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鑑》~ 卷之三 (4)
卷之三 (4)
1. 溫疫
脈
陽濡弱,陰弦緊,更遇溫氣,變為溫疫。左手脈大於右手,浮緩而盛,按之無力。
證
眾人病一般者,乃天行時疫也。悉由氣運郁發,遷正退位之所致也。
治,冬應寒而反溫,春發溫疫,敗毒散主之;春應溫而反涼,夏發燥疫,大柴胡湯主之;夏應熱而反寒,秋髮寒疫,五積散主之;秋應涼而反淫雨,冬發濕疫,五苓散主之。凡溫疫,切不可作傷寒症治,而大汗大下也。但當從乎中治,而用少陽、陽明二經藥,少陽小柴胡湯,陽明升麻葛根湯。
白話文:
脈證治
脈象:
陽脈濡弱,陰脈弦緊,更遇溫氣,變為溫疫。左手脈大於右手,浮緩而盛,按之無力。
證狀:
眾人病症皆相同,乃天行時疫也。皆因氣運鬱結發散,導致正氣退卻而致病。
治療:
- 冬應當寒冷卻反常溫暖,春天發生的溫疫,以敗毒散為主治。
- 春應當溫暖卻反常寒冷,夏天發生的燥疫,以大柴胡湯為主治。
- 夏應當炎熱卻反常寒冷,秋天發生的寒疫,以五積散為主治。
- 秋應當涼爽卻反常淫雨,冬天發生的濕疫,以五苓散為主治。
凡溫疫,切不可誤認為傷寒症而大汗大下治療。應當以中和調治為主,使用少陽、陽明二經藥物,少陽以小柴胡湯,陽明以升麻葛根湯。
看所中陰陽,而以二方加減和治之,殊為切當。人參敗毒散,治四時溫疫。通用羌活沖和湯,治溫疫初感,一、二日間服之取汗,其效甚速。
方
凡入溫疫之家,以麻油塗鼻孔中,則不傳染。出以紙捻探鼻深入,令嚏之為佳。
一方以雄黃、蒼朮為細末,香油調敷鼻內。或用雄黃末,水調鼻內。雖與病人同臥,亦不相染。
宣聖闢瘟丹,臘月二十四日井花水,在平旦第一汲者是也。盛淨器中,量人口多少,浸乳香至歲朝五更時,暖令溫。自幼至長,每人以乳香一小塊,飲水一、二呷嚥下,則一年不患時疫。
白話文:
觀察病人的陰陽狀態,並根據陰陽理論來調整藥方進行治療,這是十分恰當的。人參敗毒散可以治療四季中的溫疫。通用羌活沖和湯則適用於初期感染溫疫的患者,一天之內服用,可以迅速引發出汗,效果顯著。
以下是一些方子:
進入溫疫患者家中時,使用麻油塗抹鼻孔,這樣就不會被傳染。若要離開,可以使用紙條探入鼻腔,讓患者打噴嚏,這是最為理想的。
還有一個方法,使用雄黃和蒼朮研磨成細粉,調和在香油中,敷在鼻腔內。或者使用雄黃末,調和後塗抹在鼻腔內。即使與病人共眠,也不會被感染。
「宣聖闢瘟丹」,在十二月二十四日採用井水,選擇清晨第一桶水,存放在乾淨的容器中,按照個人體量適量浸泡乳香,直到年節五更時分,保持溫熱。從小到大,每人只需以乳香一小塊,飲用水一兩口,這樣就能確保一年不會患溫疫。
神聖闢瘟丹(訣云:聖神闢瘟丹,留傳在世間,正元焚一灶,疫癘自祛蠲)〔批〕(按上方皆預防瘟疫之劑)
蒼朮(為君,倍用),羌活,獨活,白芷,香附,大黃,甘松,三奈,赤箭,雄黃(各等分)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彈子大,黃丹為衣,曬乾,正月初一平旦時焚一炷,闢除一歲瘟疫邪氣。
人參敗毒散,治四時不正之氣,冬應寒而反熱,夏應熱而反寒,春應溫而反涼,秋應涼而反溫,非其時而有其氣,故病者大小無異。大抵使人痰涎壅盛,壯熱如火,頭疼身痛,項強睛疼,聲啞腮腫,俗呼浪子瘟,或稱蝦蟆瘟。城市鄉村,家戶相類,悉依本方加乾葛。若寒熱往來,必用小柴胡湯。(二方俱見傷寒條下)
白話文:
人參敗毒散用於治療四季氣候反常而引起的疾病。例如冬天應該寒冷卻反常炎熱,夏天應該炎熱卻反常寒冷,春天應該溫暖卻反常涼爽,秋天應該涼爽卻反常溫暖,這些非時之氣會導致各種疾病,無論男女老少都可能患病。
人參敗毒散主要治療痰涎壅盛、發燒如火、頭疼身痛、脖子僵硬、眼睛疼痛、聲音嘶啞、腮幫子腫脹等症狀,民間稱之為「浪子瘟」或「蝦蟆瘟」。
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家家戶戶都可依此方治療,並根據情況加入乾葛。如果患者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状,則需服用小柴胡湯。(這兩個方劑都在傷寒篇章中可以找到)
加味柴胡湯,治挾嵐瘴溪源蒸毒之氣,其狀血乘上焦,病欲來時,令人迷困,甚則發躁狂妄,亦有啞而不能言者,皆由瘀血攻心,毒涎聚胃。
柴胡,黃芩,半夏,人參,枳殼,大黃,甘草
上銼一劑,薑棗煎,空心服。啞瘴,食後服。
大力子湯,治大頭天行病,腮頰頸項腫脹,頭疼發熱,證似傷寒。兼治啞瘴。
白話文:
【加味柴胡湯】,用於治療挾帶嵐瘴溪源的蒸毒之氣,症狀為血液侵入上焦,疾病將要來臨時,使人感到迷糊困擾,嚴重時會出現煩躁狂亂的情況,甚至有啞啞不能說話的現象,這些都是由於瘀血攻擊心臟,毒涎聚集在胃部所導致的。
柴胡、黃芩、半夏、人參、枳殼、大黃、甘草
以上藥物一劑,以姜和棗子煎煮,空腹服用。對於啞啞的瘴病,則需在飯後服用。
【大力子湯】,用於治療大頭天行病,腮、頰、頸、項部位腫脹,頭痛發熱,症狀類似於傷寒。同時也適用於啞啞的瘴病。
黃芩(酒洗,二錢),黃連(酒炒,二錢),桔梗(一錢五分),甘草(一錢),連翹(一錢),鼠黏子(炒研),玄參(各一錢),大黃(酒蒸,一錢五分),荊芥(三分),防風(三分),羌活(三分),石膏(一錢五分)
上銼一劑,生薑煎服。
治四時瘟疫,頭痛發熱,眾人一般病者。(孫鈍庵傳),黑砂糖一盞,入薑汁二盞,化開,令病人服之。當時憎寒壯熱,汗出立愈。
白話文:
這個藥方由多種中藥材組成,用於治療各種瘟疫引發的頭痛發熱症狀。藥材經過不同的處理方式,如酒浸、酒炒、研磨等,以增強藥效。煎服時加入生薑,可幫助藥力發揮。另外,黑砂糖和薑汁的混合物可以緩解寒熱症狀,幫助患者迅速恢復健康。
注意事項
二聖救苦丸(萬左川傳),治傷寒瘟疫。
大黃(四兩,酒蒸),牙皂(二兩)
上末,麵糊丸如綠豆大,每服四十丸,綠豆湯送下,大汗為效。
白話文:
二聖救苦丸(萬左川傳)
此方由萬左川傳授,用於治療傷寒瘟疫。
藥材:
- 大黃(四兩,用酒蒸過)
- 牙皂(二兩)
製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麵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四十丸,用綠豆湯送服,大量出汗即為有效。
2. 中暑
脈
暑傷於氣,所以脈虛、弦、細、芤、遲,體狀無餘。
證
夫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齒而入,傷心胞絡之經。其脈虛。或浮大而散,或弦細芤遲。蓋熱傷氣,則氣消而脈虛弱。其外證頭疼身熱,口乾煩渴,面垢自汗,倦怠少氣,背寒冷熱。甚者迷悶不省,而為霍亂吐利,痰涎嘔逆,發黃生斑,皆是其症。又甚者,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肝邪獨旺,以致搐搦,不省人事,其脈虛浮。
浮者風也,虛者暑也,俗曰暑風。治宜黃連香薷飲加羌活,或只雙解散加香薷。
白話文:
脈證
脈象:
暑邪傷及人體氣機,所以脈象呈現虛、弦、細、芤、遲,體型消瘦。
證狀:
暑邪乃相火行令之氣,夏季人們容易感受暑邪,暑邪由口齒而入,傷及心臟、胞絡等經絡。脈象虛弱,或浮大而散亂,或弦細芤遲。這是因為暑熱傷氣,導致氣機消散,脈象虛弱。
外在症狀包括頭痛、發熱、口乾煩渴、面色灰暗、自汗、倦怠乏力、氣短、背部忽冷忽熱。嚴重者會出現神志不清、昏迷、霍亂嘔吐腹瀉、痰涎嘔逆、黃疸、身上出現斑點等症狀。
更嚴重的情況是,暑邪火勢旺盛,制約金氣,無法平抑木氣,導致肝邪獨盛,出現抽搐、昏迷,脈象虛浮。
浮者屬風,虛者屬暑,俗稱暑風。
治療:
宜用黃連香薷飲加羌活,或只用雙解散加香薷。
治
大抵治暑之法,宜清心利小便為主。若自汗甚者,不可利之,以白虎湯清解之,次分表裡治之。如在表,頭痛惡寒,雙解散加香薷,及二香散、十味香薷飲之類。在半表半裡,泄瀉須渴,飲水吐逆,五苓散主之。熱甚煩渴,益元散清之。若表解裡熱甚,宜解毒湯、下神芎丸,酒蒸黃連等丸。
白話文:
治療暑病的方法,主要應以清心並有利於小便為主。如果患者自汗過多,則不應使用利尿藥物,而是應使用白虎湯來清熱解暑,接著再根據病情的表裡不同進行對症治療。若病情在表層,表現為頭痛畏寒,可使用雙解散加上香薷,或二香散、十味香薷飲等方藥進行治療。若病情在表裡之間,表現為腹瀉且口渴,喝水後出現嘔吐現象,則可用五苓散來調理。若病情熱象嚴重,伴有口渴,可用益元散來清熱解渴。若表層病癥解除但裡層仍有熱象嚴重的情況,則可使用解毒湯、下神芎丸,以及酒製黃連等丸劑進行治療。
或人平素虛弱,及老人冒暑,脈微下利,渴而喜溫,或厥逆不省人事,宜竹葉石膏湯加附子半個冷服。凡夏月暑證,不可服諸熱燥劑。若誤用之,乃致斑毒發黃,小便不通,悶亂而死矣。
一傷暑與傷寒,俱有發熱,當明辨之。蓋寒傷形,暑傷氣。傷暑則惡寒而脈緊,傷暑則惡熱而脈虛微,以此為異。經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治宜小柴胡湯加石膏、知母,或人參白虎湯主之。天時淫雨,濕令並行,蒼朮白虎湯主之。若元氣素弱而傷重者,用清暑益氣湯。
白話文:
對於那些本來身體就比較虛弱的人,或者年老體弱在炎熱的夏天出現脈象微弱、腹瀉,並且口渴喜歡喝溫水,或者出現四肢寒冷失去意識的情況,適合服用加入半個熟附子的竹葉石膏湯,並冷服。一般在夏天遇到暑熱症狀時,不能使用各種熱燥的藥物,如果錯誤地使用這些藥物,可能會導致發斑、尿液不通、心神混亂甚至死亡。
對於暑熱和風寒兩種病症,雖然都有發熱現象,但要明確區分。風寒會讓身體發冷且脈搏緊縮,而暑熱會讓人感覺煩熱且脈搏虛弱,這是兩者的不同之處。經典中提到,脈搏強大身體卻寒冷,是因為受了風寒。脈搏虛弱而身體發熱,則是因為受了暑熱。對此,治療方式應該是加上石膏和知母的小柴胡湯,或者用人參白虎湯作為主要治療手段。當季節性雨水過多,濕氣和熱氣同時影響人體時,可以使用蒼朮白虎湯進行治療。對於原本元氣就比較虛弱且受到嚴重傷害的情況,則可以用清暑益氣湯進行治療。
一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者,名曰中熱。其病必苦頭痛,發燥熱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以動,乃為天熱外傷肺氣也,宜人參白虎湯主之。
一人避暑熱於深堂大廈而得之者,名曰中熱。其病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痛而煩心,肌膚大熱無汗。為房室之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宜用辛溫之劑以解表散寒,五積散主之。
一外不受寒,止是內傷瓜果、冰水冷物,腹痛泄瀉,或霍亂吐逆,宜縮脾飲主之。或理中湯加神麯,麥芽、蒼朮、砂仁,此專治內溫中消食也。
白話文:
第一段
一行人或農夫在太陽底下勞作時,因過度炎熱而生病的,叫做中熱。這種病症必定會感到頭痛、發燒、口乾舌燥、怕熱,摸起來皮膚很燙,非常口渴想喝水,汗流不止,沒有力氣活動。這是因為天熱外傷了肺氣所致,應該用人參白虎湯來治療。
第二段
一個人為了避暑而躲在陰涼的深堂大廈裡,卻因此而生病的,也叫做中熱。這種病症必定會感到頭痛、怕冷、身體僵硬、四肢疼痛、心煩意亂,皮膚很燙但卻沒有汗。這是因為房室的陰寒之氣阻礙了身體的陽氣,導致陽氣無法正常運行,應該用辛溫的藥物來解表散寒,五積散可以治療。
第三段
如果沒有受寒,只是因為內傷了瓜果、冰水等寒涼的食物,而出現腹痛、腹瀉,甚至霍亂、嘔吐的症狀,應該用縮脾飲來治療。也可以用理中湯,再加入神麴、麥芽、蒼朮、砂仁等藥材,專門治療內溫中消食的病症。
一吐瀉脈沉微,不可用涼藥,宜附子大順散主之,或附子理中湯加炒白芍藥。
一夏月多食冷物,及過飲茶湯水濕,致傷脾胃,吐瀉霍亂,故治暑藥多用溫脾、消食、滲濕、利小便之藥,醫者要識此意。
一發熱惡寒,身體疼痛,小便澀,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脈弦細虛遲,表裡中暍也,用補中益氣湯加香薷、白扁豆;熱加黃芩。
白話文:
第一段
若病人出現吐瀉,脈象沉細微弱,不可使用寒涼藥物,宜用附子配以大順散治療,或使用附子理中湯,加入炒白芍藥。
第二段
夏天時節,若過度食用寒涼食物,或大量飲用茶湯,導致脾胃受損,出現吐瀉霍亂症狀。因此治療暑熱症的藥物,多以溫脾、消食、滲濕、利小便為主。医者要明白这个道理。
第三段
病人出現發熱惡寒、身體疼痛、小便不暢、起雞皮疙瘩、手足冰冷、稍有勞動即發熱、口渴、嘴唇乾燥、脈象弦細虛弱且遲緩,這是表裡俱寒的症狀。可用補中益氣湯,加入香薷、白扁豆;若有熱症,可再加入黃芩。
方
治暑風卒倒法,凡人中暑,先觸心經,一時昏迷,切不可飲冷水,並臥濕地。其法先以熱湯灌,或童便灌,及用青布蘸熱湯熨臍中、氣海,續續令暖氣透徹臍腹,候其甦醒,然後進藥。若旅途中卒然暈倒,急扶在陰涼處,掬路中熱土作窩於臍上,令人溺其內即蘇。卻灌以人尿,或攪地漿飲半碗,或車輪土五錢,冷水調,澄清服,皆可。
香薷飲,治臟腑冷熱不調,飲食不節,或食腥膾生冷過度,起居不時,或露臥濕地,或當風取涼,而風冷之氣,歸於三焦,傳於脾胃。脾胃得冷,不能克化水穀,致令真邪相干,心腹疼痛,霍亂氣逆。先心痛,則先吐,先腹痛則先利;心腹齊痛,吐利並作。或憎寒壯熱,或頭痛眩暈,或轉筋拘急,或四肢厥逆,煩悶昏塞,燥亂欲死,並能治之。
白話文:
方
治療暑熱中風昏倒的方法:凡是中暑的人,首先會影響心經,導致昏迷,切忌飲用冷水,也不要躺臥在潮濕的地方。正確的做法是先用熱湯灌入患者口中,或用童子尿灌入,並用青布蘸熱湯熨燙患者肚臍和氣海穴,持續讓熱氣溫暖臍腹,待其甦醒後再服用藥物。如果是在旅途中突然暈倒,要趕快扶到陰涼處,用路邊的熱土在患者肚臍上做成窩,讓患者在其中小便,這樣就能夠使之甦醒。然後灌入人尿,或攪拌地漿飲用半碗,或用車輪土五錢,以冷水調和,澄清後服用,這些方法都有效果。
香薷飲
治療臟腑寒熱不調,飲食不節,或食用生冷食物過度,作息不規律,或露宿潮濕之地,或在風中貪涼,導致風寒之氣侵入三焦,傳入脾胃。脾胃受寒,無法消化水穀,造成真氣與邪氣互相干擾,引發心腹疼痛,霍亂氣逆。先心痛則先嘔吐,先腹痛則先腹瀉;心腹同時疼痛,嘔吐腹瀉並發。或畏寒發熱,或頭痛頭暈,或抽筋拘急,或四肢厥逆,煩躁昏沉,燥亂欲死,香薷飲都能治療這些症狀。
香薷(四錢),厚朴(二錢,姜炒),白扁豆(二錢)
上銼一劑,水煎冷服。
挾風搐搦不省人事,加黃連、羌活。小便澀濁,加茵陳、車前。霍亂吐利,加木瓜、薷香、薑汁。臟腑積熱便血,加枳殼、黃連、赤芍藥、烏梅。小便血,加瞿麥、車前子。壯熱大渴,五心煩熱,加麥門冬,淡竹葉、茅根、燈心。腳氣作痛,行步艱辛,加羌活、獨活、蒼朮、木瓜、枳殼、陳皮、半夏。挾痰,加南星、半夏。
白話文:
藥方:
- 香薷:四錢
- 厚朴:二錢,用薑炒
- 白扁豆:二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取一劑,用水煎煮後冷卻飲用。
加減用藥:
- 若患者因受風邪而抽搐、昏迷不醒,可加黃連、羌活。
- 若患者小便澀濁,可加茵陳、車前。
- 若患者患霍亂、嘔吐腹瀉,可加木瓜、香薷、薑汁。
- 若患者臟腑積熱導致便血,可加枳殼、黃連、赤芍、烏梅。
- 若患者小便出血,可加瞿麥、車前子。
- 若患者發燒、口渴、五心煩熱,可加麥門冬、淡竹葉、茅根、燈心。
- 若患者腳氣疼痛,行走困難,可加羌活、獨活、蒼朮、木瓜、枳殼、陳皮、半夏。
- 若患者夾帶痰液,可加南星、半夏。
二香散,〔批〕(按此方祛暑和中之劑)
治四時感冒寒暑,嘔吐泄瀉,腹痛瘴氣,飲冷當風,頭疼身熱,傷食不化,及南方風土,暑月傷風、傷寒,悉以此藥解表發散。
香薷(二錢),厚朴(一錢,姜炒),扁豆(一錢),紫蘇(一錢),香附(二錢),陳皮(一錢),蒼朮(一錢),甘草(五分)
上銼一劑,蔥姜煎服,加木瓜一錢更妙。
五苓散,治中暑傷寒濕熱,表裡未解,頭疼發熱,口燥咽乾,煩渴及飲水不止,小便赤澀,霍亂吐瀉,心神恍惚,腹中氣塊,黃疸發渴等症。
白話文:
二香散
(批註:此方為祛暑和中的藥劑)
此方適用於治療一年四季的感冒寒暑、嘔吐泄瀉、腹痛瘴氣、飲冷當風、頭疼身熱、傷食不化,以及南方風土、暑月傷風、傷寒等症狀。
配方:
- 香薷 二錢
- 厚朴 一錢(用薑炒)
- 扁豆 一錢
- 紫蘇 一錢
- 香附 二錢
- 陳皮 一錢
- 蒼朮 一錢
- 甘草 五分
用法:
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取一劑,用蔥薑煎服,若再加入木瓜一錢,療效更佳。
五苓散
此方適用於治療中暑傷寒濕熱、表裡未解、頭疼發熱、口燥咽乾、煩渴及飲水不止、小便赤澀、霍亂吐瀉、心神恍惚、腹中氣塊、黃疸發渴等症狀。
豬苓(二錢五分),澤瀉(二錢五分),白朮(二錢五分),茯苓(一錢五分),肉桂(三分)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或用滑石同為末,每服二錢,白沸湯調下尤妙。本方去桂,名四苓散。加茵陳,名茵陳五苓散。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一方加大黃治初利,亦治積聚、食黃、酒疸,量人虛實用之,陽毒,加升麻、芍藥,去桂。狂言妄語,加辰砂、酸棗仁。頭痛目眩,加川芎、羌活。
白話文:
以下是古文中提到的草藥配方及其用量:
- 豬苓:二錢五分
- 澤瀉:二錢五分
- 白朮:二錢五分
- 茯苓:一錢五分
- 肉桂:三分
將這些藥材研磨後煮湯服用,或者與滑石一同製成粉末狀,每次服用兩錢,並且加入白沸湯調和。
如果去掉肉桂,則名爲“四苓散”。若添加茵陳則爲“茵陳五苓散”,如再增加辰砂則是“辰砂五苓散”。
另一種配方是加上大黃來治療初期腹瀉以及積聚、食物中毒及酒精中毒等病症,根據患者體質虛實使用;對於陽毒症狀可以再加上升麻和芍藥,去除肉桂。如果有胡言亂語的症狀可加入辰砂和酸棗仁。頭痛頭暈時應加入川芎和羌活。
咳嗽,加桔梗,杏仁。心氣不定,加人參、麥門冬。痰多,加陳皮、半夏。喘急,加馬兜鈴、桑白皮。氣塊,加三稜、蓬朮。心熱,加黃連、石蓮肉。身疼拘急,加麻黃。口乾噯水,加烏梅、乾葛。眼黃酒疸及五疸,加茵陳、木通、滑石、梔子。鼻衄,加梔子、烏梅。伏暑鼻衄,加茅根,煎調百草霜末。
白話文:
咳嗽時,加入桔梗、杏仁。心神不寧,加入人參、麥門冬。痰多,加入陳皮、半夏。呼吸急促,加入馬兜鈴、桑白皮。氣塊積聚,加入三稜、蓬朮。心火熾盛,加入黃連、石蓮肉。身體疼痛拘緊,加入麻黃。口乾舌燥、噯氣,加入烏梅、乾葛。眼睛發黃,甚至出現五種黃疸,加入茵陳、木通、滑石、梔子。鼻子出血,加入梔子、烏梅。夏季暑熱引起的鼻出血,加入茅根,煎煮後混合百草霜粉服用。
五心熱如勞,加柴胡、桔梗。有痰有熱,加桑白皮、人參、前胡。水腫,加甜葶藶、木通、滑石、木香。疝氣,加吳茱萸、枳殼、小茴香、川楝子、肉桂。霍亂轉筋,加藿香、木瓜。女子血,加桃仁,丹皮。嘔吐,去桂,加半夏、薑汁。
益元散(一名六一散)〔批〕(按此方祛暑利水之劑)治中暑身熱嘔吐,煩躁不寧,小水赤黃,大便泄瀉,善解暑毒。凡盛暑之時,雖不病,亦宜散。
白話文:
五心發熱像勞累過度一樣,可以加入柴胡和桔梗。如果有痰熱,可以加桑白皮、人參、前胡。如果有水腫,可以加甜葶藶、木通、滑石、木香。如果有疝氣,可以加吳茱萸、枳殼、小茴香、川楝子、肉桂。如果出現霍亂轉筋,可以加藿香、木瓜。如果女子有血症,可以加桃仁、丹皮。如果嘔吐,可以去除肉桂,加入半夏和薑汁。
益元散(又名六一散)是祛暑利水藥方,主治中暑引起的身熱、嘔吐、煩躁不安、小便赤黃、大便瀉泄等症狀,能有效解暑毒。即使沒有病,在盛暑季節也可以服用益元散預防中暑。
白滑石(六兩,水飛),大粉草(一兩,微炒)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加蜜少許,熱湯冷水任下。
清暑益氣湯,治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疼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痞悶,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飲食不思,身汗體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氣未病也。其脈中得洪緩,若濕熱相搏,必加之以遲遲。病雖互換少瘥,其因不出於暑濕二氣也。宜以清燥之藥治之,此湯為的。
黃耆(炒,一錢),蒼朮(炒,一錢半),升麻(一錢),人參(五分),白朮(五分),陳皮(五分),神麯(五分),澤瀉(五分),甘草(炙,三分),黃柏(酒炒,三分),當歸(三分),青皮(三分),麥門冬(三分),乾葛(三分),五味子(十粒)
白話文:
將白滑石六兩研磨成細粉,大粉草一兩微炒研磨成細粉,混合在一起。每次服用三錢,加入少許蜂蜜,熱水或冷水皆可服用。這叫做清暑益氣湯,專治長夏濕熱,讓人感到四肢無力,精神萎靡,懶得動彈,胸悶氣短,關節疼痛。也可能出現氣喘、發熱、心腹脹滿、尿頻尿黃、腹瀉、食慾不振、出汗或少汗等症狀。這種病症主要是由於暑熱濕氣侵襲導致的,脈象洪緩,若濕熱交搏,則脈象更加遲緩。即使病症反覆發作,其根源也離不開暑濕二氣。所以需要用清燥的藥物治療,而清暑益氣湯正是最合適的藥方。方中包含炒黃芪一錢,炒蒼朮一錢半,升麻一錢,人參五分,白朮五分,陳皮五分,神麴五分,澤瀉五分,炙甘草三分,酒炒黃柏三分,當歸三分,青皮三分,麥門冬三分,乾葛三分,五味子十粒。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清暑和中散(介石伯傳),治中暑諸證。
黃連(酒炒,一兩),香薷(浮穗,二兩),厚朴(一兩),白扁豆(炒,四錢),豬苓(一兩五錢),澤瀉(一兩五錢),白朮(七錢),赤茯苓(去皮,七錢),木通(去皮,一兩),滑石(一兩五錢),枳殼(炒,一兩),車前子(炒,一兩),陳皮(去白,七錢),砂仁(炒,一兩),木香(三錢),草果仁(一兩五錢),甘草(炙,三錢),小茴香(炒,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匙,隨病用引。伏暑,冷水調下。腹痛,酒調下。嘔吐泄瀉,霍亂轉筋,百沸湯調,熱服出汗。嘔吐甚而不止者,百沸湯和薑汁調下。傷寒作瘧者,蔥白湯調下取汗。
白話文:
將藥材黃連、香薷等十六味磨成細粉,每次取一到兩匙,用溫水或酒或百沸湯或蔥白湯調服,根據病情選擇合适的調服方法。
清暑六和湯,〔批〕(按此方清暑養元氣,除溫熱之劑),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並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下,中酒煩渴,畏食,婦人妊娠產後,皆可服。
砂仁(五分),半夏(湯泡,五分),杏仁(泡,五分),人參(去蘆,五分),赤茯苓(五分),藿香(一錢),白扁豆(姜炒,一錢),木瓜(一錢),香薷(二錢),厚朴(姜炒,二錢),黃連(麩炒,一錢)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白話文:
清暑六和湯用於治療心脾失調、氣機升降失常所致的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睡乏力、小便赤澀等症狀,也適合治療陰陽失衡、暑熱侵襲、煩悶、痢疾、酒後煩渴、畏食、婦女妊娠產後等症狀。方劑包含砂仁、半夏、杏仁、人參、赤茯苓、藿香、白扁豆、木瓜、香薷、厚朴、黃連等藥材,佐以生薑、大棗,水煎服。
生脈散,夏月服之,能生津液,通血脈,止煩渴,養元氣,健脾胃,益精神。
人參(去蘆),五味子(去梗),麥門冬(去心)
上煎湯代茶,此一盞,可當茶三盞。
千里水(葫蘆秘方),治路上行人暑熱作渴,茶水不便,用此藥備之,俟渴時,即用一丸噙化。止渴生津,化痰寧嗽。
硼砂,柿霜,烏梅肉,薄荷葉,白砂糖
上等分,搗爛為丸。每用一丸噙化。
水葫蘆丸,〔批〕(按此方養氣清熱,生津止渴之劑),治冒暑毒,解煩渴,生津液。
白話文:
生脈散
生脈散適合在夏季服用,能滋生津液,暢通血脈,止渴解煩,滋養元氣,健脾胃,益氣養神。
藥方
- 人參(去除鬚根)
- 五味子(去除枝梗)
- 麥門冬(去除心部)
以上藥材煎煮成湯,當茶飲用。一盞生脈散湯,可以當三盞茶飲用。
千里水
(葫蘆秘方)
此方專治旅途行人因暑熱而口渴,茶水不便的情況。可將此藥丸備用,口渴時取一丸含服即可。能止渴生津,化痰止咳。
藥方
- 硼砂
- 柿霜
- 烏梅肉
- 薄荷葉
- 白砂糖
以上藥材等量,搗碎製成丸劑。每次服用一丸含服。
水葫蘆丸
此方具有養氣清熱,生津止渴的功效,適用於暑熱中暑,煩渴難耐,津液不足的情況。
注釋
- “[ ]” 內的文字為現代的中藥名稱,方便理解。
- “〔批〕” 表示對藥方的註解,方便理解藥方的功效。
- “等分” 表示藥材的比例一致。
- “噙化” 表示將藥丸含在口中慢慢溶解。
川百藥煎(三兩),麥門冬(去心),烏梅肉,白梅肉,乾葛,甘草(各五錢),人參(去蘆,二錢)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芡實大。每用一丸噙化。夏月出行,一丸可度一日。
白話文:
將川貝母(三兩)、麥門冬(去心)、烏梅肉、白梅肉、乾葛、甘草(各五錢)、人參(去蘆,二錢)研磨成細粉,用麵糊搓成丸,大小如芡實。每次服用一丸,含在口中慢慢融化。夏季外出旅行,一丸可以維持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