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

《古今醫鑑》~ 卷之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6)

1. 中風

治風之法,全在活變,若重於外感者,先驅外邪,而後補中氣,重於內傷者,先補中氣,而後驅外邪。或以散風藥為君,而以補損藥為臣使;或以滋補藥為君,而以散邪藥為臣使,量重輕而處之也。《內經》曰: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有本而標之者,有標而本之者。

又曰: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若夫初病暴僕,昏悶不省人事,或痰涎壅盛,舌強不語,兩寸口脈浮大而實者,急宜瓜蒂,藜蘆等藥吐之,以遏其勢;或人迎脈緊盛,或六脈俱浮弦者,急用小續命湯表之。蓋風氣太盛,心火暴甚,而痰涎壅遏於經絡之中,於斯時也。

豈尋常藥餌而能通達於上下哉?或本方加附子,以其稟雄壯之資,而有斬關奪將之勢,能引人參輩並行於十二經,以追復其失散之元陽,又能引麻黃、杏仁輩發表開腠理,以祛散其在表之風寒;引芎、歸、芍藥輩入血分,行血養血,以滋養其虧損之真陰。或加石膏、知母以降胃火;或加黃芩以清肺金,看所挾見證,與夫時月寒溫,加減施治。

病勢稍退,精神稍復,輒當改用丹溪之法,而以補氣補血消痰之劑,以調其本氣而安,此急則治其標,與夫標而本之治也。凡人手足漸覺不隨,或臂膊及髀股、指節麻痹不仁,或口眼喎斜、語言謇澀,或胃膈迷悶,吐痰相續,或六脈浮滑而虛軟無力,雖未至於倒僕,其為中風暈厥之候,可指日而定矣。

早當從丹溪之法調治,其左手脈不足,及左半身不遂者,以四物湯補血之劑為主治;右手脈不足及右半身不遂者,以四君子湯補氣之劑為主治;痰盛者,二陳、導痰等湯兼用;氣血兩虛而挾痰者,八物湯加南星、半夏、枳實、竹瀝、薑汁之類。若夫真元漸復,痰飲漸消,或覺有風邪未退者,仍以羌活愈風湯、防風通聖散之類出入加減,調治而安,此緩則治其本,與夫本而標之之治也。抑考先哲有云:其證有中臟、中腑之分,證各不同。

中腑者多著四肢,故面加五色,脈浮而惡風寒,四肢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側,皆曰中腑也,其治多易。中臟者,多滯九竅,唇緩失音,鼻塞耳聾,目瞀,大小便閉結,皆曰中臟,其治多難。大法中腑者,小續命以發其表;中臟者,三化等湯以通其里;臟腑兼見者,又不可拘泥,或一氣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又曰:治須少汗,亦須少下。

多汗則虛其衛,多下則損其榮,斯又不可不謹。或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但手足不隨,語言謇澀者,此邪中於經,又當從乎中治,而不可以標本論也。是以養血通氣,大秦艽湯、羌活愈風之類治之。外有痿痹氣厥,脾虛傷食,及乎土太過,令人四肢不舉之候,皆似中風,又當體察明白,各從其類以治之。

白話文:

治療中風的方法,重點在於靈活應變。如果中風是外感引起的,要先驅除外邪,然後補養中氣;如果是內傷引起的,要先補養中氣,然後驅除外邪。有時可以用驅風藥作為主藥,輔以補虛藥;有時可以用滋補藥作為主藥,輔以驅邪藥。藥物的輕重取決於病情的具體情況。《黃帝內經》說:「有的通過治療根本而獲得療效,有的通過治療表象而獲得療效;有的先治根本再治表象,有的先治表象再治根本。」

《黃帝內經》又說:「病情緊急時要先治療表象,病情緩和時要治療根本。」如果剛發病就突然昏倒,意識不清,或者痰液很多,舌頭僵硬說不出話,兩手寸口的脈象浮大而有力,這時要趕緊用瓜蒂、藜蘆等藥物催吐,來控制病情發展;如果人迎脈搏緊張強盛,或者六脈都浮弦有力,要趕緊用小續命湯來發汗解表。這是因為風邪太盛,心火過旺,痰液阻塞在經絡之中,在這種情況下,一般的藥物難以通達上下。可以考慮在小續命湯中加入附子,因為附子藥性剛猛,有破關斬將的氣勢,可以引導人參等藥物在十二經脈中運行,來恢復患者耗散的陽氣;又能引導麻黃、杏仁等藥物發汗開毛孔,來驅散表面的風寒;還能引導川芎、當歸、芍藥等藥物進入血分,運行氣血、滋養陰血,來滋養虧損的真陰。可以根據情況,加入石膏、知母來降低胃火;或加入黃芩來清肺火。要根據病人表現的症狀、季節氣候的寒溫來靈活加減藥物。

等到病情稍有緩解,精神稍微恢復,就應該改用朱丹溪的治療方法,以補氣、補血、化痰的藥物,來調養根本的氣血,使病情穩定。這就是「緊急時治療表象,並進而治療根本」的方法。如果有人逐漸感到手腳不靈活,或者手臂、大腿、手指麻木沒有知覺,或者口眼歪斜、說話困難,或者胸悶、不斷吐痰,或者脈象浮滑而虛弱無力,雖然還沒到昏倒的程度,但可以判斷是中風的前兆。

應該及早按照朱丹溪的方法治療:左手脈搏不足,以及左半身不遂的,以四物湯等補血的藥方為主;右手脈搏不足,以及右半身不遂的,以四君子湯等補氣的藥方為主;痰液多的,配合使用二陳湯、導痰湯等方劑;氣血兩虛且有痰的,使用八物湯,並加入南星、半夏、枳實、竹瀝、薑汁等藥物。如果患者的真元逐漸恢復,痰飲逐漸消退,但仍然感到有風邪未退的,可以繼續使用羌活愈風湯、防風通聖散等藥方,根據情況加減調整,來調養身體。這就是「病情緩和時治療根本,並進而治療表象」的方法。古代醫家認為:中風有中臟、中腑之分,症狀各不相同。

中腑的中風,多發生在四肢,所以面部會出現五色(指面色蒼白、潮紅、青紫、黃色、黑色),脈象浮而怕風寒,四肢拘攣麻木,可能發生在身體的前部或者側面,這些都屬於中腑。這種情況治療比較容易。中臟的中風,多影響九竅,表現為嘴唇鬆弛、失音、鼻塞耳聾、眼睛昏花、大小便不通暢。這些都屬於中臟,這種情況治療比較困難。總的來說,中腑的中風,用小續命湯發汗解表;中臟的中風,用三化湯等藥物通暢裡部;臟腑同時出現症狀的,就不能拘泥於以上方法,需要根據情況,或用微汗來排邪,或用通利大便來排邪。另外,治療需要適度發汗,也需要適度通便。

如果發汗太多會損傷衛氣,通便太多會損傷血氣,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有的病人,外沒有六經的症狀,內也沒有大小便不通暢的情況,只是手腳不靈活、說話困難,這是因為邪氣侵入經絡,應該從中間調理,而不應該從表裡來區分。可以用養血通氣的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等藥方來治療。另外,還有痿痹、氣厥、脾虛傷食、以及脾土太盛導致四肢不聽使喚的情況,這些症狀都類似中風,需要仔細分辨,根據不同的情況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