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

《古今醫鑑》~ 卷之九 (2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 (21)

1. 咽喉

兩寸脈浮洪而溢者,喉痹也。脈微而伏者,死。

夫喉以候氣,咽以咽物。咽則通水穀,接三脘以通胃。喉有九節,通五臟以系肺,並行兩異,氣谷攸分,諸臟熱則腫塞不通,腑寒則縮而硬,硬如有物,常欲癢痛多涎唾,皆使喉閉,風燥亦然。若夫卒然腫痛,水漿不入,語言不通,死在須臾,誠可驚駭。其會厭兩旁腫者,俗謂之雙乳蛾,易治;會厭一邊腫者,謂之單乳蛾,難治。

古方通謂之喉痹,皆相火之所沖逆耳。

治宜先大涌其痰,或以鈹針刺其腫處,此急則治其標之法也,內當從治,而以桔梗、甘草、玄參、升麻、防風、羌活、荊芥、人參、白朮,茯苓之類,少加乾薑、附子等藥為嚮導,徐徐頻服,不可頓服。切不可驟用寒涼之藥而正治之,非徒無益,而且促其死矣。

單乳蛾,雙乳蛾,喉閉,雙喉閉,子舌脹,木舌脹,纏喉風,走馬喉

蓋因濕氣上行,轉於喉之兩旁,近外腫作,以其形似乳蛾,一為單,二為雙。其乳蛾差小者,名喉閉,熱結於舌下,復生一小舌子,名子舌脹。熱結於舌中,舌為之腫,名木舌脹,木者,強而不柔和也。熱結於咽喉,腫繞於外,且麻且癢,腫而大者,名纏喉風。喉閉暴發暴死者,名走馬喉風。

喉閉之症,其人胸膈素有痰涎,或因飲酒過度,或因忿怒失常,或因房事不節而發作也,何則?飲酒過度,是胃火動也;忿怒失常,是肝火動也;房事不節,是腎火動也。火動痰上而為痰熱,燔灼壅塞於喉嗌之間,所以內外腫痛,而水漿不入也。治療之法,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標則用丸散以吐痰散熱,治本用湯藥以降火補虛。

甘桔湯

甘草,防風,荊芥,薄荷,黃芩(各一錢),桔梗(三錢),加玄參(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食後頻頻噙咽。

咳逆,加陳皮。咳嗽,加知母、貝母。咳發渴,加五味子。唾膿血,加紫菀。肺痿,加阿膠。面目腫,加茯苓。嘔,加半夏、生薑。少氣,加人參、麥門冬。膚痛,加黃耆。目赤,加梔子、黃連,咽痛,加鼠黏子、竹茹。聲啞,加半夏、桂枝,疫毒頭痛腫,加鼠黏子、大黃、芒硝。

胸膈不利,加枳殼。心胸痞,加枳實。不得臥,加梔子。發斑,加防風、荊芥,酒毒,加乾薑、陳皮之類。

清咽利膈散,〔批〕(按此方治咽痛清火之劑)

連翹,黃芩,梔子,薄荷,防風,荊芥,桔梗,玄參,黃連,大黃,金銀花,牛蒡子,朴硝,甘草

上銼一劑,水煎服。

綿球散(王伯泉傳)

草烏(一個,重一錢,余藥各一錢,生),胡椒,蓽茇,紅豆,細辛,牙皂

上為末,用烏梅去核,拈作餅,包藥末在內,仍以藥末摻之,以綿裹縛筋頭上,先用鵝翎管,削針刺破,將綿球蘸淡醋繳喉中患處,去痰為度。如牙關不開,先用開關散搐鼻,嗅涕即開。

白話文:

咽喉

脈象方面,兩寸脈浮腫且有力,是喉嚨阻塞的症狀;脈象微弱且深沉,則預示死亡。

疾病方面,喉嚨負責呼吸,咽喉負責吞咽食物。咽喉連通水谷精微,與胃部相連;喉嚨有九個關節,與五臟相通,並與肺部相連,氣與食物在此分流。各臟腑熱盛則喉嚨腫脹阻塞不通,臟腑寒冷則喉嚨收縮變硬,感覺喉嚨有異物,常伴隨瘙癢、疼痛及唾液增多,這些都會導致喉嚨阻塞,風燥也會引起類似症狀。如果突然腫痛,無法吞嚥水液,說話困難,則可能很快死亡,情況十分危急。會厭兩側腫脹,俗稱雙乳蛾,較易治療;會厭一側腫脹,則稱單乳蛾,較難治療。

古代醫書中將此類疾病統稱為喉痹,都是由於相火(心火)逆沖所致。

治療方面,應首先大力排出痰液,或用鈹針刺破腫脹處,這是緊急情況下治療症狀的方法。內治則需使用桔梗、甘草、玄參、升麻、防風、羌活、荊芥、人參、白朮、茯苓等藥物,少量添加乾薑、附子等藥物引導藥力,應慢慢頻服,不可一次服用過多。切忌驟用寒涼藥物治療,不僅無益,反而會加速死亡。

單乳蛾、雙乳蛾、喉閉、雙喉閉、子舌脹、木舌脹、纏喉風、走馬喉風等症狀,都是由於濕氣上行,聚集在喉嚨兩側,向外腫脹,因形似乳房而得名,一側腫脹為單乳蛾,兩側腫脹為雙乳蛾。較小的乳蛾稱為喉閉;舌下熱結,長出小舌頭,稱為子舌脹;舌頭中間熱結腫脹,稱為木舌脹,「木」指腫脹堅硬而不柔軟;咽喉熱結腫脹,並伴有麻癢,腫脹較大者,稱為纏喉風;喉嚨阻塞突然發作並迅速致死者,稱為走馬喉風。

喉嚨阻塞的症狀,患者通常胸膈部位本來就有痰涎,或因飲酒過度、過度憤怒、房事不節而誘發。因為飲酒過度是胃火旺盛;過度憤怒是肝火旺盛;房事不節是腎火旺盛。火旺盛則痰液上涌,形成痰熱,灼熱壅塞在喉嚨和食道之間,因此出現內外腫痛,無法吞嚥水液的症狀。治療方法,緊急時治療症狀,緩慢時治療病根。治療症狀則使用丸散藥物來吐痰散熱;治療病根則使用湯藥來瀉火補虛。

藥方:

甘桔湯:甘草、防風、荊芥、薄荷、黃芩(各一錢)、桔梗(三錢)、玄參(一錢)。上藥一劑,水煎服,飯後頻頻含漱。

根據不同症狀加减藥物:咳逆加陳皮;咳嗽加知母、貝母;咳嗽且口渴加五味子;唾液帶膿血加紫菀;肺痿加阿膠;面部腫脹加茯苓;嘔吐加半夏、生薑;氣短加人參、麥門冬;皮膚疼痛加黃耆;眼睛紅腫加梔子、黃連;咽喉疼痛加鼠黏子、竹茹;聲音嘶啞加半夏、桂枝;疫毒引起的头痛肿胀加鼠黏子、大黃、芒硝;胸膈不適加枳殼;心胸痞滿加枳實;無法平臥加梔子;發斑加防風、荊芥;酒毒加乾薑、陳皮等。

清咽利膈散:(此方治療咽喉疼痛清熱)連翹、黃芩、梔子、薄荷、防風、荊芥、桔梗、玄參、黃連、大黃、金銀花、牛蒡子、朴硝、甘草。上藥一劑,水煎服。

綿球散:(王伯泉傳)草烏(一個,重一錢,其他藥物各一錢,均為生品)、胡椒、蓽茇、紅豆、細辛、牙皂。上藥研末,用烏梅去核,捏成餅狀,將藥末包在裡面,再用藥末拌勻,用棉花包裹縛在患處,先用鵝毛管削尖的針刺破患處,再用棉球蘸淡醋塗抹患處,以去除痰液為度。如果牙關緊閉,先用開關散搐鼻,流出鼻涕後牙關即可張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