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

《古今醫鑑》~ 卷之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7)

1. 咳嗽

咳嗽所因,浮風、寒緊、數熱、細濕、房勞澀難。右關濡者,飲食傷脾;左關弦短,疲極肝衰。浮短肺傷,法當咳嗽。五臟之嗽,各視其部,沉緊虛寒,沉數實熱,洪滑多痰,弦澀少血。形盛脈細,不足以息;沉小伏匿,皆是死脈。惟有浮大而嗽者生。

傷風咳者,脈浮,憎寒壯熱,自汗惡風,口乾煩躁,鼻流清涕,欲語未竟而咳也。

傷寒咳者,脈緊,憎寒發熱,無汗惡寒,煩躁不渴,遇寒而咳。

傷暑咳者,脈數,煩熱引飲,口燥,或吐涎沫,聲嘶咯血。

傷濕咳者,脈細,骨節煩疼,四肢重著,或自汗,小便澀。

白話文:

咳嗽的原因,可能是外感風寒,寒氣緊束,熱氣上浮,濕氣凝滯,房事過度,或因勞累而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右手關脈濡弱,說明飲食傷脾;左手關脈弦緊而短,則表明過度勞累導致肝氣衰敗。脈象浮而短,說明肺氣受損,容易引起咳嗽。五臟咳嗽,要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辨证:沉紧虚寒,沉数实热,洪滑多痰,弦涩少血,都是不同的症状表现。如果体质强健而脉象细弱,说明气血不足,难以抑制咳嗽;如果脉象沉细、伏匿难寻,则预示着病情危重。只有脉象浮大而伴有咳嗽的,才预示着有生机。

伤风咳嗽,脉象浮,畏寒发热,自汗怕风,口干烦躁,鼻涕清稀,欲言又止而咳嗽。

伤寒咳嗽,脉象紧,畏寒发热,无汗恶寒,烦躁不渴,遇寒加重咳嗽。

伤暑咳嗽,脉象数,烦热口渴,口干,或吐口水,声音嘶哑,咯血。

伤湿咳嗽,脉象细,骨节疼痛,四肢沉重,或自汗,小便不利。

咳者,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治以防風、桔梗、升麻,杏仁、五味子、生薑、甘草、桑白皮、蘇子、枳殼。

嗽者,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治以半夏、白朮、五味子、枳殼、防風、甘草、枳實、山楂、蒼朮、橘皮。

白話文:

咳嗽與嗽的古代中醫描述:

咳嗽:

咳嗽是指沒有痰卻有聲音的症狀,是因為肺氣受傷而無法正常宣發肅降所致。治療方法是以防風、桔梗、升麻、杏仁、五味子、生薑、甘草、桑白皮、蘇子、枳殼等藥材。

嗽:

嗽是指沒有聲音卻有痰的症狀,是因為脾臟濕氣過盛而化為痰液所致。治療方法是以半夏、白朮、五味子、枳殼、防風、甘草、枳實、山楂、蒼朮、橘皮等藥材。

咳嗽者,有痰有聲,因傷肺氣而動脾濕也。治以半夏、白朮、五味子、桔梗、枳殼、桑白皮、麥門冬、甘草之類。

風寒嗽者,鼻塞聲重,惡風惡寒,或自汗,或無汗者是也。治當以發散行痰,用二陳湯加麻黃、桔梗、杏仁。

風寒鬱熱於肺夜嗽者,治以三拗湯加知母。脈大而浮,有熱,加黃芩、生薑。

痰嗽者,嗽動便有痰聲,痰出嗽止者是也。主豁痰,用二陳湯,或以半夏、栝蔞仁各五兩,桔梗、貝母各一兩,枳殼一兩半,知母一兩,薑汁蒸餅為丸服。

白話文:

咳嗽病症,因為傷害了肺部的氣息,導致脾臟濕氣的動搖而產生。治療的方法可以使用半夏、白朮、五味子、桔梗、枳殼、桑白皮、麥門冬、甘草等藥材。

風寒引發的咳嗽,症狀包括鼻子堵塞、聲音沈重,怕風怕冷,或者自行出汗,或者不出汗。治療應當以疏散風寒和行駛痰液為主,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麻黃、桔梗、杏仁。

風寒導致肺部內積熱,夜晚咳嗽的狀況,治療可以用三拗湯加上知母。如果脈搏大且浮現熱象,可以再加入黃芩、生薑。

痰多咳嗽的病症,咳嗽時就會聽到有痰的聲音,咳出痰後咳嗽就停止。主要目的是要清豁痰液,可以使用二陳湯,或者使用半夏、栝蔞仁各五兩,桔梗、貝母各一兩,枳殼一兩半,知母一兩,以薑汁蒸製成餅狀服用。

火鬱者,有聲痰少,面赤者是也。主降火清金化痰。

乾咳嗽者,系火鬱之甚,難治。乃痰鬱火,邪在肺中,用桔梗開之,再用補陰降火之藥。不已則成勞,須行倒倉法。此症多是不得志者有之。有痰因火逆上者,必先治其火。然亦看痰火孰急,若痰急,則先治痰而後治火,在乎醫者之隨機變可也。

勞嗽者,痰多盜汗是也。或作寒熱,宜補陰清金,四物湯加竹瀝薑汁。陰虛火動而嗽者,四物、二陳,順而下之。加黃柏,知母尤妙。陰虛喘嗽,或吐血者,四物湯加黃柏、知母、五味子、麥門冬、桑白皮、地骨皮、牡丹皮、山梔子。咳嗽聲嘶者,乃血虛受熱也。用青黛、蛤粉,蜜調服。一方用芩連四物湯。好色之人元氣虛,咳嗽不已者瓊玉膏。

白話文:

火鬱者

,是指有聲音但痰很少,臉色發紅的人。治療方法主要是降火清金化痰。

乾咳嗽者

,表示火鬱得很嚴重,很難治癒。這是因為痰鬱結在肺部,火氣上炎,可以用桔梗來開通痰氣,再用補陰降火藥物治療。如果長期不治,就會變成勞嗽,需要行倒倉法治療。這種病症多見於不得志的人。有些人痰多是因為火氣逆上,一定要先治火,再治痰。但也要根據病情,如果痰多急迫,就要先治痰後治火,這就需要醫生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治療方案。

勞嗽者

,是指痰多且盜汗的人。他們也可能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状,需要補陰清金,可用四物湯加入竹瀝和薑汁治療。如果咳嗽是因為陰虛火動引起的,可以用四物湯加上二陳湯,順氣降火。加入黃柏和知母效果更佳。陰虛喘嗽,甚至吐血者,可以用四物湯加上黃柏、知母、五味子、麥門冬、桑白皮、地骨皮、牡丹皮和山梔子治療。

咳嗽聲嘶者

,表示血虛受熱。可以用青黛、蛤粉,用蜂蜜調服。另外也可以用芩連四物湯治療。

好色之人元氣虛弱,咳嗽不止者

,可以用瓊玉膏治療。

肺脹而嗽者,動則喘滿,氣急息重者是也。宜收斂肺氣,用訶子、杏仁,青黛、海粉、半夏、香附、栝蔞仁之類。肺脹郁遏不得眠者難治。

凡治咳嗽,最要分肺虛肺實。若肺虛久嗽,宜五味子、款冬花、紫菀、馬兜鈴之類斂而補之;若肺實有邪,宜黃芩、天花粉、桑白皮、杏仁之類散而瀉之。

凡治嗽,有用五味子者,以收肺氣,乃火熱必用之劑。若有外邪而驟用之,恐閉住邪氣,必先發散,然後可用。訶子味酸苦,有收斂降火之功。杏仁散肺中風寒,然形實有熱,因於寒者為宜。桑白皮瀉肺氣,然性不純良,用之者當戒。馬兜鈴去肺熱而補肺也。生薑辛能發散也。

白話文:

肺部脹大伴隨咳嗽的情況,會在活動時感到呼吸困難,並有喘息和氣急的現象。對於這種情況,我們應當調節肺部的氣息,可以使用訶子、杏仁、青黛、海粉、半夏、香附、栝蔞仁等藥物。如果肺部脹大到無法入睡,那麼治療起來就會比較困難。

在處理咳嗽問題時,必須區分肺部是虛弱還是飽滿。如果是長期的肺虛咳嗽,應使用五味子、款冬花、紫菀、馬兜鈴等藥物來收斂和滋補;如果是肺部飽滿且伴有異物,則應使用黃芩、天花粉、桑白皮、杏仁等藥物來疏散和清熱。

在處理咳嗽時,如果使用五味子,這是為了收縮肺部的氣息,通常在火熱的情況下需要使用這種藥物。但如果有外部的病菌突然使用,可能會導致病菌封閉,因此必須先發散後再使用。訶子味道酸苦,有收斂降火的效果。杏仁能夠疏散肺部的風寒,但其形狀如果已經有熱症,那麼使用它就更適合。桑白皮能夠清肺氣,但其性質不純正,使用時需要注意。馬兜鈴可以清肺熱並滋補肺部。生薑的辛味能夠幫助疏散。

罌粟殼不可驟用,乃後收功藥也。人參以其氣虛,或新咳挾虛者可用。若風寒邪盛,或久嗽肺有鬱火者,不可用也。栝蔞仁甘能補肺,潤能降氣,胸中有痰者自降。

凡咳嗽口燥咽乾有痰者,不可用南星、半夏,宜用栝蔞仁、貝母。若飲水者,又不宜栝蔞,恐泥膈不鬆快耳。

參蘇飲,治四時感冒,發熱頭疼,咳嗽聲重,涕唾稠黏,中脘痞滿,嘔吐痰水。寬中快膈,不致傷脾。此藥大解肌熱潮熱,將欲成勞瘵之證,神效。

紫蘇(一錢),前胡(一錢),桔梗(一錢),枳殼(一錢),乾葛(一錢),陳皮(一錢),半夏(一錢),白茯苓(一錢),甘草(七分),人參(七分,實熱者去之),木香(五分,氣盛去之)

白話文:

罌粟殼不能直接使用,要等到其他藥物發揮功效之後再用。人參適合氣虛的人,或新患咳嗽體虛者,但風寒邪氣盛,或久咳肺部有鬱火的人就不能用。栝蔞仁性甘能補肺,潤滑能降氣,胸中有痰的人吃了自然會咳出來。

凡是咳嗽、口乾咽燥、有痰的人,不能用南星、半夏,應該用栝蔞仁、貝母。如果喝水後痰液難以咳出,就不適合用栝蔞仁,因為它可能會堵塞氣管,讓人感到不舒服。

參蘇飲,可以治療四季感冒,發燒頭疼、咳嗽聲音沉重、鼻涕痰液稠黏、中脘痞滿、嘔吐痰水等症狀。它可以寬中快膈,不傷脾胃。此藥能有效緩解肌熱潮熱,對於將要發展為勞瘵的症狀效果顯著。

方藥:紫蘇(一錢)、前胡(一錢)、桔梗(一錢)、枳殼(一錢)、乾葛(一錢)、陳皮(一錢)、半夏(一錢)、白茯苓(一錢)、甘草(七分)、人參(七分,實熱者去掉)、木香(五分,氣盛者去掉)。

上銼作一劑,生薑三片,黑棗二枚,水煎食後溫服。若天寒感冒,惡寒無汗,咳嗽喘促;或傷風自汗,鼻塞聲重,咳嗽,並加麻黃二錢,去皮杏仁一錢,金沸草一錢,以汗散之。若初感冒,肺實有熱,加杏仁、桑白皮、黃芩各一錢,烏梅七個。胸滿痰多,加栝蔞仁一錢。氣促喘嗽,加知母、貝母各一錢。

肺寒咳嗽,加五味子、乾薑各七分。心下痞滿,或胸中煩熱,或停酒不散,或嘈雜噁心,加黃連、枳實各一錢,乾葛、陳皮倍用之。鼻衄,加烏梅五個,麥門冬、茅根各一錢。心盛發熱,加柴胡、黃芩各一錢。頭痛,加川芎一錢,細辛八分。咳嗽吐血,加升麻、牡丹皮各一錢,生地黃一錢五分。

白話文:

先用上銼做一劑藥,加入生薑三片,黑棗兩枚,水煎好後趁溫熱服用。如果天冷感冒,覺得冷卻不發汗,咳嗽喘不過氣,或者風寒感冒後自己流汗,鼻子塞住聲音沙啞,咳嗽,就再加入麻黃兩錢,去皮杏仁一錢,金沸草一錢,以發汗散寒。如果是剛開始感冒,肺部實熱,就加杏仁、桑白皮、黃芩各一錢,烏梅七個。胸部脹滿痰多,就加栝蔞仁一錢。氣喘咳嗽,就加知母、貝母各一錢。

肺部寒氣咳嗽,就加五味子、乾薑各七分。心口堵塞,或胸部煩熱,或喝酒後難以消散,或胃部不舒服想吐,就加黃連、枳實各一錢,乾葛、陳皮各加倍用。鼻出血,就加烏梅五個,麥門冬、茅根各一錢。心火旺盛導致發熱,就加柴胡、黃芩各一錢。頭痛,就加川芎一錢,細辛八分。咳嗽吐血,就加升麻、牡丹皮各一錢,生地黃一錢五分。

勞熱咳嗽,久不愈,加知母、貝母、麥門冬各一錢。吐血,加阿膠、牡丹皮、赤芍藥各一錢,生地黃一錢五分,烏梅七個。咳嗽痰中見血,以本方加四物湯,名茯苓補心湯。妊娠傷寒,去半夏,加香附。

清金降火湯,瀉肺胃中之火,火降則痰消嗽止。

陳皮(一錢五分),半夏(泡,一錢),茯苓(一錢),桔梗(一錢),枳殼(麩炒,一錢),貝母(去心,一錢),前胡(一錢),杏仁(去皮尖,一錢半),黃芩(炒,一錢),石膏(一錢),栝蔞仁(一錢),甘草(炙,三分)

白話文:

勞累引起熱咳,久治不愈,可以在方劑中加入知母、貝母、麥門冬各一錢。若有吐血,則需加入阿膠、牡丹皮、赤芍各一錢,生地黃一錢五分,烏梅七個。咳嗽痰中帶血,可在原方基礎上加四物湯,稱為茯苓補心湯。懷孕期間患傷寒,需去掉半夏,並加入香附。

清金降火湯用於清瀉肺胃之火,火降則痰消咳嗽止。方劑組成:陳皮一錢五分,半夏(泡製)一錢,茯苓一錢,桔梗一錢,枳殼(麩炒)一錢,貝母(去心)一錢,前胡一錢,杏仁(去皮尖)一錢半,黃芩(炒製)一錢,石膏一錢,栝蔞仁一錢,甘草(炙製)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食遠臨臥服。

二母寧嗽湯,〔批〕(按此方治四時一切痰嗽,無問新久,肺氣有餘者宜之),治因傷酒食,胃火上炎,沖逼肺金,以致咳嗽吐痰,經旬不愈,一服即瘥。

知母(去毛,錢半),貝母(去心,錢半),黃芩(一錢二分),山梔仁(一錢二分),石膏(二錢),桑白皮(一錢),茯苓(一錢),栝蔞仁(一錢),陳皮(一錢),枳實(七分),五味子(十粒),生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臨臥時,細細逐口服。

潤肺豁痰寧嗽湯(雲林制)〔批〕(按此方治痰嗽兼陰虛者宜之)

白話文:

將藥材知母、貝母、黃芩、山梔仁、石膏、桑白皮、茯苓、栝蔞仁、陳皮、枳實、五味子、生甘草等各取適量,加生薑三片,水煎後,睡前慢慢服用。

陳皮(五分),半夏(薑製,五分),白茯苓(四分),甘草(炙,三分),黃柏(酒炒,五分),黃芩(酒洗,三分),知母(酒炒,五分),貝母(去心,五分),天冬(去心,三分),麥冬(去心,三分),紫菀(酒洗,三分),款冬花(酒洗,三分),桔梗(三分),熟地黃(五分),當歸(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吸藥如神散(陳太醫傳)〔批〕(按此方治久年痰嗽專攻之劑),治風入肺中,久嗽不愈。

白話文:

用陳皮、半夏(用薑汁製)、白茯苓、甘草(炙)、黃柏(酒炒)、黃芩(酒洗)、知母(酒炒)、貝母(去心)、天冬(去心)、麥冬(去心)、紫菀(酒洗)、款冬花(酒洗)、桔梗、熟地黃、當歸各取適量,研磨成粉末,取一劑量,加生薑三片,用清水煎煮後溫服,可以治療因風寒入肺導致的久咳不愈。

雄黃,佛耳草,鵝管石,款冬花,甘草,寒水石,青礞石(煅過),白附子,枯礬,孩兒茶(各等分)

上為細末,紙燃燒煙,令病人吸之。

灸法,治久患咳嗽,百藥無效,可用此法。

將病者乳下,大約離一指頭,看其低陷之處,與乳直對不偏者,此名直骨穴。其婦人即按其乳頭所到之處,即是直骨穴也。艾灸三壯,其艾圓如小豆大。男左女右不可差,其咳即愈。如不愈,其病再不可治矣。

白話文:

這是一個治療久咳不癒的中醫藥方,包含了十種藥材,需要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並用紙燃燒,讓患者吸入煙氣。

此外,該方還結合了艾灸療法,通過在「直骨穴」處灸治三壯,可以緩解咳嗽症状。

「直骨穴」位於乳房下方,與乳頭垂直對應的低陷處,男性灸左側,女性灸右側。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經過灸治後,咳嗽仍然沒有好轉,則該病可能難以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