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鑑》~ 卷之一 (5)
卷之一 (5)
1. 病機賦
竊謂臣雖小道,乃寄死生,最要變通,不宜固執。明藥、脈、病、治之理;悉望、聞、問、切之情。藥推寒、熱、溫、涼、平和之氣,辛、甘、淡、苦、酸、咸之味,升、降、浮、沉之性,宣、通、瀉、補之能;脈究浮、沉、遲、數、滑、澀之形,表、里、寒,熱、實、虛之應,阿阿嫩柳之和,弦、鉤、毛、石之順。藥用君,臣、佐、使,脈分老、幼、瘦、肥。
藥乃天地之精,藥宜切病,脈者氣血之表,脈貴有神。病有外感、內傷,風、寒、暑、熱、燥、火之機,治用宣、通、瀉、補、滑、澀、濕、燥、重、輕之劑,外感異乎內傷,寒證不同熱證。外感宜瀉而內傷宜補,寒證可溫而熱證可清。補瀉得宜,須臾病愈;清溫失度,頃刻人亡。
白話文:
我私下認為,作為臣下,雖然身處小職,但與人的生死相關,最為重要的是靈活變通,不應固守成見。要深入理解藥物、脈象、病症、治療的基本原理;全面掌握望、聞、問、切四診的方法。藥物有寒、熱、溫、涼、平和之氣質,辛、甘、淡、苦、酸、鹹之味道,升、降、浮、沈之性質,以及宣、通、瀉、補之功能。脈象有浮、沈、遲、數、滑、澀之形態,表、裏、寒、熱、實、虛之反應,以及阿阿嫩柳之調和,弦、鉤、毛、石之順序。藥物使用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脈象則區分老、幼、瘦、肥等不同情況。
藥物是天地間的精華,適合對症下藥,脈象是氣血的表現,貴在有神。疾病有外感和內傷之分,涉及風、寒、暑、熱、燥、火等不同的機制,治療時需使用宣、通、瀉、補、滑、澀、濕、燥、重、輕等各種方法。外感與內傷的治療方法不同,寒證與熱證的處理方式也各有其特點。外感病需要瀉法,而內傷則需要補法;寒證可以使用溫法,熱證則需要清法。適當的補瀉,可以迅速治癒疾病;若清熱或溫寒失當,則可能會危及生命。
外感風寒,宜分經而解散;內傷飲食,可調胃以消熔。胃陽主氣司納受,陽常有餘;脾陰主血司運化,陰常不足。胃乃六腑之本,脾為五臟之源。胃氣弱則百病生,脾陰足而萬邪息。調理脾胃,為醫中之王道,節戒飲食,乃卻病之良方。病多寒冷鬱氣,氣鬱發熱,或出七情動火,火動生痰,有因行臟動靜以傷暑邪,或是出入雨水而中濕氣,亦有飲食失調而生濕熱,倘或房勞過度以動相火。制伏相火,要滋養其真陰;祛除濕熱,須燥補其脾胃。
外濕宜表散,內濕宜淡滲。陽暑可清熱,陰暑可散寒。尋火尋痰,分多分少而治;究表究里,或汗或下而施。痰因火動,治火為先;火因氣生,理氣為本。治火,輕者可降,重者從其性而升消;理氣,微則宜調,甚則究其源而發散。實火可瀉,或瀉表而或瀉里;虛火宜補,或補陰而或補陽。
白話文:
胃主氣,負責接收和消化食物,陽氣充足,所以胃陽常有餘。脾主血,負責運化精微,陰氣不足,所以脾陰常不足。胃是六腑之本,脾是五臟之源,胃氣弱則百病叢生,脾陰充足則各種邪氣都無法入侵。調理脾胃是醫學中的根本之道,節制飲食,是預防疾病的最佳方法。
病多寒冷鬱氣,氣鬱發熱,或出七情動火,火動生痰,有因行臟動靜以傷暑邪,或是出入雨水而中濕氣,亦有飲食失調而生濕熱,倘或房勞過度以動相火。
很多疾病都是由於寒冷、鬱氣所致,氣鬱則發熱。也可能因七情所傷,導致心火旺盛,火旺生痰。有的時候是因勞動過度,導致暑邪入侵;也有可能是出入雨水,導致濕氣入侵;甚至可能是飲食不當,導致濕熱內生;過度房事也會導致相火旺盛。
制伏相火,要滋養其真陰;祛除濕熱,須燥補其脾胃。
要制伏相火,需要滋養身體的真陰;要祛除濕熱,需要燥濕健脾。
外濕宜表散,內濕宜淡滲。陽暑可清熱,陰暑可散寒。
外感濕邪,應該用藥散表;內生濕邪,應該用藥利水滲濕。陽暑可以用清熱解暑藥治療,陰暑可以用散寒藥治療。
尋火尋痰,分多分少而治;究表究里,或汗或下而施。
針對火氣和痰證,要根據其輕重程度分別用藥治療;針對表里證,要根據病邪在表或在里,分別用汗法或下法治療。
痰因火動,治火為先;火因氣生,理氣為本。治火,輕者可降,重者從其性而升消;理氣,微則宜調,甚則究其源而發散。
痰是火氣所致,因此治療痰證要先治火。火是氣所生,因此治療火證要以理氣為本。治療火證,輕微者可以用降火藥,嚴重者則要根據其性質,用升消火藥治療。治療氣證,輕微者可以用調氣藥,嚴重者則要找出病因,用發散藥治療。
實火可瀉,或瀉表而或瀉里;虛火宜補,或補陰而或補陽。
實火可以用瀉火藥治療,可以瀉表也可以瀉里。虛火可以用補火藥治療,可以補陰也可以補陽。
暴病之謂火,怪病之謂痰。寒熱濕燥風,五痰有異;溫清燥潤散,五治不同。有因火而生痰;有因痰而生火。或郁久而成病,或病久而成郁。金、木、水、火、土,五郁當分;泄、折、達、發、奪,五法宜審。鬱則生火生痰而成病,則耗氣耗血以致虛。病有微甚,治有逆從。
微則逆治,甚則從攻。病有本標,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法分攻補,虛而用補,實而用攻,少壯新邪,專攻是則;老衰久病,兼補為規。久病兼補虛而兼解鬱,陳症或盪滌而或銷熔。積在胃腸,可下而愈,塊居經絡,宜消而痊。女人氣滯於血,宜開血而行氣;男子陽多乎陰,可補陰以配陽。
白話文:
['急症稱為火病,奇怪的症狀稱為痰病。寒熱濕燥風,五種痰病各有差異;溫清燥潤散,五種治療方法也不同。有的因為火而產生痰,有的因為痰而引發火。或者鬱積久了形成疾病,或者長期患病導致鬱積。金、木、水、火、土,五種鬱積要分別處理;洩、折、達、發、奪,五種方法要審慎使用。鬱積會導致火和痰生成疾病,會耗損氣和血,導致虛弱。疾病的嚴重程度有輕重,治療方式也有反轉和順應。
對於輕微的病情,要用反轉的方式治療;對於嚴重的病情,要用順應的方式攻擊。疾病有本源和表徵,緊急時先處理表徵,緩慢時處理本源。方法分為攻擊和補充,虛弱的情況要用補充,實質的情況要用攻擊。年輕壯年的新病邪,專門攻擊就是方法;老人衰弱長期的病痛,同時補充纔是規則。長期患病時,除了補充虛弱,也要解除鬱積;舊病可以清除也可以溶解。積聚在胃腸的,可以通過下藥來治癒;塊狀物質在經絡的,適合消除才能痊癒。女性的氣阻塞在血中,應該開闢血路並流通氣息;男性的陽氣多於陰氣,可以補充陰氣以配合陽氣。']
蓯蓉、山藥,男子之佳珍;香附、縮砂,女人之至寶。氣病、血病,二者當分;陽虛、陰虛,兩般勿紊。陽虛氣病,晝重而夜輕;血病陰虛,晝輕而夜重。陽虛生寒,寒生濕,濕生熱;陰虛生火,火生燥,燥生風。陽盛陰虛則生火,火逼血而錯經妄行;陰盛陽虛則生寒,寒滯氣而周身浮腫。
陽虛畏外寒,陰虛生內熱。補陽補氣,用甘溫之品;滋陰滋血,以苦寒之流。調氣貴用辛涼,和血必須辛熱。陽氣為陰血之引導,陰血乃陽氣之依歸。陽虛補陽,而陰虛滋陰;氣病調氣,而血病和血。陰陽兩虛,惟補其陽,陽生而陰長;氣血俱病,只調其氣,氣行而血隨。藏冰發冰,以節陽氣之燔;滋水養水,以制心火之亢。
白話文:
蓯蓉和山藥是男人珍貴的補品,香附和縮砂則是女人的至寶。氣病和血病要區分對待,陽虛和陰虛也要分清楚。陽虛引起的氣病,白天症狀重,晚上症狀輕;血病引起的陰虛,白天症狀輕,晚上症狀重。陽虛會生寒,寒會生濕,濕會生熱;陰虛會生火,火會生燥,燥會生風。陽盛陰虛會生火,火逼迫血液亂竄,導致經期不調;陰盛陽虛會生寒,寒氣阻滯氣血,導致全身浮腫。
陽虛的人畏懼外寒,陰虛的人容易內熱。補陽補氣,要用甘溫性質的藥物;滋陰滋血,要用苦寒性質的藥物。調氣要用辛涼的藥物,和血要用辛熱的藥物。陽氣是陰血的引導,陰血是陽氣的依歸。陽虛就補陽,陰虛就滋陰;氣病就調氣,血病就和血。陰陽兩虛,只要補陽,陽氣生長,陰氣也會跟著生長;氣血俱病,只要調氣,氣血就會順暢。用冰來降溫,可以控制陽氣過盛;滋養水分,可以控制心火過亢。
火降水升,斯人無病,陰平陽秘,我體常春。小兒純陽而無陰,老者多氣而少血。肥人氣虛有痰,宜豁痰而補氣;瘦者血虛有火,可瀉火以滋陰。膏粱無厭發癰疽,熱燥所使;淡薄不堪生腫脹,寒濕而然。北地聳高,宜清熱而潤燥;南方洿下,可散濕以溫寒。病機既明,用藥勿忒。
以方加減存乎人,要審病而合宜;用藥補瀉在於味,須隨時而換氣。奇、偶、復七方須知,初、中、末三治要察。寒因熱用,熱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外者發之,內者奪之。寒則堅凝,熱則開行。風能勝濕,濕能潤燥,辛能散結,甘能緩中,淡能利竅,苦以泄逆,酸以收耗,咸以軟堅。
白話文:
火降而水升,此人無病,陰平而陽祕,我體常春。小兒純陽而無陰,老人多氣而少血。肥胖之人氣虛有痰,應豁痰補氣;瘦弱之人血虛有火,可用瀉火滋陰。膏粱之類的食物若過量食用會導致癰疽,這是熱燥所致;清淡食物不足會引起腫脹,這是寒濕的結果。北方地勢高,宜清熱潤燥;南方地勢低,可用散濕來溫寒。明瞭病機之後,用藥應當慎重。
藥方的增減取捨在於人,關鍵是審視病情選擇合適的藥物;藥物的補瀉取決於其性味,需根據時節更替來調換氣候。奇、偶、復七方需瞭解,初、中、末三治需細察。寒因熱用,熱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外者發之,內者奪之。寒則堅凝,熱則開行。風能勝濕,濕能潤燥,辛能散結,甘能緩中,淡能利竅,苦以洩逆,酸以收耗,鹹以軟堅。
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宜逆也。病有淺深,治有難易。初感風寒,乍傷飲食,一藥可愈;舊存痃癖,久患虛勞,萬方難療。復霜之疾亟療,無妄之藥勿試。病若挾虛,宜半攻而半補。醫稱多術,或用灸而用針,針有劫病之功,灸獲回生之驗;針能去氣病而作痛,灸則消血癥以成形。臟寒虛脫者,治以灸𤡆腑;脈病攣痹者,療以針刺。
血實蓄結腫熱者,宜以砭石,氣壅痿厥寒熱者,當仿導引。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者,須覓醪醴;血氣凝泣,病生於筋脈者,可行熨藥。病剽悍者,按而收之;乾霍亂者,刮而行之。醫業十三科,宜精一派,病情千萬變,仔細推詳。姑撮碎言,以陳管見,後之學者,庶達迷津。
白話文:
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宜逆也。
身體的氣機運作,升降浮沉要順應自然法則;而寒熱溫涼則需要逆向調節。
病有淺深,治有難易。初感風寒,乍傷飲食,一藥可愈;舊存痃癖,久患虛勞,萬方難療。
疾病的輕重程度不一,治療的難易也随之不同。初次感受風寒,或者突然飲食不慎,一剂药便可痊癒;但若是長期積存的痃癖,或久患虛勞,就難以用藥物治疗。
復霜之疾亟療,無妄之藥勿試。病若挾虛,宜半攻而半補。
患上急症,要立即治療,不要亂用藥物。如果疾病伴隨著虛弱,則應該採取半攻半補的治療方式。
醫稱多術,或用灸而用針,針有劫病之功,灸獲回生之驗;針能去氣病而作痛,灸則消血癥以成形。臟寒虛脫者,治以灸𤡆腑;脈病攣痹者,療以針刺。
醫術種類繁多,可以用灸法也可以用針法。針灸各有不同的功效,针灸可以劫除病邪,灸法能回生死人。針灸可以治疗气虚引起的疾病,但會伴随疼痛;而灸法可以消散血瘀,使身体恢复正常。臟寒虛脫者,可以灸法溫補臟腑;脈病攣痹者,可以針刺治疗。
血實蓄結腫熱者,宜以砭石,氣壅痿厥寒熱者,當仿導引。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者,須覓醪醴;血氣凝泣,病生於筋脈者,可行熨藥。
血瘀積聚形成腫脹發熱的,可以用砭石治療;氣機阻塞,出現痿厥寒熱的,可以仿效導引術。經絡不通,疾病是由於體內氣血不暢引起的,需要服用醪醴;血氣凝滯,疾病是由於筋脈不通引起的,可以施行熨藥治療。
病剽悍者,按而收之;乾霍亂者,刮而行之。醫業十三科,宜精一派,病情千萬變,仔細推詳。姑撮碎言,以陳管見,後之學者,庶達迷津。
病情凶險的,要及时按壓收敛;霍乱症狀严重的,要刮痧疏通經絡。醫學有十三科,應該精通一派,疾病變化多端,需要仔细推敲。以上僅僅是一些粗淺的見解,希望後來的學者能够找到正確的道路。
2. 病機抄略
病本十形,風、寒、燥、濕,暑、火二分內傷、外傷,內積、外、積,六氣四因,病機以明。氣固形實,形虛中風,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厲風,或為偏枯,半身不遂。此率多痰,或屬血虛,在左死血,在右屬痰。痰壅盛者,口眼喎斜,不能言語,皆用吐法。
氣虛卒倒,降痰益氣。火熱而甚,燥熱潮熱,治經隨之。陰虛補陰,勿驟涼治。輕可降散,實則可瀉。重者難療,從治可施。中寒感寒,陰毒陰逆,四肢厥冷,腹痛唇青,退陰正陽,急可溫中。傷寒所致,痓病有二:發熱惡寒,頭項強痛,腰脊反張,口噤而赤,瘛瘲如癇,有汗柔暑,無汗名剛。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復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白話文:
疾病的根源可分為十種:風、寒、燥、濕、暑、火,其中火又分為內傷和外傷;還有內積和外積。六氣四因,掌握疾病的機理才能明辨。氣盛則形體健壯,形體虛弱則易中風,可能表現為寒熱交替、單純發熱、單純發寒、狂風暴發、半身不遂等。這些情況大多伴隨痰多,或屬血虛,左側偏重於血虛,右側偏重於痰多。痰氣壅盛者,口眼歪斜、不能言語,需用吐法治療。
氣虛導致昏倒,需用降痰益氣之法。火熱過盛者,表現為燥熱、潮熱,治療需配合經脈。陰虛者需補陰,不可急於用涼藥。病情輕者可降散,病情重者可瀉泄,病情極重者難以治療,只能隨症施治。寒邪入侵導致中寒,陰邪內侵,四肢厥冷、腹痛、嘴唇發青,需退陰扶陽,緊急溫中。傷寒導致的痓病分為兩種:一種是發熱惡寒、頭頸僵硬疼痛、腰背反弓、口緊閉且發紅、抽搐如癲癇,出汗者為柔暑,不出汗者為剛暑。春季受風,夏季必腹瀉;夏季受暑,秋季必瘧疾;秋季受濕,冬季必咳嗽;冬季受寒,春季必溫病。
夏月身熱,汗出惡寒,身重脈微,渴乃中暍。春時病溫,溫疫、溫毒、溫瘧、風溫,脈證分異,五種疾因。中濕風濕,暑成濕溫。三種可別,濕熱可分。寒痰、腳氣、食積、勞煩,要知四證,乃似傷寒,傷寒之病,見中風脈;中風之病,得傷寒脈。大小青龍,治劑必識,調衛調營,斯須兩得。
瘧木傷寒,或痰,或食。老瘧瘧母,久則羸疲。三日一發,病經一歲;間日發者,受病半年;一日一發,新病所以。連二日發,住一日者,氣血俱病。或用截法,或隨經治。嗽多感寒,當分六氣,六本一標,病機所秘。風熱與寒。隨證治之。暑燥清金,濕則利水。有聲無痰咳少。
白話文:
第一段
夏天的時候,身體發熱,出汗卻覺得發冷,身體沉重,脈搏微弱,口渴卻喝水就嘔吐。春天的時候,患上溫病,包括溫疫、溫毒、溫瘧、風溫等,脈象和症狀各有不同,這五種疾病各有其原因。中濕、風濕,暑氣會導致濕溫。這三種可以區分,濕熱也可以分開辨證。寒痰、腳氣、食積、勞煩,這四種症狀要明白,它們類似於傷寒。傷寒的病症,會出現中風的脈象;中風的病症,卻會出現傷寒的脈象。大青龍湯的治療方劑必須要認識,調和衛氣和營氣,這樣才能同時達到兩種效果。
第二段
瘧疾和傷寒,可能是痰飲,可能是食積。久病的瘧疾,稱為瘧母,長期患病就會身體虛弱。每隔三天發作一次的瘧疾,患病已經一年了;每隔一天發作一次的,患病半年了;每天發作一次的,是新發生的疾病。連續兩天發作,休息一天的,是氣血都患病了。可以用截瘧的方法治療,也可以根據發病的時日來治療。咳嗽大多是因為感受寒氣引起的,要分清楚六氣,六個根本,一個標誌,才能明白疾病的機理。風熱和寒邪,要根據症狀來治療。暑氣燥熱會傷肺金,濕邪就要利水。咳嗽有聲音,沒有痰液,這是少氣症。
第一段
夏天容易出現發熱、出汗、發冷、身體沉重、脈搏微弱、口渴卻喝水就嘔吐等症狀。春天容易患上溫病,包括溫疫、溫毒、溫瘧、風溫等,每種溫病的症狀和脈象都有區別,病因也不一樣。濕氣、風寒以及暑氣都會導致濕溫,需要區分不同類型的濕溫和濕熱。寒痰、腳氣、食積、勞煩等症狀,這些情況和傷寒症狀很相似,但是傷寒會出現中風的脈象,而中風卻會出現傷寒的脈象。治療需要使用大青龍湯,要懂得如何調整衛氣和營氣,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第二段
瘧疾和傷寒,可能是因為痰飲或食積引起的。長期患病的瘧疾,叫做瘧母,會導致身體虛弱。每三天發作一次的瘧疾,患病已經一年了;每隔一天發作一次的,患病半年了;每天發作一次的,是新發生的疾病。連續兩天發作,休息一天的,表示氣血都患病了。治療瘧疾可以用截瘧的方法,也可以根據發病時間來調整治療方案。咳嗽大多是因為寒氣入侵引起的,需要根據六氣理論來分析病因,找到根本原因才能對症治療。風熱和寒邪引起的咳嗽,要根據症狀來用藥。暑氣容易傷害肺部,濕邪則需要利水。咳嗽有聲音但沒有痰,屬於少氣症。
痰可降蠲,咳隨本治。喘有氣虛,或有痰壅,或因氣逆。或倚息使。痢本濕熱,或因食致,腹痛下血,後重不利,治可通散,勿使澀住,濕熱未消,成休息痢。泄瀉多濕,熱食氣虛,如本脾泄,脹而嘔吐,洞泄不禁;腸泄則疼,瘕泄不便,後重莖痛;胃泄色黃,食飲不化。《太素》分五:溏泄、騖泄、飧濡、滑泄。
滲閉闌門,泄實對證。癉乃濕熱;酓曲相似。消渴熱因,水腫氣致。自汗陽虧,盜汗陰虛,東垣有法,對證可施。頭風頭痛,有痰者多。血虛與熱,分經可治。頭旋眩暈,火積其痰,或本氣虛,治痰為先。腰痛濕熱,或本腎虛,或兼惡血。脅痛多氣,或肝火盛,或有死血,或痰流注。
白話文:
痰可以下降排除,咳嗽要針對病根治療。喘息有氣虛的,也有痰阻的,也有氣逆的,還有的需要倚靠著才能呼吸。痢疾主要是濕熱,也有因為飲食引起的,腹痛伴隨下血,排便困難,治療要通暢排泄,不要讓它阻塞,濕熱沒有消除就會變成休息痢。腹瀉多是濕氣重,還有熱食氣虛引起的,例如脾虛泄瀉,腹部脹滿伴隨嘔吐,持續腹瀉;腸道泄瀉則伴隨疼痛,腹部腫塊伴隨排泄困難,排便後肛門疼痛;胃泄瀉則糞便呈黃色,飲食不能消化。《太素》將腹瀉分為五種:溏泄、騖泄、飧濡、滑泄。
滲漏閉塞肛門,泄瀉要針對實際情況治療。癉病是濕熱引起的;酓曲與癉病相似。消渴是熱邪引起的,水腫是氣虛引起的。自汗是陽氣不足,盜汗是陰虛引起的,東垣有對應的治療方法,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施治。頭風頭痛,有痰的居多。血虛和熱邪,要根據經絡分治。頭旋眼花,可能是火熱積聚成痰,也可能是本身氣虛,治療要以化痰為先。腰痛是濕熱引起的,也可能是腎虛,還可能伴隨惡血。脅痛多半是氣虛,也可能是肝火旺盛,還可能是有瘀血,或是痰液流注。
勞瘵陰虛,癲狂陽熾。嘔吐略衄,氣虛脈洪,火載血上,錯經妄行。溺血便血,病同所因。夢遺精滑,濕熱之乘。便濁本熱,有痰有虛。白濁屬衛,赤濁屬榮。熱極成淋,氣滯不通。血虛驚悸,氣虛耳聾。噦因胃病,疝本肝經,痿唯濕熱,氣弱少榮。厥多痰氣,虛熱所乘。手麻氣虛,手木濕痰,或死血病。
霍亂吐瀉,感風濕暍。心痛脾疼,陰寒之說。氣熱煩勞,令人煎厥。氣逆太甚,使人薄厥。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清氣在下,則生飧泄。陰火之動,發為喉痹。陽水變病,飧泄方是。三陽病結,乃發寒熱,下身壅腫,及為痿厥。二陽之病,病發心脾,男子少精,女子不月。
白話文:
勞累过度导致阴虚,癫狂则属阳盛。呕吐伴随少量鼻出血,气虚脉洪,火气旺盛导致血液上涌,经脉错乱,神志失常。尿血便血,病因相同。梦遗精液滑脱,湿热侵袭所致。小便浑浊源于体内热盛,伴有痰湿或虚弱。白色浑浊属卫气虚损,红色浑浊属血气亏虚。热气极盛则引发淋病,气滞不通则导致各种病症。血虚导致惊悸,气虚导致耳聋。呃逆源于胃病,疝气属肝经病变,痿症则由湿热引起,气虚导致血气不足。昏厥多由痰气阻滞或虚热侵袭引起。手麻属气虚,手木属湿痰,或者死血病变。
霍乱导致呕吐腹泻,多由风寒湿热侵袭引起。心痛脾痛,属阴寒之症。气热烦劳,令人昏厥。气逆过度,则导致昏迷。浊气上涌,则产生腹胀,清气下陷,则导致泄泻。阴火内动,则引发喉咙肿痛。阳水转化成病,则导致泄泻。三阳经病变,则出现寒热交替,下肢肿胀,甚至发展成痿症和昏厥。二阳经病变,则影响心脾功能,男子精少,女子月经不调。
一陽發病,少氣嗽泄,寒客在上,胃寒陽熱,水穀不化,痞脹而泄;熱氣居上,腸寒胃熱,消穀善飢,腹脹便澀。蘊熱怫鬱,乃生諸風。風寒與濕,合而為痹。膏粱之變,饒生大疔。榮氣不從。逆於內里,乃生癰腫。瘡瘍憑脈,治乃不惑。身重脈緩,濕勝除濕,身熱脈大,躁熱發腫,退熱涼榮。
眩暈動搖,痛而脈弦,降痰去風。氣澀衛滯,躁渴脈澀,補血瀉氣。食少惡寒,脈來緊細,宜瀉寒水。辨經部分,詳審為治。濕熱生蟲,水積痰飲。目痛赤腫,精散榮熱。牙痛齦宣,寒熱亦別。五臟本病,熱爭重疸。六腑不和,留結為癰。五臟不和,九竅不通。臟腑相移,傳變為病,不可勝紀。
白話文:
一陽發病時,會出現呼吸短促、咳嗽和腹瀉等症狀,這是因為寒邪停留在體內,導致胃部受寒,但體內的陽熱未能正常運轉,造成水谷不能充分消化,形成腹部脹滿並伴有腹瀉;如果熱邪停留於上部,則會導致腸部受寒,胃部受熱,加速食物消化,使人經常感到飢餓,腹部脹滿,排便困難。積熱過久,容易引發各種風病。風、寒、濕三邪合併,會導致痹病。高脂肪、高糖的食物過量攝取,容易引起嚴重的皮膚病。體內的營養氣質失調,逆流於體內,會產生腫瘤或癰腫。傷口的治療必須根據脈象來進行,這樣才能正確地診斷和治療。身體沈重,脈搏緩慢,表明體內濕氣過重,應當清除濕氣;如果體溫升高,脈搏大,且有煩躁熱感,表示體內熱氣過盛,需要退熱和清涼營養。
頭暈眼花,脈象緊張,可能由痰多和風邪引起,需降痰和祛風。氣息不順暢,脈象乾澀,可能是衛氣滯塞,燥熱口渴,應該補充血液,並調節氣息。食慾不振,畏寒怕冷,脈象緊細,適合治療寒性水分。詳細瞭解各經絡的狀況,才能進行正確的治療。濕熱環境會滋生蟲類,積水會產生痰飲。眼睛疼痛、紅腫,是因精液散失,營養熱度上升所致。牙齒疼痛,牙齦發炎,也需區分是寒還是熱。五臟的本病,會導致熱毒聚集,形成重疸。六腑功能不協調,會形成結塊,引起癰腫。五臟功能不協調,九孔不通暢,臟腑之間相互影響,病情會不斷轉變,無法一一記述。
間臟者存,傳其所生;七傳者死,傳其所制。五臟有積,肝曰肥氣,在左脅下,大如覆杯,或有頭足,久則變病,咳逆痎瘧,連歲不已;心積伏梁,病起臍上,其大如臂,上至心下,如久不愈,令人煩心;脾積痞氣,其在胃脘,復大如盤,久而不愈,四肢不舉,乃發黃癉,雖食而瘦;肺積息齎,在右脅下,復大如杯,久而不愈,令人喘急,骨痿少氣。鼓脹發蠱,中滿郁痞,開提其氣,升降是宜。
人身之本,脾胃為主。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所生。胃氣之虛,虛極變病,五亂互作。東垣所論:王道之學,一虛一實,五實五虛。五勞七傷,六極乃痿;五郁七情,九氣所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暑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白話文:
臟腑之間相互依存,生克制化,互相傳遞氣血。七情過度,則會損傷臟腑,導致疾病。五臟積聚病邪,肝臟積聚稱為“肥氣”,位於左脅下,形狀如覆蓋著杯子的東西,有的甚至有頭有腳,久而久之就會演變成咳嗽、氣逆、瘧疾等病症,年復一年反覆發作。心臟積聚稱為“伏梁”,病症從臍上開始,大小如手臂,向上蔓延到心臟下方,如果長期不癒,會讓人心煩意亂。脾臟積聚稱為“痞氣”,位於胃脘部,形狀如盤子,長期不癒,會導致四肢無力,出現黃疸,即使吃飯也瘦弱。肺臟積聚稱為“息齎”,位於右脅下,形狀如杯子,長期不癒,會讓人呼吸急促,骨骼軟弱無力,氣息微弱。鼓脹發蠱,肚子脹滿,氣滯不通,應該通過開提、升降的方法調節氣機。
第二段
人身之本,脾胃為主。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所生。胃氣之虛,虛極變病,五亂互作。東垣所論:王道之學,一虛一實,五實五虛。五勞七傷,六極乃痿;五郁七情,九氣所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暑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人體的根本在於脾胃,頭痛耳鳴、九竅不通都是由於腸胃功能失調所致。胃氣虛弱,虛弱到極點就會引起各種疾病,五臟功能失調。東垣醫家認為,治病要遵循“王道”之學,即一虛一實,五臟既有虛證也有實證。五勞七傷會導致六種極度虛弱的病症,五種郁氣和七種情志也會損傷九種氣機。生氣會導致氣機上逆,歡喜會導致氣機緩慢,悲傷會導致氣機消散,恐懼會導致氣機下沉,寒冷會導致氣機收縮,暑熱會導致氣機散泄,驚嚇會導致氣機紊亂,勞累會導致氣機耗損,思慮過度會導致氣機阻塞。
憂愁思慮,甚則傷心;形寒飲冷,過則傷肺;喜怒氣逆,逆則傷肝;飲食勞倦,甚乃傷脾;坐臥濕地,強力入水,故乃腎傷。皆因氣動。形神自病,喜怒不節。勞形厥氣,氣血偏勝。陰陽相乘,陽乘陰病,陰乘陽病。陽乘則熱,陰乘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則傷形,熱則傷氣。
氣傷則病,形傷則腫。先痛後腫,氣傷形也;先腫後痛,形傷氣也。陰陽變病,標本寒熱,如大寒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發晝見,時節而動,是無火也,當助其心。如大熱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動復止,倏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腎。
白話文:
憂愁思慮過度會傷心;身體寒冷,過度飲用冰涼食物會傷肺;喜怒過度,氣逆上衝會傷肝;飲食過度,勞累過度會傷脾;長時間坐臥潮濕之地,或過度浸泡在水中,容易傷腎。這些都是因為氣機失衡所致。
人體的形神因氣機不調而生病,喜怒不節制,勞累過度,導致氣血失衡。陰陽失衡,陽氣過盛則容易發熱,陰氣過盛則容易發寒。寒氣過盛則會出現熱症,熱氣過盛則會出現寒症。寒氣傷形,熱氣傷氣。
氣受傷就會生病,形受傷就會腫脹。先疼痛後腫脹,是氣傷形;先腫脹後疼痛,是形傷氣。陰陽失調導致的疾病,表現出寒熱不同的症狀。例如,寒氣過盛,即使用熱法治療也感覺不到熱,說明體內無火;熱症反复發作,白天出現晚上消失,或晚上出現白天消失,隨著時間節奏而變化,說明體內無火,需要補益心臟。同樣,熱氣過盛,即使用寒法治療也感覺不到涼,說明體內無水;熱症反复發作,時而出現時而消失,說明體內無水,需要補益腎臟。
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嘔而吐,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暴逆注下,食不及化,是有火也;溏泄而久,止發無常,是無水也。心盛生熱,腎盛生寒。又熱不寒,是無火也,寒不得熱,是無水也。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熱之不久,責心之虛;寒之不久,責腎之少。
審察病機,無失氣宜,紀於水火,餘氣可知。室女病多,帶下赤白,癥瘕㿗疝,氣血為病。經閉不行,或漏不止,經過作痛,虛中有熱。行而痛者,血實之證,如不及期,血熱乃結;過期血少,閉或血枯。淡者痰多,紫者熱故。熱極則黑,調榮降火,調理妊娠,清熱養血。一當產後,如無惡阻,大補氣血,雖有他證,以末治之。
白話文:
如果反胃嘔吐,吃不下東西,是因為体内有火;如果呕吐食物,吃进去就吐出来,则是体内没有火。如果突然剧烈腹泻,食物来不及消化,也是体内有火;如果腹泻很久,时不时就拉肚子,则是体内缺水。心脏火盛容易产生热,肾脏水盛容易产生寒。如果体内不热也不寒,说明体内没有火;如果体内不寒也不热,说明体内缺水。如果身体发寒却不冷,说明体内缺水;如果身体发热却不热,说明体内缺火。如果发热时间不长,说明心脏虚弱;如果发寒时间不长,说明肾脏不足。
要仔细观察病症,不要错失治疗时机,掌握水火关系,就可以了解其他病因。未婚女性容易出现白带异常,以及各种妇科疾病,都是气血失调导致。如果月经闭经或经期过长,经期疼痛,说明体内虚热。经期疼痛是血实之症,如果提前来月经,说明血热凝结;如果月经推迟,说明血少或血枯。白带颜色淡说明痰多,颜色紫说明体内有热。如果热气极盛,白带就会变黑,这时要滋养气血,降火清热,调理怀孕,清热养血。产后如果沒有恶阻,要及时补充气血,即使有其他症状,也要以辅助治疗为主。
大凡小兒,過暖生熱,熱極生風,風痰積熱,隨病為治。生有胎惡,月里生驚,生赤生嘔,生黃不便。臍風撮口,變蒸發熱,風癇癲癇,急慢驚風,瘛瘲驚愕,驚悸虛冒,暴急吐晛,腹脹齁嗽,中惡天吊,鵝口重舌,木舌弄舌,客忤夜啼,膿耳鼻疳,眉煉丹瘤,陰腫便濁,舌爛口臭,斷蝕牙疳,蟲痛吐蛔,疳瘦解顱,便青頰赤,食吐飲水,吐瀉青白,昏睡露睛,呵欠面黃,呷牙咬齒,瀉痢脫肛,癰瘍癮疹,瘡痘發斑,驚疳諸積。大率為病,肝與脾經,脈治憑允。
錢氏方論,男女病情,飲食起居,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先富後貧,病曰失精;先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身體日減,氣虛無精,良工勿失,脈病證治,知微可已,舉腹痛經,陰證治例,海藏所云,玄機之秘。
白話文:
大抵來說,小孩若穿著過多導致體內產生熱量,熱量過高會引發風火,風火加熱量聚集成為熱毒,這些情況會隨著病情的不同進行對症治療。若是懷孕期間就有胎惡(胎動不安)的情況,或是出生後容易受到驚嚇,或者是出生時顏色異常、嘔吐、黃疸等問題,都需特別注意。如果孩子出現臍風(因受風寒引起的一種病症)、抽搐、癲癇、急性的驚風、緩慢的驚風、抽搐驚訝、虛弱冒汗、突然噁心、腹脹、咳嗽、中風、鵝口瘡、重舌(舌頭增厚)、木舌(舌頭僵硬)、客忤(外來邪氣引起的啼哭)、膿耳、鼻疳(鼻腔腫大)、眉煉(眉毛下垂)、丹瘤(紅色的腫塊)、陰腫(生殖器腫大)、便濁(排便不順)、舌爛(舌頭腐爛)、口臭、斷蝕(口腔潰瘍)、牙疳(牙齦潰瘍)、蟲痛(蟲咬引起疼痛)、疳瘦(因消化不良而消瘦)、解顱(頭部畸形)、便青(大便呈青色)、頰赤(臉頰泛紅)、食吐(食後即吐)、飲水(喝水後即吐)、吐瀉(嘔吐和腹瀉)、昏睡、露睛(眼睛半開)、呵欠(打哈欠)、面黃(面色蒼白)、呷牙咬齒(咬牙)、瀉痢(大便稀薄)、脫肛(直腸下垂)、癰瘍(膿包)、癮疹(皮膚上長出的疙瘩)、瘡痘發斑(皮膚上出現紅斑),這些都是因為肝和脾兩經的疾病所導致的症狀。大體上來說,這些疾病的治療方式都集中在肝和脾兩個臟器。
錢氏的方論指出,男女性別在病情、飲食和生活習慣上的差異,以及突然樂觀轉為苦惱,或是先富後貧、先貴後賤等生活變動,都可能傷害到體內的精氣。如果是原本富有的人後來變得貧困,可能會導致體內的精氣流失,被稱為「失精」;如果是原本地位尊貴的人後來陷入低落,即使沒有直接受到邪氣的影響,也可能從內部生出疾病,這被稱為「脫營」。當一個人的體重逐漸下降,並且感到氣力不足、沒有精氣,這時需要尋求醫生的幫助,及早診斷和治療。對於腹痛、陰證(寒性病狀)的治療方法,可以參考海藏的說法,這是醫學裡深奧的祕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