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

《古今醫鑑》~ 卷之三 (1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9)

1. 溫疫

二聖救苦丸(萬左川傳),治傷寒瘟疫。

大黃(四兩,酒蒸),牙皂(二兩)

上末,麵糊丸如綠豆大,每服四十丸,綠豆湯送下,大汗為效。

白話文:

二聖救苦丸(萬左川傳),治療傷寒瘟疫。

使用大黃(四兩,用酒蒸過),牙皂(二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四十丸,用綠豆湯送服。服用後大汗淋漓,病情就會有所好轉。

2. 中暑

暑傷於氣,所以脈虛、弦、細、芤、遲,體狀無餘。

夫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齒而入,傷心胞絡之經。其脈虛。或浮大而散,或弦細芤遲。蓋熱傷氣,則氣消而脈虛弱。其外證頭疼身熱,口乾煩渴,面垢自汗,倦怠少氣,背寒冷熱。甚者迷悶不省,而為霍亂吐利,痰涎嘔逆,發黃生斑,皆是其症。又甚者,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肝邪獨旺,以致搐搦,不省人事,其脈虛浮。

浮者風也,虛者暑也,俗曰暑風。治宜黃連香薷飲加羌活,或只雙解散加香薷。

大抵治暑之法,宜清心利小便為主。若自汗甚者,不可利之,以白虎湯清解之,次分表裡治之。如在表,頭痛惡寒,雙解散加香薷,及二香散、十味香薷飲之類。在半表半裡,泄瀉須渴,飲水吐逆,五苓散主之。熱甚煩渴,益元散清之。若表解裡熱甚,宜解毒湯、下神芎丸,酒蒸黃連等丸。

或人平素虛弱,及老人冒暑,脈微下利,渴而喜溫,或厥逆不省人事,宜竹葉石膏湯加附子半個冷服。凡夏月暑證,不可服諸熱燥劑。若誤用之,乃致斑毒發黃,小便不通,悶亂而死矣。

一傷暑與傷寒,俱有發熱,當明辨之。蓋寒傷形,暑傷氣。傷暑則惡寒而脈緊,傷暑則惡熱而脈虛微,以此為異。經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治宜小柴胡湯加石膏、知母,或人參白虎湯主之。天時淫雨,濕令並行,蒼朮白虎湯主之。若元氣素弱而傷重者,用清暑益氣湯。

一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者,名曰中熱。其病必苦頭痛,發燥熱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以動,乃為天熱外傷肺氣也,宜人參白虎湯主之。

一人避暑熱於深堂大廈而得之者,名曰中熱。其病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痛而煩心,肌膚大熱無汗。為房室之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宜用辛溫之劑以解表散寒,五積散主之。

一外不受寒,止是內傷瓜果、冰水冷物,腹痛泄瀉,或霍亂吐逆,宜縮脾飲主之。或理中湯加神麯,麥芽、蒼朮、砂仁,此專治內溫中消食也。

一吐瀉脈沉微,不可用涼藥,宜附子大順散主之,或附子理中湯加炒白芍藥。

一夏月多食冷物,及過飲茶湯水濕,致傷脾胃,吐瀉霍亂,故治暑藥多用溫脾、消食、滲濕、利小便之藥,醫者要識此意。

一發熱惡寒,身體疼痛,小便澀,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脈弦細虛遲,表裡中暍也,用補中益氣湯加香薷、白扁豆;熱加黃芩。

治暑風卒倒法,凡人中暑,先觸心經,一時昏迷,切不可飲冷水,並臥濕地。其法先以熱湯灌,或童便灌,及用青布蘸熱湯熨臍中、氣海,續續令暖氣透徹臍腹,候其甦醒,然後進藥。若旅途中卒然暈倒,急扶在陰涼處,掬路中熱土作窩於臍上,令人溺其內即蘇。卻灌以人尿,或攪地漿飲半碗,或車輪土五錢,冷水調,澄清服,皆可。

白話文:

中暑

脈象呈現虛弱、弦細、芤弱、遲緩,身體狀況欠佳。

症狀表現

中暑是因暑熱之氣侵犯人體所致。夏季人們感受暑熱,暑邪由口齒進入體內,損傷心臟及胞絡經脈,導致脈象虛弱,或浮大散漫,或弦細芤遲。這是因為暑熱傷及人體陽氣,陽氣耗損則脈象虛弱。外在症狀表現為頭痛、身熱、口乾煩渴、面色晦暗、自汗、倦怠乏力、氣短,背部忽冷忽熱。嚴重者會神志不清、昏迷,並伴有霍亂樣嘔吐腹瀉、痰涎嘔逆、黃疸、皮疹等症狀。更嚴重者,因火邪亢盛而抑制金氣,不能平抑木氣,導致肝邪獨盛,出現抽搐、昏迷,脈象虛浮。

虛浮脈象,浮主風,虛主暑,俗稱暑風。治療宜用黃連香薷飲加羌活,或只用雙解散加香薷。

治療方法

治療中暑,應以清心利尿為主。如果自汗嚴重,不宜使用利尿之法,應用白虎湯清熱解毒。其次,應根據病邪表裡情況分治。如果病邪在表,頭痛惡寒,可用雙解散加香薷,或二香散、十味香薷飲等。如果病邪在半表半裡,出現泄瀉、口渴、飲水即吐,可用五苓散。熱盛煩渴,可用益元散清熱。如果表證已解而裡熱嚴重,可用解毒湯、下神芎丸、酒蒸黃連等。

如果患者平素體虛,或老年人中暑,出現脈象微弱、腹瀉、口渴喜溫,或厥逆昏迷,可用竹葉石膏湯加附子(半個),冷服。夏季中暑,忌服溫熱燥烈之藥。如果誤服,會導致斑疹、黃疸、尿閉、昏迷致死。

中暑與傷寒都伴有發熱,需仔細辨別。傷寒傷及形體,中暑傷及元氣。傷寒惡寒而脈緊,中暑惡熱而脈虛微,以此區分。經書記載:「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治療中暑可用小柴胡湯加石膏、知母,或人參白虎湯。若遇淫雨天氣,濕邪並行,則用蒼朮白虎湯。如果元氣素虛,病情嚴重,則用清暑益氣湯。

在烈日下勞作的人或農民因中暑所致的病症,稱為中熱。其症狀必有頭痛、發熱惡熱、皮膚灼熱、口渴引飲、大汗淋漓、氣力不足等表現,這是因天熱外傷肺氣所致,宜用人參白虎湯。

在陰涼的室內因避暑而中暑者,稱為中熱。其症狀必有頭痛惡寒、肢體拘緊、關節疼痛、煩躁不安、皮膚灼熱無汗等表現。這是因室內陰寒之氣阻遏陽氣,使周身陽氣不能舒展所致,宜用辛溫解表散寒之藥,可用五積散。

如果沒有受寒,只是因過食瓜果、冰水等寒涼之物,出現腹痛泄瀉、嘔吐腹瀉,可用縮脾飲。或用理中湯加神麴、麥芽、蒼朮、砂仁,此方專治內寒、消食。

如果出現嘔吐腹瀉,脈象沉微,不可用涼藥,宜用附子大順散,或附子理中湯加炒白芍藥。

夏季多食寒涼之物,或過飲茶水,損傷脾胃,導致嘔吐泄瀉、霍亂,因此治療中暑的藥物多用溫脾、消食、滲濕、利尿之藥,醫師需明白此意。

如果出現發熱惡寒、肢體疼痛、小便澀痛、毛髮豎立、手足厥冷,稍微活動即發熱、張口、齒燥,脈弦細虛遲,這是表裡同病,可用補中益氣湯加香薷、白扁豆;熱盛者加黃芩。

方劑

治療中暑昏迷的方法:凡人中暑,先傷及心經,一時昏迷,切勿飲用冷水,也不可臥於潮濕之地。應先用熱水灌服,或童尿灌服,並用溫熱的青布蘸熱水熨貼臍中、氣海穴,使溫熱之氣透達臍腹,待其甦醒後再服藥。若在旅途中突然昏迷,應立即扶至陰涼處,用路邊的熱土在臍上敷窩,再用尿液灌服,或飲用半碗地漿水,或服車輪土五錢,冷水調服,澄清後服用,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