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

《古今醫鑑》~ 卷之十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二 (3)

1. 產後

產後扶虛,消瘀血,脈卻宜虛。叔和云:新產之脈緩滑吉,實大弦急死來侵,寸口焱疾不調死,沉細附骨不絕生。

夫婦人產後發熱,有去血過多者,有惡露不盡者,有傷飲食者,有感風寒者,有感冒夾食兼氣者,有三日蒸乳者,俱能發熱憎寒,並身疼腹痛,不可相類而藥也。

產後去血過多發熱者,脈必虛大無力。內無痛者,此非有餘之熱也,乃陰虛不足生熱。用四物湯去芍藥,加參、朮、茯苓,淡滲其熱。若大熱不退,加炒黑乾薑,神效。乾薑辛熱,能引血藥入血分,生新血;引氣藥入氣分,補氣。或只用芎歸調血飲尤妙。凡有傷力發熱,早起勞動發熱者,皆同此治法也。

白話文:

產後要扶助虛弱的身體,消除瘀血,脈象卻應該偏虛。叔和說:新產婦的脈象緩慢滑利是吉兆,如果脈象實大、弦急,死亡就會來臨;寸口脈跳動急促、不調和,也會導致死亡;脈象沉細、貼附骨骼但沒有斷絕,則表示能活下來。

夫婦兩人產後發熱,有因失血過多而發熱的,有惡露不盡而發熱的,有因飲食不當而發熱的,有受風寒而發熱的,有感冒夾雜飲食不當和氣滯而發熱的,有三日後乳房脹痛發熱的,這些情況都能導致發熱、怕冷、全身疼痛、腹痛,但原因各不相同,用藥也要區別對待。

產後失血過多而發熱者,脈象必定虛大無力。如果沒有疼痛,這就不是有餘之熱,而是陰虛不足而生熱。可用四物湯去除芍藥,再加入人參、白朮、茯苓,溫和地滲出體內的熱。如果高熱不退,可以加入炒黑乾薑,效果顯著。乾薑辛熱,能引導活血藥進入血分,生長新的血液;也能引導補氣藥進入氣分,補益氣血。或者只用芎歸調血飲,效果更佳。凡是因勞損而發熱,或早起勞動而發熱的,都可用此法治療。

一、產後惡露不盡,亦有發熱惡寒,必脅肋脹滿,連大小腹有塊作痛,名兒枕痛。產後腹痛血瘀,宜四物湯加五靈脂、牡丹皮、桃仁、紅花、玄胡索、香附、青皮、乾薑、官桂、酒、水各一錢,黑豆一撮,後磨木香入童便、薑汁服,取下惡物為效。或用黑神散尤妙,後以八物湯加乾薑、陳皮,少佐童便、炒香附調理。

白話文:

生產後惡露一直沒有排乾淨,還伴隨發燒、怕冷,而且脅肋感到脹滿,上下腹部有塊狀疼痛,稱為「兒枕痛」。產後腹痛是血瘀造成的,可以用四物湯加入五靈脂、牡丹皮、桃仁、紅花、玄胡索、香附、青皮、乾薑、官桂,再加酒、水各一錢,黑豆一撮,然後將木香磨成粉末,用童便和薑汁送服,排出惡物即可見效。也可以用黑神散效果更佳,之後再用八物湯加入乾薑、陳皮,少量童便和炒香附調理。

一、產後脾胃虛弱,飲食少,難克化,以致停滯發熱,必有噫氣作酸,惡聞食臭而口出無味,胸膈飽悶,氣口脈必緊盛,發熱惡寒頭痛,必用治中湯加神麯、山楂、砂仁,炒黃連、川芎、當歸佐之,或用理脾散更效。

一、產後榮衛俱虛,腠理不密,若冒風發熱者,其脈浮而微,或自汗,以芎芷香蘇散加羌活、防風主之。如感寒者,脈弦而緊,或惡露欠通,以五積散主之。如風寒兩感者,脈浮而緊,以五積交加散主之。有汗去麻黃,邪勝去人參。

白話文:

產後調理方藥

一、產後脾胃虛弱

產後脾胃虛弱,飲食量少,難以消化,導致食物停滯發熱,就會出現噯氣、胃酸、厭惡食物的味道、口淡無味、胸悶、氣短、脈象緊而有力、發熱畏寒頭痛等症狀。此時可以使用「治中湯」加入神麴、山楂、砂仁,炒黃連、川芎、當歸佐以治療。或者使用理脾散,效果更佳。

二、產後榮衛虛弱

產後身體虛弱,氣血不足,導致毛孔疏鬆,容易受風寒侵襲。如果遇到風邪入侵,導致發熱,則脈象浮而微弱,可能伴有自汗,可以用「芎芷香蘇散」加入羌活、防風治療。如果遇到寒邪入侵,則脈象弦緊,可能伴有惡露不暢,可以用「五積散」治療。如果同時受到風寒兩種邪氣侵襲,則脈象浮而緊,可以使用「五積交加散」治療。治療時,如果有發汗症狀,可以用麻黃;如果邪氣較重,可以用人參。

一、產後內傷飲食,而外感風寒,或兼氣惱而發熱者,人迎、氣口脈俱緊盛,以行氣香蘇散主之。

一、產後蒸乳發熱惡寒者,必乳間脹硬疼痛,令產母揉乳汁通,其熱自除,不藥而愈。

一、產後血暈者,其由有三:有用心使力過多而暈者,有下血多而暈者,有下血少而暈者,其暈雖同,其治特異。若下血多而暈者,當補血,以芎歸湯為主。或惡露不止者,倍炒黑乾薑止之。若去血少而暈者,奪命散主之。但凡血暈不省人事,用大火炭置產婦旁,以醋沃之,使醋氣熏入病人口鼻,輕者立蘇,重者亦省人事矣。

白話文:

一、產後因內傷飲食,又外受風寒,或者情緒焦慮而發燒的人,人迎脈和氣口脈都緊盛,可以用行氣香蘇散來治療。

一、產後乳房發熱畏寒,必定是因為乳腺脹大疼痛,讓產後母親按摩乳房讓乳汁流通,熱度自然消除,無需服藥即可痊癒。

一、產後出現血暈現象,原因有三種:一種是因心神過勞導致暈倒的,一種是失血多導致暈倒的,一種是失血少導致暈倒的。雖然暈倒的情況相同,但是治療方法有所不同。對於失血多導致暈倒的人,應該補充血液,主要使用芎歸湯。如果產後出血不停,可以加倍使用炒黑乾薑來止血。對於失血少導致暈倒的人,則使用奪命散作為主要治療藥物。無論是哪種血暈情況,如果患者失去意識,可以在產婦旁放置大塊的火炭,並用醋淋灑,讓醋氣薰入病人的口鼻,輕度的可以立刻清醒,重度的也能恢復意識。

一、凡新產之後,宜以五積散祛除敗血,補生新血,調和營衛,滋養臟腑,使陰陽不相勝負,邪氣不能相干,則無寒熱之患。又治新產氣虛,或外感寒邪,頭疼身痛,發熱惡寒,或但發熱者,並用米醋少許同煎,本方去麻黃,熱甚加黃芩。

一、產後中風口噤,乃血虛而風入於頰口,筋得風則急,故口噤也。若角弓反張,乃體虛而風入於諸陽之經,故獨腰背攣急,如角弓反張之狀也,四物湯加秦艽、羌活。又宜荊芥略炒為末,每服二錢,黑豆淋酒調下,童便亦可。又方,用當歸、荊芥各等分,水一盞,酒少許,煎七分灌之。如口噤用匙斡開,微微灌下,但下咽即效。

白話文:

一、產後恢復期間,應使用五積散來清除壞血、滋補新生血液、調節營養和衛生,滋養內臟器官,確保陰陽平衡,防止邪氣幹擾,這樣就能避免寒熱的問題。對於新產婦氣血虛弱,或者受涼感冒,出現頭疼身痛、發熱畏寒,或者只是發熱的情況,都可以使用少量米醋一起煎煮。在這個方子中去掉麻黃,如果熱度很高,可以添加黃芩。

二、產後中風導致口緊閉,是因為血氣不足,風邪進入臉部和口腔,筋遇風則緊縮,所以會口緊閉。如果出現角弓反張,這是因為身體虛弱,風邪進入體表的各條經脈,導致腰部和背部的疼痛,就像角弓反張一樣。可以用四物湯加上秦艽和羌活進行治療。另外,可以將荊芥略加炒製後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黑豆浸出的酒調和服用,也可以用童子尿代替。還有一個方子,用當歸和荊芥等量,加水一碗,再加入少量酒,煎至剩下七分,灌入病人口中。如果口緊閉,可以用匙子輕輕撬開,讓藥液慢慢流入口中,只要下嚥就會有效果。

一、產後發熱惡寒,或口眼喎斜等證,皆是血虛之甚,急宜大補氣血為主。若左手脈不足,補血藥多於補氣藥;右手脈不足,補氣藥多於補血藥。

一、產後失聲,言不出者,心肺二竅被血所侵,又感風邪,客於會厭故也。茯苓補心湯去陳皮、枳殼、川芎,加升麻、防風、薄荷、赤芍、當歸、生地、紅花、黃連、膽星、生薑煎服。

白話文:

產婦如果出現發熱惡寒、口眼歪斜等症狀,都是因為血虛嚴重,要以大補氣血為首要。如果左手脈搏微弱,補血藥要比補氣藥多;右手脈搏微弱,則補氣藥要比補血藥多。

產後失聲,說不出話,是心肺二竅被血所侵,又受了風寒,停留在會厭部位引起的。可以用茯苓補心湯去除陳皮、枳殼、川芎,再加上升麻、防風、薄荷、赤芍、當歸、生地、紅花、黃連、膽星,用生薑煎服。

一、產後不語,因敗血迷心竅所致,宜四物湯加辰砂、石菖蒲、紅花、人參。

一、產後血塊築痛,蓋因坐草近地,為冷濕乘之,風邪干之,使敗血瘀凝為血塊,沖築硬痛,不換金正氣散加辣桂、川芎、白芷、莪朮、乾薑同煎,乘熱入醋,連進兩服。冷濕風邪一散,其塊自消,其瘀從大便而出。

一、產後困子死,經斷不行半載矣,一日小腹忽痛,陰戶內如有石硬塞之,而痛不禁,此乃石瘕也。四物湯加桃仁、大黃、檳榔、三稜、玄胡索、澤瀉、血竭,水煎服。

白話文:

一、產後若母親不能說話,這是因為敗血癥影響了心臟的運作,應當服用四物湯,並加入辰砂、石菖蒲、紅花和人參來治療。

二、產後若出現血塊並感到疼痛,這可能是由於產後坐在潮濕的地面上,被冷氣和濕氣侵襲,加上風邪的影響,導致血液凝結形成血塊,堵塞在身體裡,引起疼痛。應使用換金正氣散,加入辣桂、川芎、白芷、莪朮、乾薑一起煎煮,趁熱時加入醋,分兩次服用。當冷氣、濕氣和風邪消失,血塊自然會消失,瘀血也會通過大便排出。

三、產後孩子死亡,經過幾個月後月經還沒有來,某天突然感到小腹疼痛,私密處感覺有堅硬的東西阻塞,疼痛難忍,這就是石瘕。應當服用四物湯,並加入桃仁、大黃、檳榔、三稜、玄胡索、澤瀉、血竭,用水煎煮後服用。

一、產後血虛發熱,咳嗽吐痰,喘滿,心慌、口乾,宜用茯苓補心湯加麥門冬、五味子煎服。

一、產後子宮不閉,補中益氣湯加白芍、醋炒香附、半夏、酒炒黃芩,熱不退,加酒柏。一方,用石灰煎湯熏。一方,用荊芥、藿香、臭椿皮,煎湯熏洗。

芎歸調血飲(西園公方),治產後一切諸病,氣血虛損,脾胃怯弱,或惡露不行,或去血過多,或飲食失節,或怒氣相沖,以致發熱惡寒,自汗口乾,心煩喘急,心腹疼痛,脅肋脹滿,頭暈眼花,耳鳴,口噤不語,昏憒等證。

白話文:

一、產後因血虛導致發熱,咳嗽並有痰,喘息困難,心跳加速,口乾,適合使用茯苓補心湯加上麥門冬和五味子來煎煮後服用。

二、若產後子宮未能正常閉合,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白芍、醋炒香附、半夏、以及酒炒黃芩,如果熱度持續不退,則需添加酒柏。還有一個方法,就是使用石灰煎成的湯來薰蒸。另一個方法,則是使用荊芥、藿香、臭椿皮來煎湯薰洗。

芎歸調血飲(西園公方)是一種治療產後各種疾病的方劑,適用於氣血虛弱、脾胃功能不足的情況,或者出現惡露不通、出血過多、飲食不當、情緒衝突所導致的發熱畏寒、自汗、口乾、心煩、喘急、腹部及兩側脹滿、頭暈、眼花、耳鳴、口噤不語、意識模糊等症狀。

當歸,川芎,白朮,白茯苓,熟地,陳皮,香附(童便炒),烏藥,乾薑(炒黑),益母草,甘草,牡丹皮

上銼,薑棗煎服。如惡露不行,倍益母草、丹皮,加童便、黃酒同服。如去血過多,倍芎、歸、乾薑。如飲食停滯,胸膈飽悶,加枳實、厚朴、山楂、砂仁。如因氣惱,倍香附、烏藥。如口噤昏憒不語,加荊介。如兩脅痛,加青皮、肉桂。如小腹陣痛,加玄胡索、桃仁、紅花、蘇木,甚者加三稜、莪朮。

白話文:

方劑組成

當歸、川芎、白朮、白茯苓、熟地、陳皮、香附(用童便炒)、烏藥(炒黑)、益母草、甘草、牡丹皮

用法用量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薑棗水煎服。

加減用藥

  • 若惡露不排: 增加益母草、丹皮的用量,並加入童便、黃酒一同服用。
  • 若出血過多: 增加川芎、當歸、乾薑的用量。
  • 若飲食停滯,胸膈飽悶: 加入枳實、厚朴、山楂、砂仁。
  • 若因氣惱: 增加香附、烏藥的用量。
  • 若口噤昏迷不語: 加入荊介。
  • 若兩脅疼痛: 加入青皮、肉桂。
  • 若小腹陣痛: 加入玄胡索、桃仁、紅花、蘇木,嚴重者再加入三稜、莪朮。

如有汗,加黃耆。如口乾苦,加麥門冬。凡產後,即以童便和熱酒,隨意飲之,百病不生。

益母湯(魏憲副傳),治產後惡露不盡,攻衝心腹,或作眩暈,或寒熱交攻。

益母草銼一大劑,去渣,入黃酒、童便各一盞。凡產後即用此,加芎、歸各二錢,以免腹痛血暈之患,大有補益,去舊生新。

黑神散(劉太府傳),治產後敗血致諸疾者。

當歸,熟地,白芍(酒炒),肉桂(去皮,各一兩),甘草(炙黃,一兩),沉香,棕灰(燒存性),蒲黃(炒黑色),沒藥(各一錢),乳香(三錢),赤芍(一錢),血竭(五分)

白話文:

產後如果出汗,就加黃耆。如果口乾舌燥,就加麥門冬。產婦可以喝童便和熱酒,隨意飲用,就能百病不生。

益母湯用來治療產後惡露不盡、心腹疼痛、頭暈目眩、寒熱交替等症狀。將益母草切碎,去除渣滓,加入黃酒和童便各一碗。產婦可以服用,再加入川芎和當歸各兩錢,避免腹痛血暈,具有滋補強壯、去舊生新的功效。

黑神散用來治療產後敗血引起的各種疾病。用當歸、熟地黃、白芍(酒炒)、肉桂(去皮)、甘草(炙黃)、沉香、棕灰(燒存性)、蒲黃(炒黑色)、沒藥、乳香、赤芍、血竭等藥物製成。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無灰好酒調下,此方可代奪命散。

一、將產血多,兒食不盡,余血裹胎,難產,服此棄子救母。

一、臨產用力太早,兒不及轉,橫生倒出,亦當急救母命,服此方。

一、子死腹中,母必肢體冷痛,口角出沫,指甲青黑,服此即出。

一、產後胎衣不下。

一、血暈眼花,起坐不得。

一、血迷心竅,不能言語。

一、敗血乘虛散流,四肢浮腫。

一、敗血為害,口渴舌燥,乍寒乍熱似瘧。

一、月中飲冷,敗血凝聚,腹痛難忍,或致瀉痢。

一、敗血入心,煩躁發狂,言語錯亂,或見鬼神如癲。

一、敗血停留肢節間,遍身疼痛。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兩錢,空腹時用無灰好酒調服。此方可以代替奪命散。

一、產婦產血過多,嬰兒無法完全食用,多餘的血液包裹著胎兒,導致難產,服用此方可以捨棄胎兒救治產婦。

一、臨產時用力過早,嬰兒沒有足夠時間轉身,導致橫生或倒出,也應緊急服用此方救治產婦。

一、胎兒死於腹中,產婦必然出現肢體冷痛、口角流沫、指甲青黑等症狀,服用此方可以使胎兒排出。

一、產後胎盤沒有排出。

一、產後血暈眼花,無法起身坐立。

一、產後血迷心竅,無法言語。

一、敗血乘虛而入,流散至四肢,導致四肢浮腫。

一、敗血入侵,導致口渴舌燥,忽冷忽熱,類似瘧疾。

一、產後一個月內飲用冷飲,導致敗血凝結,腹痛難忍,甚至出現腹瀉痢疾。

一、敗血入侵心臟,導致煩躁發狂、言語錯亂,甚至看到鬼神,如同癲癇發作。

一、敗血停留在四肢關節處,導致全身疼痛。

一、敗血流入小腸,小便出血。

一、敗血結聚,小便閉澀,大便艱難。

一、惡露未盡,失而不治,又過酸鹹收斂之物,因而得崩漏。

一、肺敗鼻中氣黑。

一、敗血衝心,喉中氣急發喘。

一、敗血滯脾胃中,心腹脹滿,嘔吐似翻胃。

更生散(雲林制),治產後去血過多,或不止,或眩暈眼暗,口噤,發熱憎寒。

人參(一兩),當歸(一兩),川芎(五錢),荊芥穗(三錢),乾薑(炒黑,三錢),熟地(薑汁炒,一兩)

上銼,水煎,空心服。如血大下不止,用龍骨火煅,赤石脂火煅各等分為末,每二錢,用前藥調服。外以五倍子末津調,納臍中即止。

白話文:

血瘀積聚在小腸,導致小便帶血。血瘀阻塞,小便排泄不順暢,大便也難以排出。產後惡露未淨,未能及時治療,又食用酸鹹收斂的食物,因此導致崩漏。肺部受損,鼻腔內氣息發黑。血瘀衝擊心臟,喉嚨呼吸急促喘不過氣。血瘀停滯在脾胃,腹部脹滿,嘔吐欲作。 更生散可用於治療產後失血過多,或出血不止,或頭昏眼花,口不能言,發燒怕冷。

抽薪散(劉太府傳)〔批〕(按此方治產後去血過多者),治產後血虛發熱。

熟地(四錢),當歸(四錢),乾薑(炒黑,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服。

兒枕散(賈蘭峰傳),治產後心腹痛,惡血不行,或兒枕作痛甚危。

當歸(三錢),白芍(酒炒,三錢),川芎(二錢),白芷,官桂,蒲黃,牡丹皮,玄胡索,五靈脂,沒藥(各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入童便,空心服。

通瘀飲(胡云閣傳)〔批〕(按此方治產後惡露不行者),治產後惡露不通,心慌昏沉,寒熱交攻。

白話文:

【抽薪散】(劉太府傳)【按】(此方適用於產後出血過多的情況),用於治療產後血虛引起的發熱。

熟地(四錢),當歸(四錢),乾薑(炒黑,一錢)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水煎煮後服用。

【兒枕散】(賈蘭峯傳),用於治療產後心腹疼痛,惡血無法排出,或者兒枕部位疼痛嚴重。

當歸(三錢),白芍(酒炒,三錢),川芎(二錢),白芷,官桂,蒲黃,牡丹皮,玄胡索,五靈脂,沒藥(各一錢)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水煎煮,加入童子尿,於空腹時服用。

【通瘀飲】(胡雲閣傳)【按】(此方適用於產後惡露不流通的情況),用於治療產後惡露不暢,心悸頭暈,寒熱交織的症狀。

歸尾(三錢),大黃(三錢),白朮(一錢),木通(一錢),紅花(五分)

上水一碗,黃酒一小盞,煎三滾,用桃仁三十個搗爛,再煎二滾,去渣溫服。

和痛湯,〔批〕(按此方治產後心腹痛者),治小產心腹痛。

當歸,川芎,白芍(酒炒),熟地(各一錢),玄胡索(七分),香附(五分),青皮(炒,五分),桃仁(去皮,三分),紅花(三分),澤瀉(五分)

上銼一劑,水一鍾,童便、黃酒各半鍾,煎至一鍾溫服。

奪命丹(秘方),治產後胞衣不下者,因血流入衣中,為血所脹,是以不下,上衝心胸。但去衣,血自下。

白話文:

歸尾、大黃、白朮、木通、紅花各取適量,加水煎煮三次,加入搗爛的桃仁再煮兩次,去渣溫服。此方名為「和痛湯」,適用於產後心腹疼痛和小產心腹疼痛。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玄胡索、香附、青皮、桃仁、紅花、澤瀉各取適量,加水、童便、黃酒煎煮至濃縮,溫服。此方名為「奪命丹」,為秘方,適用於產後胎盤不下,因血流入胎盤中,導致胎盤脹大不下,衝擊心胸。只需將胎盤取出,血就會自然流下。

附子(五錢,炮,去皮尖),丹皮(去骨,一兩),大黃(一兩),乾漆(炒令煙盡,三兩)

上為末,米醋一升,熬成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溫湯下。

清魂散(崑山鄭氏方),治產後血暈者,由敗血流入肺經,頭旋目眩,昏悶不省。血暈有三:有用力過多血暈者,有下血過多血暈者,有小產去血太過血暈者,俱可服之。

澤蘭葉,荊芥(各一錢),川芎(八分),人參(五分),甘草(三分),陳皮(七分),香附(醋炒,七分),白芷(五分),益母草(一錢),當歸(八分),生地(八分),丹皮(五分),紅花(三分),蒲黃(炒黑,七分)

白話文:

附子、丹皮、大黃、乾漆等藥材磨成粉末,用米醋熬成膏狀,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六十顆,溫熱水送服。這是治療產後血暈的清魂散,是由崑山鄭氏所創。產後血暈是因為敗血流入肺經,導致頭昏眼花、昏迷不醒。無論是用力過度、下血過多或小產失血過多導致的血暈,都可以服用此藥。澤蘭葉、荊芥、川芎、人參、甘草、陳皮、香附、白芷、益母草、當歸、生地、丹皮、紅花、蒲黃等藥材,也是治療產後血暈的常用藥材。

上銼一劑,水一鍾半,煎至七分,濾去渣,入童便半鍾溫服。

加減磁石散(崑山鄭氏秘方),治產後子宮不收者,名瘣疾,皆用力過度。有痛不可忍,服之。

磁石,歸尾,白芷,蛇床子,赤芍藥,丹皮,發灰,荊芥穗,川芎,生地,陳皮,甘草

七日後,去白芷、赤芍、歸梢,加熟地、當歸、白芍、人參、黃耆,上水煎,空心服。外用

熏洗方

椿皮,荊芥,五倍子,蛇床子,蔥白頭,朴硝,藿香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兩個中醫藥方,分別用於治療產後子宮不收和外用熏洗。

加減磁石散

主要用於治療產後子宮不收,疼痛難忍的症狀。藥方包括磁石、歸尾等多種中藥材,煎煮後加入童子尿服用。七天後需要調整藥方,去除白芷、赤芍、歸梢,加入熟地、當歸等藥材,繼續服用。

熏洗方

主要用於外用熏洗,藥方包括椿皮、荊芥、五倍子等中藥材,水煎後熏洗患處。

請注意

上各等分同煎,洗過,將鐵鏽釘磨水塗上即收。

理脾湯,治產後停食,胸膈飽悶,身發寒熱,不思飲食。

蒼朮(米泔浸炒),陳皮(各一錢),厚朴(姜炒,錢半),砂仁(七分,炒),神麯(炒,一錢),山楂(去核,一錢),麥芽(炒,一錢),乾薑(炒黑,八分),甘草(炙,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煎服。泄瀉,加白朮、茯苓。大便閉,加桃仁、紅花。小便閉澀,加大腹皮。

白話文:

這個方子由多種藥材組成,需要將所有藥材等量混合在一起,煎煮後用藥汁洗淨患處,再用鐵鏽釘磨成的水塗抹,即可治癒。

理脾湯主要用於治療產婦由於脾胃虛弱導致的停食、胸悶、發熱、食慾不振等症狀。

方劑包括: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後炒製)、陳皮、厚朴(用薑片炒製)、砂仁、神麴、山楂、麥芽、乾薑、甘草等藥材。根據症狀的不同,可以加入白朮、茯苓、桃仁、紅花、大腹皮等藥材。每次取適量藥材煎煮服用,效果最佳。

加味理中丸,〔批〕(按此方治產後食傷脾胃者),治脾胃虛憊,飲食不進,嘔吐泄瀉,心腹疼痛,體虛有汗,胎前產後,俱宜服之。

人參,白朮(土炒),乾薑(湯泡,炒黑),神麯(炒,各一兩),麥芽(炒),砂仁(炒,各八錢),陳皮(去白,一兩),香附(醋炒,一兩),甘草(炙,六錢)

上為末,神麯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米湯送下。

推氣養血丸(雲林制),治產後右脅膨脹,有塊如豎弦一條,著冷便疼。

當歸(酒洗),川芎,白芍(酒炒),白朮(土炒),陳皮(炒),枳實(麩炒),厚朴(薑汁炒),青皮(香油炒,去穰),烏藥,神麯(炒),乾薑(炒黑),白芥子(炒,各一兩),香附(四兩,便炒),麥芽(炒),肉桂(各六錢),三稜(醋炒,八錢),莪朮(醋炒,八錢),木香(二錢)

白話文:

加味理中丸用於治療產後因飲食不當而導致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嘔吐腹瀉、心腹疼痛、體虛出汗等症狀,無論懷孕前或產後都適合服用。

藥材包括人參、白朮(土炒)、乾薑(湯泡,炒黑)、神麴(炒,各一兩)、麥芽(炒)、砂仁(炒,各八錢)、陳皮(去白,一兩)、香附(醋炒,一兩)、甘草(炙,六錢)。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神麴糊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八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

推氣養血丸用於治療產後右脅脹痛,伴有塊狀物如弦線般豎立,遇冷加重疼痛的症狀。

藥材包括當歸(酒洗)、川芎、白芍(酒炒)、白朮(土炒)、陳皮(炒)、枳實(麩炒)、厚朴(薑汁炒)、青皮(香油炒,去穰)、烏藥、神麴(炒)、乾薑(炒黑)、白芥子(炒,各一兩)、香附(四兩,便炒)、麥芽(炒)、肉桂(各六錢)、三稜(醋炒,八錢)、莪朮(醋炒,八錢)、木香(二錢)。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米湯送下。

養血佐肝丸(雲林制)〔批〕(按此方治產後積塊者),治產後左脅脹滿一塊,臥不敢著床。

當歸(酒洗),南芎,白芍(酒炒),陳皮(去白),半夏(香油炒),白朮(去蘆,炒),神麯(炒),青皮(香油炒,去穰),萊菔子(炒),牡丹皮(酒洗),紅花(各一兩),香附(二兩,醋浸炒),桃仁(去皮尖),柴胡(各八錢),白茯苓(一兩),龍膽草(酒洗,六錢),三稜,莪朮(各醋炒,五錢)

白話文:

[養血佐肝丸]

(雲林制)

註解

此方用於治療產後積塊。

功效

治療產後左側肋骨處脹滿疼痛,一塊硬塊,無法平躺。

藥材

  • 當歸(用酒洗淨)
  • 南芎
  • 白芍(用酒炒)
  • 陳皮(去除白皮)
  • 半夏(用香油炒)
  • 白朮(去除蘆頭,炒)
  • 神麴(炒)
  • 青皮(用香油炒,去除穰)
  • 萊菔子(炒)
  • 牡丹皮(用酒洗淨)
  • 紅花(以上各一兩)
  • 香附(二兩,用醋浸泡後炒)
  • 桃仁(去除皮尖)
  • 柴胡(以上各八錢)
  • 白茯苓(一兩)
  • 龍膽草(用酒洗淨,六錢)
  • 三稜
  • 莪朮(以上各用醋炒,五錢)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白湯送下。

增損柴胡湯,治產後虛弱,寒熱如瘧,食少腹脹。

柴胡,人參,甘草,半夏(炒),陳皮,川芎,白芍(炒,各等分)

上每服五錢,水、薑、棗同煎,日二服。

加減養臟湯,治產後下痢赤白,裡急後重。

木香,黃連,厚朴,甘草,歸尾,赤芍,川芎,艾葉,蒲黃

七日後,去蒲黃、歸梢,加茯苓、歸身、枳殼。如久痢脫肛,加肉豆蔻、地榆、人參、阿膠、白朮。噤口不食,加山藥、石蓮肉、陳包米。胃寒嘔噦,腹痛甚者,去黃連,加乾薑。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酒糊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一百丸,用白湯送服。

「增損柴胡湯」用於產後虛弱,寒熱如瘧疾,食慾不佳,腹脹。

藥材包括柴胡、人參、甘草、半夏(炒)、陳皮、川芎、白芍(炒),各等分。每次服用五錢,加水、薑、棗煎煮,每日服用兩次。

「加減養臟湯」用於產後腹瀉,痢疾赤白相兼,裡急後重。

藥材包括木香、黃連、厚朴、甘草、歸尾、赤芍、川芎、艾葉、蒲黃。七日後,去除蒲黃、歸梢,加入茯苓、歸身、枳殼。如果久痢脫肛,再加肉豆蔻、地榆、人參、阿膠、白朮。若病人不願進食,則加山藥、石蓮肉、陳包米。若病人胃寒嘔吐,腹痛加劇,則去除黃連,加入乾薑。

灸法

治婦人雞爪風,因月家得此,不時舉發,手足攣束如雞爪狀,疼痛難伸。

於左右膝骨兩旁,各有一小窩,共四穴,俗謂之鬼眼,各灸三壯即愈。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所描述的是「灸法」治療一種叫做「婦人雞爪風」的疾病。這種病是因為女性在生理期受到寒邪侵入而引起的,症狀為四肢痙攣、手指彎曲呈類似雞爪的形態,且會感到劇烈疼痛無法舒展肢體。治療方法是在雙腿脅骨(股骨)兩側各有一個凹陷處,共有四個穴位,民間稱之為「鬼眼」,每個穴位施灸三次即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