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鑑》~ 卷之四 (12)
卷之四 (12)
1. 痰飲
脈
沉弦細滑,大小不勻,皆痰氣為病。偏弦為飲。雙弦為寒飲,左右手關前脈浮弦大而實者,膈上有稠痰也,宜吐而愈。病人百藥不效,關上脈伏而大者,痰也。眼胞及眼下如灰煙燻黑者,痰也。丹溪曰:久得澀脈,痰飲膠固,脈道阻滯也,卒難侍開,必費調理。
證
夫痰屬濕,乃津液所化。因風寒濕熱之感,或七情飲食所傷,以致氣逆液濁,變為痰飲。或吐咯上出,或凝滯胸膈,或留聚腸胃,或流注經絡四肢,隨氣升降,遍身無處不到。其為病也,為喘為咳,為噁心嘔吐,為痞隔壅塞,關格異病,為泄利,為眩暈,為嘈雜,為怔忡驚悸,為癲狂,為寒熱,為痛,為胸膈轆轆有聲,或背脊一點,常如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所致。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無不知也。
痰有新久、輕重之殊,新而輕者,形色清白稀薄,氣味亦淡;久而重者,黃濁稠黏凝結,咳咯難出,漸成惡味,酸、辣、腥、臊、咸、苦,甚至帶血而出。
治
痰生於脾胃,宜實脾燥濕,又隨氣而升,宜順氣為先,分導次之。又氣升屬火,順氣在於降火。熱痰則清之,濕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郁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積痰則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又中氣虛者,宜固中氣以運痰,若攻之太重,則胃氣虛而痰愈盛矣。
方
二陳湯,一身之痰都管,乃治痰之要藥也。欲下行,加引下藥,黃柏、木通、防己之類;欲上行,加引上藥,升麻、柴胡、防風之類。又曰:二陳加升提之藥,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
陳皮(去白,一錢),半夏(湯泡,二錢),茯苓(去皮,一錢),甘草(五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溫服。濕痰多軟,如身體倦怠之類,加蒼朮、白朮。寒痰痞塞胸中,倍半夏。甚者,加麻黃、細辛之類。痰厥頭痛,倍半夏。風痰,加天竺黃、天南星、枳殼、白附子、天麻、殭蠶、牙皂之類。氣虛者,更加竹瀝;氣實者,加荊瀝,俱用薑汁。熱痰,加黃連、黃芩。
因火盛逆上,降火為先,加白朮、黃芩、軟石膏之類。眩暈嘈雜者,火動其痰也,加山梔子、黃連、黃芩。血虛有痰者,加天門冬、知母、栝蔞仁、香附、竹瀝、薑汁。滯血者,更加黃芩、白芍藥、桑白皮。血滯不行,中焦有飲者,加竹瀝、薑汁、韭汁三五盞,必胸中煩躁不寧後愈。
氣虛有痰者,加人參、白朮;脾虛者,宜補中益氣降痰,加白朮、白芍藥、神麯、麥芽,兼用升麻提起。食積痰,加麥芽、山楂、神麯、炒黃連、枳實。老痰,用海石、半夏、栝蔞仁、香附、連翹之類。五倍子佐他藥為丸,大治頑痰。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此結痰也。
宜栝蔞仁、杏仁、海石、桔梗、連翹、香附,少佐朴硝、薑汁,煉蜜和丸噙化,此咸能軟堅也。久得澀脈,卒時難開,必費調理。氣實痰熱結者,吐不出,咽不下,氣滯者難治。痰在膈上,必用吐法吐之。瀉之不去,膠固稠濁者,宜吐之。脈浮,吐之。痰在經絡間,非吐不可,吐中就有發散之義。
白話文:
痰飲
脈象沉細滑,大小不均勻,都是痰氣導致的疾病。脈象偏弦則為飲邪。脈象雙弦則為寒飲。左右寸關前脈浮弦大而有力者,說明膈膜上有稠厚的痰,應該採取吐法治療才能痊癒。病人服用各種藥物都沒效,而寸關脈沉伏有力者,也是痰證。眼瞼和眼下皮膚像被煙燻黑一樣,也是痰證。朱丹溪說:長期出現澀脈,痰飲膠固,脈絡受阻,很難很快治癒,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
證狀
痰濁本屬濕邪,是由津液變化而來。由於風寒濕熱的侵襲,或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失調、飲食不節等因素,導致氣機逆亂,津液濁滯,轉化為痰飲。痰飲可以從口中吐出或咯出,也可以停滯於胸膈,或積聚在腸胃,或流注於經絡和四肢,隨著氣機的升降,遍布全身。痰飲所引起的病症很多,如喘息、咳嗽、噁心嘔吐、胸膈痞塞、氣逆、腹瀉、眩暈、嘈雜、心悸怔忡、癲狂、寒熱、疼痛、胸膈內有轆轆聲響,或背脊某處感覺冰冷,或四肢麻痺,這些都是痰飲造成的。很多疾病都伴有痰飲,這在醫學上是眾所周知的。
痰飲有新久、輕重之分。新的和輕的痰飲,顏色清白稀薄,氣味也淡;久而重的痰飲,顏色黃濁稠黏凝結,難以咳出或咯出,逐漸變得惡臭,氣味酸、辣、腥、臊、鹹、苦,甚至帶血。
治療
痰飲產生於脾胃,治療應當健脾燥濕,又因為痰飲隨氣機升降,所以應當先順氣,再分導痰飲。氣機升降屬火,順氣在於降火。熱痰則需清熱,濕痰則需燥濕,風痰則需散風,鬱痰則需開鬱,頑痰則需軟堅,食積引起的痰則需消導,在上者則用吐法,在中者則用下法。中氣虛弱者,應當先補益中氣以運化痰飲;如果過度攻伐,則會損傷胃氣,導致痰飲更加嚴重。
方劑
二陳湯可以治療全身各部位的痰飲,是治療痰飲的要藥。如果需要向下引導痰飲,可以加入引下藥物,例如黃柏、木通、防己等;如果需要向上引導痰飲,可以加入引上藥物,例如升麻、柴胡、防風等。又說:二陳湯加上引上藥物,可以使大便通暢,小便增多。
處方:二陳湯
陳皮(去白,一錢),半夏(湯泡,二錢),茯苓(去皮,一錢),甘草(五分)
上藥研磨成粉,每劑加生薑三片,水煎溫服。濕痰較多且痰質鬆軟,伴有身體倦怠等症狀的,可以加入蒼朮、白朮。寒痰阻滯胸中的,可以加倍半夏的用量。症狀嚴重的,可以加入麻黃、細辛等。痰厥頭痛的,可以加倍半夏的用量。風痰的,可以加入天竺黃、天南星、枳殼、白附子、天麻、殭蠶、牙皂等。氣虛者,可以加入竹瀝;氣實者,可以加入荊瀝,均用薑汁送服。熱痰,可以加入黃連、黃芩。
因火盛而導致痰飲逆上者,應先降火,可以加入白朮、黃芩、石膏等。眩暈、嘈雜者,是因火動而導致痰飲的,可以加入山梔子、黃連、黃芩。血虛伴有痰飲的,可以加入天門冬、知母、栝蔞仁、香附、竹瀝、薑汁。血瘀的,可以加入黃芩、白芍藥、桑白皮。血瘀不行,中焦有飲邪者,可以加入竹瀝、薑汁、韭汁各三到五杯,通常在胸中煩躁不安之後才能痊癒。
氣虛伴有痰飲的,可以加入人參、白朮;脾虛的,應該補益中氣、降逆化痰,可以加入白朮、白芍藥、神麴、麥芽,並配合升麻提起。食積引起的痰飲,可以加入麥芽、山楂、神麴、炒黃連、枳實。陳舊的痰飲,可以用海石、半夏、栝蔞仁、香附、連翹等。用五倍子與其他藥物製成丸劑,可以治療頑固的痰飲。喉中有異物,既咯不出也咽不下,這是痰飲凝結成塊的表現。
可以選用栝蔞仁、杏仁、海石、桔梗、連翹、香附,少許朴硝、薑汁,用蜂蜜煉製成丸劑含服,這些藥物都能軟堅散結。長期出現澀脈,病情嚴重時很難治癒,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氣實痰熱凝結,吐不出也咽不下,氣機阻滯者,難以治療。痰飲停滯在膈膜上的,必須用吐法治療。瀉下法不能去除,痰飲膠固稠濁者,也應該用吐法。脈象浮者,也應當用吐法。痰飲停滯在經絡之間的,非用吐法不可,吐法也有發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