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

《古今醫鑑》~ 卷之六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10)

1. 積聚

脈來細而附骨者,積也。在寸口,積在胸中;在關上,積在臍旁;在尺部,積在氣衝。脈在左,積在左;脈在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脈來小沉而實者,脾胃中有積聚,不下食,食則吐。

夫積者,陰氣也,其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其肝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病瘧連歲不愈;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

令人煩心;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肺之積,名息奔,在右脅下,大如覆杯,久不愈,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癰;腎之積,名曰奔豚,在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愈,令人喘逆,骨痿少氣。皆因陰陽不和,臟腑虛弱,風邪搏之,憂喜乘之,傷五臟,逆四時,乃留結而為積聚也。

癥者,徵也。腹中堅硬,按之應手曰癥。瘕者,猶假也。腹中雖硬,而忽聚忽散,無有常處曰瘕。症因傷食,瘕是血生,痞原傷氣,癖則傷精。痃癖者,本因邪氣積聚而生也。痃者,在腹內近臍左右,各有一條筋脈急痛如臂、如指、如弦之狀;癖者,僻側在兩肋之間,有時而痛曰癖。

夫痃之與癖,皆陰陽不和,經絡痞隔,飲食停滯,不得宣流,邪冷之氣搏結不散,得冷則發作疼痛,故曰痃癖也。

丹溪曰:塊乃有形之物,氣不能成形,痰與食積,死血也。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在左為死血。大法咸以軟之,堅以削之,行氣開痰為主,不可專用下藥,徒損其氣,病亦不去。當消導使之熔化,其死血塊去,須大補。痞塊在皮裡膜外,須用補藥,香附開之,兼二陳湯加補氣藥,先須斷厚味。

大七氣湯,治五積六聚,狀如癥瘕,隨氣上下,發作有時,心腹疼痛,上氣窒塞,小腹脹滿,大小便不利。

三稜,莪朮,青皮,陳皮,桔梗,藿香,益智仁,香附,肉桂,甘草

上銼,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心脾痛,加烏藥、枳殼。脾滯,合和四聖散。一方加大黃、檳榔,治大人、小兒諸般痞積,面色痿黃,四肢無力,皆緣內有蟲積,或好食生米,或好食生壁土,或好食茶、炭、咸辣等物,只此一服除根。用水煎一服,露一宿,空心溫服,不得些少飲食,不然則藥力減而蟲積不行矣。

服後少頃,肚腹心疼,當下如魚凍,或長蟲,或血鱉,至日午蟲積下盡,方用溫粥止之。

消積保中丸(雲林制)〔批〕(按此方治積聚之總司也),順氣化痞,理脾消滯,散痞結,除積塊,進飲食,清鬱熱。

白話文:

積聚

脈象細小貼近骨骼,是積聚的徵兆。在寸口脈診到的積聚位於胸中;在關脈診到的積聚位於臍旁;在尺脈診到的積聚位於氣衝穴附近。脈象在左側,積聚則在左側;脈象在右側,積聚則在右側;脈象左右兩側皆出現,則積聚位於身體中央。脈象來勢緩慢、沉而有力,則表示脾胃中有積聚,患者食慾不振,進食後會嘔吐。

疾病方面,積聚是陰氣凝聚的表現,其發病部位固定,疼痛也局限於特定部位,病程發展有其規律性;而聚則是陽氣凝聚的表現,其發病沒有固定的根源,疼痛部位也不固定,病程發展變化不定。氣體的積聚稱為積,氣體的凝聚稱為聚。因此,積聚是五臟所引起的,聚是六腑所引起的。肝臟積聚稱為肥氣,位於左脅下,形狀如覆蓋的杯子,有頭有尾,久治不癒會導致咳嗽、嘔逆,以及多年瘧疾纏身;心臟積聚稱為伏梁,位於臍上,大小如手臂般粗細,向上延伸至心窩處,久治不癒會讓人煩躁不安;脾臟積聚稱為痞氣,位於胃脘部,大小如盤子般大小,久治不癒會導致四肢無力、黃疸,以及營養不良;肺臟積聚稱為息奔,位於右脅下,形狀如覆蓋的杯子,久治不癒會導致寒熱、喘咳,以及肺癰;腎臟積聚稱為奔豚,位於小腹部,向上延伸至心窩處,形狀像小豬,時而上升、時而下降,沒有規律,久治不癒會導致喘逆、骨質疏鬆、氣虛。這些積聚都是由於陰陽失調、臟腑虛弱、風邪侵襲、情志不暢所致,損傷五臟,違逆四時,最終形成積聚。

癥是腹部堅硬如石,按壓時有明顯的觸感;瘕則是腹部雖然堅硬,但腫塊位置不定,時聚時散。癥是因飲食積滯所致,瘕是因血瘀所致,痞是因氣機阻滯所致,癖是因精氣受損所致。痃癖是邪氣積聚所致的疾病。痃位於腹部靠近肚臍左右兩側,有條狀的筋脈牽拉疼痛,如手臂、手指或琴弦般;癖位於兩肋之間,間歇性疼痛。

痃癖都是因陰陽失調、經絡阻塞、飲食停滯、氣血運行不暢,以及寒邪侵襲所致,遇寒則發作疼痛。

治療方面,丹溪先生說:積聚是有形之物,氣體無法形成形體,痰飲、食積以及瘀血都是積聚的成因。位於身體中央的積聚是痰飲,位於右側的是食積,位於左側的是瘀血。治療積聚的大原則是軟堅散結,行氣化痰,不可單純使用瀉下藥物,以免傷氣耗血。應當使用消導藥物使其溶化,待瘀血塊消除後,再進行大補。如果痞塊位於皮裡膜外,則需使用補益藥物,配合香附等理氣藥物,並服用二陳湯加補氣藥物,同時應忌食肥甘厚味。

藥方:

大七氣湯:治療五種積聚和六種凝聚,症狀如同癥瘕,氣機逆亂,發作時間不定,心腹疼痛,胸悶氣短,小腹脹滿,大小便不利。藥物組成:三稜、莪朮、青皮、陳皮、桔梗、藿香、益智仁、香附、肉桂、甘草,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服。心脾疼痛者,加烏藥、枳殼;脾胃濕滯者,再加和四聖散。另一方加大黃、檳榔,治療大人小孩各種痞積,症狀為面色萎黃、四肢無力,都是因為體內蟲積,或喜好食用生米、生土、茶葉、炭、以及辛辣鹹等食物所致,只需服用一劑即可根治。服用方法:水煎一劑,放置一夜,隔天空腹溫服,服藥後不可進食,否則藥效會減弱,蟲積無法排出。服藥後不久,腹部會有疼痛感,會排出像魚凍一樣的東西,或者蟲子、血塊等,直到中午蟲積排盡,再用溫粥調養。

消積保中丸(雲林制):此方是治療積聚的總綱,具有順氣化痞、理脾消滯、散結消積、增進食慾、清熱解鬱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