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鑑》~ 卷之一 (17)
卷之一 (17)
1. 病機抄略
大凡小兒,過暖生熱,熱極生風,風痰積熱,隨病為治。生有胎惡,月里生驚,生赤生嘔,生黃不便。臍風撮口,變蒸發熱,風癇癲癇,急慢驚風,瘛瘲驚愕,驚悸虛冒,暴急吐晛,腹脹齁嗽,中惡天吊,鵝口重舌,木舌弄舌,客忤夜啼,膿耳鼻疳,眉煉丹瘤,陰腫便濁,舌爛口臭,斷蝕牙疳,蟲痛吐蛔,疳瘦解顱,便青頰赤,食吐飲水,吐瀉青白,昏睡露睛,呵欠面黃,呷牙咬齒,瀉痢脫肛,癰瘍癮疹,瘡痘發斑,驚疳諸積。大率為病,肝與脾經,脈治憑允。
錢氏方論,男女病情,飲食起居,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先富後貧,病曰失精;先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身體日減,氣虛無精,良工勿失,脈病證治,知微可已,舉腹痛經,陰證治例,海藏所云,玄機之秘。
白話文:
小孩子生病,大多是因為穿太暖導致體內生熱,熱到極點就會生風。風、痰、熱積聚在一起,要根據不同的病症來治療。有些小孩天生體質不好,在月子裡就容易受到驚嚇,或是出生後出現皮膚紅疹、嘔吐、黃疸、排便不順等狀況。還有的會發生臍風、撮口(嘴巴抽搐)、變蒸(生長發育過程中的發熱)、風癇、癲癇、急慢驚風(抽搐)、瘛瘲(抽搐)、驚愕、驚悸、虛脫、突然嘔吐、腹脹、喘嗽、中惡(突然昏迷)、天吊(抽搐)、鵝口瘡、重舌(舌頭腫大)、木舌(舌頭僵硬)、弄舌(舌頭伸出口外)、客忤(受到驚嚇)、夜啼、耳朵流膿、鼻疳、眉毛上長紅疹、陰部腫脹、小便混濁、舌頭潰爛、口臭、牙疳(牙齦潰爛)、牙齒斷蝕、蟲痛(肚子裡有寄生蟲引起的疼痛)、吐蛔蟲、疳瘦(因營養不良導致的消瘦)、囟門遲閉、臉頰赤紅、吃東西就吐、喝水也吐、吐瀉青白色的東西、昏睡時眼睛半睜、打哈欠、臉色發黃、磨牙、腹瀉脫肛、癰瘡、瘍腫、癮疹、瘡痘、發斑、驚疳(因驚嚇導致的疳積)等各種積病。
這些病症大多與肝經和脾經有關,治療時要以脈象為依據。
錢氏的方劑理論提到,無論男女,生病的情況都與飲食、生活習慣、情緒波動有關。如果先是快樂後變痛苦,都會損傷精氣。先富裕後貧困,這種病稱為「失精」;先尊貴後變低賤,即使沒有外來的邪氣,也會從體內生病,稱為「脫營」,身體會一天天消瘦,氣虛精少。好的醫生不要錯失治療時機,要根據脈象、病情來診斷治療,知道細微的變化就能及時治癒。就像腹痛等疾病,以及陰證的治療原則,都含有醫學奧秘,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