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

《古今醫鑑》~ 卷之一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4)

1. 病機賦

竊謂臣雖小道,乃寄死生,最要變通,不宜固執。明藥、脈、病、治之理;悉望、聞、問、切之情。藥推寒、熱、溫、涼、平和之氣,辛、甘、淡、苦、酸、咸之味,升、降、浮、沉之性,宣、通、瀉、補之能;脈究浮、沉、遲、數、滑、澀之形,表、里、寒,熱、實、虛之應,阿阿嫩柳之和,弦、鉤、毛、石之順。藥用君,臣、佐、使,脈分老、幼、瘦、肥。

藥乃天地之精,藥宜切病,脈者氣血之表,脈貴有神。病有外感、內傷,風、寒、暑、熱、燥、火之機,治用宣、通、瀉、補、滑、澀、濕、燥、重、輕之劑,外感異乎內傷,寒證不同熱證。外感宜瀉而內傷宜補,寒證可溫而熱證可清。補瀉得宜,須臾病愈;清溫失度,頃刻人亡。

外感風寒,宜分經而解散;內傷飲食,可調胃以消熔。胃陽主氣司納受,陽常有餘;脾陰主血司運化,陰常不足。胃乃六腑之本,脾為五臟之源。胃氣弱則百病生,脾陰足而萬邪息。調理脾胃,為醫中之王道,節戒飲食,乃卻病之良方。病多寒冷鬱氣,氣鬱發熱,或出七情動火,火動生痰,有因行臟動靜以傷暑邪,或是出入雨水而中濕氣,亦有飲食失調而生濕熱,倘或房勞過度以動相火。制伏相火,要滋養其真陰;祛除濕熱,須燥補其脾胃。

外濕宜表散,內濕宜淡滲。陽暑可清熱,陰暑可散寒。尋火尋痰,分多分少而治;究表究里,或汗或下而施。痰因火動,治火為先;火因氣生,理氣為本。治火,輕者可降,重者從其性而升消;理氣,微則宜調,甚則究其源而發散。實火可瀉,或瀉表而或瀉里;虛火宜補,或補陰而或補陽。

暴病之謂火,怪病之謂痰。寒熱濕燥風,五痰有異;溫清燥潤散,五治不同。有因火而生痰;有因痰而生火。或郁久而成病,或病久而成郁。金、木、水、火、土,五郁當分;泄、折、達、發、奪,五法宜審。鬱則生火生痰而成病,則耗氣耗血以致虛。病有微甚,治有逆從。

微則逆治,甚則從攻。病有本標,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法分攻補,虛而用補,實而用攻,少壯新邪,專攻是則;老衰久病,兼補為規。久病兼補虛而兼解鬱,陳症或盪滌而或銷熔。積在胃腸,可下而愈,塊居經絡,宜消而痊。女人氣滯於血,宜開血而行氣;男子陽多乎陰,可補陰以配陽。

蓯蓉、山藥,男子之佳珍;香附、縮砂,女人之至寶。氣病、血病,二者當分;陽虛、陰虛,兩般勿紊。陽虛氣病,晝重而夜輕;血病陰虛,晝輕而夜重。陽虛生寒,寒生濕,濕生熱;陰虛生火,火生燥,燥生風。陽盛陰虛則生火,火逼血而錯經妄行;陰盛陽虛則生寒,寒滯氣而周身浮腫。

陽虛畏外寒,陰虛生內熱。補陽補氣,用甘溫之品;滋陰滋血,以苦寒之流。調氣貴用辛涼,和血必須辛熱。陽氣為陰血之引導,陰血乃陽氣之依歸。陽虛補陽,而陰虛滋陰;氣病調氣,而血病和血。陰陽兩虛,惟補其陽,陽生而陰長;氣血俱病,只調其氣,氣行而血隨。藏冰發冰,以節陽氣之燔;滋水養水,以制心火之亢。

白話文:

病機賦

竊以為雖然我的醫術淺薄,但卻關係到生死攸關的大事,所以最重要的是要靈活變通,不應死板教條。要明白藥物、脈象、疾病、治療的道理;以及望、聞、問、切的具體情況。

藥物要考慮寒、熱、溫、涼、平和的性質,辛、甘、淡、苦、酸、咸的味道,升、降、浮、沉的特性,以及宣、通、瀉、補的作用;脈象要探究浮、沉、遲、數、滑、澀的形態,表、里、寒、熱、實、虛的反應,以及脈象的柔和、弦、鉤、毛、石等特徵。用藥要遵循君、臣、佐、使的原則,診脈要區分老、幼、瘦、肥等體質差異。

藥物是天地之精華,用藥必須針對病情,脈象是氣血的表現,診脈要注重脈象是否有力。疾病有外感和內傷之分,以及風、寒、暑、熱、燥、火等致病因素,治療則要運用宣、通、瀉、補、滑、澀、燥、濕、重、輕等不同方法,外感與內傷不同,寒證與熱證也不同。外感宜瀉,內傷宜補;寒證宜溫,熱證宜清。補瀉得當,疾病很快就能痊癒;若清溫失度,則可能迅速危及生命。

外感風寒,應按經絡疏散;內傷飲食,則需調理脾胃以消化吸收。胃陽主司氣機的吸收,陽氣通常比較旺盛;脾陰主司血液的運行和代謝,陰氣通常相對不足。胃是六腑之根本,脾是五臟之源。胃氣虛弱則百病叢生,脾陰充足則萬邪不侵。調理脾胃是醫術的核心,節制飲食是預防疾病的良方。許多疾病是由於寒冷和氣鬱所致,氣鬱則發熱,或因七情導致肝火過盛,肝火旺盛則生痰;也可能因臟腑功能紊亂而感受暑邪,或因出入雨水而感受濕邪,或因飲食不節而導致濕熱,或因房事過度而傷及腎精。要制伏相火,必須滋養腎陰;要祛除濕熱,必須健脾燥濕。

外濕宜表散,內濕宜淡滲。陽暑宜清熱,陰暑宜散寒。治療痰火,要根據痰火的多少來決定治療方案;治療表裡證,要根據病情決定是用汗法還是下法。痰因火動而生,治療要先治火;火因氣鬱而生,治療要先理氣。治療火證,輕者可降火,重者則要順其性而升消;理氣,輕者可調和,重者則要追究其根源而疏散。實火可瀉,可以瀉表或瀉里;虛火宜補,可以補陰或補陽。

暴病多是火邪,怪病多是痰邪。風、寒、暑、濕、燥五種邪氣,以及五種痰邪,其性質各不相同;溫、清、燥、潤、散五種治療方法,也各有不同。有些疾病是火邪導致痰邪產生;有些疾病是痰邪導致火邪產生。有的疾病是氣鬱日久而成,有的疾病是久病導致氣鬱。金、木、水、火、土五種邪氣所致的鬱證,應區別對待;泄、折、達、發、奪五種治療方法,也需仔細斟酌。氣鬱則生火生痰而致病,從而耗傷氣血而導致虛弱。

疾病有輕重之分,治療也有逆治和從治之分。輕證宜逆治,重證宜從治。疾病有本有標,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治療方法有攻補之分,虛證用補法,實證用攻法。年輕人新發的疾病,宜專攻邪氣;老年人久病,則需兼顧補虛。久病則應兼顧補虛和解鬱,陳久之症則需盪滌或消熔。積滯在胃腸,可用下法治療;腫塊阻塞經絡,則需消散治療。婦女氣滯血瘀,宜活血化瘀行氣;男子陽盛陰虛,宜補陰以制陽。

蓯蓉、山藥是男子滋補的佳品;香附、縮砂是女子調理的良藥。氣病和血病要區別對待;陽虛和陰虛也要區別對待。陽虛氣病,白天症狀重,晚上症狀輕;血虛陰虛,白天症狀輕,晚上症狀重。陽虛生寒,寒生濕,濕生熱;陰虛生火,火生燥,燥生風。陽盛陰虛則生火,火邪迫血而導致經血紊亂;陰盛陽虛則生寒,寒邪阻滯氣機而導致全身浮腫。

陽虛畏寒,陰虛內熱。補陽益氣,要用甘溫的藥物;滋陰養血,要用苦寒的藥物。調氣宜用辛涼藥物,和血宜用辛熱藥物。陽氣是陰血的樞紐,陰血是陽氣的依託。陽虛則補陽,陰虛則滋陰;氣病則調氣,血病則和血。陰陽兩虛,則先補陽,陽氣恢復後,陰氣自然會生長;氣血兩虛,則先調氣,氣機通暢後,血行自然會順暢。要控制陽氣過盛,需採取滋陰降火的方法;要抑制心火亢盛,需採取滋陰降火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