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

《古今醫鑑》~ 卷之一 (1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5)

1. 病機賦

火降水升,斯人無病,陰平陽秘,我體常春。小兒純陽而無陰,老者多氣而少血。肥人氣虛有痰,宜豁痰而補氣;瘦者血虛有火,可瀉火以滋陰。膏粱無厭發癰疽,熱燥所使;淡薄不堪生腫脹,寒濕而然。北地聳高,宜清熱而潤燥;南方洿下,可散濕以溫寒。病機既明,用藥勿忒。

以方加減存乎人,要審病而合宜;用藥補瀉在於味,須隨時而換氣。奇、偶、復七方須知,初、中、末三治要察。寒因熱用,熱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外者發之,內者奪之。寒則堅凝,熱則開行。風能勝濕,濕能潤燥,辛能散結,甘能緩中,淡能利竅,苦以泄逆,酸以收耗,咸以軟堅。

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宜逆也。病有淺深,治有難易。初感風寒,乍傷飲食,一藥可愈;舊存痃癖,久患虛勞,萬方難療。復霜之疾亟療,無妄之藥勿試。病若挾虛,宜半攻而半補。醫稱多術,或用灸而用針,針有劫病之功,灸獲回生之驗;針能去氣病而作痛,灸則消血癥以成形。臟寒虛脫者,治以灸𤡆腑;脈病攣痹者,療以針刺。

血實蓄結腫熱者,宜以砭石,氣壅痿厥寒熱者,當仿導引。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者,須覓醪醴;血氣凝泣,病生於筋脈者,可行熨藥。病剽悍者,按而收之;乾霍亂者,刮而行之。醫業十三科,宜精一派,病情千萬變,仔細推詳。姑撮碎言,以陳管見,後之學者,庶達迷津。

白話文:

當人體內火氣下降、水氣上升時,這個人就不會生病,陰陽平衡和諧,身體就能像春天一樣充滿活力。小孩的體質偏向純陽,缺少陰氣,老年人則氣多而血少。肥胖的人多因氣虛而有痰,適合用化痰並補氣的方式來調理;瘦弱的人多因血虛而有虛火,可以透過瀉火來滋養陰液。經常吃肥甘厚膩的食物容易引發癰疽,這是因為熱性燥邪所導致;飲食過於清淡則容易造成腫脹,這是因為寒濕之邪所引起。北方地勢高,氣候乾燥,適合用清熱潤燥的方法來調理;南方地勢低窪,氣候潮濕,適合用散濕溫寒的方式來調理。當我們清楚明白疾病的機理,用藥時就不會出錯。

藥方的加減運用,完全取決於醫生的判斷,必須仔細診察病情並選用合適的藥物;藥物的補瀉作用則取決於藥味,必須隨著時令氣候的變化來調整用藥。要知道奇方、偶方、復方等七種不同的處方形式,並了解在疾病初期、中期、末期三種不同階段的治療原則。遇到寒症要用熱性藥物來治療,遇到熱症要用寒性藥物來治療;遇到阻塞不通要用疏通的方法,遇到閉塞不暢要用疏通的方法;過高的要抑制,過低的要提升;在體表發病的要用發散的方法,在體內發病的要用排除的方法。寒邪會使體內氣血凝結,熱邪會使氣血運行開通。風邪可以克服濕邪,濕邪可以滋潤乾燥,辛味可以疏散結聚,甘味可以緩和急迫,淡味可以通利竅道,苦味可以降泄逆氣,酸味可以收斂耗損,鹹味可以軟化堅硬。

藥物的升降浮沉屬性要順應病勢,寒熱溫涼的藥性則要與病性相反。疾病有輕重淺深之分,治療有難易之別。剛開始感受風寒,或剛因為飲食不當而生病,用一味藥就可以治好;如果是有長期積累的疾病或久患虛勞,就算用上萬種藥也難以治癒。像突然發作的疾病要儘快治療,來路不明的藥物不要輕易嘗試。如果疾病同時夾帶虛弱的症狀,適合採取半攻半補的方式來治療。醫生有很多不同的治療方法,有時用灸法,有時用針法,針刺有迅速去除病痛的功效,灸法有起死回生的效果;針法可以去除氣病所引起的疼痛,灸法可以消除血瘀所形成的腫塊。臟腑虛寒衰脫的,要用艾灸來溫補;經脈發生攣縮麻痺的,要用針刺來治療。

如果身體因為血瘀積聚而出現腫痛發熱,可以用砭石來治療;如果氣機壅塞而導致肢體痿軟無力,或出現寒熱症狀,可以用導引來疏通氣血。經絡不通,導致身體感覺麻木不仁的,可以用藥酒來疏通;血氣凝滯,導致筋脈疼痛的,可以進行熱敷或藥物外敷。遇到病勢來勢洶湧的,可以用按壓的方式來緩解;遇到乾霍亂的,可以用刮痧的方式來疏通。醫學分有十三個不同的專科,應該專精於其中一門,病情變化多端,必須仔細推敲詳察。以上我只是簡要地說了一些,希望後來的學習者能從中有所啟發。

2. 病機抄略

病本十形,風、寒、燥、濕,暑、火二分內傷、外傷,內積、外、積,六氣四因,病機以明。氣固形實,形虛中風,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厲風,或為偏枯,半身不遂。此率多痰,或屬血虛,在左死血,在右屬痰。痰壅盛者,口眼喎斜,不能言語,皆用吐法。

氣虛卒倒,降痰益氣。火熱而甚,燥熱潮熱,治經隨之。陰虛補陰,勿驟涼治。輕可降散,實則可瀉。重者難療,從治可施。中寒感寒,陰毒陰逆,四肢厥冷,腹痛唇青,退陰正陽,急可溫中。傷寒所致,痓病有二:發熱惡寒,頭項強痛,腰脊反張,口噤而赤,瘛瘲如癇,有汗柔暑,無汗名剛。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復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夏月身熱,汗出惡寒,身重脈微,渴乃中暍。春時病溫,溫疫、溫毒、溫瘧、風溫,脈證分異,五種疾因。中濕風濕,暑成濕溫。三種可別,濕熱可分。寒痰、腳氣、食積、勞煩,要知四證,乃似傷寒,傷寒之病,見中風脈;中風之病,得傷寒脈。大小青龍,治劑必識,調衛調營,斯須兩得。

瘧木傷寒,或痰,或食。老瘧瘧母,久則羸疲。三日一發,病經一歲;間日發者,受病半年;一日一發,新病所以。連二日發,住一日者,氣血俱病。或用截法,或隨經治。嗽多感寒,當分六氣,六本一標,病機所秘。風熱與寒。隨證治之。暑燥清金,濕則利水。有聲無痰咳少。

痰可降蠲,咳隨本治。喘有氣虛,或有痰壅,或因氣逆。或倚息使。痢本濕熱,或因食致,腹痛下血,後重不利,治可通散,勿使澀住,濕熱未消,成休息痢。泄瀉多濕,熱食氣虛,如本脾泄,脹而嘔吐,洞泄不禁;腸泄則疼,瘕泄不便,後重莖痛;胃泄色黃,食飲不化。《太素》分五:溏泄、騖泄、飧濡、滑泄。

滲閉闌門,泄實對證。癉乃濕熱;酓曲相似。消渴熱因,水腫氣致。自汗陽虧,盜汗陰虛,東垣有法,對證可施。頭風頭痛,有痰者多。血虛與熱,分經可治。頭旋眩暈,火積其痰,或本氣虛,治痰為先。腰痛濕熱,或本腎虛,或兼惡血。脅痛多氣,或肝火盛,或有死血,或痰流注。

勞瘵陰虛,癲狂陽熾。嘔吐略衄,氣虛脈洪,火載血上,錯經妄行。溺血便血,病同所因。夢遺精滑,濕熱之乘。便濁本熱,有痰有虛。白濁屬衛,赤濁屬榮。熱極成淋,氣滯不通。血虛驚悸,氣虛耳聾。噦因胃病,疝本肝經,痿唯濕熱,氣弱少榮。厥多痰氣,虛熱所乘。手麻氣虛,手木濕痰,或死血病。

霍亂吐瀉,感風濕暍。心痛脾疼,陰寒之說。氣熱煩勞,令人煎厥。氣逆太甚,使人薄厥。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清氣在下,則生飧泄。陰火之動,發為喉痹。陽水變病,飧泄方是。三陽病結,乃發寒熱,下身壅腫,及為痿厥。二陽之病,病發心脾,男子少精,女子不月。

白話文:

病機抄略

疾病的根本原因有十種:風、寒、燥、濕、暑、火,以及內傷、外傷、內積、外積。這六氣四因是疾病的機理所在。氣盛則形體充實,形體虛弱則容易中風,可能表現為寒熱、熱盛、寒盛、厲風、半身不遂等。這些情況大多與痰濕有關,或屬血虛,痰在左側則死血,在右側則屬痰。痰壅盛者,口眼歪斜,不能說話,可用吐法治療。

氣虛而突然昏倒,需降逆痰氣、益氣。火熱之症嚴重者,出現燥熱、潮熱,治療需根據經絡而定。陰虛者需補陰,不可驟然使用寒涼之法。病情輕者可採用辛涼疏散之法,實證則可瀉下。病情嚴重者難以治療,只能根據症狀施治。因受寒而致的中寒症,陰毒陰逆,四肢厥冷,腹痛,嘴唇青紫,需溫補陽氣,迅速溫中。傷寒所致的痙攣病有兩種:發熱惡寒,頭項強痛,腰脊反弓,口噤而紅,抽搐如癇症,有汗的稱為柔暑,無汗的稱為剛暑。春季傷於風,夏季必腹瀉;再次傷於暑,秋季必瘧疾;秋季傷於濕,冬季必咳嗽;冬季傷於寒,春季必溫病。

夏季身熱,汗出惡寒,身體沉重,脈象微弱,口渴,這是中暑。春季的溫病包括溫疫、溫毒、溫瘧、風溫,其脈證各有不同,五種疾病的原因各異。感受濕邪和風邪,暑熱則化為濕溫。這三種病症可以區分,濕熱也可以區分。寒痰、腳氣、食積、勞倦,這四種病症的症狀類似傷寒,但傷寒病有中風的脈象;中風病則有傷寒的脈象。大小青龍湯的加減使用,必須掌握,調和衛氣和營氣,才能同時奏效。

瘧疾和傷寒,可能與痰飲或飲食積滯有關。久患瘧疾,稱為瘧母,久病則形體消瘦疲憊。三日發作一次的,病程已有一年;間日發作的,受病半年;一日發作一次的,是新發的疾病;連續二日發作,間隔一日的,是氣血俱病。或用截瘧之法,或根據經絡循證施治。咳嗽大多是感受寒邪引起的,應根據六氣辨證,六氣為本,一標為標,這是疾病機理的奧秘。風熱和寒邪,要根據症狀治療。暑熱燥邪則清瀉肺金,濕邪則利水消腫。咳嗽有聲而無痰,或咳嗽較少。

痰飲可採用化痰的方法,咳嗽則應根據病因治療。喘息有氣虛者,或有痰飲壅塞者,或因氣逆所致,或因倚靠而喘息。痢疾的根本原因是濕熱,或因飲食不潔所致,症狀為腹痛、下血,裡急後重,治療應以通利為主,避免使用澀滯之藥,以免濕熱未消而轉為休息痢。瀉痢多因濕邪,熱邪、飲食不節、氣虛所致,脾胃虛弱則腹脹嘔吐,瀉痢不止;腸道濕熱則腹痛,腸道氣滯則大便不通,裡急後重,甚至肛門疼痛;胃氣虛弱則大便色黃,飲食不消化。《太素》將泄瀉分為五種:溏泄、鶩泄、飧泄、滑泄。

滲泄阻閉闌門,瀉痢實證則應對證治療。癉疾是濕熱所致;酓與瘧疾症狀相似。消渴是熱邪所致,水腫是氣虛所致。自汗是陽氣虧虛,盜汗是陰虛所致,東垣有其治療方法,可對證施治。頭痛有痰者居多,血虛和熱邪則需分經治療。頭暈目眩,是火熱積聚或痰飲所致,或因氣虛,治療應以化痰為先。腰痛是濕熱所致,或因腎虛,或兼有瘀血。脅痛多因肝氣鬱結,或肝火旺盛,或有瘀血,或痰飲流注脅肋。

勞傷損傷陰氣,癲狂是陽氣亢盛。嘔吐、少量鼻衄,氣虛但脈象洪大,是火熱之邪迫血上逆,經絡錯亂。小便出血、大便出血,病因相同。遺精是濕熱之邪所乘。小便混濁是熱邪所致,可能兼有痰飲或虛證。白濁屬衛分,赤濁屬營分。熱邪極盛則會出現尿淋,氣滯不通則也會出現尿淋。血虛則心悸,氣虛則耳聾。呃逆是胃病所致,疝氣是肝經病變,痿證是濕熱所致,氣虛則營氣不足。厥逆多因痰氣,虛熱之邪所乘。手麻是氣虛所致,手足麻木是濕痰或瘀血所致。

霍亂引起的嘔吐瀉痢,是感受風寒濕邪或暑熱所致。心痛脾痛,是陰寒之邪所致。氣熱煩勞,會導致厥逆。氣逆太甚,也會導致厥逆。濁氣在上則產生脹滿,清氣在下則產生泄瀉。陰火內動,則發為喉痹。陽水變證,則以治療泄瀉之法為主。三陽經病結,則發寒熱,下肢腫脹,甚至發展為痿厥。二陽經病,則發病於心脾,男子則精少,女子則月經不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