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

《古今醫鑑》~ 卷之十四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四 (10)

1. 出痘三朝方藥例

五六日氣盈血弱,色昏紅紫,以保元湯加木香、當歸、川芎助血歸附氣位,以全中和之道也。

五六七日,氣交不旺,血雖歸附,不能成漿,為氣血少,寒不能制,急投保元湯加官桂、糯米助其成漿,而收濟惠之偉功,斯為治矣。

七八日,毒雖化漿而不滿,為血氣有疑,不能大振,以保元湯加官桂、糯米發陽助漿,斯可以保全生命矣。

(一至此專主貫膿,膿已滿,雖有他證,亦不壞事。若痘無膿灰暗,雖無他證,亦死。)

八九日,漿不沖滿,血附線紅,氣弱而危也,以保元湯加糯米,以助其氣而駕其血,斯漿成矣,於此可見施治者之妙道也。

十一二日,氣血沖滿,血盡漿足。濕潤不斂者,內虛也,以保元湯,血亦有力,加白朮、茯苓助其收斂而結痂也。

十三四日,毒雖盡解,漿老結痂之際,或有雜證相仍,以保元湯隨證加減,不可峻用寒涼大熱之劑,恐致內損之患故也。

十四五六日,痂落,潮熱唇紅,口渴不食,以使君子湯加陳皮、山楂、黃連。如渴甚,以參苓白朮散;如熱不解,以大連翹飲去黃芩主之。證去之後,多有內損,或餘毒未解,此則尤為難治也。

凡痘疹發渴者,為氣弱而津液枯竭也,以保元湯加麥門冬、五味子即止;如不止,以參苓白朮術散一二劑即止。

凡痘瘡不起發,膿漿不厚,以保元湯加川芎五分,丁香四分,夏月二分,糯米二百粒,煎熟,加好酒、人乳各半盞同服。

若頭額不起脹,加川芎六分為引。若面部不起脹,加桔梗四分為引。若腰膝不起脹,加牛膝四分為引。若兩手不起脹,加桂枝二分為引。

白話文:

出痘後的第三天到第六天,病人的氣血虛弱,臉色呈現昏暗的紅紫色。這時應該使用保元湯,並加入木香、當歸、川芎,幫助血液歸附到氣的位置,使身體達到平衡。

第五天到第七天,身體的氣血運轉不順暢,血液雖然歸位,但無法形成膿液,這是因為氣血不足、寒氣無法控制。這時要趕緊服用保元湯,並加入官桂、糯米,幫助膿液生成,以達到救治的效果。

第七天到第八天,雖然毒素轉化成膿液,但還不飽滿,這是因為氣血運行不順,無法完全發揮作用。這時要用保元湯,並加入官桂、糯米,來增強陽氣、幫助生成膿液,這樣才能保住性命。

(到了這個階段,主要是幫助膿液排出,只要膿液充足,即使出現其他症狀也沒關係。但如果痘疹沒有膿液,呈現灰暗顏色,即使沒有其他症狀,也可能會死亡。)

第八天到第九天,膿液不充足,血液呈現線狀紅色,這是氣虛的危險徵兆。這時要用保元湯,並加入糯米,幫助氣的運行來駕馭血液,這樣膿液才能生成。從這裡可以看出治療的關鍵所在。

第十一天到第十二天,氣血充足,血液轉化成膿液。如果皮膚濕潤無法收斂,這是體內虛弱的表現。這時要用保元湯,因為血液已經有力氣,所以要加入白朮、茯苓,幫助皮膚收斂、結痂。

第十三天到第十四天,雖然毒素已經排除,膿液也開始結痂,但這時可能會出現其他併發症。這時要用保元湯,並根據症狀加減藥材,但不能使用過於寒涼或過於燥熱的藥物,以免造成體內損傷。

第十四天到第十六天,結痂脫落時,如果出現潮熱、嘴唇發紅、口渴不吃東西,要用使君子湯,並加入陳皮、山楂、黃連。如果口渴嚴重,用參苓白朮散;如果發熱不退,用大連翹飲,去掉黃芩。症狀消失後,可能會有體內損傷或餘毒未清,這時就比較難以治療。

凡是出痘疹後口渴的,是因為氣虛導致體液枯竭,要用保元湯,並加入麥門冬、五味子就可以止渴;如果止不住,服用一兩劑參苓白朮散就可以止渴。

凡是痘疹無法發起、膿液不濃稠的,要用保元湯,並加入川芎五分、丁香四分(夏天減為二分),糯米兩百粒,煮熟後,加入好酒、人乳各半杯一起服用。

如果頭額不起脹,要加入川芎六分來引導藥效。如果面部不起脹,要加入桔梗四分來引導藥效。如果腰膝不起脹,要加入牛膝四分來引導藥效。如果兩手不起脹,要加入桂枝二分來引導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