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鑑》~ 卷之十三 (17)
卷之十三 (17)
1. 癖疾
用真三七末少許,摻上血即止,再用艾灸三壯,用前膏藥貼之,當時熱退,指日癖消,神效。
製紙法:用花椒樹上馬蜂窩為末,用黃蠟蘸末,並香油頻擦紙,將此紙擦患處皮上,即麻木不知痛。
灸癖法:穴在小兒背脊中,自尾骶骨,將手揣摸脊骨兩旁,有血筋發動處兩穴,每一穴用銅錢三文,壓在穴上,用艾煙安錢孔中,各灸七壯,此是癖之根,貫血之所,灸之瘡即發,即可見效,灸不著血筋,則瘡不發,而不效矣。
治小兒疳積、眼矇、發豎者。(郭師傅方)
遠志(去心,一錢七分),蒼朮(米泔水浸,一錢七分),三稜(一錢七分),木鱉子(去殼,一錢七分),檳榔(火炮,一錢七分)
用牙豬肝一副,竹刀切片,皮硝水洗淨,將藥末撒上,仍用竹籤貫合,兩片為一蒸,一炷香為度,取出仍將皮硝水洗之,露一宿。病人服,任意多寡,或煎煮不拘,輕者半副,重者一副。
白話文:
癖疾:
用少量純正的三七粉末,摻上血塗抹就能止住,再用艾草灸三個穴位,之前先貼上膏藥,當時就會退熱,指日可待就能消除癖疾,效果神奇。
止痛紙製作方法:
將花椒樹上的馬蜂窩磨成粉末,用黃蠟沾取粉末,並頻繁用香油擦拭紙張,然後將這張紙擦在患處皮膚上,就會麻木而感覺不到疼痛。
灸治癖疾的方法:
穴位在小孩子背脊中間,從尾椎骨開始,用手摸索脊椎骨兩旁,有血脈跳動的地方各取兩個穴位,每個穴位用三個銅錢壓住,將艾絨點燃放入錢孔中,各灸七次。這就是癖疾的根源,血脈貫通的地方,灸後會起瘡,就可見到效果。如果灸不到血脈跳動的地方,就不會起瘡,也就沒有效果了。
治療小兒疳積、眼睛模糊、頭髮豎立的藥方(郭師傅的藥方):
遠志(去掉心,約5.7克),蒼朮(用米泔水浸泡過,約5.7克),三稜(約5.7克),木鱉子(去掉殼,約5.7克),檳榔(用火烘烤過,約5.7克)。
用一副牙豬肝,用竹刀切成片,用皮硝水洗淨,將藥粉撒在上面,再用竹籤串在一起,兩片為一組蒸,蒸一炷香的時間,取出後再用皮硝水洗,暴露一晚。病人服用,用量可多可少,也可煎煮,輕微的用半副,嚴重的用一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