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鑑》~ 卷之一 (1)
卷之一 (1)
1. 脈學大要
凡診脈之法,先要定得三部,位分明白;又要曉得十二經絡、五臟六腑,及五臟配合五行、四時生克之理;又要知得脈之息數,分別浮、沉、遲、數、滑、澀,及諸脈陰陽主病之原也。何謂三部?謂人兩手俱有寸、關、尺也。凡診脈,先以中指揣摩掌後,有小高骨,就是關脈。
然後下前後二指,關前至魚際,得同身之一寸,故名為寸口,為陽;關後至尺澤,得同身之一寸,故名為尺部,為陰。又寸脈六分,關脈六分,其上三分,入於寸內,是陽得寸內九分,陽數九也:尺內七分,關下三分,入於尺內,是陰得尺內一寸,陰數十也。終始一寸九分此也。
又長人脈長,當疏排指;短人脈短,當密排指。人瘦小,則輕取之;人肥大,則重取之。性急人脈急,性緩人脈緩。又有反關脈,在三部之後或臂側。若過寸口上魚際者,名曰魚際脈。有左大右小者,有左小右大者,有貴人兩手清微而無脈者,有兩手俱洪大者。須用心診視。
白話文:
診脈時,首先要清楚地辨別寸、關、尺三部的位置。其次,要了解十二經絡、五臟六腑的關係,以及五臟與五行、四季生剋的原理。還要掌握脈搏的跳動次數,並區分浮、沉、遲、數、滑、澀等不同脈象,以及各種脈象與陰陽、疾病的關係。
所謂三部,是指人雙手都有寸關尺三部。診脈時,先用中指摸到手腕後側的小骨頭,那就是關脈。
然後將中指前後移動一寸,關脈前方到達手掌邊緣的魚際部位,就是寸口,屬陽。關脈後方到尺澤穴的位置,也移動一寸,就是尺部,屬陰。
寸脈和關脈都分為六分,其中寸脈上三分進入寸內,即陽佔寸內九分,陽數為九;尺脈下三分進入尺內,即陰佔尺內一寸,陰數為十。因此,總共一寸九分。
此外,高個子的人脈搏較長,診脈時要將手指間隔拉開;矮個子的人脈搏較短,診脈時要將手指間隔縮小。瘦小的人脈搏較輕,診脈時要輕取;肥胖的人脈搏較重,診脈時要重取。性急的人脈搏較快,性緩的人脈搏較慢。
還有一些特殊脈象,例如反關脈,位於三部之後或臂側;若超過寸口上方魚際的脈象,稱為魚際脈。有些人左邊脈搏大而右邊小,有些人右邊脈搏大而左邊小,還有一些貴人兩手脈搏微弱幾乎無脈,以及兩手脈搏都洪大的情況。診脈時,必須用心觀察。
凡診脈,先須調平自己氣息,男左女右,初輕按消息之,次中按消息之,再重按消息之。推而上消息之,上即關之前也;推而下消息之,下即關之後也;推而內消息之,內即臟之脈也;推而外消息之,外即腑之脈也。然後自寸、關、尺,逐步尋究。一呼一吸之間,要以脈行四至為率。
閏以太息脈五至,是為平脈也。其有太過不及,則為病脈也。凡人十二經動脈,循環一晝夜五十周,朝於寸口,會於平旦。《內經》凡診平人之脈,常以平旦。至診病脈,則不以晝夜拘也。《難經》獨取寸口者,即手太陰之經也。
上古診法有三:其一,各於十二經動脈見處,分為三部,天、地、人以候各臟腑;其二,寸口、人迎參之,以驗引繩四時之大小以決病;其三,獨取寸口,以內外分臟腑,以高下定身形,斯叔和所取以為寸口臟腑之位也。
白話文:
在診脈時,首先要調節自己的呼吸,男性應在左側,女性則在右側。首先,用輕柔的方式觸摸脈搏,接著是中間部分,最後是較深的部分。進一步向上觸摸,這代表的是關元穴;向下觸摸,則是關元穴的後方;向內觸摸,是內臟的脈象;向外觸摸,是六腑的脈象。接著,從寸、關、尺三個部位開始尋找脈象。在一呼一吸的過程中,脈搏跳動四次為正常。
若脈搏每分鐘跳動超過五次,則被認為是正常的脈象。如果脈搏過快或過慢,則被視為異常脈象。一般來說,人類的十二條經絡在一天裡會循環五十次,早晨在寸口處會會合。《內經》中提到,在診斷健康人的脈象時,通常在清晨進行。但診斷病人的脈象時,並不會受到白天或夜晚的限制。《難經》中提到的「獨取寸口」,指的是手太陰之經。
古代有三種診脈方法:第一種,分別在十二條經絡的脈象出現處,分成天地人三部分,用來觀察各個臟腑的狀況;第二種,同時檢查寸口和人迎,通過脈象的大小來判斷四季的變化和疾病;第三種,單獨取寸口,利用脈象的內外來分辨臟腑,利用脈象的高低來確定身體的形狀,這是叔和所取的寸口臟腑的位置。
何謂五臟六腑?蓋五臟者,心、肝、脾、肺、腎也;六腑者,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也。左手關前一分為人迎,右手關前一分為氣口。左手寸口,心與小腸之脈所出,君火也;左手關部,肝與膽之脈所出,風木也;左手尺部,腎與膀胱之脈所出,寒水也;右手寸口,肺與大腸之脈所出,燥金也;右手關部,脾與胃之脈所出,濕土也;右手尺部,命門與三焦之脈所出,相火也。蓋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實而不能滿。
故脈始於中焦,飲食入口,藏胃,精微之化,注於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足太陰脾、手太陰心、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足少陰腎、手厥陰心胞、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足厥陰肝、復還注於手太陰肺,循環灌溉,朝於寸口,人迎,以處百病而決死生也。
白話文:
什麼是五臟六腑呢?五臟是指心、肝、脾、肺、腎,六腑是指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左手手腕關節前一寸處稱為人迎,右手手腕關節前一寸處稱為氣口。
左手手腕寸口部位是心和小腸經脈的起點,屬於君火;左手手腕關部是肝和膽經脈的起點,屬於風木;左手手腕尺部是腎和膀胱經脈的起點,屬於寒水;右手手腕寸口部位是肺和大腸經脈的起點,屬於燥金;右手手腕關部是脾和胃經脈的起點,屬於濕土;右手手腕尺部是命門和三焦經脈的起點,屬於相火。
五臟的功能是儲藏精氣而不外泄,它們可以滿但不能實;六腑的功能是消化吸收而不儲藏,它們可以實但不能滿。
故脈始於中焦,飲食入口,藏胃,精微之化,注於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足太陰脾、手太陰心、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足少陰腎、手厥陰心胞、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足厥陰肝、復還注於手太陰肺,循環灌溉,朝於寸口,人迎,以處百病而決死生也。
經脈起源於中焦(脾胃部位),食物進入口腔,儲存在胃中,精微物質經過消化吸收後,流注到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太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最後再回到手太陰肺經,形成循環,不斷滋養全身。經脈之氣運行到手腕寸口、人迎部位,可以根據脈象來診斷各種疾病,甚至可以預測生死。
然以對待之位言之,則左寸火克右寸金,左關木克右關土,左尺水克右尺火。左剛右柔,有夫婦之別也。然左手屬陽,右手屬陰。左寸君火以尊而在上,右尺相火以卑而在下,有君臣之道也。
又以循環之序言之,蓋以右寸金生左尺水,水又生左關木,木又生左寸火,火復通右尺相火,相火又生右關土,土又生右寸金,而金復生水,此五行更相生養,循環無端,有子母之親也。蓋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是也。治法云: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如水生木,是水為母,木為子;木復生火,是木受竊氣,故水怒而剋火。
所謂子逢竊氣,母乃力爭。火又生土,是火為母,土為子,土見火被水克,故怒而剋水。所謂母被鬼傷,子來力救。假如肝木有餘,是肺金不足,金不能剋木,故木無所畏,其氣有餘,反搏激肺金而乘其脾土也。故曰搏所不勝而乘所勝也。此五臟之氣,內相淫併為疾也。又如肝木氣少不及,則不能以制土。
白話文:
第一段
然而,從對待位置的角度來看,左寸火克制右寸金,左關木克制右關土,左尺水克制右尺火。左手屬陽,右手屬陰,左剛右柔,如同夫妻般有明顯的區別。其中,左寸君火位居上位,尊貴如君;右尺相火位於下位,卑微如臣,如同君臣之道。
第二段
再從循環順序的角度來看,右寸金生左尺水,水又生左關木,木又生左寸火,火再通達右尺相火,相火又生右關土,土又生右寸金,金最終又生水,如此五行相互生長、循環不息,如同子母關係般親密無間。因為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所以治療法則應為: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例如水生木,水為母,木為子;木再生火,木被火盜取氣息,因此水就會怒而克制火,這就是所謂的“子逢竊氣,母乃力爭”。火又生土,火為母,土為子,土見火被水克制,就會怒而克制水,這就是所謂的“母被鬼傷,子來力救”。
第三段
舉例來說,假如肝木過盛,則肺金不足,金無法克制木,因此木無所畏懼,氣盛反過來攻伐肺金,並乘機侵犯脾土。這就是所謂的“搏所不勝而乘所勝”。由此可見,五臟之氣相互干擾,相互侵犯,最終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同樣地,假如肝木氣虛不足,就無法制約脾土。
簡要總結
這段文字主要闡述了中醫五行學說中,五臟之間的相互關係、克制和生化關係,以及由此產生的疾病病理。它強調了“五行相生相剋”的原則,並以此為基礎解釋了疾病的發生機理和治療方法。
土無所畏,而遂妄行,乃凌其腎水矣,故曰所勝妄行,而所生者受病也。肝木之氣不平,則肺金之氣自搏,故曰所不勝搏之也。蓋木氣不平,土金交搏,相迫為疾,故曰氣迫也。相生、相剋、相勝展轉無窮,舉一以例其餘也。
何謂五臟配合五行、四時、五音?蓋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四時者,春、夏、秋、冬也;五音者,宮、商、角、徵、羽也。肝主筋,其華在爪,其藏魂,其聲呼,其液泣,應角音,調而直,屬木,應乎春令,其色青,其味酸;心主血脈,其榮在色,其藏神,其養血,其候音,其聲言,其液汗,應徵音,和而長,屬火,應乎夏令,其色赤,其味苦;肺主皮毛,其華在毛,其藏魄,其聲器,其液涕,應商音,輕而勁,屬金,應乎秋令,其色白,其味辛;腎主骨,其華在發,其充在骨,其藏精與志,其候耳,其聲呻,其液唾,應羽音,沉而深,屬水,應乎冬令,其色黑,其味鹹;脾主肌肉,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藏意與志,其聲歌,其液涎,應宮音,大而和,屬土,應乎四季月,其色黃,其味甘,是五臟配合五行、四時、五音也。何謂四季之脈?謂春弦、夏鉤、秋毛、冬石。
白話文:
土性本無懼怕,卻因過度活動,侵犯了腎水,所以說「所勝妄行」,而被侵犯的腎水就會生病。肝木的氣勢不平,就會使肺金的氣勢反攻,所以稱為「所不勝搏之」。這是因為木氣不平,土金相互對抗,導致疾病,所以稱為「氣迫」。相生、相剋、相勝的關係無窮無盡,舉一例可以代表其他。
何謂五臟配五行、四時、五音?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四時指的是春、夏、秋、冬;五音指的是宮、商、角、徵、羽。肝主管筋,指甲的光澤,其藏魂,呼出聲音,分泌的液體是淚,對應角音,調和且直線,屬木,應於春季,其顏色是青色,口味是酸;心主管血液循環,臉部的光彩,其藏神,養血,對應徵音,和諧且長久,屬火,應於夏季,其顏色是紅色,口味是苦;肺主管皮膚和毛髮,毛髮的光澤,其藏魄,發出聲音,分泌的液體是鼻涕,對應商音,輕盈且有力,屬金,應於秋季,其顏色是白色,口味是辛;腎主管骨骼,頭髮的光澤,其充實在於骨頭,藏著精與意志,聽力,發出聲音是呻吟,分泌的液體是唾液,對應羽音,沈穩且深遠,屬水,應於冬季,其顏色是黑色,口味是鹹;脾主管肌肉,脣部的光澤,其充實在於肌肉,藏著意與意志,發出聲音是歌唱,分泌的液體是口水,對應宮音,大而和諧,屬土,應於四季,其顏色是黃色,口味是甘甜,這就是五臟配五行、四時、五音的概念。何謂四季之脈?指的是春天的脈象如琴絃,夏天的脈象如鉤,秋天的脈象如毛,冬天的脈象如石。
然春脈弦者,謂正月寅,二月卯,木旺,春日脈浮,如魚遊在波,雖出猶未全浮,故其脈弦而長,以應東方肝木之氣也;夏脈鉤者,謂四月巳,五月午,火上炎,夏日在膚,陽氣太盛,故其脈來有力,浮大而數,以應南方心火之氣也;秋脈毛者,謂七月申,八月酉,金旺,而金性輕浮,秋日下膚,隨陽氣漸降,將欲藏去,故其脈來浮澀而短,以應西方肺金之氣也;冬脈石者,謂十月玄,十一月子,水旺,而水性下流,冬日在骨,陽氣伏藏,故其脈沉濡軟滑,以應北方腎水之氣也;辰戌丑未四季月,脈遲緩者,謂土性厚重,其脈來和緩而大,以應中央脾土之氣也。
白話文:
春天脈象為弦,指的是正月的寅時和二月的卯時,這是木氣旺盛的時候。春天的脈象浮現,如同魚兒在水面遊動,即使躍出水面,仍沒有完全浮起,因此脈象呈弦狀且長,與東方肝木之氣相應。
夏天脈象為鉤,指的是四月的巳時和五月的午時,這是火氣上升的時候。夏天的脈象強烈、浮大且頻率快,與南方心火之氣相應。
秋天脈象為毛,指的是七月的申時和八月的酉時,這是金氣旺盛的時候。秋天的脈象浮現且細澀且短,與西方肺金之氣相應。
冬天脈象為石,指的是十月的亥時和十一月的子時,這是水氣旺盛的時候。冬天的脈象深沈、潤滑且柔軟,與北方腎水之氣相應。
在辰、戌、醜、未這四季的月份裡,脈象緩慢,指的是土氣厚重,脈象和緩而大,與中央脾土之氣相應。
四時之脈,雖有弦、鉤、毛、石之分,然春三月,六部中俱帶弦;夏三月,俱帶洪;秋三月,俱帶浮;冬三月,俱帶沉。六部內按之,又兼和緩為有胃氣,此無病之脈也。若乃見弦、鉤、毛、石而無和緩,此是真臟之脈,人不病而死也。大抵脈者,氣血之先也,氣血盛則脈盛,氣血衰則脈衰,氣血熱則脈數,氣血寒則脈遲,氣血壯則脈大,氣血微則脈小,氣血和則脈平。試以脈之大綱言之,初持脈,輕手候之,脈見於皮膚之間者,陽也,腑也,心脈之應也。
蓋心肺在上,故其脈皆浮,若浮大而散者,心也;浮澀而短者,肺也。重手按之,脈附於肌肉之下者,陰也,臟也,肝腎之應也。蓋肝腎在下,故其脈皆沉,若弦而長者,肝也;沉而軟滑者,腎也。不輕不重,中而取之,脈應於肌肉之間,陰陽相適,中和之應,脾胃之候也。
白話文:
一年四季的脈象,雖然有弦、鉤、毛、石的不同,但春天三月,六個部位的脈象都帶有弦;夏天三月,都帶有洪;秋天三月,都帶有浮;冬天三月,都帶有沉。在六個部位內,用手按壓,又兼具和緩,表示有胃氣,這是沒有病的脈象。如果出現弦、鉤、毛、石,卻沒有和緩,這就是真臟的脈象,人沒有生病就死了。總之,脈象是氣血的先兆,氣血旺盛則脈象強盛,氣血衰弱則脈象衰弱,氣血熱則脈象快,氣血寒則脈象慢,氣血充實則脈象大,氣血虛弱則脈象小,氣血調和則脈象平和。讓我們從脈象的大綱來說,一開始把脈的時候,輕輕地用手觸摸,脈象在皮膚之間出現的,屬於陽,代表腑,是心脈的反應。
蓋心肺在上,故其脈皆浮,若浮大而散者,心也;浮澀而短者,肺也。重手按之,脈附於肌肉之下者,陰也,臟也,肝腎之應也。蓋肝腎在下,故其脈皆沉,若弦而長者,肝也;沉而軟滑者,腎也。不輕不重,中而取之,脈應於肌肉之間,陰陽相適,中和之應,脾胃之候也。
因為心肺在身體的上部,所以它們的脈象都浮在表面,如果脈象浮大而散,就是心;如果脈象浮澀而短,就是肺。用力按壓,脈象附著在肌肉下面的,屬於陰,代表臟,是肝腎的反應。因為肝腎在身體的下部,所以它們的脈象都沉在裡面,如果脈象弦而長,就是肝;如果脈象沉而軟滑,就是腎。不輕不重,在肌肉中間取脈,脈象在肌肉之間出現,陰陽相適,中和的反應,就是脾胃的狀態。
蓋脾居中州,故脈緩而大,此五臟不病之平脈也。診視者必熟知平脈,然後可以辨病脈也。若短小而見於皮膚之間者,陰乘陽也;洪大而見於肌肉之下者,陽乘陰也。寸尺皆然。
又以脈之十二經細分之,脈有浮沉,診有輕重也。左寸先以輕手得之,是小腸屬表;後以重手如六菽之重得之,是心屬裡。心在肺下,主血脈。心脈循血脈而行,按至血脈而得為浮;稍加力,脈道粗大為大;又稍加力,脈道潤軟而散,此乃浮大而散,不病之脈也。若出於血脈之上,見於皮膚之間,是其浮也;入於血脈之下,見於筋骨之分,是其沉也。
左關先以輕手得之,是膽屬表;後以重手如十二菽之重取之,是肝屬裡。肝在脾下,主筋。肝脈循筋而行。按至筋平,脈道如箏弦者為弦,次稍加力,脈道迢迢為長,此弦、長為不病之脈也。若出於筋上,見於皮膚血脈之間,是其浮也;入於筋下,見於骨上,是其沉也。左尺先以輕手得之,是膀胱屬表;後以重手取之,度如十五菽之重而得之,是腎屬裡。
白話文:
因為脾臟位於人體的中焦,所以脾經的脈象通常是緩慢而有力,這是五臟健康時的正常脈象。醫生在診脈時,必須熟知正常脈象,才能分辨病變的脈象。如果脈象短小且只在皮膚表面就能感受到,則屬於陰氣乘陽氣;如果脈象洪大,需按到肌肉深層才能感受到,則屬於陽氣乘陰氣。 寸關尺三部皆是如此。
再根據十二經脈細分來看,脈象有浮沉之分,診脈也有輕重之分。
- 左寸脈:輕輕觸摸即可感受到的是小腸經,屬於表;用力按壓,猶如六粒豆子的重量才能感受到的是心經,屬於裡。心臟位於肺臟下方,主宰血脈。心經循著血脈運行,輕輕按壓在血脈上就能感受到脈搏,這稱為浮;稍微用力按壓,脈道粗大,稱為大;繼續用力按壓,脈道潤滑柔軟而舒散,這就是浮大而散的正常脈象。如果脈象在血脈之上,表現在皮膚之間,則為浮;如果脈象在血脈之下,表現在筋骨之間,則為沉。
- 左關脈:輕輕觸摸即可感受到的是膽經,屬於表;用力按壓,猶如十二粒豆子的重量才能感受到的是肝經,屬於裡。肝臟位於脾臟下方,主宰筋脈。肝經循著筋脈運行。輕輕按壓在筋脈上,脈道像箏弦一樣緊繃,稱為弦;稍微用力按壓,脈道綿長而有力,稱為長。弦、長都是正常脈象。如果脈象在筋脈之上,表現在皮膚血脈之間,則為浮;如果脈象在筋脈之下,表現在骨骼之上,則為沉。
- 左尺脈:輕輕觸摸即可感受到的是膀胱經,屬於表;用力按壓,猶如十五粒豆子的重量才能感受到的是腎經,屬於裡。
注
- "菽" 指的是豆類,這裡用來比喻按壓的力道。
- "表" 指的是身體的表面,"裡" 指的是身體的深層。
- "浮" 指的是脈象靠近皮膚表面,"沉" 指的是脈象靠近筋骨深層。
腎在肝下,主骨。腎脈循骨而行,按至骨上得之為沉;又重手按之,脈道無力者為濡;舉指來疾流利者為滑,此乃沉濡而滑,不病之脈也。若出於骨上,見於皮膚血脈筋肉之間,是其浮也;入而至骨,是其沉也。右寸先以輕手得之,是大腸屬表;後以重手取之,如三菽之重得之,是肺屬裡。
肺居最高,主皮毛。肺脈循皮毛而行,按至皮毛而得者為浮;稍加力,脈道不利為澀;又稍加力,脈道縮入關中,上半指不動;下半指微動者為短,此浮澀而短,不病之脈也。若出於皮毛之上,見於皮膚之表,是其浮也;入於血脈筋肉之分,是其沉也。右關先以輕手得之,是胃屬表;後以重手取之,如九菽之重得之,是脾屬裡。
白話文:
腎臟位於肝臟下方,掌管骨骼。腎經沿著骨骼運行,輕輕按壓骨骼上就能感覺到脈象,稱為沉;再用力按壓,脈象虛弱無力,稱為濡;快速輕觸,脈象流暢順利,稱為滑。沉、濡、滑三種脈象,表示身體健康。如果脈象從骨骼表面透出,出現在皮膚、血脈、肌肉之間,稱為浮;深入到骨骼中,稱為沉。右手寸關尺三部,先用輕力按壓,感覺到的脈象屬於大腸,是大腸的表象;再用力按壓,如同三顆豆子的重量,感覺到的脈象屬於肺,是肺的裡象。
肺臟位於身體最高處,掌管皮膚和毛髮。肺經沿著皮膚和毛髮運行,輕輕按壓皮膚和毛髮就能感覺到脈象,稱為浮;稍微用力按壓,脈象不順暢,稱為澀;再稍微用力按壓,脈象縮回關節中,上半指不動,下半指微微動彈,稱為短。浮、澀、短三種脈象,表示身體健康。如果脈象從皮膚和毛髮表面透出,出現在皮膚表面,稱為浮;深入到血脈、肌肉之間,稱為沉。右手寸關尺三部,先用輕力按壓,感覺到的脈象屬於胃,是胃的表象;再用力按壓,如同九顆豆子的重量,感覺到的脈象屬於脾,是脾的裡象。
脾在心下,主肌肉。脾脈循肌肉而行,按至肌肉,脈道如微風楊柳梢之狀為緩;又稍加力,脈道敦實者為大,此為緩大,不病之脈也。若出於肌肉之上,見於皮毛之間者,是其浮也;入於肌肉之下,見於筋骨之分者,是其沉也。右尺先以輕手得之,是三焦為表;後以重手得之,是命門屬裡,為相火,氣與腎通也。
又有三部九候之訣。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凡三部,每部各有浮、中、沉三候,三而三之,為九候也。浮主皮膚,候表及腑;中主肌肉,以候胃氣;沉主筋骨,候里及臟也。
寸為陽,為上部,法天,為心肺,以應上焦,主心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關為陰陽之中,為中部,法人,為肝脾,以應中焦,主膈以下至臍之有疾也;尺為陰,為下部,法地,為腎命,以應下焦,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此三部診候之大法也。
白話文:
脾臟位於心臟下方,負責掌管肌肉。脾經沿著肌肉走行,用手按壓肌肉時,脈搏就像微風吹動柳枝梢頭一樣輕柔,這就是「緩」;如果稍微加力,脈搏感覺厚實有力,這就是「大」,這就是「緩大」,表示身體沒有病。如果脈搏浮出肌肉表面,在皮膚毛髮之間可以觸摸到,這就是「浮脈」;如果脈搏深入肌肉下方,在筋骨交接處才能觸摸到,這就是「沉脈」。右手寸關尺部位,先用輕力按壓,可以觸摸到三焦經脈,這是表面的經脈;再用重力按壓,可以觸摸到命門,屬於裡面的經脈,也稱為相火,它的氣與腎經相通。
又有三部九候之訣。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凡三部,每部各有浮、中、沉三候,三而三之,為九候也。浮主皮膚,候表及腑;中主肌肉,以候胃氣;沉主筋骨,候里及臟也。
還有三部九候的診脈訣竅。三部分別是寸、關、尺;九候分別是浮、中、沉。每一部分都有浮、中、沉三個候診,三乘三,合起來就是九候。浮脈主要反映皮膚的情況,診斷表層的經脈和腑臟;中脈主要反映肌肉的情況,診斷胃氣;沉脈主要反映筋骨的情況,診斷裡面的經脈和臟腑。
寸為陽,為上部,法天,為心肺,以應上焦,主心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關為陰陽之中,為中部,法人,為肝脾,以應中焦,主膈以下至臍之有疾也;尺為陰,為下部,法地,為腎命,以應下焦,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此三部診候之大法也。
寸脈屬於陽,代表上半身,對應天,屬於心肺,反映上焦的情況,主要診斷心胸以上到頭部的疾病;關脈屬於陰陽交界,代表中半身,對應人,屬於肝脾,反映中焦的情況,主要診斷膈膜以下到肚臍的疾病;尺脈屬於陰,代表下半身,對應地,屬於腎命門,反映下焦的情況,主要診斷肚臍以下到腳部的疾病。這就是三部診脈法的大原則。
又脈有上下、來去、至止,此六字不明,則陰陽虛實不別也。上者、來者、至者為陽;下者、去者、止者為陰。上者、自尺部上於寸口,陽生於陰也;下者,自寸口下於尺部,陰生於陽也。來者,自骨肉之分,而出於皮膚之際,氣之升也。去者自皮膚之際,而還於骨肉之分,氣之降也。應曰至,息曰止也。
何謂生克之理?謂五行有相剋、相生也。相生者,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也;相剋者,謂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是也。凡脈遇相生者吉,相剋者凶,何也?蓋心若見沉細,肝見短澀,腎見遲緩,肺見洪大,脾見弦長,皆遇克也,為鬼賊相侵,危證也。又心若見緩,肝見洪,肺見沉之類,是子扶養於母,遇我之脈生也,雖病易瘥。
白話文:
什麼是生克之理呢?就是五行之間存在相剋和相生。
- 相生,是指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 相剋,是指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
在脈象觀察中,遇到相生之象一般吉利,遇到相剋之象一般凶險。這是因為:
- 心脈沉細、肝脈短澀、腎脈遲緩、肺脈洪大、脾脈弦長,這些都是相剋的表現,說明臟腑受到了外邪的侵犯,病情危重。
- 心脈緩慢、肝脈洪大、肺脈沉細等等,這些都是相生的表現,說明臟腑之間相互扶持,病情相對較輕,容易痊癒。
至而腎病傳肝,肝病傳心之類,此母來抑子,病雖不死,亦延綿日久矣。又我克者為妻,假如春屬木,脈見脾土,是夫得妻脈也。妻來乘夫,雖非正克,然春中獨見脾脈,土乘木衰,土乘之,則生金來剋木耳。若肝脈弦緩,而本體尚存,脾土雖乘之,為微邪,不足慮也;若本脈全無,而獨見脾緩之脈,為害必矣。《脈賦》云:假令春得肺脈為鬼,得心脈則為肝兒,腎為其母,脾則為妻。
故春得脾而莫療,冬見心而不治,夏得肺而難瘥,秋得肝亦何疑。此即四時休旺,以例生克之義也。然人脈之息數,出氣為呼,入氣為吸。一呼一吸,為之一息。一息之間。脈來四至或五至,為平和,不大不小,和緩舒暢,此無病之脈也。至於三遲二敗,冷而危也;六數七極,熱之甚也;八脫九死,極於十一二至,與夫奄奄兩息一至,則又散而為變也。
白話文:
當腎病轉傳到肝,或者肝病轉傳到心時,這稱為「母病及子」,雖然這種情況不會致命,但病情會長期持續。在中醫理論中,剋制自己的元素可以被比喻為妻子,例如春季屬木(肝),如果脈象出現脾土(土)的特徵,這就是「妻子」的脈象。當「妻子」的脈象來壓制「丈夫」時,雖然並不是直接的剋制,但在春季單獨出現脾土的脈象,表示「土」在壓制「木」,這可能會導致「木」的元氣損失,進而被「金」剋制。如果肝脈呈現緊張緩慢的狀態,但本質還存在,即使脾土來壓制,也只是輕微的邪氣,不必過分擔心;但如果本質脈象完全消失,只看到脾土緩慢的脈象,那麼這將造成嚴重的傷害。
《脈賦》中提到,如果春季出現肺脈(金)會像鬼一樣,出現心脈(火)則像是肝兒,腎是母親,脾則是妻子。
因此,春季出現脾脈而不治療,冬季出現心脈而不處理,夏季出現肺脈而難以痊癒,秋季出現肝脈也不用懷疑,這是按照四季的興衰來解釋相生相剋的道理。然而,脈搏的節奏和呼吸的次數,呼氣為出氣,吸氣為入氣。一次呼氣和一次吸氣,為一個呼吸節拍。在一呼吸的時間內,脈搏跳動四次或五次,則是平和的脈象,不大的也不小的,柔和舒適,這是無病的脈象。至於「三遲二敗」,表示脈象冷而危險;「六數七極」,則表示熱度極高;「八脫九死」,表示脈搏極快,達到十一二次的節奏,以及「奄奄兩息一至」,則是脈象散亂的變化。
如六數七極,熱也,脈中有力,為有神矣,當泄其熱;三遲二敗,寒也,脈中有力,為有神矣,當去其寒;若數極遲敗中,不復有力,為無神也,將何所悖耶?可與之決死期矣。
然脈理大要,元人又謂不出於浮、沉、遲、數、滑、澀六脈也。浮脈輕手取之;沉脈重手取之;遲、數之脈,以己之呼吸而取之;滑、澀之脈,則又察乎往來之形也。浮者,陽也,脈在肉上行也,輕手乃得。而芤、洪、散、大、長、濡、弦,皆輕手而得之類也。沉者,陰也。
脈在肉下行也,重手乃得。而伏、石,短、細、牢、實,皆重手而得之類也。遲者,脈不急也,一息二、三至。而濡、緩皆遲之類也。數者,脈來速也,一息六、七至。而疾、促皆數之類也。至於滑、澀之脈,則以往來察其形狀也。
白話文:
如果脈象呈現六數七極,代表身體發熱,而且脈搏有力,表示氣血充盈,應該要泄熱;如果脈象呈現三遲二敗,代表身體寒冷,而且脈搏有力,表示氣血充盈,應該要祛寒;但如果脈象呈現遲敗,而且脈搏無力,代表氣血衰敗,已經沒有救治的可能,只能等死。
脈象的種類主要分為六種:浮、沉、遲、數、滑、澀。浮脈是指脈搏在皮膚表面,輕輕觸摸就能感覺到;沉脈是指脈搏在肌肉深處,要用力按壓才能感覺到;遲脈是指脈搏緩慢,一息二、三至;數脈是指脈搏快速,一息六、七至;滑脈是指脈搏滑利,流暢有力;澀脈是指脈搏粗糙,不流暢。浮脈屬於陽氣,沉脈屬於陰氣,遲脈和數脈則根據呼吸節奏判斷,滑脈和澀脈則需要觀察脈搏的流暢程度。
浮為陽,在表,為風、為虛;沉為陰,在裡,為濕、為實;數則在腑,為熱、為陽、為燥;遲則在臟,為寒、為冷、為陰;滑為血多氣少;澀為氣多血少;滑為血有餘;澀為氣獨滯。是浮、沉、遲、數、滑、澀六脈,此診家之要法也。
男子左手脈常大於右手者,為順;女子右手脈常大於左手者,為順。男脈在關上,女脈在關下。男子尺脈常弱,寸脈常盛;女子尺脈常盛,寸脈常弱,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脈為不足,女得男脈為太過。是以男子不可久瀉,女子不可久吐。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不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病雖重,不死,何也?蓋人有遲脈,謂有元氣,猶樹之有根也。凡人左手屬陽,右手屬陰;汗多亡陽,下多亡陰。
白話文:
浮脈表示體內有陽氣,通常與風或虛弱的病症有關。沈脈則表示陰性或在體內深處的問題,常與濕氣或實質的疾病相關。脈搏頻率加快可能代表在體內的某個部位出現熱性、陽性或乾燥的狀況;脈搏減慢則可能指向體內的寒性、冷性或陰性問題。滑脈通常表示血液量多而氣息較弱,而澀脈則表示氣息量多而血液量少。滑脈可能意味著血液充足,而澀脈則可能表示氣息過剩且血液流動受阻。
這是診斷醫生用來判斷脈象的六種基本方式:浮、沈、遲、數、滑、澀,這是診斷的重要方法。
對於男性來說,左手脈搏大於右手,被視為正常;對於女性來說,右手脈搏大於左手,也被認為是正常的。男性脈搏位於關節上方,女性脈搏則位於下方。男性尺脈通常較弱,寸脈則較強;女性尺脈較強,寸脈較弱,這是普遍的生理現象。但若脈搏反常,男性出現女性脈搏特徵(如女脈),則可能代表不足;女性出現男性脈搏特徵(如男脈),則可能代表過度。
因此,男性不宜長期放血,女性不宜長期吐藥。上半身有脈搏,但下半身沒有脈搏,這種情況的人應該進行吐藥治療,否則會危及生命;反之,如果上半身無脈搏,但下半身有脈搏,即使病情嚴重,也不會危及生命,為什麼呢?因為存在慢脈象,表明有本源之氣,類似樹有根。通常,人的左手代表陽性,右手代表陰性;大量出汗可能表示失陽,大量排泄可能表示失陰。
以上內容是古中醫對於脈象的描述與分析,用以診斷和理解患者的健康狀態。
諸陰為寒,諸陽為熱。
至於疾病為證,又有陰陽表裡之辨。蓋六淫之邪,襲於經絡,而未入於胃腑,如左手人迎脈緊盛,大於氣口一倍,為外感風寒,皆屬於表,為陽也,腑也。七情之氣,鬱於心腹之內,不能越散。飲食五味之傷,留於腸胃之間,不能通泄。如右手氣口脈大人迎一倍,脈緊盛,為內傷飲食,皆屬於里,為陰也,臟也。
若人迎、氣口俱緊盛,此為夾食傷寒,為內傷外感俱見也。又陽經取決於人迎,陰經取決於氣口。左脈不和,為病在表,為陽,主四肢;右脈不和,為病在裡,為陰,主腹臟。
至於諸脈,又有表裡、陰陽主病之異,何也?蓋謂脈有七表、八里、九道,凡二十四種是也。自六朝以前,診視固無此說,然此起於高陽生之議論,義雖未得其統要,然智者緣此而進,亦足以察病之原委焉。七表者何?謂浮、芤、滑、實、弦、緊、洪也。歌曰:浮按不足舉有餘,芤脈中空兩畔居。
白話文:
七種情志的氣郁積在心腹內,不能散發出去。飲食五味過度,損傷脾胃,停留在腸胃之間,不能排出。例如右手氣口脈比人迎脈強大一倍,脈緊而有力,這是內傷飲食,都屬於里證,屬於陰性,屬於臟。
若人迎、氣口俱緊盛,此為夾食傷寒,為內傷外感俱見也。又陽經取決於人迎,陰經取決於氣口。左脈不和,為病在表,為陽,主四肢;右脈不和,為病在裡,為陰,主腹臟。
如果人迎脈和氣口脈都緊而有力,這是夾食傷寒,既有內傷又有外感。另外,陽經的脈象主要看人迎脈,陰經的脈象主要看氣口脈。左手脈不調和,表示疾病在表,屬於陽,主掌四肢;右手脈不調和,表示疾病在裡,屬於陰,主掌腹臟。
至於諸脈,又有表裡、陰陽主病之異,何也?蓋謂脈有七表、八里、九道,凡二十四種是也。
關於脈象,還有表裡、陰陽主病的不同,為什麼呢?因為脈象有七表、八里、九道,總共二十四種。
自六朝以前,診視固無此說,然此起於高陽生之議論,義雖未得其統要,然智者緣此而進,亦足以察病之原委焉。
從六朝以前,診脈並沒有這種說法。然而,這種說法是從高陽生開始提出的,雖然理論沒有得到精髓,但是有智慧的人可以以此為基礎,進一步研究,也足以觀察疾病的根本原因。
七表者何?謂浮、芤、滑、實、弦、緊、洪也。歌曰:浮按不足舉有餘,芤脈中空兩畔居。
七表是指浮、芤、滑、實、弦、緊、洪。歌曰:浮脈按之不足,但向上舉有餘力,芤脈中間空虛,兩側凸起。
滑體如珠中有力,實形逼逼與長俱。弦如始按弓弦狀,緊若牽繩轉索狀,洪舉按之皆極大。此名七表不同途。其見於病曰:浮為中風芤失血,滑吐實下分明別,弦為拘急緊為疼,洪大從來偏主熱。八里如何?微、沉、緩、澀、遲、伏、濡、弱也。歌曰:微來如有又如無,沉舉全無按有餘,遲緩息間三度至,濡來散止細仍虛,伏須切骨沉相類,弱脈沉微指下圖,澀脈如刀輕刮竹,分明入里坦如途。其見於病曰:遲寒緩結微為痞,澀因血少沉氣滯,伏為積聚濡不足,弱則筋痿少精氣。
九道者何?長、短、促、結、虛、細、代、牢、動也。歌曰:長脈流利通三部,短脈本部不及些,虛脈遲大無力軟,促脈來數急促歟,結脈時止而遲緩,代脈不還真可籲,牢脈如弦沉更實,動脈鼓動無定居,細脈雖有但如線,九道之形乃自殊。其見於病曰:長為陽毒三焦熱,短氣壅鬱未得倡,促陽氣拘時兼滯,虛為血少熱生驚,代主氣耗細氣少,牢氣滿急時主疼,結主積氣悶兼痛,動是虛勞血痢崩。然七表屬陽、八里屬陰,九道有陰有陽,各隨寸、關、尺及臟腑診之。
白話文:
八里脈象指的是微、沉、緩、澀、遲、伏、濡、弱八種。
- 微脈:脈象若有若無,似隱似現。
- 沉脈:按壓時感覺不到脈搏,但稍微用力就能觸摸到。
- 遲脈:脈搏跳動緩慢,一息之間跳動三下。
- 緩脈:脈搏跳動緩慢而柔和。
- 濡脈:脈象細小而軟弱,像散亂的絲線。
- 伏脈:脈象深沉隱蔽,需要用力按壓才能觸摸到。
- 弱脈:脈象細小而軟弱,按壓時感覺輕飄飄的。
- 澀脈:脈象粗糙不滑,像刀子刮竹子一樣。
在疾病中,遲脈常見於寒證,緩脈常見於氣滯血瘀,微脈常見於痞症,澀脈常見於血虛,沉脈常見於氣滯,伏脈常見於積聚,濡脈常見於氣虛,弱脈常見於筋痿、精氣不足。
九道脈象指的是長、短、促、結、虛、細、代、牢、動九種。
- 長脈:脈搏流暢,遍及寸關尺三部。
- 短脈:脈搏短促,未達寸關尺三部。
- 虛脈:脈象遲緩、大而無力、軟弱。
- 促脈:脈象跳動頻繁而急促。
- 結脈:脈象時而停止,時而緩慢。
- 代脈:脈象時而強,時而弱,像斷續的跳動。
- 牢脈:脈象緊實,像弦一樣沉重。
- 動脈:脈象跳動不規律,像鼓動一樣。
- 細脈:脈象細小,像絲線一樣。
在疾病中,長脈常見於陽毒、三焦熱,短脈常見於氣壅鬱,促脈常見於陽氣拘急,虛脈常見於血虛、熱盛生驚,代脈常見於氣耗、氣血不足,牢脈常見於氣滿、急痛,結脈常見於積氣、胸悶,動脈常見於虛勞、血痢、崩漏。
七表脈象多屬於陽氣盛衰表現,八里脈象多屬於陰氣虛實表現,九道脈象則有陰陽之分。在診脈時,需要結合寸關尺三部以及臟腑的病變來判斷脈象的意義。
若在寸口,膈以上病;在關中,胃以下病;在尺內,臍以下病。大抵元氣之來,力和而緩;邪氣之至,力強而峻。凡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陰陽相絕,人何以依,脈之大概,如斯而已。
白話文:
如果脈搏出現在寸口部位,表示胸腔以上的身體有疾病;如果脈搏出現在關中的位置,表示胃部以下到腰部之間的身體有疾病;如果脈搏出現在尺的位置,則表示腰以下到腹部的身體有疾病。一般來說,正氣(即元氣)的力量是平和且緩慢的,而邪氣的力量則較強烈且急促。如果從尺的位置向上看,脈搏沒有達到關的位置,這代表著陰氣已經完全消失;同樣地,如果從寸的位置向下看,脈搏也沒有達到關的位置,這代表著陽氣也已經完全消失了。當陰陽兩種能量都不存在時,人的生命也就無法維持了。這些都是關於脈象的基本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