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

《古今醫鑑》~ 卷之十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三 (2)

1. 形氣發微論

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

白話文:

等到疾病已經形成後才用藥治療,等到禍亂已經發生後才去整治,就像口渴了才去鑿井,要打仗了才去鑄造兵器,這樣不是太晚了嗎?

2. 病原論

夫小兒者,幼科也。初生者曰嬰兒,三歲者曰小兒,十歲者曰童子,兒有大小之不同,病有淺深之各異,形聲色脈之殊。望聞問切之間,若能詳究於斯,可謂神聖工巧者矣。蓋望者,鑑貌辨其色也。假如面部左腮屬肝,右腮屬肺,額屬心,鼻屬脾,頦屬腎。肝病則面青,肺病則面白,心病則面赤,脾病則面黃,腎病則面黑,是乃望而知之也。

聞者,聽聲知其症也。假如肝病則聲悲,肺病則聲促,心病則聲雄,脾病則聲慢,腎病則聲沉,此屬於臟。又大腸病則聲長,小腸病則聲短,胃病則聲速,膽病則聲清,膀胱病則聲微,此屬於腑,是乃聞而知之也。問者,問病究其原也。假如好食酸,則肝病;好食辛,則肺病;好食苦,則心病;好食甘,則脾病;好食鹹,則腎病;好食熱,則內寒:好食冷,則內熱,是乃問而知之也。切者,切脈察其病也。

假如小兒三歲以下,有病須看男左女右手,虎口三關,從第二指側看,第一節名風關,第二節名氣關,第三節名命關。辨其紋色,紫者屬熱,紅者傷寒,青者驚風,白者疳病,黑者中惡,黃者脾之困也。若見於風關為輕,氣關為重,過於命關則難治矣,至三歲以上,乃以一指按寸、關、尺三部,常以六七至為率,添則為熱,減則為寒。浮洪風盛,數則多驚,沉遲為虛,沉實為積,是乃切脈而知之也。

大抵小兒之疾,大半胎毒,而少半傷於食也,其外感風寒之症,十一而已。蓋小兒之在胎也,母飢亦飢,母飽亦飽;辛辣適口,胎氣隨熱;情欲動中,胎息輒躁;或多食煎爆,或恣味辛酸,或嗜欲無節,或喜怒不常,皆能令子受患。其為母者,胎前既不能謹節,產後又不能調護,是以惟務故息,不能防微杜漸。

或未滿百晬,而遂與鹹酸之味,或未及周歲,而輒與甘肥之物,百病由是而生焉。小兒脾胃,本自嬌嫩,易於傷積,且如乳食傷胃,則為嘔吐;乳食傷脾,則為泄瀉。吐瀉既久,則成慢驚,或為疳病。乳食停積,則生濕痰,痰則生火,痰火交作,則為急驚,或成喉痹,痰火結滯,則成癇吊,或為喘嗽。

胎熱胎寒者,稟受有病也;臍風撮口者,胎元有毒也;鵝口口瘡者,胃中有濕熱也;重舌木舌者,脾經有實火也;走馬牙疳者,氣虛濕熱也;愛吃泥土者,脾臟生疳也;胎驚夜啼者,邪熱乘心也;變蒸發熱者,胎毒將散也;丹毒者,火行於外也;蘊熱者,火積於中也;中惡者,外邪乘也;睡驚者,內火動也;喉痹者,熱毒也;眼痛者,火盛也;膿耳者,腎氣上衝也;鼻塞者,因感風邪也;頭瘡者,熱毒攻也;臍瘡者,風濕中也;尾骨痛者,陰虛痰也;諸蟲痛者,胃氣傷也;陰腫疝氣者,寒所郁也;盤腸氣痛者,冷所搏也;脫肛者,大腸虛滑也;遺尿者,膀胱冷弱也;尿濁者,濕滯脾胃也;便血者,熱傳心肺也;下淋者,膀胱鬱熱也;吐血者,榮衛氣逆也。小便不通者,有陰有陽也;大便閉結者,有虛有實也。

白話文:

[病因理論]

孩童疾病,是兒科專門研究的範疇。新生兒稱為嬰兒,三歲以下的孩子稱為小兒,十歲左右的孩子則稱為童子。兒童有年齡大小的不同,疾病也有程度深淺的差異,他們的外表、聲音、面色和脈象各異。如果醫生能在觀察、聆聽、詢問和診脈時,細緻地研究這些特徵,就可以被視為醫術高超的專家了。觀察,即是通過觀察孩子的外貌和麪色來判斷病情。例如,臉部左側對應肝臟,右側對應肺臟,額頭對應心臟,鼻子對應脾臟,下巴對應腎臟。肝臟疾病會導致面色蒼白,肺臟疾病會使面色蒼白,心臟疾病會使面色潮紅,脾臟疾病會使面色泛黃,腎臟疾病會使面色暗淡,這些都是通過觀察就能得知的。

聆聽,即是通過聽孩子的聲音來瞭解病情。例如,肝臟疾病的患者聲音可能較為悲傷,肺臟疾病患者的聲音可能比較急促,心臟疾病患者的聲音可能較為強壯,脾臟疾病患者的聲音可能較為緩慢,腎臟疾病患者的聲音可能較為低沉,這些都是臟器相關的聲音特徵。此外,大腸疾病患者的聲音可能較長,小腸疾病患者的聲音可能較短,胃部疾病患者的聲音可能較快,膽囊疾病患者的聲音可能較清澈,膀胱疾病患者的聲音可能較微弱,這些都是腑器相關的聲音特徵。詢問,即是通過詢問孩子的飲食習慣來判斷病情。例如,孩子偏好酸味食物,可能是肝臟疾病;偏好辛辣食物,可能是肺臟疾病;偏好苦味食物,可能是心臟疾病;偏好甜味食物,可能是脾臟疾病;偏好鹹味食物,可能是腎臟疾病;偏好熱食,可能是體內寒冷;偏好冷食,可能是體內燥熱,這些都是通過詢問就能得知的。診脈,即是通過診斷孩子的脈象來判斷病情。

例如,對於三歲以下的小孩,醫生需要查看男左女右手的虎口部位,從第二根手指側面開始檢查,第一節名為風關,第二節名為氣關,第三節名為命關。通過辨認這些脈紋的顏色,紫色表示熱性病,紅色表示感冒,青色表示驚厥,白色表示消化不良,黑色表示中毒,黃色表示脾臟疲憊。如果脈紋出現在風關,病情較輕;如果出現在氣關,病情較重;如果超過命關,病情就非常嚴重了。對於三歲以上的兒童,醫生通常使用一根手指按壓寸、關、尺三個脈位,正常的脈率通常是六到七次每秒,脈率增加表示體內有熱,脈率降低表示體內有寒。浮洪脈表示風邪旺盛,數脈表示多驚,沉遲脈表示虛弱,沉實脈表示積食,這些都是通過診脈就能得知的。

大多數兒童的疾病,一半是由於胎毒,另一半是因為飲食不當。外感風寒的疾病只佔少部分。在胎兒期,母親飢餓時胎兒也會感到飢餓,母親飽食時胎兒也會感到飽足;母親食用辛辣食物時,胎兒的身體也會受到影響;母親的情緒波動也會影響胎兒的心跳;母親過度食用油炸食物或酸辣食物,或無法節制自己的慾望,或情緒起伏不定,都會讓胎兒承受風險。母親在懷孕期間未能謹慎控制飲食,產後也未能妥善照顧自己,因此往往只關注眼前的需求,而忽視了預防疾病的重要性。

有些母親在孩子不到一百天時,就開始餵食鹹酸的食物,或者在孩子不到一歲時,就開始餵食高脂肪的食物,這些行為都可能導致各種疾病。兒童的脾胃原本就很嬌嫩,容易受到損傷,例如乳食傷害胃部會導致嘔吐,乳食傷害脾臟會導致腹瀉。長期嘔吐和腹瀉會導致慢性驚厥,或者引發消化不良。乳食積滯會產生濕痰,濕痰會引發火氣,火氣和濕痰交互作用會導致急性驚厥,或者引起咽喉炎。火氣和濕痰結滯會引發痙攣,或者導致哮喘。

胎熱和胎寒,是胎兒本身就有問題;臍風和撮口,是胎兒本身就有毒素;鵝口和口腔潰瘍,是胃部有濕熱;舌頭腫大和舌頭硬,是脾臟有實火;走馬牙和牙牀潰爛,是氣血虛弱和濕熱;喜歡吃泥土,是脾臟有消化不良;胎驚和夜啼,是邪熱影響心臟;變蒸和發熱,是胎毒即將消散;丹毒,是火氣在體表蔓延;蘊熱,是火氣在體內積聚;中惡,是外邪侵襲;睡驚,是體內火氣活動;咽喉炎,是熱毒;眼睛疼痛,是火氣旺盛;膿耳,是腎氣上沖;鼻塞,是感受風邪;頭皮瘡,是熱毒攻擊;肚臍瘡,是風濕入侵;尾骨疼痛,是陰虛和痰;各種蟲痛,是胃氣受傷;陰部腫脹和疝氣,是寒氣凝結;腸絞痛,是冷氣侵襲;脫肛,是大腸虛弱;尿牀,是膀胱虛弱;尿液混濁,是脾胃濕氣滯留;便血,是熱氣傳遞到心肺;下尿路感染,是膀胱鬱熱;咳血,是營養失調和氣血逆轉。小便不通,有陰虛和陽虛兩種情況;大便閉結,有虛弱和實火兩種情況。

解顱鶴節,是胎兒本身就不完整;行遲和發遲,是氣血不足;龜胸,是肺熱脹滿;龜背,是風邪進入脊椎;說話遲緩,是邪氣影響心臟;長牙遲緩,是腎臟不足。瘧疾,是膈上痰結;腹瀉,是腹部食積;咳嗽,是肺部受風;呼吸急促,是痰氣旺盛;心臟疼痛,是蟲子咬噬;腹部疼痛,是食物傷害。內傷發熱,會導致口苦和舌頭乾燥;外感發熱,會導致鼻塞和聲音沉重。

腹部膨脹,是脾胃虛弱;水腫,是脾腎功能失調;黃疸,是脾胃濕熱;斑疹,是陰陽毒氣;自汗,是氣虛。積食,是有形的血液堆積;聚食,是無形的氣體聚集。胃部負責接受食物,脾臟負責消化食物,調理脾胃是醫生的重要工作;節制飲食,是預防疾病的良方。驚厥、消化不良和熱病,是兒童常見的疾病;觀察、聆聽、詢問和診脈,是醫生重要的診斷方法。

治療疾病和使用藥物,就像射箭一樣,必須精準地命中目標,這需要醫生用心領會,而不能單靠語言傳達。正如孟子所說,木匠和車輪製造師能夠教人規矩,但不能讓人變得聰明,這句話非常恰當地描述了醫生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