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

《古今醫鑑》~ 卷之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6)

1. 內傷

嫩黃耆(蜜水煎炒一錢半,脾胃虛,肺氣先絕用之以益皮毛而閉腠理,止自汗)

人參(去蘆、一錢,上喘氣短,元氣大虛,用以補之)

甘草(炙,一錢,甘溫以瀉火熱而補脾胃中元氣,若脾胃急痛,腹中急縮者多用之)

以上三味,除渴熱、煩熱之聖藥也。

白朮(土炒,一錢,苦甘溫,除胃中熱,利腰臍間血)

柴胡(五分,能使胃中之清氣左旋而上達)

升麻(五分,能使胃中之滿氣從右而上遷)

橘紅(一錢,理胸中之氣,又能助陽氣上升,以散滯氣肋諸脾胃為用)

當歸身(酒洗,一錢,用之以和血脈)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溫服。或少加黃柏以救腎水,而瀉陰中之伏火也。紅花三分,入心養血。內傷挾外感者,以本方為主,從六經所見之證,加減用之。如見太陽證,頭項痛,腰脊強,加羌活、藁本、桂枝。如陽明,則身熱,目痛,鼻乾,不得眠,倍升麻、加乾葛。如少陽,則胸脅痛而耳聾,加黃芩、半夏、川芎,倍柴胡。

如太陰,則腹滿而嗌乾,加枳實、厚朴。如少陰,則口燥舌乾而渴,加生甘草、桔梗。如厥陰,則煩滿,多加川芎。如變證發斑,加葛根、玄參,倍升麻。如挾痰,加半夏、竹瀝、薑汁。若頭痛,加蔓荊子,或加川芎。頂痛腦痛,加藁本、細辛。諸頭痛,此四味足矣。若耳鳴目黃,頰頜腫頸肩臑肘臂後廉痛,面赤脈洪者,加羌活一錢,防風七分,甘草、藁本各五分,通其經血。加黃芩、黃連各三分,消腫。

嗌痛頷腫,面赤,脈洪大,加桔梗七分,黃芩、甘草三分。口乾嗌乾,或渴者,加葛根五分,升胃氣,上行潤之。心下痞悶,加芍藥、黃連一錢。腹中痞悶,加枳實三分,厚朴七分,木香、砂仁各三分。如天寒,加乾薑。腹中痛者,加炒白芍藥、炙甘草各三分。如惡寒覺冷痛,加桂五分。

夏月腹中痛,不惡寒反惡熱者,加黃芩五分,芍藥一錢,甘草五分,以治時熱。臍下痛者,加熟地一錢。如胸中滯氣,加青皮五分。壅滯可用,短促少氣,去之。如身體重疼,乃風濕相搏,加羌活、防風各五分,升麻一錢,柴胡五分,藁本、蒼朮各一錢,中病即止。大便閉澀,加歸梢一錢。

病久痰嗽者,去人參,初病勿去之。冬月、春寒或秋涼,各宜加不去節麻黃。若春溫熱,加沸耳草三分,款冬花一分。長夏濕土,客邪大旺,加蒼朮、白朮、澤瀉,上下分消其濕熱之氣。濕熱之氣大勝,主食不消,故食減不知穀味。加神麯以消之,加五味子、麥門冬,助人參瀉火益肺金,助秋損也。

在三伏中為聖藥。脅下急或痛,俱加柴胡、甘草、人參。多唾或唾白沫,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若胃脘當心痛,加草豆蔻仁三分。若食不下,乃胸中有寒,或氣澀滯,加青皮、陳皮、木香。寒月加益智仁、草豆蔻,夏月加黃芩、黃連;秋加檳榔、砂仁。若腳軟乏力或痛,加酒炒黃柏。

白話文:

內傷

嫩黃耆(用蜜水煎炒過一錢半):適用於脾胃虛弱、肺氣先衰竭的情況,可以增強皮膚的防禦能力,閉合毛孔,停止自汗。

人參(去除蘆頭,一錢):適用於氣喘、呼吸短促,元氣嚴重虛損的情況,用來補充元氣。

甘草(炙過,一錢):甘溫的性質,可以用來瀉除火熱,並補養脾胃的中氣,如果脾胃突然疼痛、腹部抽縮,可以多用一些。

以上三味藥,是解除口渴發熱、心煩意亂的良藥。

白朮(用土炒過,一錢):苦甘溫的性質,可以去除胃中的熱氣,疏通腰部和臍部之間的血脈。

柴胡(五分):能使胃中清氣向左上升。

升麻(五分):能使胃中積滯的氣從右邊向上移動。

橘紅(一錢):調理胸中的氣機,又能幫助陽氣上升,以驅散阻滯在肋部及脾胃的氣。

當歸身(用酒洗過,一錢):用來調和身體的血脈。

將以上藥材切碎成一份,加入生薑三片,用水煎好後溫服。可以少量加入黃柏,來滋養腎水,瀉除體內潛藏的虛火。加入紅花三分,可以養心血。內傷又夾雜外感的人,以這個藥方為主,根據在六經所見的症狀,進行加減。

如果出現太陽經的症狀,如頭頸疼痛、腰背僵硬,可以加入羌活、藁本、桂枝。如果是陽明經的症狀,如身體發熱、眼睛痛、鼻乾、睡不著,可以加倍升麻、加入葛根。如果是少陽經的症狀,如胸脅疼痛、耳聾,可以加入黃芩、半夏、川芎,加倍柴胡。

如果是太陰經的症狀,如腹部脹滿、咽喉乾燥,可以加入枳實、厚朴。如果是少陰經的症狀,如口燥舌乾、口渴,可以加入生甘草、桔梗。如果是厥陰經的症狀,如心煩意亂,可以多加川芎。如果病情變化,出現發斑,可以加入葛根、玄參,加倍升麻。如果夾雜痰液,可以加入半夏、竹瀝、薑汁。

如果是頭痛,可以加入蔓荊子,或者加入川芎。如果是頭頂痛、腦部痛,可以加入藁本、細辛。各種頭痛,用這四味藥就足夠了。如果是耳鳴、眼睛發黃、臉頰下顎腫脹、頸肩手臂後側疼痛、面色發紅、脈搏洪大,可以加入羌活一錢、防風七分、甘草、藁本各五分,疏通經絡氣血。加入黃芩、黃連各三分,來消腫。

如果是咽喉疼痛、下巴腫脹、面色發紅、脈搏洪大,可以加入桔梗七分,黃芩、甘草三分。如果是口乾咽乾,或者口渴,可以加入葛根五分,升提胃氣,使其向上滋潤。如果心下痞悶,可以加入芍藥、黃連一錢。如果是腹部痞悶,可以加入枳實三分、厚朴七分、木香、砂仁各三分。如果天氣寒冷,可以加入乾薑。如果腹部疼痛,可以加入炒過的白芍藥、炙過的甘草各三分。如果怕冷,感到寒冷疼痛,可以加入桂五分。

夏天腹痛,不覺得怕冷反而覺得發熱的,可以加入黃芩五分、芍藥一錢、甘草五分,來治療時疫引起的熱症。如果肚臍下方疼痛,可以加入熟地一錢。如果胸中氣滯,可以加入青皮五分。壅塞阻滯可以適當使用,如果呼吸短促,可以去除青皮。如果身體沉重疼痛,是風濕相搏,可以加入羌活、防風各五分,升麻一錢,柴胡五分,藁本、蒼朮各一錢,見效就停止用藥。如果大便乾澀,可以加入當歸梢一錢。

如果久病有痰咳嗽,可以去除人參,剛生病時不要去除人參。冬天、春寒或秋涼時,可以適當加入不去節的麻黃。如果春天氣溫偏高,可以加入沸耳草三分,款冬花一分。長夏濕土之氣旺盛,外邪容易侵入,可以加入蒼朮、白朮、澤瀉,使濕熱之氣上下分消。濕熱之氣過於旺盛,會導致食慾不振,所以會食量減少、不知食物的滋味。可以加入神麯來幫助消化,加入五味子、麥門冬,來幫助人參瀉火,滋養肺金,輔助在秋季容易受損的肺。

在三伏天使用此藥方是良藥。如果脅下急痛或疼痛,可以加入柴胡、甘草、人參。如果多唾或吐出白色泡沫,是胃口停寒,可以加入益智仁。如果胃脘靠近心臟的地方疼痛,可以加入草豆蔻仁三分。如果吃不下東西,是胸中有寒,或者氣機阻塞,可以加入青皮、陳皮、木香。寒冷的季節可以加入益智仁、草豆蔻,夏季可以加入黃芩、黃連;秋季可以加入檳榔、砂仁。如果腳軟無力或疼痛,可以加入用酒炒過的黃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