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鑑》~ 卷之十 (19)
卷之十 (19)
1. 消渴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丹溪曰:三消者,多屬血虛不生津液,俱宜四物湯為主治。
上消者,加人參、五味、麥門冬、天花粉煎,入生藕汁、生地黃汁、人乳,飲酒人加生葛根汁。
中消者,加知母,石膏、寒水石以降胃火。
下消者,加黃柏、知母、熟地黃、五味子以滋腎水,又當間飲繅絲湯為上策。
一人被燒酒醉傷成消渴之疾,飲水無度,余以綠豆湯頻頻少飲,用生冬瓜去皮,細細嚼咽,渴則又飲豆湯,不一日而止渴也。
方
生津養血湯,〔批〕(按此方治上消之劑),治上消火盛,制金煩渴引飲。
當歸(一錢),川芎(八分),白芍(煨,一錢),生地黃(酒洗,一錢),知母(五分),黃柏(蜜水炙,五分),麥冬門(一錢),石蓮肉(五分),天花粉(七分),黃連(八分),烏梅(五分),薄荷(五分),甘草(炙,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清涼飲子,〔批〕(按此方治中消之劑),治消中能食而瘦,口舌乾,自汗,大便結燥,小便頻數。
黃耆(一錢),當歸身(六分),生地黃(六分),龍膽草(酒洗,錢半),柴胡(一錢),升麻(四分),防己(五分),羌活(一錢),黃芩(酒洗,一錢),防風(五分),杏仁(十個),生甘草(五分),炙甘草(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加酒一匙,稍熱服。
人參茯苓散,〔批〕(按此方治下消之劑),治腎消善飲而食,小便頻數,白濁如膏。
人參(一分),白朮(二分),茯苓(五分),澤瀉(二分),滑石(一錢半),寒水石(一錢半),乾葛(五分),連翹(三分),黃芩(五分),桔梗(二分),梔子仁(二分),薄荷(五分),大黃(五分),天花粉(二分),甘草(七分),縮砂(二分)
上銼一劑,水煎,入蜜服,腎消食前,上消食後服。
繅絲湯,治三消渴如神。
如無繅絲湯,卻以原蠶繭殼絲綿煎湯,皆可代之,無時飲之,大效。蓋此物屬火,有陰之用,大能瀉膀胱中伏火,引陰水上潮於口而消渴也。
玉泉散,治消渴之神藥也。
白粉葛,天花粉,麥門冬,生地黃,五味子,甘草,糯米
上銼一劑,水煎服。
神仙減水法,治三焦虛熱,三消渴疾,日夜飲水無度。
黃耆,人參,麥門冬,黃連,天花粉,知母,苦參,白扁豆,浮萍(照水曬乾,各一兩),黃丹(二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
神白散(即益元散,方見中暑),治真陰素被虛損,多服金石等藥,或嗜炙爆咸物,遂成消渴,用溫水調服,或大渴飲冷者,新汲水尤妙。
秘方,〔批〕(按此方總治三消之劑),治三消。
用退雄雞湯,澄清飲之,神效。
清神補氣湯,消渴症才愈,止有口乾腹不能拿,或者又添舌白滑,微腫,咽喉咽津覺痛嗌痛,時時有渴,喜冷飲,口中白沫如膏。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成一劑,用水煎煮後溫服。
朱丹溪說:三消的病症,多半是因為血虛導致無法產生津液,都應該以四物湯為主要治療方法。
上消的病症,可以在四物湯的基礎上加入人參、五味子、麥門冬、天花粉煎煮,再加入新鮮的藕汁、生地黃汁、人乳一同服用,如果是飲酒之人,再加入新鮮的葛根汁。
中消的病症,則加入知母、石膏、寒水石來降低胃火。
下消的病症,加入黃柏、知母、熟地黃、五味子來滋養腎水,並且要時常飲用繅絲湯,這是最好的方法。
曾有一人因喝醉酒傷身而得了消渴病,不斷喝水,我讓他頻繁少量地喝綠豆湯,並且將生冬瓜去皮後細嚼慢嚥,口渴了再喝綠豆湯,不到一天就止渴了。
處方
生津養血湯(此方適用於治療上消的藥方),治療上消火氣旺盛,導致口渴想喝水。
當歸(3.75克),川芎(3克),白芍(煨過,3.75克),生地黃(用酒洗過,3.75克),知母(1.875克),黃柏(用蜜水炙過,1.875克),麥門冬(3.75克),石蓮肉(1.875克),天花粉(2.625克),黃連(3克),烏梅(1.875克),薄荷(1.875克),甘草(炙過,1.875克)
將藥材切碎成一劑,用水煎煮後溫服。
清涼飲子(此方適用於治療中消的藥方),治療中消能吃卻消瘦、口舌乾燥、自汗、大便乾結、小便頻繁。
黃耆(3.75克),當歸身(2.25克),生地黃(2.25克),龍膽草(用酒洗過,5.625克),柴胡(3.75克),升麻(1.5克),防己(1.875克),羌活(3.75克),黃芩(用酒洗過,3.75克),防風(1.875克),杏仁(10個),生甘草(1.875克),炙甘草(3.75克)
將藥材切碎成一劑,用水煎煮,加入一匙酒,稍微加熱後服用。
人參茯苓散(此方適用於治療下消的藥方),治療腎消,表現為喜歡喝水也喜歡吃東西、小便頻繁、尿液渾濁如米漿。
人參(0.375克),白朮(0.75克),茯苓(1.875克),澤瀉(0.75克),滑石(5.625克),寒水石(5.625克),乾葛(1.875克),連翹(1.125克),黃芩(1.875克),桔梗(0.75克),梔子仁(0.75克),薄荷(1.875克),大黃(1.875克),天花粉(0.75克),甘草(2.625克),縮砂(0.75克)
將藥材切碎成一劑,用水煎煮,加入蜂蜜服用。腎消在飯前服用,上消在飯後服用。
繅絲湯,治療三消引起的口渴,效果極佳。
如果沒有繅絲湯,可以用原蠶繭殼絲綿煎湯代替,隨時飲用,效果很好。因為蠶絲屬火,具有陰的功效,能將膀胱中潛伏的火瀉出,引導陰水上升到口腔來解除口渴。
玉泉散,是治療消渴的神藥。
白粉葛,天花粉,麥門冬,生地黃,五味子,甘草,糯米
將藥材切碎成一劑,用水煎服。
神仙減水法,治療三焦虛熱、三消引起的口渴,以及日夜飲水不止。
黃耆,人參,麥門冬,黃連,天花粉,知母,苦參,白扁豆,浮萍(曬乾,各37.5克),黃丹(7.5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7.5克,用新汲取的水調服。
神白散(即益元散,方子見中暑篇),治療因為身體陰虛損耗,長期服用金石類藥物,或者喜歡吃烤炸和鹹的食物而導致的消渴。用溫水調服,如果非常口渴喜歡喝冷水,用新汲取的水調服更好。
秘方(此方為總治三消的藥方),治療三消。
用退雄雞湯,澄清後飲用,效果極佳。
清神補氣湯,用於消渴症剛痊癒,但仍有口乾、肚子沒有食慾,或者舌頭發白且滑、輕微腫脹,咽喉吞嚥口水時感到疼痛,時不時會感到口渴、喜歡喝冷飲,口中吐出像膏狀的白色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