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鑑》~ 卷之十 (4)
卷之十 (4)
1. 㿗疝
脈
疝脈弦急,積聚在裡,牢急者生,弱息者死。沉遲浮澀,疝瘕寒痛,痛甚則伏,或細,或動。
病
夫疝者,小腹引卵,腫急絞痛也。有痛在睪丸者,有痛在五樞穴者,皆是厥陰肝之經也。或無形無聲,或形如瓜,有聲如蛙。自《素問》而下,皆以為寒,蓋寒主收引,經絡得寒,則引而不行,所以作痛,理固然也,亦有踢水涉水,終身不病此者,無執在內故也。大抵此症始於濕熱,在經郁遏至久,又得寒氣外來,不得疏散而作痛。
若只作寒論,恐為未備,或曰厥陰一經,鬱積濕熱,何由而致?予曰:大勞則火起於筋,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大怒則火起於肝。本經火積之久,母能令子虛,濕氣便盛,濁液凝聚,併入血隊流於厥陰。厥陰屬木,繫於肝,為將軍之官,其性急速,火性又暴,為寒所束,宜其痛之太暴也。
白話文:
脈象與病症分析
脈象
疝氣的脈象,弦急而有力,表示病邪積聚在體內。脈象緊而急促,則預示病情嚴重,可能危及生命;脈象虛弱而氣息微弱,則預示患者生命垂危。沉遲、浮澀、滑澀的脈象,則可能伴隨疝氣疼痛、寒痛等症狀。疼痛劇烈時,脈象可能變得細弱或微弱跳動。
病症分析
疝氣是指小腹疼痛,伴隨睪丸腫脹、絞痛等症狀。疼痛部位可能在睪丸,也可能在五樞穴(位於小腹兩側),皆屬於厥陰肝經的病變。疝氣的症狀可能無形無聲,也可能腫如瓜果,或發出蛙鳴般的聲音。
古醫書普遍認為疝氣是由寒氣引起,因為寒氣會導致經絡收縮,阻礙氣血運行,從而引起疼痛。然而,也有人終身不患疝氣,可能是因為體內陽氣充足,寒氣不易入侵。
實際上,疝氣的病因更可能是濕熱郁積所致。長時間的濕熱郁積,加上寒氣入侵,導致氣血流通不暢,最終引發疼痛。
病因探討
濕熱郁積的原因有很多,例如:
- 勞累過度: 勞累過度會導致筋脈中的火氣上升。
- 飲食不節: 醉酒飽食會導致胃火旺盛。
- 房事過度: 房事過度會導致腎火虧損。
- 情緒失調: 怒氣沖沖會導致肝火上升。
這些因素會導致體內火氣積聚,久而久之,會損傷臟腑功能,使濕氣加重,濁液凝聚,最終流入厥陰肝經。肝經屬木,性急,又受火氣影響,容易受寒氣束縛,因此疼痛會非常劇烈。
總結
疝氣的病因複雜,不僅僅是寒氣入侵,還與濕熱郁積、體內火氣等因素有關。治療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
有以烏頭、梔子作湯飲之,其效亦敏,後因此方隨病加減與之,無有不驗。但濕熱又須分多少而治,濕則多腫,㿉病是也。又有挾虛而發者,當以參、術為君,而以疏導藥佐之。脈甚沉緊而豁大無力者也,其痛亦輕,惟覺重墜牽引耳。
經有七疝:寒、水、筋、血、氣、狐、㿉。
治
一、寒疝者,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引睪丸而痛,得於寒濕也,使內過勞也,宜以溫劑下之,禹功散、血疝、下清木香丸,或五積蟠蔥之類。
白話文:
古文中提到有人用烏頭和梔子煮湯喝,效果非常快,後來就根據不同的病症加減藥方,沒有不有效的。但濕熱病症要根據輕重程度來治療,濕氣重的表現就是腫脹,也就是所謂的「㿉病」。還有一些人因為虛弱而引發濕熱病,就要用人參、黃芪為主藥,再搭配一些疏導藥物。如果脈象很沉緊,但是脈搏很大又無力,疼痛也會比較輕,只會感覺沉重、下墜和牽拉。
古書中將疝氣分為七種: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和㿉疝。
治療
一、寒疝:陰囊冰冷、結塊堅硬像石頭一樣,陰莖勃起困難,或者睪丸被牽拉而疼痛,通常是因為受寒濕侵襲,或者內傷勞損導致,可以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比如禹功散、血疝湯、下清木香丸,或五積蟠蔥之類的藥方。
一、水疝者,腎囊腫痛,陰汗時出,囊或腫如水晶,或癢而搔出黃水,或小腹按之作水聲,得於飲食醉飽,使內過勞也,汗出而遇風寒濕氣聚於囊中,故多水也,宜禹功散、三花神佑丸、導水丸逐中之劑下之。
一、筋疝者,陰莖腫痛,或濃或痛,裡急筋縮,或莖中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白物如精,隨溲而下,得於房室勞倦,及邪術所使,以降心火之劑下之,瀉心湯主之。
一、血疝者,狀如黃瓜,在小腹兩旁,橫骨兩端紋中,俗云便癰也。得於春夏,重感大燠勞於內,氣流溢滲入脬囊,留而不去,結成癰腫,膿少血多。又或強制情欲,當泄不泄,亦成此疾。宜玉燭散和血之劑下之。
白話文:
一、水疝指的是腎囊腫脹且疼痛,男性會有頻尿及出汗的現象,甚至可能出現黃色的分泌物。在飲食過量或勞累後容易發作,由於風寒濕氣聚集於腎囊中,所以容易出現水分過多的情況。治療上可以使用禹功散、三花神佑丸、導水丸等藥物來排除體內積水。
二、筋疝是指陰莖腫脹且疼痛,或是感到緊繃,甚至在性行為後感到疼痛且伴有瘙癢感。這可能是由房事勞倦或邪術所導致,需要使用降心火的藥物進行治療,例如瀉心湯。
三、血疝類似黃瓜的形狀,位於小腹兩側,橫骨兩端紋中,俗稱為便癰。這種病狀多發生於春夏季節,因內部勞累且重感暑熱,氣體滯留在膀胱中,形成癰腫,膿液較少而血液較多。另外,如果強制性慾,未能正常排泄,也可能引發此病。對於血疝的治療,可以使用玉燭散等調理血液的藥物。
一、氣疝者,上連腎區,下及陰囊,或因號哭忿怒,則氣鬱而脹,以針出氣而愈,然針有得失,宜散氣藥下之,宜蕩疝丸,或蟠蔥散主之。或小兒亦有此疾,俗云偏墜,氣得於其父,陰痿精怯,強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此疝不治,惟宜灸築賓一穴,在內上五寸、腨分肉中,灸五壯。
一、狐疝者,狀如仰瓦,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狐則晝出穴而溺,夜則入穴而不溺,此疝與狐相類,亦與氣疝大同小異,令人帶鉤鈴是也,宜以逐氣流經之劑下之。
一、㿉疝者,陰囊腫墜如升斗,不癢不痛,得之地氣卑濕,故江淮人多有之,宜去濕之劑下之,三花神佑丸之類。如女子陰戶突出,雖亦此類,乃熱不禁故也,不可便認為虛寒,而溫之補之,名曰瘕。
一、元神虛弱,受寒作小腸疝氣滾痛,以蟠蔥散加故紙、小茴、川楝子、木香之類。
一、體壯實,小腸氣痛,或小便不通,以八正散加破故紙、小茴、川楝子。
一、小腹下毛際邊,或左或右,生氣核如桃狀,按之則散,時伏時見,以五苓散加川楝子、小茴香、蔥白、燈心煎湯,下青木香丸五十七粒。
白話文:
如果患者在小腹下方毛髮生長邊緣,左側或右側出現一個像桃子大小的腫塊,用手按壓可以消散,有時出現有時消失,可以用五苓散,再加入川楝子、小茴香、蔥白、燈心煎湯服用,同時服用青木香丸五十七粒。
一、治陽明受濕熱,傳入太陽,惡寒發熱,小腹連毛際結核,悶痛不可忍者,以梔子炒、枳殼炒、桃仁炒、山楂各等分,生薑三片,水煎服。
方
禹功散,治寒疝。
黑牽牛(頭末,一錢),小茴香(二錢五分),加木香(一錢)
上共為末,每服三錢,薑汁調下。
五積散,治醉飽後色欲過度,觸傷小腹,致成疝氣。其症自小腹痛連兩脅下,心頭吊痛,額上汗出。依本方加玄胡索。
白話文:
當一個人受到溼熱影響而進入太陽經脈時,會出現畏寒和發燒的情況,同時還會有腹部下方靠近陰囊的地方形成硬塊且疼痛難耐。這個時候可以使用梔子、枳殼、桃仁和山楂等量混合,再加上三片生薑用水煮沸服用。
另一個名為「禹功散」的藥方可以用來治療寒疝病。配方包括黑牽牛粉末一錢、小茴香二錢五分以及木香一錢。這些材料要一起磨碎成為細粉狀,每次服用三錢並用薑汁攪拌均勻後食用。
最後一個名叫「五積散」的藥方可用於處理因飲酒或性生活過度導致的小腹疼痛問題。這種情況下的症狀是從小腹開始延伸到肋骨下面並且伴有胸口緊繃感及前額出汗現象。在這個基礎之上再加入玄胡索即可改善病情。
蟠蔥散,治脾胃虛寒,氣滯不行,攻刺心腹,痛連脅胸,及膀胱、小腸疝氣,又治婦人血氣痛。
丁皮(一兩),砂仁(一兩),莪朮(一兩五錢),三稜(一兩五錢),檳榔(一兩),玄胡索(七錢五分),蒼朮(一兩),青皮(一兩五錢),乾薑(五錢),肉桂(五錢),茯苓(一兩五錢),甘草(一兩)
白話文:
「蟠蔥散」用來治療脾胃虛寒、氣滯不通,導致心腹疼痛、痛連脅胸,以及膀胱、小腸疝氣等症狀,也能治療婦女血氣疼痛。方劑包含丁皮、砂仁、莪朮、三稜、檳榔、玄胡索、蒼朮、青皮、乾薑、肉桂、茯苓、甘草等藥材。
上銼一劑,生薑、棗子、蔥白,水煎熱服。臍下極冷痛,加吳茱萸、木香、小茴香等味。
加味五苓散
依本方加木香、小茴香、川楝子、檳榔、黑牽牛、故紙、木通、青皮、三稜、莪朮等味。
上銼一劑,水煎服。
橘核丸,治四積㿗疝,卵核腫脹,偏有大小,或堅硬如石,或引臍腹絞痛,腎囊腫脹,或成瘡毒,輕則時出黃水,甚則成癰潰爛。
橘核(炒),海藻(鹽酒炒),昆布(鹽酒炒),桃仁(麵炒,去皮尖),桂心(五錢),川楝肉(炒),海帶(鹽水洗,一兩),枳實(麵炒),厚朴(薑汁炒),玄胡索(炒),木香(五錢),木通(五錢)
白話文:
先將一劑藥材切碎,包括生薑、大棗和蔥白,用清水煎煮後趁熱服用。如果肚臍下方特別冰冷疼痛,可以加入吳茱萸、木香和小茴香等藥材。
加味五苓散是在原方基礎上加入木香、小茴香、川楝子、檳榔、黑牽牛、故紙、木通、青皮、三稜、莪朮等藥材。將所有藥材切碎,用水煎煮後服用。
橘核丸用來治療四積瘕疝,患者的卵核腫脹,大小不一,有的堅硬如石,有的會牽引肚臍和腹部絞痛,腎囊腫脹,甚至形成瘡毒,輕則流出黃水,嚴重則形成癰瘡潰爛。此丸藥由橘核(炒)、海藻(鹽酒炒)、昆布(鹽酒炒)、桃仁(麵炒,去皮尖)、桂心(五錢)、川楝肉(炒)、海帶(鹽水洗,一兩)、枳實(麵炒)、厚朴(薑汁炒)、玄胡索(炒)、木香(五錢)、木通(五錢)等藥材組成。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空心陳酒、鹽湯下。如虛寒甚,脈沉細,手足冷者,加川烏一兩。如堅脹久不消,加硇砂二錢,醋煮旋入。
蕩疝丸
黑牽牛(取頭末),破故紙(炒),小茴香(炒),川楝子(去核,炒,各一兩),青皮(三錢),陳皮(三錢),莪朮(四錢),木香(四錢)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青木香丸
黑牽牛(炒,取頭末,二兩),檳榔(二兩,粟米飯裹煨,去飯),青木香(一兩五錢),破故紙(二兩,炒),蓽澄茄(二兩)
白話文:
蕩疝丸
組成:
- 黑牽牛(取頭末):一兩
- 破故紙(炒):一兩
- 小茴香(炒):一兩
- 川楝子(去核,炒):一兩
- 青皮:三錢
- 陳皮:三錢
- 莪朮:四錢
- 木香:四錢
製法:
-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
- 以酒糊將藥粉製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
用法:
- 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青木香丸
組成:
- 黑牽牛(炒,取頭末):二兩
- 檳榔(二兩,粟米飯裹煨,去飯):二兩
- 青木香:一兩五錢
- 破故紙(炒):二兩
- 蓽澄茄:二兩
製法:
-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
- 以酒糊將藥粉製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
用法:
- 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補充說明
- 蕩疝丸的說明中,提到了一些特殊用法:
- 如果患者虛寒甚,脈沉細,手足冷,可以加川烏一兩。
- 如果堅脹久不消,可以加硇砂二錢,醋煮旋入。
- 以上兩個丸藥的服用方法都是空心溫酒送下,說明其屬於溫補類藥物,適合寒性體質患者。
上為末,水煮稀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滾湯送下。
行氣香蘇散,治偏墜氣初起疼痛,憎寒壯熱,依本方加小茴香,木香、三稜、莪朮、木通。
加減香苓散,治偏墜氣初起,憎寒壯熱,發表分利藥,輕者,一服而愈。
枳殼,陳皮,香附,蒼朮,麻黃,香薷,豬苓,澤瀉,木通,滑石,車前子,三稜,莪朮,川楝子,玄胡索,甘草
白話文:
方劑一
-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水煮成稀糊狀,再搓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
- 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熱水送服。
方劑二[行氣香蘇散]
- 此方主治偏墜氣初期引起的疼痛,伴隨畏寒發熱症狀。
- 在原方基礎上,加入小茴香、木香、三稜、莪朮、木通。
方劑三[加減香苓散]
- 此方主治偏墜氣初期,伴隨畏寒發熱症狀。
- 屬於發表分利類藥物,輕症患者,服用一劑即可見效。
藥材清單
- 枳殼、陳皮、香附、蒼朮、麻黃、香薷、豬苓、澤瀉、木通、滑石、車前子、三稜、莪朮、川楝子、玄胡索、甘草。
上銼一劑,生薑、蔥白,水煎熱服。
文蛤散,治偏墜氣神效。
五倍子(五、六個,燒存性)
上為末,陳酒調服,以醉為度。
神消散(秘方),治諸般疝氣,外腎腫脹疼痛。
山梔子(鹽水炒黑色,一兩),益智仁(炒,七錢),橘核(炒,一兩),青皮(香油炒,六錢),檳榔(一錢),荔枝核(八錢),小茴香(鹽水炒,一兩)
白話文:
取山梔子一兩,用鹽水炒至黑色;益智仁七錢,炒熟;橘核一兩,炒熟;青皮六錢,用香油炒熟;檳榔一錢;荔枝核八錢;小茴香一兩,用鹽水炒熟。
註
- "銼" 指切碎。
- "末" 指粉末。
- "一兩" 和 "七錢" 等為古代重量單位,現代常用克或毫克表示。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燒酒調服。如不用酒,以燈心草煎湯,加鹽少許,調服立效。
茴香安腎湯(太醫院傳),治左邊偏墜,丸如雞、鴨子。
人參(一錢),白朮(一錢),白茯苓(去皮,一錢),澤瀉(七分),茴香(一錢,炒),破故紙(一錢),黃柏(八分),木香(五分),檳榔(一錢),烏藥(一錢),香附(一錢,童便浸經宿),砂仁(一錢),玄胡索(五分),升麻(三分),甘草(炙,五分),荔枝核(一錢)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用燒酒調服。如果不用酒,則用燈心草煎湯,加入少許鹽,調服即可見效。
茴香安腎湯_(太醫院傳)
,主治左側睪丸下垂,形狀如雞鴨的症狀。
藥方
- 人參(一錢)
- 白朮(一錢)
- 白茯苓(去皮,一錢)
- 澤瀉(七分)
- 茴香(一錢,炒)
- 破故紙(一錢)
- 黃柏(八分)
- 木香(五分)
- 檳榔(一錢)
- 烏藥(一錢)
- 香附(一錢,童便浸泡一夜)
- 砂仁(一錢)
- 玄胡索(五分)
- 升麻(三分)
- 甘草(炙,五分)
- 荔枝核(一錢)
上銼一劑,飢時服。
三香酒(秘方),治偏墜氣。
南木香(三錢),小茴香(三錢),八角茴香(三錢),川楝肉(三錢)
上合一服,鍋內炒四味,入蔥白、蓮鬚五根,水一碗,淬入鍋,將碗罩住,候煎至半碗,取出去渣,加陳酒半碗,合和入炒鹽一茶匙,空心熱服,神效。
四聖散(秘方),治疝氣,外腎腫脹。
小茴香(炒),穿山甲(炒),全蠍(炒),南木香(各等分)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取一劑,在飢餓時服用,可治療偏墜氣。另外,將南木香、小茴香、八角茴香、川楝肉各三錢,一同炒熱,加入蔥白和蓮鬚五根,用水一碗煮至半碗,去渣,加入陳酒半碗和炒鹽一茶匙,空腹熱服,效果顯著。此外,將小茴香、穿山甲、全蠍、南木香各等份炒熟,研磨成粉末,可治療疝氣和外腎腫脹。
上為末,每服二錢,陳酒調,一服痛止。
木香金鈴丸(嚴憲副傳),治外腎腫痛,諸般疝氣,一服立效。
木香,乳香,沒藥,大附子(麵裹火煨),小茴香(鹽炒),川楝肉,玄胡索,全蠍,人參(各等分)
上為末,陳酒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陳酒送下。
大小茴香丸(長葛李大尹傳),治疝氣如神。
大茴香(一兩),小茴香(一兩),吳茱萸(一兩),川楝子(一兩),川椒(一兩)
白話文:
用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陳酒調和服用,一服即可止痛。這個方子叫做木香金鈴丸,是嚴憲副流傳下來的,專治外腎腫痛和各種疝氣,服用一劑就能見效。
木香、乳香、沒藥、大附子(用麵粉包裹後火烤)、小茴香(用鹽炒)、川楝肉、玄胡索、全蠍、人參(各取等量)。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陳酒調和成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一百丸,空腹用陳酒送服。
這個方子叫做大小茴香丸,是長葛李大尹流傳下來的,治療疝氣效果奇佳。
大茴香(一兩)、小茴香(一兩)、吳茱萸(一兩)、川楝子(一兩)、川椒(一兩)。
上共為末,連須蔥頭八兩,同藥搗成餅子,曬乾,用黏米五合,同藥餅研碎,微火炒黃為末,酒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鹽湯,或酒下,忌發氣物。
茴香丸,治疝氣神效。
茯苓(二兩,炒),白朮(二兩,炒),山楂(二兩,炒),枳實(八錢),八角茴香(一兩,炒),吳茱萸(一兩,炒),橘核(三兩,炒),荔枝核(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服重一錢五分大,空心細嚼,薑湯送下。
灸法,治一偏墜氣痛。
白話文:
將藥材末、蔥頭一同搗碎成餅狀,曬乾後研磨成粉末,與米粉混合,用小火炒至金黃色,再用酒糊製成丸藥,每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八九十丸,空腹以鹽湯或酒送服,忌食發氣食物。此方名為茴香丸,專治疝氣,效果極佳。
另一方則以茯苓、白朮、山楂、枳實、八角茴香、吳茱萸、橘核、荔枝核等藥材,炒製後研磨成細粉,再以蜜煉成丸藥。每次服用一錢五分重,空腹細嚼,以薑湯送服。此外,亦可採用灸法治療一側下墜疼痛。
用蓖麻子,一歲一粒,去皮研爛,貼頭頂囟上,卻令患人仰臥,將兩腳掌相對,以帶子綁住二中指,於兩指合縫處,艾麥粒大灸七壯,即時上去。
白話文:
使用蓖麻子治療疾病。根據年齡大小,每一年放一顆蓖麻子,去掉外皮並磨碎攪爛,然後塗抹在患者的頭頂部位。讓患者躺下,並將雙腳掌相互面對著對方,再用繩索束緊兩個中指,在手指接觸的地方點燃艾草和小麥粒進行灼燒,每次灼燒七次即可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