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鑑》~ 卷之十四 (6)
卷之十四 (6)
1. 發熱三朝方藥例
滑石(白膩者,研細水飛,曬乾再研,六兩),冰片(三分,後和研勻),粉草(取頭末,研極細,六錢),辰砂(光明者,水飛,三錢)
上將滑石、甘草末一半研勻,然後加冰片,研勻,作六一散,治痘瘡紅紫黑陷熱渴。餘一半,入辰砂六一散,治驚狂讝語。前方發熱之初,用敗毒散調下,亦能解毒稀痘。若出痘後,紅紫屬熱毒者,春秋各用燈草煎渴,候冷調服;夏月新汲泉水調服。三五歲服一錢,十歲服二錢。
神解湯,治小兒發熱,欲出痘腰痛。
柴胡(一錢半),乾葛(一錢),川芎(八分),白茯苓(八分),麻黃(去節,八分),升麻(八分),防風(八分),甘草(五分)
上銼一劑,水一鍾半,先將麻黃滾去白沫,後煎至八分,熱飲,覆被臥取汗,腰痛止為度,不止再進一劑,免出腎經之痘,此法甚奇。
神功散(何知府傳),此方初覺熱,服之不出,若見標者,服之毒氣即散;陷者,服之即起。
川芎(六兩),當歸(六兩),升麻(六兩),甘草(六兩)
上為細末,一起取東流水煎三次,每次用水三碗,文武火煎至一碗半,濾下,又煎二次,共藥水四碗半聽用,又用好硃砂四兩,以絹袋懸入瓷罐,加前藥水封固,水煮盡為度,取出焙乾為末,以紙羅過聽用。再以引經散,用糯米二三合,以紙包緊,外用黃泥固濟,入火煉紅冷定,打碎,取米黃色者用之,白色者不用。
每服以硃砂末一錢,米末一錢,煉蜜二匙,好酒二匙,白沸湯一小鐘,共一處調勻,用茶匙喂盡取效。
黃柏膏,治痘瘡初出,先用此膏塗面,若用之早,則痘瘡不生於面;用之遲,雖出亦稀少。
黃柏(一兩),紅花(二兩),甘草(生,四兩),綠豆粉(四兩)
上為末,香油調成膏,從耳前眼唇面上,並塗之,日三五度。
白話文:
[發熱三朝方藥例]
六一散: 準備滑石(要選白色細膩的,磨成細粉,用水漂洗去除雜質,曬乾後再磨成粉,六兩),冰片(三分,最後混合均勻),甘草粉(取最細的粉末,磨到極細,六錢),辰砂(要選光澤明亮的,用水漂洗去除雜質,三錢)。
將滑石粉和一半的甘草粉混合均勻,然後加入冰片,混合均勻,製成六一散。這個藥方可以用來治療痘瘡,如果痘瘡呈現紅色、紫色或黑色,且皮膚凹陷,同時感到發熱口渴的症狀。 另外一半的滑石粉和甘草粉,加入辰砂製成六一散,可以治療驚慌、胡言亂語等症狀。在發熱初期,可以使用敗毒散來調和此藥方服用,也可以幫助解毒,減少痘瘡。如果出痘後,痘瘡呈現紅紫色,屬於熱毒引起的,可以在春秋兩季用燈心草煎水,放涼後服用;夏季則用新打的井水調服。三到五歲的孩子服用一錢,十歲的孩子服用二錢。
神解湯: 這個藥方用於治療小孩發熱,並且在快要出痘時出現腰痛的情況。
準備柴胡(一錢半)、乾葛(一錢)、川芎(八分)、白茯苓(八分)、麻黃(去掉節,八分)、升麻(八分)、防風(八分)、甘草(五分)。
以上藥材切成一劑的量,加入一碗半水,先將麻黃煮沸去除浮沫,再煎至剩八分。趁熱喝下,蓋上被子發汗。如果腰痛停止就表示有效,如果沒止痛可以再喝一劑,避免痘瘡出在腎經部位。這個方法很有效。
神功散:(何知府傳授) 這個藥方在剛感覺發熱時服用,可以避免出痘;如果已經出現痘瘡,服用後可以使毒氣消散;如果是皮膚凹陷的痘瘡,服用後也可以讓它浮起來。
準備川芎(六兩)、當歸(六兩)、升麻(六兩)、甘草(六兩)。
以上藥材磨成細粉,一起用從東邊流過來的水煎煮三次。每次用三碗水,先用大火煮滾,再轉小火煎至剩下一碗半,濾出藥汁。再煎煮兩次,總共得到四碗半的藥水,備用。另外,準備好硃砂四兩,用絹布袋裝好,放入瓷罐中,倒入先前煮好的藥水封好,用水煮到水都乾了為止。取出硃砂袋,烘乾後磨成粉,用細紙篩過,備用。再準備引經散,用二三合糯米,用紙包緊,外面塗上黃泥封好,放入火中燒到變紅,冷卻後打碎。取用米黃色的部分,白色的部分不要用。
每次服用時,取硃砂粉一錢、米粉一錢,煉製的蜂蜜二匙,好酒二匙,用一小盅剛燒開的熱水混合均勻。用茶匙餵給病人喝下,效果很好。
黃柏膏: 這個藥膏用於治療剛開始出痘瘡的階段。先將藥膏塗抹在臉上,如果用的早,痘瘡就不會長在臉上;即使用的晚,痘瘡也會比較少。
準備黃柏(一兩)、紅花(二兩)、甘草(生的,四兩)、綠豆粉(四兩)。
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香油調成膏狀,從耳朵前面、眼睛、嘴唇到整個臉上都塗抹,一天塗三到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