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

《古今醫鑑》~ 卷之十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14)

1. 痿躄

黃耆(鹽水炒,一兩),山藥(一兩),五味子(一兩),破故紙(鹽水炒,一兩),人參(一兩),白芍(酒炒,一兩五分),熟地黃(四兩),枸杞子(一兩),牛膝(酒浸,二兩),菟絲子(酒炒,一兩),川歸(二兩,酒洗),白朮(一兩,炒),杜仲(薑汁炒,二兩),虎脛骨(酥炙,一兩),龜板(酥炙,一兩),蒼朮(米泔浸,三兩),黃柏(鹽水炒,二兩),防風(六錢,酒洗),羌活(五錢,酒洗),漢防己(五錢,酒洗)

上為末,用豬脊髓七條,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鹽湯下。

鹿角霜丸(方見中風)〔批〕(按此方補虛除濕熱之劑),治血氣虛弱,兩足痿軟,不能行動,久臥床褥之症。

蒸法,治腎氣虛弱,肝脾三經,風寒濕停於腿膝,使經絡滯而不行,變成腳痹,故發疼痛,此榮衛通經絡。

川椒(一把),蔥(三大莖),鹽(一把),小麥(面約四五升許),酒(一盞)

上用醋和,濕潤得所,炒令極熱,攤臥褥下,將所患腿腳就臥熏蒸,薄衣被蓋得汗出勻遍,約半個時辰,撤去炒麩,上就鋪褥中臥,待一兩個時辰,覺汗稍解,勿令見風,立效。

一婦人血氣兩虛,虛中受孕,新血供養胎元,無血健用厥陰、少陰二經,以致兩腿足軟弱,戰慄不能步履,必待生產後,大補氣血,壯筋骨,則行步輕健矣。

人參(一錢),白朮(一錢,炒),茯苓(一錢),甘草(五分,炙),川芎(七分),當歸(一錢,酒洗),白芍(二錢,炒),熟地黃(一錢,薑汁炒),肉桂(一錢,去皮),黃耆(一錢鹽水炒),牛膝(一錢二分,去蘆,酒洗),杜仲(薑汁炒,一錢二分),木瓜(一錢,酒洗),防風(去蘆,八分),獨活(一錢,酒洗),薏苡仁(一錢),大附子(一錢,制),沉香(三分,研,水入藥服不見火)

上銼一劑,姜三片,棗一枚,水煎,空心服。

白話文:

痿躄

這個藥方的主要成分是:黃耆(鹽水炒過,約30克)、山藥(約30克)、五味子(約30克)、破故紙(鹽水炒過,約30克)、人參(約30克)、白芍(酒炒過,約45克)、熟地黃(約120克)、枸杞子(約30克)、牛膝(酒浸過,約60克)、菟絲子(酒炒過,約30克)、當歸(酒洗過,約60克)、白朮(炒過,約30克)、杜仲(薑汁炒過,約60克)、虎脛骨(酥油烤過,約30克)、龜板(酥油烤過,約30克)、蒼朮(米泔水浸泡過,約90克)、黃柏(鹽水炒過,約60克)、防風(酒洗過,約18克)、羌活(酒洗過,約15克)、漢防己(酒洗過,約15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七條豬脊髓和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一般。每次服用一百丸,空腹時用鹽水送服。

鹿角霜丸(這個藥方在治療中風的章節有記載,註解:這個藥方是補虛、去除體內濕熱的藥劑),主要治療因氣血虛弱導致兩腿軟弱無力,無法行走,長期臥床不起的症狀。

蒸熏法,主要治療因腎氣虛弱,肝、脾、腎三經受到風寒濕邪侵襲,停留在腿部和膝蓋,導致經絡不通暢,形成腳麻痺、疼痛的症狀。這個方法可以疏通榮衛,暢通經絡。

需要準備:川椒(一把)、蔥(三大根)、鹽(一把)、小麥粉(約四、五升)、酒(一小杯)。

將上述材料用醋調和,濕潤均勻,炒到非常熱,然後平鋪在臥床的褥子下面,將患有麻痺疼痛的腿腳放在上面進行熏蒸,用薄被蓋好,讓身體均勻出汗,大約半個時辰後,撤去炒過的麩皮,再躺回褥子上,等待一兩個時辰,等汗稍退後,不要吹到風,這樣就會見效。

有一個婦人,因氣血兩虛,在虛弱的情況下懷孕,新產生的血液都用來供養胎兒,導致沒有足夠的血液來滋養肝經和腎經,以致兩腿軟弱無力,顫抖不能行走。必須等到生產之後,大補氣血,強壯筋骨,才能恢復行走輕便。

另一個藥方,由以下藥材組成:人參(約3克)、白朮(炒過,約3克)、茯苓(約3克)、甘草(炙過,約1.5克)、川芎(約2.1克)、當歸(酒洗過,約3克)、白芍(炒過,約6克)、熟地黃(薑汁炒過,約3克)、肉桂(去皮,約3克)、黃耆(鹽水炒過,約3克)、牛膝(去蘆,酒洗過,約3.6克)、杜仲(薑汁炒過,約3.6克)、木瓜(酒洗過,約3克)、防風(去蘆,約2.4克)、獨活(酒洗過,約3克)、薏苡仁(約3克)、大附子(炮製過,約3克)、沉香(磨成粉,少量,用藥湯送服,不要直接加熱)。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用水煎煮,空腹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