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

《古今醫鑑》~ 卷之十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一 (4)

1. 崩漏

丁香膠艾湯,〔批〕(按此方治血崩屬虛寒者),治崩漏不止,蓋心氣不足,勞役及飲食不節所得。其脈兩尺俱弦洪,按之無力。其證自覺臍下如冰,求厚衣被以御其寒,白帶白滑之物多,間有如屋漏水,時下鮮血,右尺脈時微洪也。

四物湯加丁香、阿膠、艾葉,煎,空心熱服。

凡血崩乃經脈錯亂,不循故道,淖溢妄行。一二日不止,便有積淤之血,凝成窠臼,更藥澀住,轉見增劇。宜以五積散加防風、荊芥,再加醋煎,投一二服。次進獨行散,以霹靂酒下,二三服即止;如不止,再以諸止血藥治之。

白話文:

丁香膠艾湯,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因為虛寒引起的血崩。治療崩漏不止的情況,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心氣不足,加上過度勞累或飲食不節制造成的。病人的脈象是兩尺脈都呈現弦洪,但是按下去卻感覺無力。病人會感覺肚臍下方像冰一樣寒冷,需要穿很厚的衣服來保暖。白帶分泌物很多,而且是白色的黏滑物質,有時會像屋簷漏水一樣,時而會有鮮血流出,右尺脈有時會稍微呈現洪脈。

這個藥方是用四物湯,再加入丁香、阿膠、艾葉一起煎煮,在空腹時熱服。

一般來說,血崩是因為經脈錯亂,血液不按照正常的路徑運行,而胡亂溢出的現象。如果血崩持續一兩天都止不住,就會有瘀積的血塊,凝結成團塊,如果使用收澀的藥物止血,反而會讓病情更加嚴重。這時候應該使用五積散,加入防風、荊芥,再用醋煎煮,服用一到兩次。接著服用獨行散,用霹靂酒送服,服用兩三次就可以止血。如果還是止不住,再用其他止血藥物治療。

2. 帶下

婦人帶下,六極之病。脈浮則為腸鳴腹滿,緊則為腹中痛,數則陰中癢痛生瘡,弦則陰戶掣痛。凡漏下赤白不止,脈小虛滑者生,實大緊數者死。

帶下者,榮衛滯氣之所成也,經分赤白之殊,感病有深淺之異,所以男子遺精白濁,女子帶下白淫。赤屬榮,白屬衛,此病之常言也。皆因喜怒憂思,素有濕熱,產育房勞,傷於榮衛包絡,使濁氣滲入膀胱,故流穢物,或如白涕,或如紅津,或黃如爛瓜,或青如泥澤,或黑如衃血,皆合五臟之色也。

輕則來而不來,重則來而無度,下流不止,面色無光,使腰腿痠疼,或便血淋瀝,以致飲食減常,精神短少,皆帶下之所致也。世俗皆行溫補燥熱澀劑,從而效者,或有因而延綿者,止知下焦白帶之虛寒,凝結濁物,故為之帶下。熱氣熏蒸,則為腥腐之氣,安獨言其虛寒者乎?

治之當清上實下,清濁自分,理脾養血,濕熱自解,更能清心薄滋味,然後溫補下元,帶自除矣。一云帶下是胃中痰積,流下滲入膀胱,當升之,二陳湯加蒼朮、白朮、柴胡、升麻。甚者以吐法以提其氣,一用二陳湯加二術以燥濕痰。

清白散,治白帶。

當歸,川芎,白芍(炒),生地(酒洗過,薑汁炒),黃柏(鹽水炒),貝母,樗根白皮(酒炒,各等分),乾薑(炒黑),甘草(各減半)

上銼一劑,生薑煎服。肥人多濕痰,加白朮,半夏。赤帶,加酒芩、荊芥;久下、加熟地、牡蠣。氣虛,加人參、黃耆。腰腿痛,加鹿角膠,或只以二陳湯加蒼朮、白朮。氣虛,加人參。

血虛,加芎、歸。升膀胱之濕,二陳加升麻、柴胡、蒼朮、白朮。

解帶散,治婦人血氣不調,濕熱白帶,四肢倦怠,五心煩熱,痰鬱嘈雜。

歸身(一錢半),川芎(八分),白芍(酒炒),白朮(炒,各一錢二分),蒼朮(米泔浸炒),香附(醋炒),丹皮(酒洗),茯苓(去皮,各一錢),陳皮(去白,一錢),玄胡(炒,八分),甘草(炙,四分)

上銼一劑,生薑煎,空心服。

八妙丸,治經脈不調,濕氣白帶,腹痛胃弱。

香附(便制),丹皮,川芎(酒炒),玄胡索(炒,各二兩),歸身(酒洗),生地(薑汁炒),白茯(各二兩),赤芍藥(酒炒,兩半)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綠豆大。每五十丸,空心滾水下,腹痛,酒下七十丸。

固經丸,治赤白帶下屬濕熱者。

苦參(五錢),黃柏(一兩,炒),梔子(二兩,炒),香附(一兩,炒),貝母(二錢),白朮(七錢),白芍(七錢半),山茱萸(去核,五錢),乾薑(二錢,炒),龜甲(二兩,酒炒),樗根白皮(五錢,酒炒)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滾水送下。

白話文:

帶下

婦女的帶下,是六經病症之一。脈象浮則為腸鳴腹脹,脈象緊則為腹痛,脈象數則陰部瘙癢疼痛甚至生瘡,脈象弦則陰道抽痛。凡是陰道出血或白帶不斷,脈象細弱虛滑者,病情較輕;脈象實大緊數者,病情危急。

帶下,是由於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經絡的不同導致帶下顏色呈現赤白之分,病情的深淺也不同,因此男子有遺精白濁,女子有帶下白帶。紅色帶下屬陰經,白色帶下屬陽經,這是帶下病的常規說法。這些都源於喜怒憂思等情志因素,或本身有濕熱,或因生產、房事勞累,損傷了榮衛及包絡,使濁氣滲入膀胱,因此排出污穢之物,有的像白鼻涕,有的像紅色的津液,有的黃如爛瓜,有的青如泥澤,有的黑如瘀血,這些顏色都與五臟的顏色相對應。

輕症表現為帶下時有時無,重症則帶下量多,不止,面色無光,腰腿酸痛,或伴隨血尿,甚至影響食慾,精神萎靡,這些都是帶下所導致的。民間多用溫補燥熱澀藥來治療,雖有些患者因此見效,但也有些患者因此病情延綿不愈。只知道下焦白帶是因虛寒,導致濁物凝結,所以認為這是帶下病因。其實熱氣熏蒸也會產生腥臭味,怎麼能只說它是虛寒呢?

治療

治療帶下應該先清泄上焦實熱,然後再治療下焦,使清濁自分,調理脾胃,養血,濕熱自然消除,更要清心寡慾,然後再溫補下元,帶下自然會痊癒。還有一種說法是帶下是胃中痰濕積聚,流向下焦滲入膀胱,應該把它提升上去,可以用二陳湯加蒼朮、白朮、柴胡、升麻。病情嚴重者可以用吐法以提升氣機,或者用二陳湯加二術(蒼朮、白朮)來燥濕化痰。

藥方

清白散,治療白帶。

當歸、川芎、白芍(炒)、生地(酒洗後薑汁炒)、黃柏(鹽水炒)、貝母、樗根白皮(酒炒,以上各等分)、乾薑(炒黑)、甘草(各減半)。

上藥共研為末,用生薑煎服。肥胖濕痰較多者,加白朮、半夏;赤帶者,加黃芩、荊芥;帶下久治不愈者,加熟地黃、牡蠣;氣虛者,加人參、黃耆;腰腿痛者,加鹿角膠;或單用二陳湯加蒼朮、白朮;氣虛者,加人參;血虛者,加川芎、當歸;要提升膀胱濕氣者,用二陳湯加升麻、柴胡、蒼朮、白朮。

解帶散,治療婦女血氣不調、濕熱白帶、四肢倦怠、五心煩熱、痰鬱嘈雜。

歸身(1.5克)、川芎(0.8克)、白芍(酒炒,1.2克)、白朮(炒,1.2克)、蒼朮(米泔水浸泡後炒)、香附(醋炒,1克)、丹皮(酒洗,1克)、茯苓(去皮,1克)、陳皮(去白,1克)、玄胡索(炒,0.8克)、甘草(炙,0.4克)。

上藥共研為末,用生薑煎服,空腹服用。

八妙丸,治療經脈不調、濕氣白帶、腹痛胃弱。

香附(炮製)、丹皮、川芎(酒炒)、玄胡索(炒,各2兩)、歸身(酒洗)、生地(薑汁炒)、白茯苓(各2兩)、赤芍藥(酒炒,1兩)。

上藥研為細末,用酒糊做成丸藥,如綠豆大小。每次服用50丸,空腹用滾水送服,腹痛者用酒送服70丸。

固經丸,治療赤白帶下屬濕熱者。

苦參(5錢)、黃柏(1兩,炒)、梔子(2兩,炒)、香附(1兩,炒)、貝母(2錢)、白朮(7錢)、白芍(7.5錢)、山茱萸(去核,5錢)、乾薑(2錢,炒)、龜甲(2兩,酒炒)、樗根白皮(5錢,酒炒)。

上藥研為末,用酒糊做成丸藥,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80丸,空腹用滾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