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

《古今醫鑑》~ 卷之十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一 (5)

1. 帶下

玉仙散(秘方),治赤白帶下屬寒者。

乾薑(炒,一兩),香附(炒,一兩),白芍(炒,一兩),甘草(生,五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空心黃酒送下。

朝元散(雲林制),治赤白帶下,腹臍冷痛,子宮虛寒。

白芷,陳皮,厚朴,枳殼,桔梗,川芎,白芍,當歸,茯苓,蒼朮,半夏,乾薑,官桂,香附,吳茱萸,小茴香,甘草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空心服。一方加乳香、沒藥(各二錢半),烏藥一兩,酒煎入米糖一斤,早晚隨量飲酒,大效。

大溫經湯,治婦人經水不調,赤白帶下,或如梅汁淋瀝,或成片,有隔兩三個月者,此氣血虛弱,漸生潮熱。飲食少進,四肢倦怠,日久生骨蒸,即成勞疾。急當調經活血,退虛熱,先服加味八物湯,後服此藥:

當歸(八分),白芍(七分),川芎(五分),熟地(五分),人參,白朮(土炒),茯苓(各五分),甘草(三分),香附(八分,便制),陳皮(炒),砂仁(炒),小茴(各四分),沉香(三分,另研),吳茱萸(炮),玄胡索(炒),鹿茸(酒炙,各五分)

上銼一劑,生薑煎服。汗出不止,加黃耆、酸棗仁(炒,各四分。)潮熱,加柴胡、黃芩(各五分)。咳嗽,加杏仁、桔梗、五味子、半夏。

四神丸(賈蘭峰傳),治白帶。

香附米(八兩,酒、醋、童便各浸二兩,浸三日,炒),砂仁(二兩,炒),蒼朮(二兩,米泔水浸牡蠣粉,炒),椿根白皮(二兩,蜜水炒)

上為末,黃米煮飯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黃酒送下。

二氣丹(丁平溪傳),治赤白帶下。

舶上硫黃(溶化傾入水中,如此七次,一兩),硃砂(一兩),官桂(一兩),乾薑(一兩,炮),大附子(麵包煨去皮,五錢),鹿茸(二兩,酥炙),麝香(一錢)

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送下。

如虛勞發熱,先以四物湯四錢,小柴胡湯六錢,合和煎服,後用十全大補湯。

烏雞丸(京師傳),治下焦虛寒,赤白帶下,臍腹冷痛。

烏雞(一隻,不刀血,去毛,用醋五大碗煮熱,火煅存性成灰為末),香附米(十兩,酒浸旬日,用醋煮,焙乾),烏藥(二兩),淨艾(二兩,醋浸,炒白米飯少許,入杵臼內搗成餅,火上炙令乾),當歸(三兩,醋洗),川芎,白芍,熟地(各一兩),小茴(三兩,醋炒),山藥,牡蠣(各二兩),破故紙(醋炒,五錢),良薑(五錢),白姜(一兩半),丁香(一兩,不見火),如赤白帶下不止,加龍骨一兩、五倍子一兩半。

上為末,飯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醋湯下。

一婦人赤白帶下,上熱下寒,口出惡氣,咽乾,牙痛,耳鳴,上下流注疼痛,發熱憎寒,口吐酸水,嘈雜噁心,心腹氣痛,時下五色相雜,來而無度,面黃肌瘦,不思飲食。

白話文:

玉仙散(秘方),治療因寒冷引起的赤白帶下。

藥材: 乾薑(炒過,40克),香附(炒過,40克),白芍(炒過,40克),甘草(生的,20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12克,在空腹時用黃酒送服。

朝元散(雲林配製),治療赤白帶下,伴隨腹部、肚臍周圍的冷痛,以及子宮虛寒。

藥材: 白芷、陳皮、厚朴、枳殼、桔梗、川芎、白芍、當歸、茯苓、蒼朮、半夏、乾薑、肉桂、香附、吳茱萸、小茴香、甘草

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為一劑,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顆,用水煎煮,在空腹時服用。另外一個配方加入乳香、沒藥(各10克),烏藥40克,用酒煎煮後加入約500克的米糖,早晚隨意飲用,效果顯著。

大溫經湯,治療婦女月經不調,赤白帶下,或者分泌物像梅子汁一樣淋漓不斷,或是成片狀,甚至間隔兩三個月才來一次,這是因為氣血虛弱,逐漸產生潮熱。同時會有食慾不振、四肢乏力,時間久了會產生骨蒸,最終形成勞病。應當及時調經活血,退去虛熱。先服用加味八物湯,之後再服用此藥:

藥材: 當歸(3克),白芍(2.8克),川芎(2克),熟地(2克),人參、白朮(用土炒過)、茯苓(各2克),甘草(1.2克),香附(3克,用便製過),陳皮(炒過),砂仁(炒過),小茴(各1.6克),沉香(1.2克,另外研磨),吳茱萸(炮製過),玄胡索(炒過),鹿茸(用酒炙過,各2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為一劑,加入生薑煎煮服用。如果出汗不止,加入黃耆、酸棗仁(炒過,各1.6克)。如果出現潮熱,加入柴胡、黃芩(各2克)。如果咳嗽,加入杏仁、桔梗、五味子、半夏。

四神丸(賈蘭峰傳授),治療白帶。

藥材: 香附米(320克,分別用酒、醋、童便浸泡各80克,浸泡三日後炒過),砂仁(80克,炒過),蒼朮(80克,用米泔水浸泡牡蠣粉後炒過),椿根白皮(80克,用蜜水炒過)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黃米煮成的飯做成藥丸,像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六十丸,在空腹時用黃酒送服。

二氣丹(丁平溪傳授),治療赤白帶下。

藥材: 舶上硫磺(將硫磺熔化後倒入水中,重複七次,40克),朱砂(40克),肉桂(40克),乾薑(40克,炮製過),大附子(用麵包裹煨過並去除皮,20克),鹿茸(80克,用酥油炙過),麝香(4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醋調和成糊狀做成藥丸,像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在空腹時用鹽湯送服。

如果因為虛勞發熱,先用四物湯20克、小柴胡湯30克,合在一起煎服,之後再用十全大補湯。

烏雞丸(京師傳授),治療下焦虛寒,赤白帶下,肚臍腹部冷痛。

藥材: 烏雞(一隻,不放血,去除毛,用醋五大碗煮熟,火煅燒成灰後磨成粉末),香附米(400克,用酒浸泡十天,再用醋煮過,烘乾),烏藥(80克),淨艾(80克,用醋浸泡後炒過,加入少量白米飯,放入杵臼中搗成餅狀,在火上烤乾),當歸(120克,用醋洗過),川芎、白芍、熟地(各40克),小茴(120克,用醋炒過),山藥、牡蠣(各80克),破故紙(用醋炒過,20克),良薑(20克),白薑(60克),丁香(40克,不見火),如果赤白帶下不止,加入龍骨40克、五倍子60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米飯做成藥丸,像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在空腹時用醋湯送服。

有一個婦人得了赤白帶下,上身發熱下身發冷,口中呼出難聞的氣味,咽喉乾燥,牙痛,耳鳴,上下身體都有竄痛,發熱怕冷,口吐酸水,心中煩躁噁心,心腹氣痛,時而排出五顏六色的分泌物,來了就沒完沒了,面色發黃,身體消瘦,沒有食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