麼這就需要用心去領會,而無法通過語言來表達。孟子曾說過,木工和車輛製造師能夠教人們遵循一定的法則,但是他們無法讓人們變得靈活機敏,這個道理就在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