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

《古今醫鑑》~ 卷之十五 (1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五 (17)

1. 臁瘡

夫臁瘡者,皆由腎臟虛寒,風邪毒氣,外攻三里之旁,灌於陰交之側,風熱毒氣流注兩腳。生瘡腫爛,疼痛臭穢,步履艱難。此瘡生於臁骨為重,以其骨上肉少皮薄,故難愈。至有多年無已,瘡口開闊,皮爛肉見,臭穢可畏。

法當先去蟲,然後敷貼。仍宜內服蠟礬之類,須翹足端坐,勿多行履,庶可全愈矣。

黃白散,治臁瘡濕毒及遍身熱瘡。

黃柏(一兩),輕粉(三錢)

上為末,用豬膽汁調塗,濕則干糝。

三香膏(趙古松傳),治遠近臁瘡潰爛至骨,疼痛。

乳香(二錢),松香(三錢)

上為細末,用真香油調,用茭箬葉密密刺孔,將藥攤在上,用箬葉貼患處,藥居中,上用完箬葉蓋之,帛扎住,登時止痛。

夾紙膏(張會山傳),治臁瘡頑瘡。

松香,黃丹,蓖麻子(去殼,各等分。)

上為末,用香油調,隔油紙攤藥,夾紙中,貼患處。

石村劉大尹膏

芝麻油四兩,銅鍋內煎出,入蔥白三根煮黑色取出,入川椒去目一兩煮黑色,濾去,入青用末一兩,以槐枝十根,各長一尺,合攪,焦一節,截去一節,以盡為度。後入白礬一兩,黃蠟五錢,煎良久,傾碗內成膏。每以油單紙夾膏一匙於中,以銀針刺之,密密多孔,先以濃茶洗瘡口。

貼膏於上,反復轉換時得之。痛止,用一,二帖立效。年深者不過五、七帖,存其膏,久久益效。

又方(劉川州傳)

香油一兩,鐵杓煎,入黃蠟五錢化開,用銅綠三錢研極細末,將銅錢操末,徐徐入鐵杓內,作五十餘次入,將前銅鐵另放碗里,將藥傾入碗內,冷定。將瘡洗淨,用氈一塊如瘡大,攤與藥上,勤放患處,一日一換,時要洗淨。

白話文:

【臁瘡】

臁瘡的形成,通常是因為腎臟虛弱且寒冷,風邪和毒素入侵,影響到小腿的肌肉和筋絡,導致風熱毒氣在雙腳流動。這會造成傷口紅腫、腐爛,並伴隨劇烈的疼痛和惡臭,行走困難。若瘡口位於小腿骨附近,由於那裡的肉少皮薄,所以更難以痊癒。有的病患多年來一直未能康復,瘡口擴大,皮膚腐爛露出肌肉,散發令人害怕的惡臭。

【治療方式】

首先,必須清除瘡口中的蟲子,接著再進行敷藥。同時,內服一些像蠟礬之類的藥物,而且在治療期間,應保持翹腳端坐的姿態,避免頻繁行走,這樣纔可能完全康復。

【藥方】

【黃白散】,適用於治療臁瘡的濕熱毒氣,以及全身性的熱瘡。

黃柏(1兩),輕粉(3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豬膽汁調勻後塗抹於患處,如果藥膏變乾就再補塗。

【三香膏】(趙古松傳),適用於治療遠近臁瘡,直至深入骨髓的潰爛,以及伴隨的劇烈疼痛。

乳香(2錢),松香(3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純香油調勻,將藥膏塗在密密麻麻穿孔的茭箬葉上,然後貼在患處,確保藥膏位於中心位置,再用另一片完整的箬葉覆蓋,用布帶固定,可以立即止痛。

【夾紙膏】(張會山傳),適用於治療頑固性臁瘡。

松香,黃丹,蓖麻子(去殼,等量)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香油調勻,將藥膏塗在油紙上,再夾在兩層紙之間,貼在患處。

【石村劉大尹膏】

芝麻油4兩,在銅鍋中煎煮,加入3根蔥白煮至黑色後取出,再加入去籽的川椒1兩煮至黑色,過濾後,加入青黛末1兩,用10根長1尺的槐樹枝充分攪拌,每燒焦一段就剪掉一段,直到全部完成。最後加入白礬1兩,黃蠟5錢,繼續煎煮一段時間,倒入碗中冷卻成為膏狀。每次取一小匙膏藥夾在油紙中,用銀針在上面戳出許多小孔,先用濃茶清洗瘡口,然後貼上膏藥,定期更換。使用一到兩次即可緩解疼痛,對於長期病患,最多使用五到七次,保存膏藥,隨著時間的推移,效果會越來越好。

另一個方法(劉川州傳)

香油1兩,在鐵勺中煎煮,加入黃蠟5錢使其融化,再加入銅綠3錢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將銅錢放入鐵勺中,反覆加入50多次,然後將銅錢和鐵勺分別放置在碗中,將藥膏倒入碗中冷卻。清潔瘡口後,取一塊與瘡口大小相等的氈布,塗上藥膏,勤快地放在患處,每天更換一次,並且要定期清潔。

2. 疥瘡

諸瘡一掃光(四九兄傳),治風癬、疥癩、坐版、血風、瘙癢疼痛,神效。

蛇床子(五錢,炒為末),大楓子(去殼,五錢,為末),水銀(二錢),白錫(一錢),加枯礬(一錢,亦可)

上先將錫化開,次入水銀攪勻,後入上二味研勻,用桕油調搽。

一上散(王少泉傳),治疥瘡。

枯白礬(一兩),硫黃(七錢),人言(三分),五倍子(五錢,炒),花椒(五錢)

上為末,香油煎雞子令熟,去雞子,以油調搽。

香疥樂(鄭中山傳)

大楓子(去殼,三十個),木鱉子(去殼,三十個),蛇床子(五錢),白蒺藜(五錢),杏仁(三十個),川椒(四錢),枯礬(三錢),朝腦(三錢),輕粉(一錢半),人言(一錢半)

上各另為末,合勻,入桕油三兩,搽瘡。

鐵掃帚(徐鯉川傳),治疥癬、血風、諸瘡瘙癢難當。

硫黃(不拘多少),人言(少許),二味為末,入白蘿蔔內,火燒存性,取出研細末聽用。另用香油四兩,入雞子三個,煎熟,去雞子不用,再入花椒四兩,油內煎至焦黑,去椒不用,用香油調藥搽患處。

玉鏽球(周後峰傳),治疥瘡。

水銀(一錢),枯礬(五分),樟腦(一錢),大楓子(二十個),花椒(五分),桕油(五錢)

上共研,不見水銀星,火炙擦之。

熏疥藥

艾葉,核桃殼,雄黃,人言(少許)

上為末,卷作筒,燒煙燻之。

洗疥藥

防風,荊芥,白礬,馬鞭草,苦參,花椒,野菊花,水煎頻洗。

又方(吳北源傳)

蒼朮,皮硝,等分,水煎洗,愈後永不發。

仙子散,治遍身瘡疥,經年舉發者。

苦參,威靈仙,蔓荊子,何首烏,荊芥

上各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酒煎服,日二、三服,忌發風物。

疥靈丹

白芷(一兩),枳殼(麩炒,七錢),連翹(七錢),白蒺藜(炒,一兩),羌活(七錢),梔子(炒,七錢),當歸(七錢),荊芥穗(七錢),苦參(糯米泔浸一日,曬乾,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五十丸,滾水下。

白話文:

【疥瘡】

各種瘡一掃光(由四九兄傳授),用於治療風癬、疥癩、坐板瘡、血風瘡、癢痛等症狀,療效顯著。

將蛇牀子(五錢,炒後研末)、大楓子(去殼,五錢,研末)、水銀(二錢)、白錫(一錢)以及枯礬(一錢,可選)準備好。首先將白錫熔化,接着加入水銀攪拌均勻,最後加入上述兩種粉末並研勻,使用桕油調和後塗抹。

一上散(王少泉傳授),用於治療疥瘡。

取枯白礬(一兩)、硫磺(七錢)、砒霜(三分)、五倍子(五錢,炒過)、花椒(五錢),全部研磨成末,用香油煎煮雞蛋至熟,去除雞蛋,僅用油調和後塗抹。

香疥樂(鄭中山傳授)

取大楓子(去殼,三十個)、木鱉子(去殼,三十個)、蛇牀子(五錢)、白蒺藜(五錢)、杏仁(三十個)、川椒(四錢)、枯礬(三錢)、樟腦(三錢)、輕粉(一錢半)、砒霜(一錢半)。將這些分別研磨成末後混合均勻,加入三兩的桕油,塗抹於患處。

鐵掃帚(徐鯉川傳授),用於治療疥癬、血風瘡及其它瘡瘙癢難耐。

取適量硫磺和少量砒霜,研磨成末,放入白蘿蔔內,用火燒至炭化,取出研成細末備用。另外,取四兩香油,加入三個雞蛋煎熟,去除雞蛋,再加入四兩花椒在油中煎至焦黑,去除花椒,使用香油調和藥物塗抹於患處。

玉鏽球(周後峯傳授),用於治療疥瘡。

取水銀(一錢)、枯礬(五分)、樟腦(一錢)、大楓子(二十個)、花椒(五分)、桕油(五錢),共同研磨,直到看不見水銀顆粒,然後火炙後擦拭。

燻疥藥

艾葉、核桃殼、雄黃、少量砒霜,全部研磨成末,捲成筒狀,燃燒產生的煙進行燻蒸。

洗疥藥

防風、荊芥、白礬、馬鞭草、苦參、花椒、野菊花,用水煎煮後頻繁清洗。

另一方(吳北源傳授)

蒼朮、皮硝,等量,用水煎煮後清洗,痊癒後永不復發。

仙子散,用於治療全身瘡疥,多年反覆發作。

苦參、威靈仙、蔓荊子、何首烏、荊芥,各取等份,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飯前用酒煎煮後服用,每日二至三次,避免食用發風食物。

疥靈丹

白芷(一兩)、枳殼(麩炒,七錢)、連翹(七錢)、白蒺藜(炒,一兩)、羌活(七錢)、梔子(炒,七錢)、當歸(七錢)、荊芥穗(七錢)、苦參(糯米泔水浸泡一天,曬乾,二兩)。研磨成末後,煉蜜爲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滾水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