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

《古今醫鑑》~ 卷之十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13)

1. 痿躄

尺脈虛弱,緩而緊,病為足痛,或是痿病。張子和云:痿因肺熱相傳,四臟其脈多浮而大,不可作寒濕腳氣治。

夫痿者,謂手足痿弱,無力以運動也。《內經》謂諸痿起於肺熱。又曰:治痿獨取陽明。蓋肺經體燥,居上而主氣,畏火者也;脾土性濕,居中而主四肢,畏水也。火性上炎,若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肺得火邪而熱矣,木性剛急,肺受熱,則金失所養,木寡於畏,而侮所勝,脾得木邪而傷邪,肺熱則不能管攝一身,脾傷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作矣。

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何肺熱之有?故陽明實則宗筋潤,能束骨而利機關矣。治痿必須戒厚味,節嗜欲,庶可保其全安也。

陳無擇云:痿躄之疾,狀類柔風、腳氣,但柔風、腳氣皆外所因,痿則內臟不足所致也。治之不可混作外因立治。

丹溪曰:有挾濕熱,有痰,有血虛。亦有死血者,有食積妨礙升降者。上文論火起於肺熱,實痿之本,論此云然者,蓋以其發而為所因所挾,或有不同,而主治亦當各著其所重也。

濕熱,用東垣健步丸,加燥濕降火之劑黃柏、黃芩、蒼朮之類。濕痰,用二陳湯,加蒼朮、白朮、黃芩、黃柏之類,入竹瀝、薑汁。血虛,用四物湯加黃柏、蒼朮,下用補陰丸。氣虛,用四君子湯,加蒼朮、黃柏、黃耆之類。食積,用小調中湯,加神麯、麥芽、山楂、枳實之類。色勞,用補陰丸、虎潛丸之類補之。

清燥湯,六七月間,濕令大行,子能令母實而熱旺,濕熱相合,而形庚大腸,故寒冷以救之,燥金受濕熱之邪,絕寒水生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下痿軟癱瘓,不能動一履。

黃耆(一錢五分),蒼朮(一錢),白朮,陳皮,澤瀉(各五分),人參,白茯苓,升麻(各三分),麥門冬,當歸身,生地黃,神麯末,豬苓(各二分),黃柏(酒炒),柴胡,黃連(各一分),五味子(九個),甘草(炙,二分)

上銼一劑,水煎空心服。

滋筋養血湯(雲林制),專治血氣兩虛,雙足痿軟,不能行動,久臥床褥。

川歸(一錢),熟地黃(一錢五分),白芍藥(一錢五分),川芎(七分半),人參(八分),五味子(九粒),麥門冬(去心,一錢),黃柏(一錢),知母(五分),牛膝(酒浸,一錢),杜仲(酒炒,一錢),蒼朮(一錢),薏苡仁(一錢),防風(六分),羌活(三分),甘草(三分)

筋骨痿軟,加桂枝三分,陳皮八分;如覺心煩,加黃連六分,酸棗仁炒六分,白茯神去木一錢。

上銼一劑,薑、棗煎服。

養血壯筋健步丸(雲林制),〔批〕(按此方補虛除濕熱之劑),治證同前。

白話文:

痿躄

尺脈虛弱,又緩又緊,是足痛或痿病的徵兆。張子和說:痿病是因為肺熱傳導所致,四臟的脈象多數浮大,不可用治療寒濕腳氣的方法來治療。

痿病是指手腳無力,無法活動。根據《內經》,各種痿症都起因於肺熱。又說:治療痿症單獨選取陽明經。因為肺經屬燥,位於上焦,主氣,怕火;脾土屬濕,位於中焦,主四肢,怕水。火性向上,如果縱慾無度,則水液無法滋養,火盛而剋制不了脾土,肺受火邪而生熱;木性剛強急躁,肺受熱,則金受損,木盛而剋制不了脾土,脾受木邪而受損。肺熱則不能統攝全身,脾傷則四肢無法活動,於是各種痿症就產生了。

瀉南方(肺經)則肺金清肅,而東方(肝經)反而虛弱,何來脾受損?補北方(腎經)則心火下降,而西方(脾經)反而不虛,何來肺熱?所以陽明經實則宗筋滋潤,能束縛骨骼,使關節靈活。治療痿症必須戒除肥甘厚味,節制慾望,才能維持健康。

陳無擇說:痿躄之疾,症狀類似柔風、腳氣,但柔風、腳氣都是外在因素引起,而痿症則是內臟虧虛所致。治療時不可混淆,將其當作外因來治療。

治療

朱丹溪說:痿症有夾雜濕熱的,有痰濕的,有血虛的,也有瘀血的,還有食積阻礙氣機升降的。上文論述火邪起於肺熱,是痿病的根本原因,這裡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痿病的發病原因和夾雜的病症有所不同,主治方法也應該根據其主要症狀而定。

濕熱,用東垣健步丸,再加燥濕降火的藥物,如黃柏、黃芩、蒼朮等。濕痰,用二陳湯,再加蒼朮、白朮、黃芩、黃柏等,並加入竹瀝、薑汁。血虛,用四物湯,加黃柏、蒼朮,下用補陰丸。氣虛,用四君子湯,加蒼朮、黃柏、黃耆等。食積,用小調中湯,加神麴、麥芽、山楂、枳實等。勞倦色衰,用補陰丸、虎潛丸等補益。

藥方

清燥湯:六七月份,濕氣盛行,陽氣旺盛,濕熱交合,而傷及大腸,故用寒涼之法治療,燥金受濕熱之邪,阻礙了寒水的產生,水源枯竭,則腎氣虧虛,痿厥病症加重,腰以下痿軟癱瘓,寸步難行。

黃耆(一錢五分)、蒼朮(一錢)、白朮、陳皮、澤瀉(各五分)、人參、白茯苓、升麻(各三分)、麥門冬、當歸身、生地黃、神麴末、豬苓(各二分)、黃柏(酒炒)、柴胡、黃連(各一分)、五味子(九個)、甘草(炙,二分)

上藥一劑,水煎服,空腹服用。

滋筋養血湯(雲林制):專治氣血兩虛,雙足痿軟,不能行走,久臥不起。

川歸(一錢)、熟地黃(一錢五分)、白芍藥(一錢五分)、川芎(七分半)、人參(八分)、五味子(九粒)、麥門冬(去心,一錢)、黃柏(一錢)、知母(五分)、牛膝(酒浸,一錢)、杜仲(酒炒,一錢)、蒼朮(一錢)、薏苡仁(一錢)、防風(六分)、羌活(三分)、甘草(三分)

筋骨痿軟者,加桂枝三分,陳皮八分;若心煩,加黃連六分,炒酸棗仁六分,白茯神去木一錢。

上藥一劑,加薑、棗煎服。

養血壯筋健步丸(雲林制):(按:此方補虛除濕熱)治證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