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鑑》~ 卷之十五 (5)
卷之十五 (5)
1. 瘰癧
證
夫瘰癧者,頸腋之間而生結核也。或在耳後,連及頤頷,下至缺盆(在鎖字骨陷中),皆為瘰癧,手少陽三焦經主之;或在胸及胸之側,皆為馬刀瘡,足少陽膽經主之。二經多氣少血,其初生如豆粒,或如梅李,累累相連,歷歷三五杖,久久不消,漸漸長大,按之則動而微痛。
不憎寒壯熱,惟午後微有熱,或夜間口乾,飲食少思,四肢倦怠,是以堅而不能潰,潰而不能合。有風毒者,得之於風;熱毒者,得之於熱;氣毒者,得之於氣,乃風熱邪氣蘊結而成,皆由氣血不足,往往變為勞者。經云:此不繫膏粱丹石之變,因虛勞氣鬱所致。宜補形氣,調經脈,則未成者自消,已成者自潰。
若不詳經絡血氣多少,脈證受病之異,卒用牽牛、斑蝥,及流氣飲、十宣散等,則血氣已損,而實實虛虛之禍,如搐諸掌。
治
治當以益氣養榮湯主之。
方
益氣養榮湯,〔批〕(按此方治瘰癧半攻半補之劑),治懷抱抑鬱,瘰癧流注,或四肢患腫,肉色不變,或日晡發熱,或潰而不斂。
黃耆(蜜炙),當歸(酒洗),人參,白朮(炒,各一錢半),川芎,白芍(酒洗),生地黃,陳皮,香附,貝母(各一錢),地骨皮,柴胡,桔梗(炒),甘草(炙,各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食遠服。如有痰,加橘紅。刺痛,加青皮或木香。午後有熱,或頭微眩,加酒炒黃柏。膿水清,倍參、耆、歸。女人有鬱氣,胸膈不利,倍香附、貝母。月經不調,加丹皮、當歸、紅花。
散腫潰堅湯
治馬刀瘡,結硬如石,或在耳下,至缺盆中,或至肩上,或於脅下,皆手足少陽經中。及瘰癧遍於頦,或至頰車,堅而不潰,在足陽明經所出。或二瘡已破,乃流膿水,並治,及生癭瘤,大如升,久不潰者。
升麻(六分),葛根(二錢),白芍藥(二錢),當歸尾(五分),連翹(三錢),黃連(二錢),桔梗(五錢),黃芩梢(酒洗,一錢半),黃柏(酒炒,五錢),貝母(酒炒,五錢),昆布(洗,五錢),龍膽草(酒洗,四錢),海藻(酒炒,五錢),三稜(酒炒,三錢),莪朮(酒炒,三錢),天花粉(酒浸,五錢),甘草(炙,五分),白芍(二錢),歸尾(五分)
上銼,每一兩,用水二鍾,先浸半日,煎至一鍾,去渣,熱服。於臥處伸足在高處,頭微低,每噙一口,作十次咽。至服畢,依常安臥,取藥在胸中停蓄也。另攢半料,作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或一百五十丸,此藥湯留一口送下。
內消散(任中嵩傳)
治瘰癧,宜先用益氣養榮湯數十服,後服此方。
硃砂(一錢),血竭(一錢),斑蝥(去翅足,三分,生用)
上為細末,每服一分,空心燒酒調服。未破者,三、五日立消;已破者,內服此藥,外用金頭蜈蚣一條,研極細末,用麻油一小鐘,浸二旦夕,搽患處,其瘡即腫潰。過一、二日腫消,可貼膏藥,瘡勢大者二十日痊,小者十餘日平復。
白話文:
瘰癧
瘰癧是長在頸部腋下等部位的結核。有時也出現在耳後,延伸到下巴,甚至到鎖骨窩,這些都屬於瘰癧,由手少陽三焦經所主;如果長在胸部或胸側,則稱為馬刀瘡,由足少陽膽經所主。這兩個經脈多氣少血,瘰癧初期像豆粒或梅子般大小,一個個連在一起,數量從三到五個不等,長期不消退,慢慢長大,按壓時會稍微活動並伴隨輕微疼痛。
患者不發冷發熱,只有下午略感發熱,或夜間口乾,食慾不振,四肢疲倦,因此腫塊堅硬不易潰爛,潰爛後也不易癒合。 若因風邪導致,則稱為風毒;因熱邪導致,則稱為熱毒;因氣邪導致,則稱為氣毒,總歸是風熱邪氣鬱結而成,根本原因都是氣血不足,往往會發展成虛勞。古籍記載:這並非膏粱厚味或丹石所致,而是因虛勞氣鬱所引起的。治療應當補益形氣,調和經脈,這樣未形成的瘰癧會自行消散,已形成的會自行潰爛。
如果不明瞭經絡血氣的虛實,脈象和病情的差異,就貿然使用牽牛子、斑蝥,以及流氣飲、十宣散等藥物,則會損傷血氣,造成虛實錯亂的後果,就像在手掌上亂戳一樣。
治療
治療應當以益氣養榮湯為主。
方劑
益氣養榮湯(此方為治療瘰癧的半攻半補藥劑),主治胸中鬱悶,瘰癧流注,或四肢腫脹,膚色無變化,或午後發熱,或潰爛而不癒合。
黃耆(蜜炙)、當歸(酒洗)、人參、白朮(炒)、各一錢半;川芎、白芍(酒洗)、生地黃、陳皮、香附、貝母各一錢;地骨皮、柴胡、桔梗(炒)、甘草(炙)各五分。
以上藥物研磨成一劑,水煎服,飯後服用。如有痰,加橘紅;刺痛,加青皮或木香;午後發熱或頭暈,加酒炒黃柏;膿水清稀,加倍人參、黃耆、當歸;女性有鬱氣,胸膈不暢,加倍香附、貝母;月經不調,加丹皮、當歸、紅花。
散腫潰堅湯
主治馬刀瘡,腫塊堅硬如石,位於耳下至鎖骨窩,或延伸到肩膀,或在脅下,皆屬手足少陽經;以及瘰癧遍佈下巴,或延伸到頰車,堅硬而不潰爛,位於足陽明經循行部位;或兩種瘡瘍已破潰,流出膿水,以及生長腫瘤,如拳頭般大小,久治不愈者。
升麻(六分),葛根(二錢),白芍藥(二錢),當歸尾(五分),連翹(三錢),黃連(二錢),桔梗(五錢),黃芩梢(酒洗,一錢半),黃柏(酒炒,五錢),貝母(酒炒,五錢),昆布(洗,五錢),龍膽草(酒洗,四錢),海藻(酒炒,五錢),三稜(酒炒,三錢),莪朮(酒炒,三錢),天花粉(酒浸,五錢),甘草(炙,五分),白芍(二錢),歸尾(五分)。
以上藥物研磨,每劑一兩,加水二鐘,先浸泡半日,煎至一鐘,去渣,熱服。服藥時臥床,雙腳抬高,頭部略低,每次含一口藥液,吞咽十次。服完藥後,保持正常臥姿,讓藥物在胸中停滯。另取半劑藥,研磨成細末,煉蜜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百或一百五十丸,用剩下的藥湯送服。
內消散(任中嵩傳)
治療瘰癧,宜先服用益氣養榮湯數十劑,之後再服用此方。
硃砂(一錢),血竭(一錢),斑蝥(去翅足,三分,生用)。
以上藥物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分,空腹用燒酒送服。未潰爛者,三到五天即可消散;已潰爛者,內服此藥,外用研磨成細末的金頭蜈蚣一條,用麻油一小盅浸泡兩天一夜,塗抹患處,瘡瘍就會腫脹潰爛。一到兩天後腫脹消退,可貼膏藥,瘡瘍較大者二十天痊癒,較小者十餘天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