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

《古今醫鑑》~ 卷之十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6)

1. 痿躄

尺脈虛弱,緩而緊,病為足痛,或是痿病。張子和云:痿因肺熱相傳,四臟其脈多浮而大,不可作寒濕腳氣治。

夫痿者,謂手足痿弱,無力以運動也。《內經》謂諸痿起於肺熱。又曰:治痿獨取陽明。蓋肺經體燥,居上而主氣,畏火者也;脾土性濕,居中而主四肢,畏水也。火性上炎,若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肺得火邪而熱矣,木性剛急,肺受熱,則金失所養,木寡於畏,而侮所勝,脾得木邪而傷邪,肺熱則不能管攝一身,脾傷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作矣。

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何肺熱之有?故陽明實則宗筋潤,能束骨而利機關矣。治痿必須戒厚味,節嗜欲,庶可保其全安也。

白話文:

以下是簡化的回答: 脈象虛弱、緩而緊,可能是腳部疼痛或患有痿症。張子和說:痿症是因爲肺熱傳遞到其他臟器導致的,這些臟器的脈搏大多浮大且無力,不應該當作是溼氣引起的腳疾來治療。 痿症是指手腳軟弱無力無法運動的情況。《內經》認爲各種類型的痿症都源於肺熱。還提到要單獨針對陽明經進行治療。因爲肺屬於乾燥器官,在上方負責呼吸功能,並害怕受到火的影響;脾胃則具有溼潤性質,在中間控制肢體活動並懼怕水分過多。如果慾望過度,則會導致身體失去平衡,使肺變得過熱,進而影響到肝臟的功能,造成肝損傷,從而引發各類痿症的發生。 通過瀉南補北的方法可以改善這種情況。即減少南方(心臟)的壓力可以使肺部得到清理,同時增強東方的力量防止胃受傷;增加北方(腎臟)的能量可以幫助降低心臟壓力,同時也能夠加強西方的能力避免肺部發熱。因此,當陽明經強壯時,肌肉就會滋潤起來並且關節也會更加靈活。爲了預防痿症發生,必須節制飲食口味以及限制個人慾望,這樣才能保持身體健康。

陳無擇云:痿躄之疾,狀類柔風、腳氣,但柔風、腳氣皆外所因,痿則內臟不足所致也。治之不可混作外因立治。

丹溪曰:有挾濕熱,有痰,有血虛。亦有死血者,有食積妨礙升降者。上文論火起於肺熱,實痿之本,論此云然者,蓋以其發而為所因所挾,或有不同,而主治亦當各著其所重也。

濕熱,用東垣健步丸,加燥濕降火之劑黃柏、黃芩、蒼朮之類。濕痰,用二陳湯,加蒼朮、白朮、黃芩、黃柏之類,入竹瀝、薑汁。血虛,用四物湯加黃柏、蒼朮,下用補陰丸。氣虛,用四君子湯,加蒼朮、黃柏、黃耆之類。食積,用小調中湯,加神麯、麥芽、山楂、枳實之類。色勞,用補陰丸、虎潛丸之類補之。

白話文:

陳無擇認為,痿躄這種疾病,其症狀與風濕和腳氣相似,但風濕和腳氣是外在因素造成的,而痿躄則是內臟功能不足導致的。治療時不能將其混同為外因,應該針對內在問題進行處理。

丹溪指出,痿躄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包括濕熱、痰、血虛,甚至可能有死血或食積阻礙升降等情況。對於肺熱引起的火災是痿躄的根本原因,這段討論就是基於此點,認為病因和病狀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在治療上應根據主要問題的不同而有所側重。

對於濕熱,可以使用東垣的健步丸,並添加一些燥濕降火的藥物,如黃柏、黃芩、蒼朮等。對於濕痰,可以使用二陳湯,並加入蒼朮、白朮、黃芩、黃柏等,還可加入竹瀝、薑汁。如果血虛,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上黃柏、蒼朮,然後使用補陰丸進行調理。如果氣虛,可以使用四君子湯,並添加蒼朮、黃柏、黃耆等。如果有食積阻礙,可以使用小調中湯,並加入神麯、麥芽、山楂、枳實等。如果是由於色勞(過度勞累)引起,可以使用補陰丸、虎潛丸等進行滋補。

清燥湯,六七月間,濕令大行,子能令母實而熱旺,濕熱相合,而形庚大腸,故寒冷以救之,燥金受濕熱之邪,絕寒水生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下痿軟癱瘓,不能動一履。

黃耆(一錢五分),蒼朮(一錢),白朮,陳皮,澤瀉(各五分),人參,白茯苓,升麻(各三分),麥門冬,當歸身,虎潛丸,神麯末,豬苓(各二分),黃柏(酒炒),柴胡,黃連(各一分),五味子(九個),甘草(炙,二分)

白話文:

清燥湯主要針對六、七月間濕熱交蒸,導致大腸功能失調,腎氣虧虛,出現腰以下痿軟癱瘓等症狀。方中黃耆、人參補氣益脾,白朮、茯苓健脾燥濕,蒼朮、澤瀉利水滲濕,陳皮理氣健脾,升麻升陽解表,麥門冬滋陰潤燥,當歸補血活血,虎潛丸、神麯末、豬苓利水滲濕,黃柏清熱燥濕,柴胡疏肝解鬱,黃連清熱瀉火,五味子斂肺止汗,甘草調和藥性。全方共奏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清熱解毒、益腎強筋之效。

上銼一劑,水煎空心服。

滋筋養血湯(雲林制),專治血氣兩虛,雙足痿軟,不能行動,久臥床褥。

川歸(一錢),熟地(一錢五分),白芍藥(一錢五分),川芎(七分半),人參(八分),五味子(九粒),麥門冬(去心,一錢),黃柏(一錢),知母(五分),牛膝(酒浸,一錢),杜仲(酒炒,一錢),蒼朮(一錢),薏苡仁(一錢),防風(六分),羌活(三分),甘草(三分)

白話文:

服用方法

取藥材一劑,用水煎煮,空腹服用。

滋筋養血湯

(雲林制),專門治療血氣兩虛,雙腳無力,無法行走,長期臥床不起的病症。

藥材

  • 川歸(一錢)
  • 熟地(一錢五分)
  • 白芍藥(一錢五分)
  • 川芎(七分半)
  • 人參(八分)
  • 五味子(九粒)
  • 麥門冬(去心,一錢)
  • 黃柏(一錢)
  • 知母(五分)
  • 牛膝(酒浸,一錢)
  • 杜仲(酒炒,一錢)
  • 蒼朮(一錢)
  • 薏苡仁(一錢)
  • 防風(六分)
  • 羌活(三分)
  • 甘草(三分)

筋骨痿軟,加桂枝三分,陳皮八分;如覺心煩,加黃連六分,酸棗仁炒六分,白茯神去木一錢。

上銼一劑,薑、棗煎服。

養血壯筋健步丸(雲林制),〔批〕(按此方補虛除濕熱之劑),治證同前。

黃耆(鹽水炒,一兩),山藥(一兩),五味子(一兩),破故紙(鹽水炒,一兩),人參(一兩),白芍(酒炒,一兩五分),熟地黃(四兩),枸杞子(一兩),牛膝(酒浸,二兩),菟絲子(酒炒,一兩),川歸(二兩,酒洗),白朮(一兩,炒),杜仲(薑汁炒,二兩),虎脛骨(酥炙,一兩),龜板(酥炙,一兩),蒼朮(米泔浸,三兩),黃柏(鹽水炒,二兩),防風(六錢,酒洗),羌活(五錢,酒洗),漢防己(五錢,酒洗)

白話文:

症狀

筋骨痿軟

藥方

  • 桂枝 三分
  • 陳皮 八分

若出現心煩,則加

  • 黃連 六分
  • 酸棗仁(炒) 六分
  • 白茯神(去木一錢) 六分

用法

上述藥材,研磨成粉,取一劑,用薑、棗煎服。

補充說明

  • 此藥方出自《養血壯筋健步丸》方劑,為雲林地區的傳統配方。
  • 此方為補虛除濕熱之劑。
  • 此方適用於筋骨痿軟的症狀。

另附《養血壯筋健步丸》的完整藥方

  • 黃耆(鹽水炒) 一兩
  • 山藥 一兩
  • 五味子 一兩
  • 破故紙(鹽水炒) 一兩
  • 人參 一兩
  • 白芍(酒炒) 一兩五分
  • 熟地黃 四兩
  • 枸杞子 一兩
  • 牛膝(酒浸) 二兩
  • 菟絲子(酒炒) 一兩
  • 川歸(酒洗) 二兩
  • 白朮(炒) 一兩
  • 杜仲(薑汁炒) 二兩
  • 虎脛骨(酥炙) 一兩
  • 龜板(酥炙) 一兩
  • 蒼朮(米泔浸) 三兩
  • 黃柏(鹽水炒) 二兩
  • 防風(酒洗) 六錢
  • 羌活(酒洗) 五錢
  • 漢防己(酒洗) 五錢

  • 文中所用藥材單位以錢為單位,一兩等於十錢。
  • 括弧內的文字為藥材的炮製方法。
  • 藥方內容僅供參考,實際用藥需咨詢專業中醫師。

上為末,用豬脊髓七條,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鹽湯下。

鹿角霜丸(方見中風)〔批〕(按此方補虛除濕熱之劑),治血氣虛弱,兩足痿軟,不能行動,久臥床褥之症。

蒸法,治腎氣虛弱,肝脾三經,風寒濕停於腿膝,使經絡滯而不行,變成腳痹,故發疼痛,此榮衛通經絡。

川椒(一把),蔥(三大莖),鹽(一把),小麥(面約四五升許),酒(一盞)

上用醋和,濕潤得所,炒令極熱,攤臥褥下,將所患腿腳就臥熏蒸,薄衣被蓋得汗出勻遍,約半個時辰,撤去炒麩,上就鋪褥中臥,待一兩個時辰,覺汗稍解,勿令見風,立效。

白話文:

【鹿角霜丸】(方見中風)【批】(參考此方為補虛除濕熱之藥方),主治血氣虛弱,兩腳疲軟,無法行走,長期臥牀不起的情況。

【蒸法】,用於治療腎氣虛弱,肝脾三經,風寒濕氣停滯於腿部膝蓋,導致經絡受阻,無法流通,進而引起腳部關節炎,因此會感到疼痛。這是因為榮衛之氣通暢了經絡。

川椒(一把)、蔥(三大根)、鹽(一把)、小麥粉(大約四五升左右)、酒(一杯)

以上材料用醋調和,使其充分溼潤後,炒至極熱,鋪在臥褥下,讓患腳直接接觸進行燻蒸,覆蓋輕薄的衣物和被子,讓汗水均勻地流出來,約半個小時後,移除炒好的麥麩,再繼續在臥褥上休息。等待一個或兩個小時後,感覺汗水稍微散去,不要讓風吹到,即可見效。

一婦人血氣兩虛,虛中受孕,新血供養胎元,無血健用厥陰、少陰二經,以致兩腿足軟弱,戰慄不能步履,必待生產後,大補氣血,壯筋骨,則行步輕健矣。

人參(一錢),白朮(一錢,炒),茯苓(一錢),甘草(五分,炙),川芎(七分),當歸(一錢,酒洗),白芍(二錢,炒),熟地黃(一錢,薑汁炒),肉桂(一錢,去皮),黃耆(一錢鹽水炒),牛膝(一錢二分,去蘆,酒洗),杜仲(薑汁炒,一錢二分),木瓜(一錢,酒洗),防風(去蘆,八分),獨活(一錢,酒洗),薏苡仁(一錢),大附子(一錢,制),沉香(三分,研,水入藥服不見火)

上銼一劑,姜三片,棗一枚,水煎,空心服。

白話文:

一位婦女氣血雙虛,在虛弱的狀態下懷孕,新生的血液用來供養胎兒,沒有足夠的血液來滋養厥陰、少陰兩條經脈,導致雙腿腳無力,發抖,無法行走。必須等到生產後,大補氣血,強健筋骨,才能行走輕鬆自如。

以下藥方:

  • 人參(一錢)
  • 白朮(一錢,炒)
  • 茯苓(一錢)
  • 甘草(五分,炙)
  • 川芎(七分)
  • 當歸(一錢,酒洗)
  • 白芍(二錢,炒)
  • 熟地黃(一錢,薑汁炒)
  • 肉桂(一錢,去皮)
  • 黃耆(一錢,鹽水炒)
  • 牛膝(一錢二分,去蘆,酒洗)
  • 杜仲(薑汁炒,一錢二分)
  • 木瓜(一錢,酒洗)
  • 防風(去蘆,八分)
  • 獨活(一錢,酒洗)
  • 薏苡仁(一錢)
  • 大附子(一錢,制)
  • 沉香(三分,研磨,用水送服,不可用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