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鑑》~ 卷之二 (5)
卷之二 (5)
1. 運氣
2. 五運主病
諸風掉眩,皆屬肝木。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諸濕腫滿。皆屬脾土。諸氣𦍺郁病痿,皆屬肺金。諸寒收引,皆屬腎水。
白話文:
各種風症、搖晃不定和眩暈的病症,都與肝臟功能有關。所有疼痛、癢感以及皮膚病變,如瘡和瘍,都歸屬於心臟火氣過旺。所有因濕氣導致的水腫和飽脹感,都與脾臟的狀態有關。各種氣喘、鬱悶和萎縮性的疾病,都與肺部的健康狀況相關。所有因寒冷導致的收縮和拘急現象,都與腎臟的水液調節失衡有關。
3. 六氣主病
4. 風
諸暴強直,支痛緛戾,里緊筋縮,皆屬於風。厥陰風木,乃肝膽之氣也。
白話文:
所有突然發生的僵硬強直症狀,包括肢體疼痛、肌肉緊繃不適、關節收縮等問題,這些都和風邪有關。所謂的厥陰風木,指的是肝臟和膽囊的氣息運作。
在現代醫學角度上來說,這段文字描述的可能是與神經肌肉相關的疾病或症狀,如肌肉緊張、關節炎、神經痛等,而"厥陰風木"可能是指肝臟和膽囊的健康狀況對這些症狀的影響。
5. 熱
諸病喘嘔,吐酸,暴注下迫,轉筋,小便渾濁,腹脹大,鼓之如鼓,癰疽瘍疹,瘤氣結核,吐下霍亂,瞀郁腫脹,鼻鼽衄,血溢,血泄,淋閉,身熱,惡寒,戰慄,驚惑,悲笑譫妄,衄蔑血汙,皆屬於熱,少陰君火之熱,乃真心小腸之氣也。
白話文:
各種疾病的喘息、嘔吐,反酸,突然的腹瀉且有急迫感,抽筋,小便混濁,腹部膨脹大到敲打起來像鼓一樣,瘡痛、皮膚疹子,腫塊、淋巴結節,嘔吐和腹瀉引起的霍亂,頭暈、抑鬱、身體浮腫,鼻子不通或流鼻血,皮膚出血,血便,尿路感染導致的小便困難,全身發熱,怕冷,打顫,驚嚇、精神錯亂,無緣無故的哭泣或大笑,以及流鼻血、咳血等,都屬於熱症,這是少陰君火的熱症,也就是心臟和小腸的問題。
6. 濕
諸痙強直,積飲痞膈中滿,霍亂吐下,體重胕腫,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屬於濕,太陰濕土,乃脾胃之氣也。
白話文:
所有那些肌肉緊繃、僵硬的情況,以及胸腹間有積水造成的脹滿不適,還有霍亂引起的劇烈嘔吐與腹瀉,甚至身體浮腫,皮膚鬆軟如同泥巴,按下後無法立即恢復原狀,這些症狀都和濕氣有關。而這所謂的濕氣,其實就是影響我們脾胃功能的一種表現。
7. 火
諸熱瞀瘈,暴喑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胕腫痠疼,氣逆上衝,禁慄如喪神守,嚏嘔,瘡瘍,喉啞,耳鳴及聾,嘔湧溢,食不下,目昩不明,暴注瞤瘈,暴病暴死,皆屬於火,少陽相火之熱,乃心胞絡、三焦之氣也。
白話文:
各種發熱、昏迷、抽搐,突然的聲音嘶啞、意識不清,煩躁不安、精神亢奮、亂罵人、驚恐害怕,身體浮腫、痠痛,氣血上沖,像失去控制般的顫抖,打噴嚏、嘔吐,皮膚傷口,喉嚨沙啞,耳朵鳴響和聽力下降,嘔吐不止,吞嚥困難,視力模糊,急性的腹瀉、眼瞼跳動、抽搐,突發疾病甚至猝死,這些都歸屬於火熱症狀,是少陽相火的熱症,也就是心包絡、三焦的氣血問題。
8. 燥
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陽明燥金,乃肺與大腸之氣也。
白話文:
凡是各種乾澀、枯竭、乾硬以及皮膚皸裂的現象,都歸因於燥氣的影響。所謂的陽明燥金,指的是肺部與大腸的生理機能,這些都與燥氣有關。
9. 寒
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徹清冷,癥瘕㿗疝,堅痞腹滿緊痛,下利清白,食已不飢,吐利腥穢,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屬於寒,太陽寒水,乃腎與膀胱之氣也。
白話文:
各種疾病無論發生在身體上部或下部,若排出的液體清澈且冰冷,以及像癥瘕(腹部包塊)、㿗疝(一種疝氣)、堅痞(腹部脹硬)、腹滿緊痛、拉肚子排出的是清白色液體、吃過飯後還是覺得餓、嘔吐和腹瀉物有腥臭味、關節活動不靈活、四肢冰冷且不能正常運作等症狀,這些都屬於寒症。而所謂的太陽寒水,指的是腎臟與膀胱的功能狀態。
10. 中風
脈
風邪中人,六脈多沉伏,亦有脈隨氣奔,指下洪盛者。挾寒則脈帶浮遲,挾暑則脈虛,挾濕則脈浮澀。《脈經》曰:脈微而數,中風使然。寸口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氣實相搏,入於腑則愈。此為卒厥不知人,唇青身冷為入臟,死。身溫和,汗自出,為入腑,而復自愈。
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者,宜吐。或浮而滑,或沉而滑,或微而虛者,皆虛與痰也。大法宜浮遲,不宜強大數。若脾脈緩而無力者,最為難治。蓋風喜歸肝;肝木克脾土,則大便洞泄,故不治也。
證
夫風中於人也,曰卒中,曰暴僕,曰暴喑,曰矇昧,曰喎僻,曰癱瘓,曰不省人事,曰語言謇澀,曰痰涎壅盛,或死,或不死,皆以為中風之候也。《內經》曰:風者,百病之長也。至為變化,乃為他病,無常方。又曰:風者,善行而數變。又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厲風,或為偏枯。
《千金》云:岐伯所謂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謂半身不遂也;二曰風痱,謂身無疼痛,四肢不收也;三曰風懿,謂奄忽不知人也;四曰風痹,謂諸痹類風狀也。《金匱要略》曰: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克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痰沫。是以古之明醫,皆以外中風邪立方處治。及近代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三子者出,始與古人異矣。
河間曰:中風癱瘓者,非謂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亦非外中於風,良由將息失宜,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怫鬱;心神昏冒不用,而卒倒無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五志有所過極,而卒中者。夫五志過極,皆為熱甚故也。俗云: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
東垣云:中風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氣衰之際,或因憂、喜、忿、怒傷其氣者,多有此證。壯歲之時無有也,若肥者,則間而有之,亦是形盛氣衰,故如此耳。丹溪曰:有氣虛,有血虛,有痰盛。又曰:西北氣寒,為風所中,誠有之矣;東南氣溫,而地多濕,有風者,非風也,皆是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三子之論,河間主乎火,東垣主乎氣,丹溪主乎濕,反以風為虛象。
若以三子為是,古人為非,則三子未出之前,固有從古人而治愈者;若以古人為是,三子為非,則三子已出之後,亦有從三子而治愈者,大抵古人與三子之論,皆不可偏廢。蓋古人之論,言其證也;三子之論,言其因也,因則為本,證則為標,其所謂外中風邪者,未必不由元精虛弱,榮衛失調,而後感之也,其所謂因火,因氣,因濕者,亦未必絕無外邪侵侮而作也。
白話文:
中風
脈象方面,風邪侵襲人體,六脈大多沉伏,但也有些脈象隨著氣血奔湧,指下感覺洪盛。如果夾雜寒邪,脈象則浮而遲;夾雜暑邪,脈象則虛弱;夾雜濕邪,脈象則浮而澀。《脈經》記載:脈象微弱而頻數,是中風的表現。寸口脈沉而大且滑利,沉則屬實證,滑則屬氣證,氣血實證相互搏擊,邪氣入腑則病情好轉。這是指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的情況,嘴唇發青、身體冰冷則表示邪氣入臟,將危及生命;如果身體溫和,自行出汗,則表示邪氣入腑,可以自愈。
脈象陽氣浮而滑利,陰氣濡弱,宜用吐法治療。或者脈象浮而滑,或者沉而滑,或者微弱而虛弱,都屬於虛證或痰證。治療原則應以脈象浮而遲為宜,不宜脈象強大而頻數。如果脾脈緩弱無力,是最難治療的。因為風邪喜歡侵犯肝臟,肝木克脾土,則導致大便瀉泄不止,所以難以治療。
症狀方面,風邪侵襲人體,表現為突然昏厥、半身不遂、暴啞、神志不清、口角歪斜、癱瘓、不省人事、言語不清、痰涎壅盛等,有的會死亡,有的則不會死亡,這些都是中風的症狀。《內經》記載:風邪是百病之首,變化多端,可轉化為其他疾病,沒有固定的治療方法。又說:風邪善於運行,變化迅速。又說:風邪傷害人體,可能表現為寒熱、中暑、中寒、暴風侵襲、半身不遂等。
《千金要方》記載:岐伯所說的「中風」,主要有四種:一、偏枯,指半身不遂;二、風痱,指身體沒有疼痛,四肢不能收縮;三、風懿,指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四、風痹,指各種痹症類似於風邪侵襲的症狀。《金匱要略》記載: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證,寒邪與虛證相互搏擊,邪氣在皮膚;脈浮則為血虛。絡脈空虛,邪氣不能排出,可能出現左側或右側半身不遂,邪氣緩慢,正氣則急促,正氣牽引邪氣,導致口角歪斜、半身不遂。
邪氣在絡脈,則肌膚感覺麻木不仁;邪氣在經脈,則經脈受損;邪氣入腑,則不省人事;邪氣入臟,則舌頭難以說話,口吐痰沫。所以古代的名醫,都是根據外感風邪的證候來制定治療方案。直到近代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三位醫家出現,才與古人有所不同。
劉河間認為:中風癱瘓,並非肝木之風過盛而導致突然昏厥,也不是外感風邪,而是由於生活起居不規律,心火過盛,腎水虧虛,不能制約心火,導致陰虛陽實,熱邪鬱結;心神昏迷不能運用,所以突然倒地不省人事,大多是因為喜、怒、思、悲、恐五志過度而導致中風。五志過度,都是因為熱邪過盛。俗話說:只看到風邪,卻忽略了根本原因。
李東垣認為:中風不是外感風邪,而是本氣自病。人到四十歲以後,氣血衰弱,或者因為憂、喜、忿、怒傷及元氣,容易發生中風。年輕力壯時很少發生,如果體型肥胖,則偶爾也會發生,這是因為形盛氣衰的緣故。
朱丹溪認為:有氣虛、血虛、痰盛三種情況。又說:西北地區氣候寒冷,容易感受風邪,這是事實;而東南地區氣候溫暖,土地潮濕,即使有風,也不是風邪,而是濕邪生痰,痰邪生熱,熱邪生風。三位醫家的論述,劉河間重視火邪,李東垣重視元氣,朱丹溪重視濕邪,都把風邪看作是虛證的表現。
如果認為三位醫家的觀點正確,古人的觀點錯誤,那麼在三位醫家出現之前,也有人根據古人的方法治癒了中風;如果認為古人的觀點正確,三位醫家的觀點錯誤,那麼在三位醫家出現之後,也有人根據三位醫家的方法治癒了中風。總之,古人和三位醫家的觀點,都不能偏廢。古人的論述,講的是症狀;三位醫家的論述,講的是病因。病因是根本,症狀是標誌。所謂的外感風邪,未必不是因為元精虧虛、榮衛失調之後,才感受風邪;所謂的因火、因氣、因濕,也未必沒有外邪侵襲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