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

《古今醫鑑》~ 卷之六 (1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15)

1. 發熱

《脈經》曰:脈大無力為陽虛,脈數無力為陰虛。無力為虛,有力曰實。

夫發熱者,謂怫怫然發於皮膚之間,則成熱也。與潮熱、寒熱若同而異。潮熱者,有時而熱,不失其時;寒熱者,寒已而熱,相繼而發。至於發熱,則無時而發也。世間發熱,證類傷寒者數種,治各不同,外感內傷,乃大關鍵。張仲景論傷寒、傷風,此外感也。因風寒之邪感於外,自表入里,故宜發汗解散之,此麻黃、桂枝之義也。

以其感於春冬之間,寒冷之月,即時發病,故謂之傷寒,而藥用辛熱以勝寒。若時非寒冷,則藥當有變矣。故春溫之月,則當變以辛涼之藥;夏暑之月,則當變以甘苦寒之藥。故云冬傷寒不即病,至春變溫,至夏變熱,而其治法必因時而有異也。又有一樣冬溫之病,謂失其時,而有其氣。

蓋冬寒時也,而反病瘟焉,此天時不正,陽氣反泄,用藥不可溫熱。又有一樣時行寒疫,卻在溫暖之時,時本溫暖,而寒反為病,此亦天時不正,陰氣反逆,用藥不可寒涼。又有一樣天行瘟疫,熱病多發於春夏之間,沿門合境相同者,此天地之厲氣,當隨時令參氣運而施治,宜用劉河間辛涼甘苦之藥以清熱解毒。以上諸症,皆外感天地之邪者也。

若飲食勞倦,內傷元氣,此則真氣下陷,內生虛熱。故東垣發補中益氣之論,用參、耆等甘溫之藥大補其氣,而提其下陷,此用氣藥以補氣之不足也。又若勞心好色,內傷真陰,陰血既傷,則陽氣偏勝,而變為火矣,是為陰虛火旺勞瘵之證。故丹溪發陽有餘陰不足之論,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補其陰而火自降,此用血藥以補血之不足者也。益氣補陰,皆內傷證也。

一則因陽氣之下陷,而補其氣以升提之;一則因陽火之上升,而滋其陰以降下之。一升一降,迥然不同矣。又有夏月傷暑之病,雖屬外感,卻類內傷,與傷寒大異。蓋傷寒傷形,寒邪客表,有餘之證,故宜汗之;暑傷氣,元氣為熱所傷而耗散,不足之證,故宜補之,故東垣所謂清暑益氣湯也。

又有因時暑熱,而食冷物以傷其內,或過取涼風以傷其外,此則非暑傷人,乃因暑而自致之病,治宜辛熱解表,或辛溫理中之藥,卻以傷寒治法相類者也。凡此數證,外形相似,而實有不同,治法多端,而不可惑謬。故必審其果為傷寒、傷風、及寒疫,則用仲景法;果為溫病,為熱病,及溫疫也,則用河間法;果為氣虛也,則用東垣法;果為陰虛也,則用丹溪法。如是則庶無差誤,以害人性命矣。

今人但見發熱之證,皆認作傷寒外感,卒用汗藥以發表,汗後不解,又用表藥以涼其肌,設是虛證,豈不死哉。間有頗知發熱屬虛,而用補藥,則又不知氣血之分,或氣虛而補血,或虛病而補氣,誤人多矣。故外感之與內傷,寒病之與熱病,氣虛之與血虛,如冰炭相反,治之若瘥,則輕病必重,重病必死,可不畏哉?

白話文:

發熱

文中提到發熱是皮膚間出現灼熱感。與潮熱、寒熱相似卻不同。潮熱指間歇性發熱,時間規律;寒熱指寒熱交替發作。而發熱則無規律可循。

世間發熱的病因很多,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關鍵在於區分外感和內傷。張仲景論述的傷寒、傷風屬外感,因風寒之邪從體表入侵,應採用發汗解表的方法,如麻黃、桂枝。

若在春冬寒冷季節發病,稱為傷寒,用辛熱藥物來克服寒邪。但若非寒冷季節,則用藥需調整。春季溫暖季節用辛涼藥;夏季酷暑季節用甘苦寒藥。冬季傷寒可能延遲發病,到春天轉為溫病,到夏天轉為熱病,治療方法應根據季節調整。

還有一種冬季溫病,指在冬季本應寒冷卻反而發瘟疫,這是天時不正,陽氣外泄,治療不能使用溫熱藥物。還有一種時行寒疫,發生在溫暖季節,這也是天時不正,陰氣逆行,治療不能使用寒涼藥物。天行瘟疫,熱病多發於春夏,區域性爆發,這是天地厲氣作祟,需根據時令氣候調整治療方法,宜用劉河間的辛涼甘苦藥物清熱解毒。以上這些都是外感天地邪氣所致。

若因飲食勞倦,內傷元氣,則真氣下陷,內生虛熱。東垣的補中益氣論,使用人參、黃耆等甘溫藥物大補元氣,提升下陷的真氣,這是用補氣藥物來治療氣虛。又若勞心傷神,過度房事,內傷真陰,陰血受損,則陽氣偏盛而化為火,形成陰虛火旺的勞瘵證。丹溪的陽有餘陰不足論,使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滋陰降火,這是用補血藥物來治療血虛。益氣補陰都是內傷證。

一種是陽氣下陷,用補氣藥物提升;一種是陽火上升,用滋陰藥物下降。一升一降,截然不同。夏季中暑,雖屬外感,卻類似內傷,與傷寒大異。傷寒傷的是形體,寒邪在體表,為實證,宜發汗;中暑傷的是氣,元氣被熱損傷耗散,為虛證,宜補益,如東垣的清暑益氣湯。

還有一種是因夏季酷暑,食用寒涼食物或受涼風侵襲而致病,這不是暑邪傷人,而是因暑而起的疾病,治療應使用辛熱解表或辛溫理中的藥物,與傷寒的治療方法相似。

以上幾種疾病,外在症狀相似,但實質不同,治療方法各有不同,不可混淆。必須仔細辨別是傷寒、傷風、寒疫,則用仲景的方法;是溫病、熱病、溫疫,則用河間的方法;是氣虛,則用東垣的方法;是陰虛,則用丹溪的方法。這樣才能避免誤診,以免危及生命。

現在很多人看到發熱,都認為是傷寒外感,就用發汗藥物,汗出不解,又用解表藥物,如果這是虛證,豈不是要死?有些人知道發熱屬虛,用補藥,卻不懂得氣血的區別,氣虛補血,或本該補氣卻補血,誤診害人太多。外感與內傷,寒病與熱病,氣虛與血虛,如同冰炭相反,治療不當,輕則病情加重,重則死亡,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