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鑑》~ 卷之二 (2)
卷之二 (2)
1. 五運主病
諸風掉眩,皆屬肝木。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諸濕腫滿。皆屬脾土。諸氣𦍺郁病痿,皆屬肺金。諸寒收引,皆屬腎水。
白話文:
所有的頭暈、搖晃不穩等症狀都與肝臟有關;所有疼痛、瘙癢和潰瘍等症狀都與心臟有關;所有溼疹、浮腫等症狀都與脾胃有關;所有呼吸困難、胸悶等症狀都與肺部有關;所有畏寒、縮小等症狀都與腎臟有關。
2. 風
諸暴強直,支痛緛戾,里緊筋縮,皆屬於風。厥陰風木,乃肝膽之氣也。
白話文:
所有的突然僵硬、肌肉疼痛、扭曲扭傷和痙攣收縮等症狀,都可能與風邪有關。而厥陰風木則是肝臟和膽囊所屬的氣質。
3. 熱
諸病喘嘔,吐酸,暴注下迫,轉筋,小便渾濁,腹脹大,鼓之如鼓,癰疽瘍疹,瘤氣結核,吐下霍亂,瞀郁腫脹,鼻鼽衄,血溢,血泄,淋閉,身熱,惡寒,戰慄,驚惑,悲笑譫妄,衄蔑血汙,皆屬於熱,少陰君火之熱,乃真心小腸之氣也。
白話文:
各種疾病,像是喘息嘔吐、吐酸水、腹瀉急迫、抽筋、小便混濁、肚子脹大、敲打肚子像敲鼓一樣、癰疽、潰瘍、疹子、腫瘤、結核、嘔吐腹瀉、昏迷腫脹、鼻塞流鼻血、出血、血便、小便不通、發燒、怕冷、發抖、驚慌失措、哭笑無常、胡言亂語、鼻孔流血、血液污染等等,都屬於熱證,是少陰君火過熱所致,而少陰君火正是心臟和小腸的氣。
4. 濕
諸痙強直,積飲痞膈中滿,霍亂吐下,體重胕腫,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屬於濕,太陰濕土,乃脾胃之氣也。
白話文:
以上的古文中醫描述了幾種病症和其可能的原因。以下是簡化後的意思:
- 痙攣、肌肉僵硬:可能是因為胃部有積食或脹氣,導致胸腹不適。
- 霍亂症狀(嘔吐和拉肚子):這是由於消化系統受到感染而引起的疾病。
- 身體沈重、浮腫:身體裡可能存在過多的水分,造成皮膚鬆弛、四肢浮腫等現象。
- 肌肉像泥一樣軟弱無力,且無法恢復原形: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於長期缺乏運動或者營養不良所造成的。
這些病癥都與溼邪有關,溝通是太陰溼土,也就是脾臟和胃的功能失調所致。
5. 火
諸熱瞀瘈,暴喑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胕腫痠疼,氣逆上衝,禁慄如喪神守,嚏嘔,瘡瘍,喉啞,耳鳴及聾,嘔湧溢,食不下,目昩不明,暴注瞤瘈,暴病暴死,皆屬於火,少陽相火之熱,乃心胞絡、三焦之氣也。
白話文:
以上古文中所描述的一系列病症,包括眼睛模糊不清、突然失語或昏迷不醒、喉嚨痛啞、耳朵鳴響和聽力下降等症狀,以及身體腫脹疼痛、氣喘急促等現象。這些症狀都與熱邪有關,並且可能是由於心臟包絡(即現代醫學中的神經系統)和三焦系統受到刺激而引起的。因此,在治療時應考慮使用清熱解毒的方法來緩解病情。
6. 燥
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陽明燥金,乃肺與大腸之氣也。
7. 寒
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徹清冷,癥瘕㿗疝,堅痞腹滿緊痛,下利清白,食已不飢,吐利腥穢,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屬於寒,太陽寒水,乃腎與膀胱之氣也。
白話文:
以上的古文中醫文字,用簡潔明瞭的當代語言表達就是:如果身體出現了各種病症,如排泄物清澈冰冷、腹部硬塊疼痛、小便混濁等症狀,可能是因為寒冷引起的。這些症狀可能包括但不限於腹脹、拉肚子、沒有食慾、嘔吐有異味、活動不方便等等。這類型的疾病通常和人體的腎臟及膀胱有關,而太陽屬性為「寒」,所以這種疾病的根源是來自於寒冷的能量。
8. 中風
脈
風邪中人,六脈多沉伏,亦有脈隨氣奔,指下洪盛者。挾寒則脈帶浮遲,挾暑則脈虛,挾濕則脈浮澀。《脈經》曰:脈微而數,中風使然。寸口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氣實相搏,入於腑則愈。此為卒厥不知人,冰片身冷為入臟,死。身溫和,汗自出,為入腑,而復自愈。
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者,宜吐。或浮而滑,或沉而滑,或微而虛者,皆虛與痰也。大法宜浮遲,不宜強大數。若脾脈緩而無力者,最為難治。蓋風喜歸肝;肝木克脾土,則大便洞泄,故不治也。
證
夫風中於人也,曰卒中,曰暴僕,曰暴喑,曰矇昧,曰喎僻,曰癱瘓,曰不省人事,曰語言謇澀,曰痰涎壅盛,或死,或不死,皆以為中風之候也。《內經》曰:風者,百病之長也。至為變化,乃為他病,無常方。又曰:風者,善行而數變。又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厲風,或為偏枯。
白話文:
脈
風邪侵襲人體時,脈象往往沈伏,也有脈象隨著氣息而奔動,指下感覺洪盛的情況。如果風邪兼有寒邪,脈象會顯得浮起且遲緩;如果兼有暑邪,脈象會變得虛弱;如果兼有濕邪,脈象會顯得浮起且細澀。《脈經》提到,脈象微弱且快速,是中風的症狀。如果寸口處脈象沈厚且滑,沈表示實邪,滑表示氣息過盛,氣與實邪交戰,進入腑臟後病情會有所改善。若是突然昏迷,身體冰冷表示已深入臟腑,預示死亡。如果身體溫暖且自行出汗,表示病情進入腑臟,但會自行恢復。
脈
陽脈浮現且滑動,陰脈柔軟且疲弱,應採取吐療的方法。或者脈象浮現且滑動,或者脈象深沈且滑動,或者脈象微弱且虛弱,這些都代表虛弱和痰症。一般來說,脈象應呈現浮現且遲緩的狀態,不宜強迫脈象變為強大且快速。如果脾脈緩慢卻無力,治療起來非常困難。因為風邪喜歡歸屬於肝臟,肝木剋制脾土,導致大便頻繁,因此這種情況難以治療。
證
風邪侵襲人體時,可能表現為急劇中風、突然倒地、突然失聲、視力模糊、面部歪斜、四肢癱瘓、失去意識、語言不清、痰液壅塞等症狀,可能會死亡,也可能不會死亡,這些都是中風的徵兆。《內經》指出,風邪是各種疾病的首因,其表現形式多變,沒有固定模式。又說,風邪會在人體內迅速移動並變化不定。還提到,風邪侵害人體時,可能導致發熱和寒熱交替,或者內部熱盛,或者內部寒冷,或者產生厲風,或者引起單側肌肉萎縮。
《千金》云:岐伯所謂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謂半身不遂也;二曰風痱,謂身無疼痛,四肢不收也;三曰風懿,謂奄忽不知人也;四曰風痹,謂諸痹類風狀也。《金匱要略》曰: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克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痰沫。是以古之明醫,皆以外中風邪立方處治。及近代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三子者出,始與古人異矣。
河間曰:中風癱瘓者,非謂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亦非外中於風,良由將息失宜,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怫鬱;心神昏冒不用,而卒倒無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五志有所過極,而卒中者。夫五志過極,皆為熱甚故也。俗云: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
白話文:
《千金》中提到,岐伯所說的中風大致有四種情況:一種叫做「偏枯」,指的是身體的一半無法活動;第二種叫做「風痱」,指的是全身沒有疼痛,四肢無法控制;第三種叫做「風懿」,指的是突然失去意識;第四種叫做「風痹」,指的是所有類似風的病徵。《金匱要略》提到,如果脈象浮緊,浮代表血氣不足,脈絡空虛,邪氣無法排出,有可能是從左到右,或者相反,邪氣減弱,正氣變得緊張,正氣引導邪氣,導致身體偏斜不能正常運作。
邪氣進入脈絡,會讓人對觸碰沒有反應;邪氣進入經絡,會讓人感到疼痛難耐;邪氣進入腑臟,人會失去意識;邪氣進入心臟,人會語言困難、吐出痰液。因此,古代的名醫都會根據風邪的影響來制定治療方案。到了近現代,劉河間、李東垣和朱丹溪這三位醫學家出現,他們的理論與古人有所不同。
劉河間認為,中風和癱瘓並非單純是因為肝木的風力過盛突然發作,也不是因為外來的風邪,而是因為休息方式不當,心火過旺,腎水虛弱,無法調節,導致陰虛陽實,熱氣鬱積,心神昏迷,突然倒下失去意識,大多因為喜、怒、思、悲、恐五種情緒過度,導致突然發病。他指出,五種情緒過度,都是因為熱氣過盛引起的。民間常說:風,指的是末梢失去根柢。
東垣云:中風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氣衰之際,或因憂、喜、忿、怒傷其氣者,多有此證。壯歲之時無有也,若肥者,則間而有之,亦是形盛氣衰,故如此耳。丹溪曰:有氣虛,有血虛,有痰盛。又曰:西北氣寒,為風所中,誠有之矣;東南氣溫,而地多濕,有風者,非風也,皆是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三子之論,河間主乎火,東垣主乎氣,丹溪主乎濕,反以風為虛象。
若以三子為是,古人為非,則三子未出之前,固有從古人而治愈者;若以古人為是,三子為非,則三子已出之後,亦有從三子而治愈者,大抵古人與三子之論,皆不可偏廢。蓋古人之論,言其證也;三子之論,言其因也,因則為本,證則為標,其所謂外中風邪者,未必不由元精虛弱,榮衛失調,而後感之也,其所謂因火,因氣,因濕者,亦未必絕無外邪侵侮而作也。
白話文:
東垣認為,中風並非外來風邪的結果,而是自身氣血失調的表現。一般來說,當人們年過四十,氣血開始衰弱,或是因為憂慮、喜悅、忿怒等情緒影響了氣血運行,就容易出現這種症狀。壯年時期的人通常不會有這種現象,但如果是肥胖的人,則可能會間歇性出現,這是因為外表看似強壯,其實內在的氣血已經衰弱了。
丹溪指出,中風可能由氣虛、血虛或痰盛引起。他還提到,西北地區氣候寒冷,易受風邪侵襲,這是有道理的;而東南地區氣候溫暖,土地多濕氣,即使有風,實際上也是由於濕氣生痰,痰生熱,熱生風的結果。這三位學者的觀點,河間強調的是火的影響,東垣強調氣的問題,丹溪則更注重濕的影響,他們都將風象看作是虛弱的表徵。
如果認為這三位學者正確,古人錯了,那麼在他們提出理論之前,已經有人根據古人的方法治療成功;反之,如果認為古人正確,這三位學者錯了,那麼在他們提出新理論之後,還是有人依照他們的方法獲得痊癒。總體而言,古人的理論和這三位學者的觀點都不應該被片面否定。古人的理論主要描述了症狀,而這三位學者的觀點則探討了病因,原因纔是根本,症狀只是表象,他們所謂的外來風邪,並不一定不涉及內因,如元氣虛弱、營養運輸失調等,外邪入侵也不一定完全排除。
治
治風之法,全在活變,若重於外感者,先驅外邪,而後補中氣,重於內傷者,先補中氣,而後驅外邪。或以散風藥為君,而以補損藥為臣使;或以滋補藥為君,而以散邪藥為臣使,量重輕而處之也。《內經》曰: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有本而標之者,有標而本之者。
又曰: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若夫初病暴僕,昏悶不省人事,或痰涎壅盛,舌強不語,兩寸口脈浮大而實者,急宜瓜蒂,藜蘆等藥吐之,以遏其勢;或人迎脈緊盛,或六脈俱浮弦者,急用小續命湯表之。蓋風氣太盛,心火暴甚,而痰涎壅遏於經絡之中,於斯時也。
白話文:
治風之法,全在活變
治療風症的方法,關鍵在於靈活變通。如果外感因素較為嚴重,應先驅逐外邪,再補益中氣。若內傷因素較為嚴重,則應先補益中氣,再驅逐外邪。
可以選擇散風藥作為主藥,以補損藥為輔藥;也可以選擇滋補藥作為主藥,以散邪藥為輔藥,根據病情輕重來決定用藥。
《內經》中說:「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有本而標之者,有標而本之者。」也就是說,有些病症需要從根源治療,有些病症需要從症狀治療;有些病症需要先治本再治標,有些病症需要先治標再治本。
《內經》中還說:「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對於病發初期,症狀急劇的患者,應先針對症狀進行治療;對於病程緩慢的患者,則應從根本治療。
例如,患者初病時,突然昏迷不省人事,或者痰涎壅塞,舌頭僵硬不能說話,兩寸口脈浮大而實者,應立即用瓜蒂、藜蘆等藥物催吐,以遏止病情發展。或者,患者人迎脈緊盛,或六脈皆浮弦者,應立即服用小續命湯以解表。這是因為風氣太盛,心火熾盛,痰涎阻塞經絡,此時需立即採取措施。
豈尋常藥餌而能通達於上下哉?或本方加附子,以其稟雄壯之資,而有斬關奪將之勢,能引人參輩並行於十二經,以追復其失散之元陽,又能引麻黃、杏仁輩發表開腠理,以祛散其在表之風寒;引芎、歸、芍藥輩入血分,行血養血,以滋養其虧損之真陰。或加石膏、知母以降胃火;或加黃芩以清肺金,看所挾見證,與夫時月寒溫,加減施治。
病勢稍退,精神稍復,輒當改用丹溪之法,而以補氣補血消痰之劑,以調其本氣而安,此急則治其標,與夫標而本之治也。凡人手足漸覺不隨,或臂膊及髀股、指節麻痹不仁,或口眼喎斜、語言謇澀,或胃膈迷悶,吐痰相續,或六脈浮滑而虛軟無力,雖未至於倒僕,其為中風暈厥之候,可指日而定矣。
白話文:
豈是尋常藥物所能達到上下調和的呢?有些方子會加入附子,因為它具有強大的力量,可以像攻破關卡、奪取勝利一樣,引導著參類等藥物沿著十二經脈運行,找回流失的元陽,同時也能引導麻黃、杏仁等藥物發汗開闢皮膚腠理,去除表層的風寒;再引導芎、歸、芍藥等藥物進入血液,調和血液,滋養損傷的真陰。
如果需要降胃火,可能會加入石膏、知母;若要清肺金,則會加入黃芩,根據病人的症狀以及當前的季節、溫度,來調整藥方的使用。
當病情稍有好轉,精神也逐漸恢復,就該轉用丹溪的方法,使用補氣、補血、消痰的藥物,來調理本質的氣息,使身體安穩。這就是急時治標,標本兼治的道理。一般人若開始感到四肢不靈活,或者手臂、大腿、手指出現麻木無知覺的情況,或者出現口眼歪斜、說話困難,或者胃部感覺混亂,不斷嘔吐痰液,或者脈象浮滑虛弱無力,即使還沒有倒地,但這些都是中風、暈厥的徵兆,可以預測不久就會發生。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實際醫療建議。若有健康問題,請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幫助。
早當從丹溪之法調治,其左手脈不足,及左半身不遂者,以四物湯補血之劑為主治;右手脈不足及右半身不遂者,以四君子湯補氣之劑為主治;痰盛者,二陳、導痰等湯兼用;氣血兩虛而挾痰者,八物湯加南星、半夏、枳實、竹瀝、薑汁之類。若夫真元漸復,痰飲漸消,或覺有風邪未退者,仍以羌活愈風湯、防風通聖散之類出入加減,調治而安,此緩則治其本,與夫本而標之之治也。抑考先哲有云:其證有中臟、中腑之分,證各不同。
白話文:
早年就應該依照丹溪的醫法來治療,如果左手脈搏虛弱,且左半身不遂,就以補血的四物湯為主治;如果右手脈搏虛弱,且右半身不遂,就以補氣的四君子湯為主治;痰多者,則配合二陳湯、導痰湯等;氣血兩虛且伴隨痰症者,則以八物湯加上南星、半夏、枳實、竹瀝、薑汁等藥物。等到真元逐漸恢復,痰飲漸漸消退,或感覺到風寒尚未完全消除時,就應該用羌活愈風湯、防風通聖散等藥方加減使用,調整治療,直到病情穩定。這種緩慢治療,是治本之法,與先治本再治標的原則一致。此外,先賢也曾說過,這種疾病有中臟和中腑之分,不同的症狀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
中腑者多著四肢,故面加五色,脈浮而惡風寒,四肢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側,皆曰中腑也,其治多易。中臟者,多滯九竅,唇緩失音,鼻塞耳聾,目瞀,大小便閉結,皆曰中臟,其治多難。大法中腑者,小續命以發其表;中臟者,三化等湯以通其里;臟腑兼見者,又不可拘泥,或一氣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又曰:治須少汗,亦須少下。
多汗則虛其衛,多下則損其榮,斯又不可不謹。或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但手足不隨,語言謇澀者,此邪中於經,又當從乎中治,而不可以標本論也。是以養血通氣,大秦艽湯、羌活愈風之類治之。外有痿痹氣厥,脾虛傷食,及乎土太過,令人四肢不舉之候,皆似中風,又當體察明白,各從其類以治之。
白話文:
"中腑"指的是病在四肢,所以面部會出現各種異常顏色,脈搏浮現且容易畏風怕冷,四肢會感到緊繃、麻木,或者病在身體的前部或側部,都稱為"中腑",治療起來比較容易。"中臟"指的是病在內臟,導致口鼻耳眼功能受阻,嘴脣鬆弛、聲音不清、鼻塞耳聾、視力模糊,大小便不通暢,都稱為"中臟",治療起來比較困難。
總體來說,"中腑"的情況,使用小續命湯來發汗退熱;"中臟"的情況,使用三化等湯來通暢腸胃;如果內腑同時受病,治療就不能太死板,可能會使用微汗或短期通便的方法。
治療原則是需要輕微出汗,也要適度排便。過多出汗會耗損皮膚的防護能力,過度排便會傷害血液供應,這都需要特別注意。
如果外部沒有符合六經病狀的症狀,內部沒有排便困難,只是手腳不能靈活活動、語言含糊,這可能是經絡受病,需要按照中醫理論進行治療,不能只看表面。這種情況下,通常會使用養血通氣的方法,如大秦艽湯、羌活愈風等藥物進行治療。此外,還有一些像是肌肉萎縮、神經麻痺、脾虛消化不良、或是脾胃功能過強導致四肢無力的情況,都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對症治療。
不治證
凡中風,但見髮直、搖頭、吐沫,上竄、面赤如妝、汗綴如珠,或頭面青黑、痰聲如拽鋸者,皆不治。若目閉,手散、鼻鼾、口張、遺尿不知,此五者為五臟絕,死候。但見其一,猶當施治。若心腎絕,尤難治也。若動止筋痛,是無血養筋,故痛,白筋枯。不治。
一切初中風、中氣,昏倒不知人事、牙關緊急、涎潮壅塞、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精神恍惚,倉卒之際,急以手大指掐刻人中,即醒。或急令人將病者兩手兩足,從上而下,頻頻趕出四肢,痰氣即散,免致攻心,即醒。或急以三稜針刺手中指甲角、十井穴,將去惡血,就以氣針刺合谷二穴、人中一穴,皆是良法。如或未效,用通關散通鼻,即提起頭頂法,候有嚏可治,無嚏不可治。
白話文:
不治證
凡是中風,只要見到以下症狀,就難以治癒:
- 頭髮直立、搖頭不止、吐口水、上半身抽搐、臉色紅潤如塗脂抹粉、汗珠不斷冒出,或是頭面部青黑、痰聲像拉鋸子,這些都是不治之症。
- 若病人 眼睛閉合、手腳鬆散、鼻鼾聲不斷、嘴巴張開、大小便失禁,這五種症狀代表五臟機能衰竭,已到死亡的邊緣。即使只有一種症狀出現,也應及時治療。
- 心腎功能衰竭 的情況,更難以治療。
- 如果病人 肢體活動受限、筋骨疼痛,這是由於血液無法滋養筋脈,導致筋脈枯萎,無法治癒。
對於所有初期中風或中氣不足導致的昏迷,出現以下症狀時,要馬上採取急救措施:
- 昏迷不醒、牙關緊閉、唾液阻塞、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精神恍惚,遇到這種情況,要迅速用食指掐按人中穴,使病人清醒。
- 也可以讓病人將雙手雙腳從上往下,快速反覆地伸展,讓痰氣散開,避免痰氣攻心導致昏迷,使病人清醒。
- 也可以用三稜針刺破手指甲角附近的十井穴,排出惡血;再用氣針刺合谷穴和人中穴,都是有效的方法。
- 如果以上方法无效,可以服用通關散通鼻,並用手指向上提拉病人的頭頂,觀察是否打噴嚏,如果打噴嚏則可以繼續治疗,如果沒有打噴嚏則不可治。
如口噤不開,破棺散擦之,口即開,即多灌香油,或少加麝香一二分,或用薑汁亦可,或太白散、化風丹、攝生飲之類,當隨證選而用之。如風痰頑結,諸藥不效者,奪命散一服即愈。
一痰涎壅盛者,口眼喎斜者,不能言語者,皆當用吐法,宜獨聖散吐之。或口噤,用藜蘆末少加麝香,灌入鼻內吐之。一吐不已,再吐之,亦有氣血虛而不可用吐法者。
白話文:
第一段
如果嘴巴緊閉打不開,可以用破棺散擦拭,嘴巴就會打開。之後可以多灌一些香油,或者少加一兩分麝香,也可以用薑汁,或是太白散、化風丹、攝生飲等藥方,要根據病症選擇使用。如果風痰頑固,各種藥物都不見效,可以服用奪命散,一服即可痊癒。
第二段
如果痰涎阻塞,口眼歪斜,不能說話,就應該使用吐法。可以用獨聖散來催吐。如果嘴巴緊閉,可以用藜蘆末加少許麝香,灌入鼻腔內催吐。如果一次吐不出來,可以再吐一次。但是也要注意,如果氣血虛弱,就不能使用吐法。
肥人多有中風,以其形盛於外,而氣歉於內也。肺為氣出入之道。人胖者氣必急,氣急則肺邪盛。肺金剋木,膽為肝之腑,故痰涎壅盛,所以治之,必先理氣為急,中後氣未盡順,痰未盡除,調理之劑,惟當以藿香正氣散加南星、木香、防風、當歸,此藥非特治中風之證,而中惡、中氣尤宜。
一氣虛卒倒,參耆補之。挾痰,則濃煎人參湯,加竹瀝、薑汁。血虛四物湯補之。挾痰者,四物湯以薑汁炒過,更加竹瀝、薑汁。
白話文:
肥胖的人容易中風,因為他們外表強壯,但內氣不足。肺臟是氣體進出的通道,胖人氣息急促,氣急則肺部邪氣旺盛。肺金剋肝木,膽囊是肝臟的腑臟,所以痰液積聚。治療中風,必須先調氣,氣血尚未完全順暢,痰液尚未完全清除時,可以用藿香正氣散加南星、木香、防風、當歸。這藥不僅治療中風,也適合治療中惡、中氣不足。
如果因氣虛突然昏倒,可以用人參、黃耆補氣。如果伴隨痰液,就用濃煎人參湯,加竹瀝、薑汁。如果血虛,就用四物湯補血。如果伴隨痰液,就用薑汁炒過四物湯,再加竹瀝、薑汁。
一左癱右癱者、因氣血虛而痰火流注也。血虛則痰火流注於左,而為左癱,宜四物湯加白芥子、竹瀝、薑汁;兼有死血,加桃仁、紅花。氣虛則痰火流注於右,而為右癱,宜四君子湯合二陳湯,加白芥子、竹瀝、薑汁,能食者去竹瀝,加荊瀝尤妙。肥人多濕,少加附子行經。癱瘓初起,急治則可,久則痰火鬱結而難治也。
一中風飲食坐臥如常,但失音不語,俗呼為啞風,小續命去附子,加石菖蒲一錢,或訶子清音湯亦可。然不語豈止一端?有舌強不語,有神昏不語,有口噤不語,有舌縱語澀,有舌麻語澀,其間治痰、治風、安神、養氣血,各從活法,又難拘續命、訶子而已。
白話文:
對於左側或右側癱瘓的情況,通常是因為氣血不足導致痰火在身體某一部位積聚。氣血虛弱時,痰火會流注至左側,引起左側癱瘓,這種情況下適合使用四物湯(滋補血分的藥方)加上白芥子、竹瀉、薑汁。如果還存在死血的情況,可以再加入桃仁、紅花。若是氣虛,痰火則會流注至右側,引發右側癱瘓,這種情況下應使用四君子湯(補益脾胃的藥方)與二陳湯(化痰的藥方)結合,加上白芥子、竹瀉、薑汁。如果患者胃口良好,可以去除竹瀉,加入荊瀉效果更佳。肥胖的人通常體內濕氣較重,可以稍微加入附子來通經絡。癱瘓剛開始時,若能迅速治療,效果會比較好,但如果拖延太久,痰火就會在體內鬱結,治療起來就變得困難了。
對於中風後出現說話困難的情況,俗稱為「啞風」,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小續命湯(治療風寒的藥方)去掉附子,加入一錢的石菖蒲,或者使用訶子清音湯(清熱解毒,幫助發音的藥方)也有效果。然而,說話困難並非只有一種原因,可能包括舌頭僵硬、神志不清、嘴巴緊閉、舌頭鬆弛說話困難或是舌頭麻木,說話困難的問題,需要根據具體的症狀進行對症治療,並不是單純地使用小續命湯或訶子清音湯就能解決所有問題。
一中氣亦似中風,但風中口中多痰涎,氣中則無。又風中身溫,氣中身冷。風中脈浮洪,氣中脈沉伏。此七情內傷,氣逆為病,治當順氣,用烏藥順氣散、八味順氣散主之,或藿香正氣散亦可。經云:無故而喑,脈不至,不治自已,謂氣暴逆也,氣復則已,審如是,雖不服藥,亦自可。
一中風、中氣,口眼喎斜,語言謇澀,或口噤牙關緊急,筋脈攣縮,骨節痠疼,行步艱辛,一應風氣疼痛,太乙紫金丹用酒磨服。(方見通治)
白話文:
一、若中氣有如中風的情況,但中風時口中常有痰液,而中氣時並無此現象。另外,中風時身體溫熱,中氣時身體寒冷。中風脈搏浮大洪大,中氣脈搏深沈。這些都是因內在情緒影響導致的疾病,主要症狀是氣逆,治療應順從氣流,使用烏藥順氣散、八味順氣散等藥物,或者藿香正氣散也可以。經典中有言:無端失聲,脈搏跳動不規律,不需特別治療,這是因為氣流突然逆轉所致,當氣流恢復正常,情況就會改善。如果符合這些情況,即使不服用藥物,也有可能自行康復。
二、中風或中氣時,會出現口眼歪斜,說話困難,或者口部緊閉、牙關緊緊閉合,肌肉收縮,骨骼疼痛,行動不便,所有與風氣相關的疼痛,都可以使用太乙紫金丹配合酒來服用(詳細的配方和用法見通治)。
一中風不語,癱瘓初起,宜導痰小胃丹,用薑湯送三五十丸,少時即能言語如故。(方見痰飲)
一中風頭痛如破,語言謇澀,小續命湯加羌活。
一中風口眼喎斜,頭疼發熱,惡風初作者,羌活沖和湯加獨活、藁本。(方見傷寒)
一中風一身俱麻,烏藥順氣散加人參、白朮、川芎、當歸、麥門冬。
白話文:
一、若中風後不能說話,初期癱瘓,應使用導痰小胃丹,以姜湯送服三五十粒,不久即可恢復正常語言(相關方劑詳見痰飲部分)。
二、若中風後頭痛嚴重,語言困難,可用小續命湯加羌活。
三、若中風後出現口眼歪斜、頭疼發熱,初次出現畏風症狀,可使用羌活沖和湯加獨活、藁本(相關方劑詳見傷寒部分)。
四、若中風後全身麻木,可用烏藥順氣散加人參、白朮、川芎、當歸、麥門冬。
一中風面目十指俱麻,乃氣虛也,補中益氣湯加木香、附子、羌活、防風、烏藥。(方見內傷)
一中風滿身刺痛,四物湯加荊芥、防風、蔓荊子、蟬蛻、麥門冬。(方見補益)
一中風半身不遂,羌活愈風湯加天麻、荊芥、殭蠶。
方
通關散(秘方)〔批〕(按此方治不省人事者,吹鼻通竅之劑)治中風不語,不省人事,水湯不入。
天南星,半夏,豬牙皂莢(各五分)
白話文:
中風後,臉部和十指麻木,這是氣虛所致,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木香、附子、羌活、防風、烏藥。
中風後全身刺痛,可以用四物湯加上荊芥、防風、蔓荊子、蟬蛻、麥門冬。
中風後半身不遂,可以用羌活愈風湯加上天麻、荊芥、殭蠶。
通關散是秘方,可用於治療中風不語、昏迷不醒、無法進食,用吹鼻的方式將藥物送入鼻腔,使其通竅。方劑包含天南星、半夏、豬牙皂莢,各五分。
上為末,每用少許吹鼻。有嚏可治,無嚏不可治。
破棺散,〔批〕(按此方治口噤者,擦牙開關之劑)治中風牙關緊急,難以下藥。
天南星(五分),片腦(少許)
上五月五日午時合,每用五分,於病人牙間頻頻擦之令熱,牙關自開。
奪命散,治卒暴中風,涎潮氣閉,牙關緊急,眼目上視,破損傷風,搐搦潮作,及小兒急驚風並治。
天南星,甜葶藶,香白芷,半夏(湯泡,去皮),巴豆(去殼,不去油,各等分,生用)
上為細末,每服五分,生薑汁二三匙調下。牙關緊急,湯劑灌不下者,此藥輒能治之。小兒以利痰或吐為愈。按此方風痰必頑結者,宜用之。
白話文: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末,每次服用五分,用二三匙生薑汁調服。對於牙關緊閉,無法服用湯藥者,此藥能有效治療。小兒服用後,若能化痰或嘔吐,則病情就會好轉。此方適合治療風痰頑固者。
註
- 此處的“分”是指中藥計量單位,大約相當於 0.3 克。
- 中藥的服用需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由专业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
獨聖散,〔批〕(按此方治痰壅盛者,吐痰之劑)治中風痰迷心竅,癲狂煩亂,人事昏沉,痰涎壅塞,及五癇心風等證。
甜瓜蒂
上為末,每服五分,重者一錢,熟水調下,即吐,如不吐,須再進一服,倘不止,以白湯止之,或蔥湯亦妙,或麝香少許,研,水飲之,即解。如吐風痰,加全蠍五分微炒。如有蟲者,加雄黃五分,豬脂油五分,甚者加芫花五分,其蟲立吐。如濕腫滿,如赤小豆末一錢。凡吐令人目睛上竄,吐時令閉雙目。
白話文:
獨聖散,主要用來治療痰太多、堵塞心竅導致的中風、癲狂、煩躁、神志不清、痰液阻塞,以及五癇心風等症狀。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分,嚴重者服用一錢,用溫水送服,可以幫助吐出痰液。如果沒有吐出來,可以再服用一次,如果仍然沒有效果,就用白開水或蔥湯止吐。也可以用少許麝香研磨成粉,用水服下,也可以止吐。如果吐出的是風痰,可以加五分微炒的全蠍。如果有蟲,可以加五分雄黃、五分豬脂油,嚴重者可以加五分芫花,蟲就會立刻吐出來。如果身體水腫,可以加一錢赤小豆末。服用此藥時,要閉上眼睛,以免眼睛向上翻。
太白散(秘方)
治中風痰氣厥絕,心腹微溫,喉間微響,此藥下痰如神。
陳石灰(千年古者)
石刮去土為細末,水飛過,每服三錢,水一碗,煎至七分溫服。
太玄湯(秘方),治中風失音,昏迷欲死。
染布活靛缸水一盞,溫而灌之,即能言語。
化風丹
治一切中風痰厥風癇,牙關緊急,不省人事,及小兒驚風、搐搦,角弓反張,發熱痰嗽喘促。
天南星(牛膽制過,二錢),天麻(煨),防風(去蘆),荊芥穗,羌活,獨活(去蘆),人參(去蘆),細辛,川芎(各一錢),木香(五分)
白話文:
太白散,專治中風痰氣厥絕,伴隨心腹微溫、喉間微響,此藥能神效地排出痰液。
取千年古陳石灰,刮去土,研磨成細末,用清水漂洗過濾,每次服用三錢,以一碗水煎煮至七分溫熱服用。
太玄湯,專治中風失音,昏迷欲死。
取染布活靛缸水一盞,溫熱後灌服,即可恢復言語能力。
化風丹,治一切中風痰厥風癇,牙關緊閉,昏迷不醒,以及小兒驚風、抽搐,角弓反張,發熱痰嗽喘促。
取天南星(以牛膽制過,二錢)、天麻(煨)、防風(去蘆)、荊芥穗、羌活、獨活(去蘆)、人參(去蘆)、細辛、川芎(各一錢)、木香(五分)等藥材。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硃砂為衣,薄荷泡湯研化服。因氣忿,用紫蘇湯化下。如牙關口噤,用少許擦牙即開。
攝生飲
治一切卒中,不論中風、中寒、中暑、中濕及痰厥、氣厥之類,不省人事者,初作即用此方,神效。
蒼朮(生,一錢),南木香,天南星(濕紙煨),半夏(湯泡,各一錢五分),遼細辛,石菖蒲,甘草(生,各一錢)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蜂蜜做成丸藥,大小如芡實,外層包裹硃砂,再用薄荷泡的湯液研磨服用。若因氣憤導致病症,可用紫蘇湯化解。如果牙關緊閉,可取少許藥粉塗抹牙齒,就能打開牙關。
攝生飲
此方可治療各種突發的疾病,包括中風、中寒、中暑、中濕,以及痰厥、氣厥等,患者昏迷不醒,初發病時立即使用此方,療效顯著。
藥材:蒼朮(生,一錢)、南木香、天南星(濕紙煨)、半夏(湯泡,各一錢五分)、遼細辛、石菖蒲、甘草(生,各一錢)
上㕮咀,生薑七片,水煎溫服,痰盛加全蠍(二枚,炙)
三生飲,〔批〕(按此方治一切風痰氣厥,不省人事初作者,通治之劑)
治中風昏不知人,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聲如拽鋸,痰涎上壅,無問外感風寒,內傷喜怒,或六脈沉伏,或指下浮盛,並宜服之。兼治痰厥、氣厥及氣虛眩暈。若直氣虛,而風邪所乘,加人參一兩。
天南星(一兩),川烏(去皮、尖),黑附子(去皮、尖,各五錢),木香(二錢五分),
上㕮咀,生薑十片,水煎溫服。如氣盛人,只用南星五錢,木香一錢,生薑十四片,水煎服。
白話文:
三生飲
藥方:
- 天南星 (一兩)
- 川烏 (去皮、尖,五錢)
- 黑附子 (去皮、尖,五錢)
- 木香 (二錢五分)
- 生薑 (十片)
用法: 上述藥材研磨成粉,用生薑十片水煎溫服。
其他用法:
- 如體力較佳者,可減量使用天南星 (五錢),木香 (一錢),生薑 (十四片)。
功效:
- 治療一切風痰氣厥,不省人事初發者,通用藥方。
- 治中風昏迷,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聲音嘶啞如鋸子摩擦,痰液阻塞,不論是外感風寒,或是內傷喜怒所致,都可使用。
- 也適用於六脈沉伏,或脈象浮盛的情況。
- 兼治痰厥、氣厥及氣虛眩暈。
- 若單純氣虛,而受風邪侵襲,可加入人參一兩。
註解:
- 上方括號內為批註,說明此方為治療風痰氣厥等症的通用藥方。
- "㕮咀" 指研磨成粉。
- "炙" 指用火烘烤。
- "全蠍" 指蠍子。
- "喎斜" 指歪斜。
- "拽鋸" 指像鋸子摩擦發出的聲音。
- "上壅" 指痰液阻塞。
- "六脈沉伏" 指脈象沉而無力。
- "指下浮盛" 指脈象浮而有力。
- "氣厥" 指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昏厥。
- "痰厥" 指因痰阻礙心肺導致的昏厥。
- "氣虛眩暈" 指因氣虛而導致的頭暈。
烏藥順氣散
治男子女人一切風邪攻注,遍身麻痹,骨節痠疼,手足癱瘓,語言謇澀,筋脈拘攣,步履艱辛,腿膝軟弱,婦人血氣不調,胸膈脹滿;心腹刺痛,吐瀉腸鳴。凡治風,先理氣,氣順則痰自消,風自散。
麻黃(去節),陳皮(去白),烏藥(各二錢),川芎,白芷,殭蠶(炒),枳殼(麩炒),桔梗(去蘆,各一錢),乾薑(炮,五分),甘草(炙,三分)
上㕮咀,生薑三片,黑棗二枚,水二鍾,煎八分,溫服。如憎寒壯熱,肢體倦怠,加蔥白。遍身瘙癢,加薄荷。手足拘攣,加木香、石斛。濕氣,加蒼朮、白朮、檳榔。
白話文:
烏藥順氣散
功效: 治療男女各種因風邪入侵引起的病症,如全身麻痺、骨節酸痛、手足癱瘓、言語不清、筋脈拘攣、行走困難、腿膝無力、婦女血氣不調、胸膈脹滿、心腹刺痛、嘔吐腹瀉、腸鳴等。
原理: 治風先要理氣,氣順則痰消風散。
藥材:
- 麻黃(去節):2錢
- 陳皮(去白):2錢
- 烏藥:2錢
- 川芎:1錢
- 白芷:1錢
- 僵蠶(炒):1錢
- 枳殼(麩炒):1錢
- 桔梗(去蘆):1錢
- 乾薑(炮):5分
- 甘草(炙):3分
用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加生薑三片、黑棗二枚,用兩碗水煎至八分,溫服。
加减:
- 若患者畏寒發熱,肢體倦怠,可加蔥白。
- 若患者全身瘙癢,可加薄荷。
- 若患者手足拘攣,可加木香、石斛。
- 若患者濕氣重,可加蒼朮、白朮、檳榔。
足浮腫,加牛膝、五加皮、獨活。遍身疼痛,加當歸、官桂、乳香,沒藥。自汗,加黃耆、麻黃根,去麻黃、乾薑。胸膈脹滿,加枳實、莪朮。頭眩,加細辛、細茶。腳不能舉動,加羌活、防風、麝香。心腹刺痛。加小茴香。手足不能動,頭不能起,加川續斷、威靈仙。陰囊浮腫,合五積散。
白話文:
-
若出現足部浮腫的症狀,可添加牛膝、五加皮、獨活等草藥來進行治療。
-
如果有全身各處疼痛的情況,可以加入當歸、官桂、乳香及沒藥來舒緩。
-
如果有自汗的現象,可添加黃耆、麻黃根,並去除麻黃和乾薑。
-
胸口或腹部感到脹滿時,可以加入枳實、莪朮等草藥來進行調理。
-
若出現頭暈的症狀,可添加細辛、細茶等草藥來改善。
-
如有腳部不能抬舉的情況,可加入羌活、防風、麝香等草藥進行治療。
-
若心腹處有刺痛感,可加入小茴香等草藥進行調理。
-
雖然原文中提到「手足不能動,頭不能起」,但根據上下文理解,這可能指的是全身癱瘓或行動不便的症狀。在此情況下,可加入川續斷、威靈仙等草藥進行治療。
-
若出現陰囊浮腫的情況,可使用五積散這個方子進行治療。
請注意:這些是傳統中醫的治療方法,若遇到健康問題,請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斷與治療建議。
四肢冷痹,加川烏、附子、交桂、秦艽。久患左癱右瘓,去麻黃,乾薑,加天麻、防風,羌活、半夏、南星、木香、當歸。麻痹作痛,加天雄、細辛、防風。婦人血風,加防風、荊芥、薄荷。臂痛、加羌活、防風、薄桂、蒼朮、紫蘇。氣滯腰痛,加桃仁,入酒同服。背心痛,合行氣香蘇散,加蒼朮、半夏、茯苓。
口眼喎斜,加姜炒黃連、羌活、防風、荊芥、竹瀝、薑汁。麻痹疼痛極者,合和三五七散。午後痛甚,合和神秘左經湯。經年不能舉動者,合和獨活寄生湯。
白話文:
對於四肢感到寒冷、麻痹或活動困難的情況,可以加入川烏、附子、交桂、秦艽等草藥進行治療。
長期遭受左側肢體無力、右側肢體僵硬的情況,應去除麻黃、乾薑,並加入天麻、防風、羌活、半夏、南星、木香、當歸等草藥。
如果出現麻木且伴有疼痛,則需添加天雄、細辛、防風等草藥。
對於婦女因血風引起的問題,應加入防風、荊芥、薄荷等草藥進行調理。
若臂部疼痛,可添加羌活、防風、薄桂、蒼朮、紫蘇等草藥進行治療。
氣滯導致的腰痛,可以加入桃仁,並與酒一同服用。
背心疼痛時,可以結合使用行氣香蘇散,加入蒼朮、半夏、茯苓等草藥。
對於口眼歪斜的情況,可以加入姜炒黃連、羌活、防風、荊芥、竹瀝、薑汁等草藥進行治療。
對於嚴重的麻木和疼痛,可以將以上所有草藥混合使用。
午後疼痛加重時,可以配合使用神祕左經湯。
對於長時間無法活動的患者,可以結合使用獨活寄生湯進行治療。
八味順氣散,〔批〕(按此方治中風中氣者,先宜此順氣之劑)凡中風,先服此藥順氣,然後治風。
人參(去蘆),片白朮(炒),白茯苓,白芷,青皮,陳皮(去白),烏藥(各二錢),甘草(一錢)
上㕮咀,分作二劑,每一劑用水二鍾,煎至八分,濾去渣,食遠服。或加南星、木香以醒痰氣。或痰盛,加半夏二錢、生薑三片。
小續命湯,〔批〕(按此方治風中腑者,發表之劑)
治卒暴中風,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邪,手足顫掉,語言謇澀,肢體麻痹,精神眩亂,頭目昏花,痰涎壅盛,筋脈拘攣,及腳氣緩弱,不能動履屈伸,治外有六經之形證,則此方加減以發其表。
白話文:
八味順氣散
批註: (按:此方用於治療中風導致氣機不暢者,宜先用此順氣之劑。)凡中風,應先服用此藥順氣,然後再針對風邪進行治療。
藥方:
- 人參(去蘆頭),切片白朮(炒過),白茯苓,白芷,青皮,陳皮(去白),烏藥(各二錢),甘草(一錢)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分成兩劑,每劑用兩碗水煎煮,煎至八分滿時,濾去藥渣,飯後服用。
加減: 若痰濁較重,可加入南星、木香以醒脾化痰。若痰液過盛,可再加入半夏二錢、生薑三片。
小續命湯
批註: (按:此方用於治療中風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者,為發散之劑。)
主治: 治療突然發作的中風,病人昏迷不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腳顫抖,說話含糊不清,肢體麻木,精神恍惚,頭昏眼花,痰涎壅盛,筋脈拘攣,以及腳氣虛弱,無法行走或屈伸,符合六經病症者,可根據病情加減藥物以疏散外邪。
防風(二錢),麻黃(去節),杏仁(泡,去皮、尖),白芍藥,肉桂,川芎,防己,黃芩,人參(去蘆),甘草(炙,各一錢四分),附子(泡,去皮、臍,七分)
上㕮咀,生薑五片、水二鍾,煎至一鍾,溫服。
凡中風,不審六經之加減用藥,雖治之,不能去其邪也。《內經》曰,開則淅然寒,閉則熱而悶。知暴中風邪,宜先以續命湯隨證加減治之。
太陽中風,無汗惡寒,麻黃續命主之。依本方麻黃、防風、杏仁各加一倍。太陽中風,有汗惡風,桂枝續命主之,依本方桂枝、芍藥,杏仁各加一倍。陽陰中風,有汗,身熱、不惡寒,白虎續命主之,依本方甘草加一倍,外加石膏、知母各一錢。陽明中風,有汗、身熱、不惡風,葛根續命主之,依本方桂枝,黃芩各加一倍,外加葛根一錢。太陰中風,無汗,身涼,附子續命主之,依本方附子加一倍。
白話文:
防風、麻黃、杏仁、白芍、肉桂、川芎、防己、黃芩、人參、甘草、附子,各取一錢四分,附子要泡水去皮、臍,取七分。以上藥材混合研磨成粉末,再加入生薑五片,水兩碗,煎煮至一碗,溫熱服用。
中風的治療,如果不清楚六經的虛實寒熱,即使用藥,也不能去除病邪。《內經》說,開則淅然寒,閉則熱而悶。明白是外感風邪,應先用續命湯加減治療。
太陽中風,無汗惡寒,用麻黃續命湯治療。依本方藥量,麻黃、防風、杏仁各加一倍。太陽中風,有汗惡風,用桂枝續命湯治療,依本方藥量,桂枝、芍藥、杏仁各加一倍。陽陰中風,有汗、身熱、不惡寒,用白虎續命湯治療,依本方藥量,甘草加一倍,外加石膏、知母各一錢。陽明中風,有汗、身熱、不惡風,用葛根續命湯治療,依本方藥量,桂枝、黃芩各加一倍,外加葛根一錢。太陰中風,無汗、身涼,用附子續命湯治療,依本方藥量,附子加一倍。
中風六證混淆,系之於少陽、厥陰,或肢節攣痛,或麻痹不仁,宜羌活連翹續命主之,小續命八錢,外加羌活二錢,連翹三錢。大法,春夏加石膏、知母、黃芩,秋冬加肉桂、附子、芍藥。有熱去黑附子,加白附子。筋脈拘攣;語遲,脈弦,加薏苡仁。若筋急,加人參,去黃芩、芍藥,以避中寒,服藥後稍輕,再加當歸。
煩躁,不大便,去附子、肉桂,倍芍藥加竹瀝。大便燥結,三五日不出,胸中不快,加枳實、大黃。語言謇澀,手足戰掉,加石菖蒲、竹瀝。發渴,加麥門冬、天花粉、乾葛。熱而渴,加秦艽。身痛,加羌活,搐者亦加之。煩躁多驚,加犀角、羚羊角。多怒,加羚羊角。恍惚錯語,加茯神、遠志,不能言,加竹瀝。
白話文:
中風六證混淆,宜以羌活、連翹、續命主治療
中風的六種症狀容易混淆,大多是因為少陽、厥陰經受損導致。症狀包括肢節攣痛或麻痹不仁。
治療原則:
以羌活、連翹、續命主為主要藥材,其中小續命八錢,羌活二錢,連翹三錢。
季節調整:
- 春夏季節:在上方藥方中加入石膏、知母、黃芩。
- 秋冬季節:在上方藥方中加入肉桂、附子、芍藥。
針對不同症狀的加减:
- 有熱去黑附子,加白附子: 如果有發熱症狀,去除黑附子,加入白附子。
- 筋脈拘攣;語遲,脈弦,加薏苡仁: 如果筋脈拘攣、說話遲緩,脈象弦緊,加入薏苡仁。
- 若筋急,加人參,去黃芩、芍藥,以避中寒,服藥後稍輕,再加當歸: 如果筋脈緊繃,加入人參,去除黃芩、芍藥,以避免寒邪入侵,服藥後症狀稍輕,再加入當歸。
- 煩躁,不大便,去附子、肉桂,倍芍藥加竹瀝: 如果煩躁不安,不排便,去除附子、肉桂,將芍藥的用量加倍,並加入竹瀝。
- 大便燥結,三五日不出,胸中不快,加枳實、大黃: 如果大便乾燥,三五天沒有排便,胸中悶悶不快,加入枳實、大黃。
- 語言謇澀,手足戰掉,加石菖蒲、竹瀝: 如果語言含糊不清,手腳顫抖,加入石菖蒲、竹瀝。
- 發渴,加麥門冬、天花粉、乾葛: 如果口渴,加入麥門冬、天花粉、乾葛。
- 熱而渴,加秦艽: 如果發熱且口渴,加入秦艽。
- 身痛,加羌活,搐者亦加之: 如果身體疼痛,加入羌活,抽搐者也加入羌活。
- 煩躁多驚,加犀角、羚羊角: 如果煩躁不安,容易驚嚇,加入犀角、羚羊角。
- 多怒,加羚羊角: 如果容易生氣,加入羚羊角。
- 恍惚錯語,加茯神、遠志,不能言,加竹瀝: 如果神志恍惚,說話語無倫次,加入茯神、遠志。如果不能說話,加入竹瀝。
失音不語,加石菖蒲。頭痛如破,加羌活。骨節痛,此有寒濕,倍附子、肉桂。嘔逆、腹脹,加人參、半夏。腳膝屈弱,加牛膝、石斛。腰疼,加桃仁去皮、尖,杜仲、薑汁炒。不眠加酸棗仁。痰多加天南星。肥人多濕,加烏頭、附子行經,用童便浸煮,以殺其毒,以助下行之力,入鹽尤妙。
臟寒下痢,去防己、黃芩,倍附子,加白朮。或歌笑哭泣,妄言譫語,加白朮,倍麻黃、人參、桂枝。自汗,去麻黃、杏仁,加白朮。
三化湯,〔批〕(按此方治風中臟者,通利之劑)
白話文:
失聲無法說話,加入石菖蒲。頭痛像是要裂開,加入羌活。骨頭關節疼痛,這是寒濕所致,加倍附子、肉桂。嘔吐反胃、腹脹,加入人參、半夏。腳膝無力,加入牛膝、石斛。腰痛,加入去皮尖的桃仁、杜仲,用薑汁炒過。失眠就加入酸棗仁。痰多就加天南星。肥胖的人容易濕氣重,加入烏頭、附子,用童尿浸泡煮過,去除毒性,有助於藥效下行,再加入鹽效果更佳。
腸胃寒涼導致腹瀉,去掉防己、黃芩,加倍附子,加入白朮。如果出現無緣無故的笑、哭、亂說話、神志不清,加入白朮,加倍麻黃、人參、桂枝。容易自汗,去掉麻黃、杏仁,加入白朮。
三化湯,此方用於治療風邪侵入臟腑者,屬於通利之劑。
治中風外有六經之形證,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治之,內有便溺之阻隔,復以此藥導之。
厚朴(薑汁炒),羌活,大黃,枳實(各等分)
上㕮咀,姜三片,水二鍾,煎一鍾,溫服,以利為度,不利再投。如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從愈風湯,以行中道,加減治之,久則清濁自分,榮衛自和,而大病悉去矣。
大秦艽湯
治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知血弱不能養於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宜養血而筋自榮。
白話文:
治療中風時,外在表現出六經的症狀,應首先使用加減續命湯根據症狀進行治療。若存在大小便不順暢的情況,需通過此藥物進行調理。
- 厚朴(用薑汁炒)
- 羌活
- 大黃
- 枳實(各等分)
以上材料研磨後,加入三片薑,用兩杯水煎煮成一杯,溫熱服用,以達到通暢為止。若效果不佳,可再次投藥。當體內的邪氣已經清除,外來的邪氣也已消失,應轉向使用愈風湯,進行中間道路的治療,並根據情況加以調整。長期下來,清與濁會自然分開,營養與衛護系統也會恢復平穩,大病自然消失。
大秦艽湯
對於中風外無六經的症狀,內無大小便阻塞的情況,知道血液不足無法滋養筋骨,因此手腳不能活動,舌頭僵硬不能說話,應當養血,筋骨自然得到滋養。
秦艽,甘草,當歸,川芎,白芍藥,石膏,獨活,白茯苓(各一錢),羌活,防風,黃芩,白芷,白朮,熟地,生地黃(各五分),細辛(三分),心下痞滿加枳實(一錢)
上㕮咀,加竹瀝、薑汁,姜三片,水二鍾,不拘時服。
羌活愈風湯,〔批〕(按此方治風中經者,調血養血之劑)
治肝腎虛,筋骨弱,語言謇澀,精神昏憒,風濕襲虛,入人經絡,或瘦而一肢偏枯,或肥而半身不遂,大抵心勞則百病生,心靜則萬邪息,此藥能安心養神,調理陰陽,使無偏勝,治中風內外無邪,服此藥以行中道。
白話文:
秦艽、甘草、當歸、川芎、白芍藥、石膏、獨活、白茯苓(各3公分)、羌活、防風、黃芩、白芷、白朮、熟地、生地黃(各2.5公分)、細辛(1.5公分)。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加入竹瀝、薑汁,薑片三片,用兩杯水煎煮,不分時刻服用。
羌活愈風湯,[評](根據此方治療風氣侵入經絡的病症,是調和血氣、養護血氣的藥物)
治療肝腎虛弱,筋骨軟弱,語言遲緩,精神模糊,風濕侵入虛弱之處,進入人的經絡,或者瘦弱但單側肢體癱瘓,或者肥胖但半身不遂。大致來說,心勞則會生出各種疾病,心靜則能平息萬邪,此藥能安定心神,調和陰陽,防止過於偏斜,治療中風內外無邪,服用此藥以達到中庸之道。
羌活,甘草,蔓荊子,防風(去蘆),川芎,細辛(去苗),枳殼(麩炒),熟地黃,人參(去蘆),麻黃(去節),薄荷,甘菊花,當歸(去蘆),知母(去毛),黃耆,地骨皮(去骨),獨活,白芷,杜仲(酒炒,去絲),枸杞子,秦艽,柴胡(去蘆),半夏(薑製),梓厚朴(薑汁炒),前胡,防己(各三分),黃芩,白茯苓,白芍藥(各四分),石膏,蒼朮,生地黃(各六分),桂枝(一分)
白話文:
羌活、甘草、蔓荊子、防風(去除根部)、川芎、細辛(去除根部)、枳殼(用麥麩炒過)、熟地黃、人參(去除根部)、麻黃(去除節狀部分)、薄荷、甘菊花、當歸(去除根部)、知母(去除毛刺)、黃耆、地骨皮(去除骨質)、獨活、白芷、杜仲(用酒炒過,去除纖維)、枸杞子、秦艽、柴胡(去除根部)、半夏(用薑水製過)、梓厚朴(用薑汁炒過)、前胡、防己(各份量為三分)、黃芩、白茯苓、白芍藥(各份量為四分)、石膏、蒼朮、生地黃(各份量為六分)、桂枝(份量為一分)
請注意,這是一組中藥配方的成分列表。在使用任何中藥之前,最好諮詢專業的中醫師或藥師,確保適合您的健康狀況和需求。
上㕮咀,水二盞,煎一盞,溫服。遇陰雨,加姜三片。
防風通聖散
治中風一切風熱,大便燥結,小便赤澀,頭面生瘡,眼目赤痛;或熱極生風,舌強口噤;或鼻生紫赤風刺癮疹,而為肺風;或成風厲而俗呼為大風;或腸風,而為痔漏;或腸鬱而為諸熱,譫妄驚狂,悉能調治。
防風,川芎,當歸,白芍藥,大黃,芒硝,連翹,麻黃(不去節),薄荷(各四分),石膏,桔梗,黃芩(各八分),白朮,山梔仁,荊芥(各二分),滑石(二錢四分),甘草(炙,一錢)
白話文:
上火嘴巴破,用兩杯水煎成一杯,溫溫的喝下。遇到陰雨天,就加三片薑一起煎。
這個方子可以治療中風引起的一切風熱症狀,包括便秘、小便赤澀、頭面部生瘡、眼睛紅腫疼痛;或者熱極生風,舌頭僵硬、嘴巴合不攏;或者鼻子出現紫紅色風疹、癢癢的,這是肺風;或者變成風厲,俗稱大風;或者腸風,導致痔瘡、肛門流膿;或者腸道積熱,引起神志不清、胡言亂語、驚恐不安,都能有效治療。
這個方子包含:防風、川芎、當歸、白芍藥、大黃、芒硝、連翹、麻黃(不去節)、薄荷(各四分)、石膏、桔梗、黃芩(各八分)、白朮、山梔仁、荊芥(各二分)、滑石(二錢四分)、甘草(炙,一錢)。
上㕮咀,生薑三片,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勞汗當風,汗出為皶,郁乃坐勞,出於玄府,脂液所凝,去芒硝,倍加芍藥、當歸,發散玄府之風,當調其榮衛。俗云風刺。生癮疹,或赤、或白,麻黃、鹽豉、蔥白出其汗,麻黃去節,並去芒硝,咸走血而內凝,故不發汗。還依前方中加四物湯、黃連解毒湯,三藥合而服之,日二服。
故《內經》曰:以苦發之,謂熱在肌表連內也。小便淋澀,去麻黃,加滑石、連翹,煎藥湯調木香末二錢。麻黃主表,不宜里,故去之。腰脅走注疼痛,加芒硝、石膏、當歸、甘草各二錢,調車前子末、海金沙末各一錢。《內經》曰:腰者,腎之府。若破傷風者,如在表,則辛以散之;在裡,則苦以下之,兼散之。
白話文:
勞累出汗導致體內風邪入侵,汗液排出時會感到皮膚發熱,這都是因為勞累導致體內氣血運行不暢,風邪從毛孔(玄府)侵入,凝結成脂液所致。需去除芒硝,增加芍藥、當歸的份量,以發散風邪,調節氣血運行。俗話說「風刺」,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出現紅疹或白疹,可以用麻黃、鹽豉、蔥白幫助出汗。但要將麻黃去節,並且去除芒硝,因為芒硝會走入血脈內凝固,反而不利於出汗。
在上述藥方中,再加入四物湯和黃連解毒湯,三種藥方合在一起服用,每天服两次。
《內經》中說:「用苦味藥物來發汗,是指熱邪已經侵入肌表,並影響到內部的症狀。」如果出現小便淋澀,需要去除麻黃,加入滑石、連翹,並用煎好的藥湯調入兩錢木香粉末。因為麻黃主要針對表證,不適合治療里證,所以去除麻黃。
如果出現腰部和肋骨部位疼痛,需要加入芒硝、石膏、當歸、甘草各兩錢,再用車前子粉末和海金沙粉末各一錢調和。 《內經》中說:「腰部是腎臟的府邸。」
如果出現破傷風的症狀,如果風邪在表層,就用辛味藥物來散發;如果風邪已入侵內部,則用苦味藥物來引導其向下排出,並同時進行散發。
汗下後,通利氣血,祛逐風邪者,每一兩內,加荊芥穗、大黃各二錢,調全蠍末、羌活末各一錢。諸風潮搦,小兒急、慢驚風,大便閉結,邪熱暴甚,腸胃乾澀,上竄咬牙,盜汗睡語,轉筋驚悸,肌肉蠕動,每一兩加大黃一錢,梔子二錢,調茯苓末二錢。肌肉蠕動者,調羌活末一錢。
經曰:肌肉蠕動,命曰微風。風傷於肺,咳嗽喘急,每一兩加半夏、茯苓各二錢。打撲損傷,肢節疼痛,腹中惡血不下,每一兩加當歸、大黃各三錢五分,調乳香、沒藥各二錢。解利四時傷寒,內外所傷,每一兩內,加益元散一兩,蔥白十莖,豆豉一合,生薑五錢,水一大碗,煎八分,先溫服一半,以箸探之,即吐,吐後,再熱服一半,汗出立解。飲酒中風,身熱頭痛,加黃連須二錢,筋白十莖,慎勿用桂枝麻黃湯解之。
白話文:
出汗後,要疏通氣血,驅散風寒,每劑藥中加入荊芥穗、大黃各二錢,再加入全蠍末、羌活末各一錢。各種風寒引起的肢體麻木、小兒急驚風、慢驚風、便秘、邪熱過盛、腸胃乾燥、上竄咬牙、盜汗說夢話、抽筋驚恐、肌肉蠕動等症状,每劑藥中加入大黃一錢、梔子二錢,再加入茯苓末二錢。如果出現肌肉蠕動,則再加入羌活末一錢。
醫書記載:肌肉蠕動,叫做微風。風邪侵襲肺部,就會咳嗽喘氣,每劑藥中加入半夏、茯苓各二錢。跌打損傷、肢體疼痛、腹內瘀血不排,每劑藥中加入當歸、大黃各三錢五分,再加入乳香、沒藥各二錢。治療一年四季的傷寒,包括內傷和外傷,每劑藥中加入益元散一兩、蔥白十莖、豆豉一合、生薑五錢,用一大碗水煎煮八分,先溫服一半,用筷子探試,如果能吐出,再熱服剩餘的一半,汗出即愈。飲酒中風,身體發熱頭痛,加入黃連須二錢、筋白十莖,切勿使用桂枝麻黃湯治療。
頭旋鼻塞,濁涕時下,每一兩加薄荷、黃連各二錢半。《內經》曰:膽移熱於腦,則辛額鼻淵,濁涕下不已也。王冰曰:膽液下澄,則為濁涕下不已,如水泉,故曰鼻淵也。此謂足太陽脈與陽明脈俱盛也。氣逆者,調木香末一錢服之。癰疽腫毒,一切惡瘡,本方一兩,倍連翹、當歸,加黃連、茯苓、木香、人參、白芷、金銀花、牡蠣、黃耆各五分,名勝黃飲子。如瘡在上,加當歸,用酒浸;發斑熱,本方加黃連五錢。
祛風至寶丹,〔批〕(按此方治諸風燥熱者,發表攻裡之劑),治諸風熱等證。
白話文:
頭部有旋轉感,鼻塞,時常流出混濁的鼻涕,每兩份藥物加入薄荷和黃連各二錢半。《內經》提到:膽火上移影響腦部,就會導致鼻腔出現疼痛,並不斷流出口水般的混濁鼻涕。王冰進一步解釋,膽汁下流凝聚,便會形成不斷流出的混濁鼻涕,就像泉水一樣,所以稱為鼻淵。這表示足太陽脈和陽明脈都處於過度興奮狀態。如果出現氣逆的情況,可以服用一錢的木香末來調理。對於癰疽、腫毒以及各種惡性潰瘍,使用基本配方一份加上加倍的連翹、當歸,再加入黃連、茯苓、木香、人參、白芷、金銀花、牡蠣、黃耆各五分,名為「勝黃飲子」。若傷口在上部,應增加當歸,並將藥物浸泡在酒中使用;對於發斑熱症狀,使用基本配方再加入五錢的黃連。
「祛風至寶丹」,(參考說明)此方適用於治療多種風燥熱症狀,具有發汗和攻裡的作用。
防風,芍藥(各一兩半),獨活,羌活,天麻,石膏,黃芩,人參,桔梗,熟地黃,白朮(各一兩),荊芥穗,全蠍,連翹,山梔仁,薄荷,麻黃,大黃,芒硝,細辛(各五錢),當歸,川芎(各二兩半),甘草,硃砂(各二兩,為衣),黃連,黃柏(各六錢),滑石(三兩)
上為極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一丸,細嚼清茶任下,臨臥服。有熱,去人參,白朮、川芎,加苦參、細茶、鹽梅,薄荷湯下,疼痛甚,倍加苦參。
烏藥順氣散,治諸風左癱右瘓。
白話文:
防風、芍藥(各1又半兩)、獨活、羌活、天麻、石膏、黃芩、人參、桔梗、熟地黃、白朮(各1兩)、荊芥穗、全蠍、連翹、山梔仁、薄荷、麻黃、大黃、芒硝、細辛(各5錢)、當歸、川芎(各2又半兩)、甘草、硃砂(各2兩,做衣),黃連、黃柏(各6錢),滑石(3兩)。
以上成分研磨為極細粉末,煉製蜂蜜做成藥丸,形狀如彈子,每丸細嚼後用清茶送服,睡前服用。
如有熱症,可去掉人參、白朮、川芎,添加苦參、細茶、鹽梅,再用薄荷湯送服。如果疼痛嚴重,苦參用量加倍。
烏藥順氣散,治療各種風症導致的左半身癱瘓和右半身癱瘓。
當歸,川芎,白芍藥,生地黃,紫蘇,陳皮,香附,烏藥,枳殼,砂仁,桔梗,黃芩,半夏,防風,地龍(焙乾),甘草(各一兩),乳香,沒藥,沉香(各五錢,三味為末,入煎熟藥內同服)
上㕮咀,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溫服。
防風至寶湯(劉尚書方),治諸風癱瘓,痿痹。神效。
當歸,川芎,白芍藥,防風,羌活,天麻,殭蠶(炒),白芷,青皮,陳皮,烏藥,牛膝肉(酒洗),南星(制),半夏(制),黃連(薑汁炒),黃芩(酒炒),山梔仁(炒黑),連翹,麻黃(久痢去之),甘草(各八分)
白話文:
將當歸、川芎、白芍藥、生地黃、紫蘇、陳皮、香附、烏藥、枳殼、砂仁、桔梗、黃芩、半夏、防風、地龍(焙乾)、甘草(各一兩)以及乳香、沒藥、沉香(各五錢,三味研成粉末,加入煎好的藥中一起服用)。以上藥材先研磨成粉,再加入生薑三片、棗二枚,用水煎煮,溫熱服用。此方稱為防風至寶湯,為劉尚書所創,主治各種風邪引起的癱瘓、痿痹,療效顯著。
另外,還需準備當歸、川芎、白芍藥、防風、羌活、天麻、殭蠶(炒)、白芷、青皮、陳皮、烏藥、牛膝肉(酒洗)、南星(制)、半夏(制)、黃連(薑汁炒)、黃芩(酒炒)、山梔仁(炒黑)、連翹、麻黃(久痢患者去除)、甘草(各八分)。
上㕮咀。生薑三片,水煎服,忌蔥、蒜、豬、雞、羊肉。
愈風潤燥湯(孫尚書方)〔批〕(按此方治中風癱瘓,口眼喎斜者,半攻半補之劑)治證同前,半攻半補。
川芎(一錢),當歸(一錢二分),熟地黃,生地黃(薑汁炒),牛膝(酒炒),紅花(各八分),羌活,防風(各六分),南星(制),天麻,半夏(制),橘紅(鹽水洗),白茯苓,黃芩(各一錢半),桂枝(五分),白朮(炒,二錢),白芍藥,酸棗仁,黃柏(各七分),甘草(炙,四分)
白話文:
上嘴唇生瘡,用生薑三片煎水服用,忌食蔥、蒜、豬肉、雞肉和羊肉。此方出自孫尚書方,名为“愈风润燥汤”,用于治疗中风瘫痪、口眼歪斜等症状,属半攻半补之剂。方中包含川芎、当归、熟地黄、生地黄、牛膝、红花、羌活、防风、南星、天麻、半夏、橘红、白茯苓、黄芩、桂枝、白术、白芍药、酸枣仁、黄柏、甘草等药材。
上㕮咀,水煎,臨服入竹瀝、薑汁各三匙。
祛風除濕湯(鄭中山方),治中風癱瘓,筋骨疼痛。
當歸(酒洗,一錢),川芎(八分),橘紅(一錢),赤芍藥(一錢),半夏(薑製,一錢),蒼朮(米泔制),片術(各一錢),白茯苓(一錢),烏藥(一錢),枳殼(一錢),桔梗(八分),黃連(酒炒,一錢),黃芩(酒炒,一錢),白芷(九分),防風(八分),羌活(一錢),甘草(五分),身痛加薑黃(一錢),腳痛加牛膝、防己、威靈仙(各一錢)
白話文:
將藥材用水煎煮,快喝的時候加入竹瀝和薑汁各三匙,用於治療中風癱瘓和筋骨疼痛。
方劑包含當歸、川芎、橘紅、赤芍藥、半夏、蒼朮、片術、白茯苓、烏藥、枳殼、桔梗、黃連、黃芩、白芷、防風、羌活、甘草,如果伴隨身體疼痛,可加薑黃;若腳痛,則加牛膝、防己、威靈仙。
上㕮咀,生薑五片,水二鍾,煎八分,空心服。
天台散,治中風手足癱瘓、疼痛。
麻黃(去節,七分),陳皮,烏藥,殭蠶,川芎,枳殼(麩炒),桔梗,白芷,乾薑,防風,羌活,天麻(各八分),當歸,續斷,威靈仙,乳香,沒藥(各一錢),甘草(六分),麝香(少許)
上㕮咀,生薑三片,水二盞,煎一盞,不拘時服。
三聖散,〔批〕(按此方治中風癱瘓,筋骨痛者,蠲痛之劑),治諸風痿痹,筋脈拘攣,行步艱辛等疾。
玄胡索(炒),當歸(酒洗),肉桂(各等分)
白話文:
上品的草藥要研磨成粉末,使用生薑五片加兩鍾水,煎至剩下八分,早上空腹服用。
「天台散」,用於治療中風導致的手腳癱瘓、疼痛。
- 麻黃(去掉節的部分,七分)
- 陳皮
- 紅烏藥
- 僞蠶
- 川芎
- 枳殼(麩炒後)
- 桔梗
- 白芷
- 幹薑
- 防風
- 羌活
- 天麻(各八分)
- 當歸
- 續斷
- 威靈仙
- 乳香
- 沒藥(各一錢)
- 甘草(六分)
- 麝香(少量)
上品的草藥要研磨成粉末,使用生薑三片加兩盞水,煎至剩下一盞,隨時都可以服用。
「三聖散」,用於治療中風導致的手腳癱瘓、筋骨疼痛,可以消除疼痛。
- 玄胡索(炒過後)
- 當歸(用水酒浸泡後)
- 肉桂(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下。如腰痛,加杜仲。
清神解語湯(雲林制),治中風痰迷心竅,不能言。
當歸,川芎,白芍藥,生地黃,遠志(去心),陳皮,麥門冬(去心),石菖蒲,烏藥,枳實(麩炒),天南星(制),白茯苓,黃連(薑汁炒),防風,羌活,半夏(制),甘草(各等分)
上㕮咀,生薑三片,竹茹二錢,冰片(三分),牛黃(三分),薄荷(二錢)
上為末,先以蜜水洗舌上,後以薑汁擦之,將藥蜜水稀調,塗舌本上。
白話文:
這個藥方叫做「清神解語湯」,由雲林地區的醫師所創,主要治療中風引起的痰迷心竅,導致患者無法說話的症狀。
藥方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包括當歸、川芎、白芍藥等,這些藥材具有活血化瘀、通絡開竅的功效。
使用方法是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白湯送服。如果患者同時伴有腰痛,可以額外加入杜仲。
附方中包含生薑、竹茹、冰片、牛黃、薄荷等,這些藥材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開竅醒神的功效。使用方法是將藥材研磨成末,先用蜜水洗舌頭,再用薑汁擦拭舌頭,最後用蜜水稀釋藥末塗在舌根處。
注意事項
- 以上藥方僅供參考,請勿自行服用。
遠志膏(秘方),治中風,舌不能言。
遠志(不拘多少)
上用甘草水泡,不去骨為末,雞子清調敷天突、咽喉、前心三處。
加味轉舌膏(賈蘭峰方)〔批〕(按此方治中風舌塞不語者,清火除風之劑),治中風瘛瘲,舌塞不語。
連翹(一兩),梔子(炒,五錢),黃芩(酒炒,五錢),薄荷(一兩),桔梗(五錢),玄明粉(五錢),大黃(酒炒,五錢),防風(五錢),川芎(三錢),石菖蒲(六錢),甘草(五錢),犀角(三錢),柿霜(一兩),遠志,(甘草水泡一兩)
白話文:
遠志膏(秘方)
,治中風,舌不能言。
將遠志(不拘多少)用甘草水泡,不去骨,研磨成粉末。用雞蛋清調和藥粉,敷於天突穴、咽喉、前心三處。
加味轉舌膏(賈蘭峰方)
〔批〕(按此方治中風舌塞不語者,清火除風之劑),治中風瘛瘲,舌塞不語。
藥材:
- 連翹(一兩)
- 梔子(炒,五錢)
- 黃芩(酒炒,五錢)
- 薄荷(一兩)
- 桔梗(五錢)
- 玄明粉(五錢)
- 大黃(酒炒,五錢)
- 防風(五錢)
- 川芎(三錢)
- 石菖蒲(六錢)
- 甘草(五錢)
- 犀角(三錢)
- 柿霜(一兩)
- 遠志(用甘草水泡,一兩)
遠志膏
是個秘方,用來治療中風導致舌頭不能說話的症狀。
將適量遠志用甘草水浸泡,不去掉骨頭,磨成粉末。用雞蛋清調和藥粉,敷在患者的天突穴、咽喉、胸前正中三個部位。
加味轉舌膏
是賈蘭峰的方子,專門治療中風導致的抽搐和舌頭僵硬不能說話的症狀。這個方子具有清熱除風的功效。
藥材:
- 連翹 一兩
- 梔子 五錢(炒製)
- 黃芩 五錢(酒炒)
- 薄荷 一兩
- 桔梗 五錢
- 玄明粉 五錢
- 大黃 五錢(酒炒)
- 防風 五錢
- 川芎 三錢
- 石菖蒲 六錢
- 甘草 五錢
- 犀角 三錢
- 柿霜 一兩
- 遠志 一兩(用甘草水浸泡)
注
- 以上藥量單位為古代計量單位,現代一般用克或毫克計算。
上為極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硃砂五錢為衣,每用一丸,臨臥薄荷湯調下。
訶子清音湯,〔批〕(按此方治失音不語,專攻之劑),治諸風失音不語。
桔梗(一兩半,生半炒),訶子(四十九個,半生半泡),甘草(二錢半,生半炙)
上為細末,每服七錢,用煎熟童便一大碗,調服。
加減排風湯(陳白野方),治中風口眼喎斜。
天麻,蒼朮,杏仁(各一錢),羌活,獨活,防風,白蘚皮,川芎,當歸,白芍藥,白朮,茯苓,黃芩,半夏(各八分),麻黃(七分),甘草(四分)
白話文:
【訶子清音湯】,(說明)(根據此方治療聲音消失和無法說話,專門對症的藥方),用於各種風邪引起的聲音消失和無法說話。
桔梗(1.5兩,一半生一半炒),訶子(49個,一半生一半泡),甘草(2錢半,一半生一半炙)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7錢,用煮熟的童子尿一大碗,調和後服用。
【加減排風湯】(陳白野的方子),用於治療中風導致的口歪眼斜。
天麻、蒼朮、杏仁(各8分),羌活、獨活、防風、白蘚皮、川芎、當歸、白芍藥、白朮、茯苓、黃芩、半夏(各8分),麻黃(7分),甘草(4分)
上㕮咀,生薑三片,水二盞,煎一盞,不拘時服。
理氣祛風散(秘方),治口眼歪斜。
青皮(一錢),陳皮(八分),枳殼(八分),桔梗(七分),南星(制,一錢),半夏(制,一錢),烏藥(八分),天麻(一錢),川芎(八分),白芷(七分),防風(八分),荊芥(七分),羌活(一錢),獨活(一錢),白芍藥(七分),甘草(六分)
上㕮咀,生薑五片,水二鍾,煎至八分,食前溫服。
貝母栝蔞湯,〔批〕(按此方治中風口眼喎斜者,調理之劑),治肥人中風,不分左右,俱作痰治。
白話文:
治口眼歪斜,可用生薑三片加水煎服,不限時間服用。另外,可用青皮、陳皮、枳殼、桔梗、南星、半夏、烏藥、天麻、川芎、白芷、防風、荊芥、羌活、獨活、白芍藥、甘草等藥材,加生薑五片,煎水服用,飯前溫服。這兩種藥方都可用於治療中風引發的口眼歪斜,其中貝母栝蔞湯特別適用於肥胖者中風,不分左右,都應以化痰為治療方向。
貝母(去心),栝蔞仁(去油),天南星(制),荊芥穗,防風(去蘆),黃柏(去粗皮),羌活,黃芩,黃連,白朮,橘皮(去白),薄桂,半夏(泡七次),威靈仙,天花粉,甘草(各等分)
上㕮咀,生薑三片,水煎,入竹瀝一小鐘服。
秘傳順氣散(孫鑑塘傳),治諸風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左癱右瘓,先服三五劑,後進祛風藥酒。
青皮,陳皮,枳殼,桔梗,烏藥,人參(去蘆),白朮,茯苓,半夏(制),川芎,白芷,細辛,麻黃(去節),防風(去蘆),乾薑,殭蠶(炒),甘草,秦艽(去蘆),羌活,獨活(各等分)
白話文:
【祕傳順氣散】(孫鑑塘傳),用來治療各種風症引起的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左側癱瘓、右側癱瘓。首先服用3-5劑,接著進食祛風藥酒。
成分如下:
- 薤白(去心)、栝樓仁(去油)、南星(制)、荊芥穗、防風(去蘆)、黃柏(去粗皮)、羌活、黃芩、黃連、白朮、橘皮(去白)、薄桂、半夏(泡7次)、威靈仙、天花粉、甘草(每種均等分量)
使用方法:所有成分切碎,加入三片生薑,加水煮沸,再加入約一小杯竹瀝,飲用。
另外一種配方:
- 青皮、陳皮、枳殼、桔梗、烏藥、人參(去蘆)、白朮、茯苓、半夏(制)、川芎、白芷、細辛、麻黃(去節)、防風(去蘆)、乾薑、殭蠶(炒)、甘草、秦艽(去蘆)、羌活、獨活(每種均等分量)
使用方法:所有成分均分後,加入適量的水煎煮,飲用。
上㕮咀,生薑三片,水二鍾,煎至八分,空心溫服。
祛風藥酒,〔批〕(按此方治諸風癱瘓、腫痛頑麻者,祛風敗毒之劑)
防風(去蘆),荊芥穗,蒼朮(米泔浸),麻黃(不去節),細辛,天麻,白芷,川芎,當歸,半夏(制),茯苓,殭蠶,川烏(童便浸),草烏,洛陽花,白花蛇(各等分)
上共為細末,每藥三錢,用小黃米燒酒一斤,棗三枚,蜜五錢,同入瓶內,上蓋盞,和麵封固,麻繩扎左右上下,入鍋懸起,重湯煮香一炷半,冷定取出,每服一小盞,隨疾之上下,以定食前食後,刻日取效,不可輕忽。
白話文:
以上是一段古文中描述的一種治療風邪引起的疾病的方法。以下是其簡化版:
材料:生薑 3 片;水 2 鍋;防風、荊芥穗、蒼朮、麻黃、細辛、天麻、白芷、川芎、當歸、半夏、茯苓、殭蠶、川烏、草烏、洛陽花、白花蛇 各等份
做法:
- 將所有材料磨碎成為細粉末;
- 每次使用時,取 3 塊大小相等的小黃米燒酒加入到瓶子裡,再放入 3 枚大棗以及 5 元蜂蜜一起密封好;
- 罐子放在水中加熱,直到香味散發出一半時間即可停止烹調;
- 冷卻後取出罐子,每次服用一小碗,根據病情的不同,在飯前或飯後食用均可。每天服用一次,效果會逐漸顯現出來。不要輕易放棄治療。
仙傳史國公浸酒,良方附表,治驗詳表語。
臣謹沭聖恩,叨居相職,節宣弗謹,遂染風疾,半身偏枯,手足拘攣,不堪行步,宣醫診治,良劑屢投,今越十載,並無寸效,乞歸故里,廣訪名醫,途至奉先驛,獲遇異人,臣陳病狀,蒙授一方,臣依方浸酒,未服之先,非人扶不能起,及飲一升,使手能梳頭;服二升,手足屈伸有力;服三升,語言行動如故;服四升,肢體通緩,百節康和,步履如飛,效難盡述,乞賜頒行天下,使黎庶咸登壽域,謹錄是方。隨表拜進以聞。
白話文:
我承蒙皇恩,擔任相職,但因疏於保養,染上風寒,半身癱瘓,手腳僵硬,無法行走。找了許多醫生,吃了不少藥,但十多年來都沒有起色。於是請求回鄉,四處尋找名醫。路過奉先驛站時,遇到一位奇人,我向他描述病情,他便給了我一個方子。我依照方子浸酒服用,還沒喝之前,必須有人攙扶才能起身。喝了一升酒後,手能梳頭;喝了兩升酒後,手腳能自由屈伸;喝了三升酒後,說話行動恢復正常;喝了四升酒後,肢體通暢,百節康健,行走如飛,效果難以形容。懇請頒佈此方於天下,讓百姓都能延年益壽,特此呈上,以供參考。
防風(去蘆,三兩,治四肢骨節疼痛,渾身拘急)
秦艽(去蘆,四兩,治四體拘攣,語言謇澀)
萆薢(三兩,酥炙,治骨節疼痛),羌活(二兩,治風濕百節疼痛)
川牛膝(去蘆,酒洗,二兩,治手足麻木,補精髓,行血脈)
虎脛骨(二兩,酥炙,退骨節中風毒,壯筋骨)
鱉甲(一兩,九肋或七肋者佳,治癱瘓),當歸(二兩,治血補血)
蒼耳子(四兩,槌碎,去風濕骨節頑麻)
晚蠶砂(二兩,炒黃色,治癱瘓百節不遂,肢體頑麻)
白話文:
防風(去掉根部,使用三兩,用於治療四肢骨骼疼痛及全身的緊繃與僵硬)
秦艽(去掉根部,使用四兩,用於治療四肢的拘縮和語言不清)
萆薢(使用三兩,經過酥油烤製,用於治療骨骼疼痛)
羌活(使用二兩,用於治療風濕病引起的全身百節疼痛)
川牛膝(去掉根部,用酒浸泡後使用二兩,用於治療手腳麻木,補充精氣,活絡血脈)
虎脛骨(使用二兩,經過酥油烤製,用於驅除骨骼中的風毒,強壯筋骨)
鱉甲(使用一兩,九肋或七肋的更好,用於治療癱瘓)
當歸(使用二兩,用於補血)
蒼耳子(使用四兩,擊碎後使用,用於祛除風濕和骨節的頑固麻木)
晚蠶砂(使用二兩,炒至黃色,用於治療癱瘓和四肢活動不靈,以及骨節的頑固麻木)
枸杞子(五兩,焙,治五臟風邪),油松節(二兩,槌碎,壯筋骨)
干茄根(八兩,飯上蒸熟,治骨節不能屈伸)
白朮(二兩,去蘆,土炒,補脾胃),杜仲(二兩,薑汁炒,去絲,補腰膝)
上細銼,用好酒三十五斤,將生絹袋盛藥,懸浸於內封固,過十四日,將壇入鍋內,重湯煮數沸;取出埋於土內,以出火毒;然後取用,每開壇,不可以面對壇口,恐藥力沖傷眼目。每日飲二、三次,儘量為度,毋令藥力斷續,其效如神。
神仙延壽藥酒丹
治久近風邪,左癱右瘓,語言謇澀,手足拘攣,紫白癜風,風寒暑濕,四氣交攻,身體虛羸,腰疼膝痛,耳聾眼瞶,下部諸虛,及女子經血不調,臍腹絞痛,胸膨脅脹,嘔吐噁心,子宮虛冷,赤白帶下,一切諸疾,皆有神驗。此酒互相等制,其性和緩,其味甘香,能追萬病,善補諸虛,和胃養丹田,益精壯筋骨,安和五臟,定魄寧魂,返老還童,延年綿算,病可盡驅,效難罄筆。
白話文:
將枸杞子五兩焙乾,松節二兩打碎,干茄根八兩蒸熟,白朮二兩去皮炒香,杜仲二兩去筋用薑汁炒。以上藥材切碎,用三十五斤好酒浸泡十四天。然後將壇子放入鍋中煮沸,取出埋入土中去除火毒。使用時,不要面對壇口,避免藥力傷眼。每天飲用二到三次,適量即可,不要斷斷續續,效果如同神藥。此藥酒能治療久病及新發病的風邪,左癱右瘓,語言不清,手足抽筋,紫白癜風,風寒暑濕,四氣交攻,身體虛弱,腰膝疼痛,耳聾眼花,下部虛弱,以及女子經血不調,臍腹絞痛,胸悶脅脹,嘔吐噁心,子宮虛冷,白帶,等等各種疾病,都有神奇的療效。此酒藥性平和,味道甘香,能驅除萬種疾病,滋補虛損,和胃養脾,益精壯骨,安和五臟,定神安魂,返老還童,延年益壽,病症可以完全消除,其功效無法一一列舉。
人參(去蘆),白朮(土炒),甘草(炙),白茯苓(各三兩),當歸,川芎,白芍藥(炒),生地黃(薑汁炒),熟地黃,枸杞子,肉蓯蓉(酒洗),何首烏(米泔浸),牛膝(去蘆),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砂仁(炒,各二兩五錢),川椒(去梗目),川烏(去皮、臍),草烏(圓者,泡),烏藥(各一兩),五加皮,虎脛骨(酥炙),枳殼(炒),乾薑(泡),厚朴(薑汁炒),陳皮(去白),沉香,茴香(鹽酒炒),香附(童便浸、炒),羌活,獨活,防風(去蘆),白芷,麻黃(不去節),細辛(酒洗),半夏(制),蒼朮(米泔浸、炒),瘛瘲,破故紙(炒),桂(各二兩),紅棗(去核),酥油,蜂蜜(各半兩),胡桃肉(湯泡,去皮)
白話文:
人參(去掉根部)、白朮(用土炒過)、甘草(炙烤)、白茯苓(各三兩)、當歸、川芎、白芍藥(炒過)、生地黃(用薑汁炒過)、熟地黃、枸杞子、肉蓯蓉(用水酒洗過)、何首烏(用米漿浸泡)、牛膝(去掉根部)、天門冬(去掉心)、麥門冬(去掉心)、砂仁(炒過)、川椒(去掉梗和籽)、川烏(去皮和芽)、草烏(圓形的,泡過)、烏藥(各一兩)、五加皮、虎脛骨(酥油炙烤)、枳殼(炒過)、乾薑(用米漿浸泡後煮過)、厚朴(用薑汁炒過)、陳皮(去掉白色部分)、沈香、茴香(用鹽和酒炒過)、香附(用童子尿浸泡後炒過)、羌活、獨活、防風(去掉根部)、白芷、麻黃(不去掉節)、細辛(用水酒洗過)、半夏(制過)、蒼朮(用米漿浸泡後炒過)、瘛瘲、破故紙(炒過)、桂(各二兩)、紅棗(去核)、酥油、蜂蜜(各半兩)、胡桃肉(用水泡過,去皮)。
這組藥方包含了多種草藥,每種草藥都有其獨特的功效。例如人參可以補氣養血,白朮可以健脾助消化,甘草有調和藥性的效果,白茯苓可以利水除濕,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等則常用於調經養血。枸杞子、肉蓯蓉、何首烏等藥物可以滋補肝腎,延緩衰老。其他藥物如牛膝、天門冬、麥門冬等也有各自特定的作用,共同構成了這個複雜的藥方。使用此方前,應請教專業中醫師,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
上銼一處,絹袋盛之,用燒酒一罈罈,浸三晝夜,置鍋中,重湯煮三時許,取出埋土內泄火毒,每日飲一、二杯,隨病之上下,以定空心食後。飲酒將盡,復以藥渣曬乾為末,酒丸如桐子大。每日空心時,酒下三十丸。
鹿角霜丸,〔批〕(按此方治諸風癱瘓屬虛寒者,溫補之劑),治半身痿弱,或二、三年動履者。
黃耆(蜜炙,二兩),人參(二兩),白朮(二兩),白茯苓(二兩),當歸(酒洗,二兩),川芎(一兩),肉桂(一兩),熟地黃(二兩),茴香(炒,一兩),牛膝(去蘆,兩半),木瓜(兩半),白芍藥(酒炒,二兩),川烏(兩半),羌活(一兩),獨活(一兩),肉蓯蓉(酒洗,兩半),檳榔(一兩),防風(兩半),烏藥(炒,兩半),破故紙(酒炒,二兩),木香(二錢),續斷(一兩五錢),甘草(五錢),蒼朮(米泔水浸,二兩),附子(二兩,童便和麵包煨),杜仲(二兩,薑汁炒,去絲),虎骨脛(酥炙,一兩五錢),鹿角霜(一斤)
白話文:
將鹿角磨成粉,裝在絹袋裡,用一壇燒酒浸泡三天三夜,然後放到鍋裡用大火煮三個小時,取出埋入土中泄去火毒。每天空腹或飯後喝一兩杯,根據病情調整用量。酒喝完後,把藥渣曬乾研磨成粉,做成像桐子大小的酒丸。每天空腹時,用酒送服三十丸。此方用於治療因虛寒導致的各種風癱瘓,溫補身體,可治半身痿弱或多年行動不便的患者。
方中藥材包括:黃耆(蜜炙)、人參、白朮、白茯苓、當歸(酒洗)、川芎、肉桂、熟地黃、茴香(炒)、牛膝(去蘆)、木瓜、白芍藥(酒炒)、川烏、羌活、獨活、肉蓯蓉(酒洗)、檳榔、防風、烏藥(炒)、破故紙(酒炒)、木香、續斷、甘草、蒼朮(米泔水浸)、附子(童便和麵包煨)、杜仲(薑汁炒,去絲)、虎骨脛(酥炙)、鹿角霜。
上為極細末,酒丸梧子大,空心米湯送下百丸。
健步虎潛丸(秘方)〔批〕(按此方治諸風癱瘓,口喎舌強屬虛熱者,滋補之劑),治中風左癱右瘓,語言謇澀。
黃耆(鹽水炒,一兩半),人參(去蘆,一兩),白朮(炒,二兩),白茯神(去皮木,一兩),當歸(酒洗,一兩),生地黃(酒洗,二兩),熟地黃(二兩),木瓜(一兩),羌活(酒洗,一兩),獨活(酒洗,一兩),防風(酒洗,一兩),白芍藥(鹽酒炒,二兩),枸杞子(酒洗,二兩),五味子(五錢),虎脛骨(酥炙,二兩),龜板(酥炙,一兩五錢),牛膝(酒洗,二兩),杜仲(酒炒,二兩),破故紙(鹽酒炒,一兩),黃柏(人乳拌鹽酒炒,二兩),知母(人乳拌鹽酒炒,一兩),麥門冬(去心,二兩),遠志(甘草水泡,去骨,二兩),石菖蒲(一兩),酸棗仁(炒,一兩),薏苡仁(炒,一兩),沉香(五錢),附子(五錢,童便浸,去皮、臍,麵裹煨)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極細粉末,用酒做成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空腹時用米湯送服,每次一百丸。此方用於治療中風導致的半身不遂、言語不清等症狀,適合虛熱體質。
上為極細末,以神麯六兩,生薑汁一盞,竹瀝一碗,豬脊髓五條,同煉蜜打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淡鹽湯送下。
竹瀝枳朮丸,化痰清火,理胃調脾,肥白氣虛之人,宜服此藥,預防倒僕之患,至神至妙。
枳實(麩炒,一兩),白朮(土炒,一兩),蒼朮(米泔浸,鹽水炒,一兩),天南星(制),半夏(制),黃芩(酒炒,一兩),白茯苓(一兩),當歸(酒洗,五錢),橘紅(一兩),山楂肉(一兩),黃連(薑汁炒,五錢),白芥子(炒,一兩)
白話文:
這個藥方叫做竹瀝枳朮丸,主要用於治療肥胖、氣虛、體質虛弱的人群,具有化痰清火、理胃調脾的功效,可以預防暈倒。藥方中包含了多种中药材,例如枳實、白朮、蒼朮、天南星、半夏、黃芩、白茯苓、當歸、橘紅、山楂肉、黃連、白芥子等,需要經過不同的加工處理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上為極細末,以神麯六兩,生薑汁一盞,竹瀝一碗,煮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日空心,薑湯下百丸。
搜風順氣丸
治諸風痿痹,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難辨,肌肉頑麻,眩暈耳鳴,口苦無味,憎寒毛疏,癥癖瘕塊,男子陽衰腎冷,女子絕產陰虛,俱能奏效。
錦紋大黃(五兩,酒浸,九蒸,九曬),麻仁(微炒,去殼,二兩),郁李仁(去皮、殼,泡,二兩),枳殼(麩炒,二兩),乾山藥(酒蒸,二兩),獨活(一兩),山茱萸(酒蒸,去核,二兩),檳榔(二兩),菟絲子(一兩),車前子(炒,二兩半),牛膝(酒浸,曬乾,二兩)
白話文:
搜風順氣丸配方及功效說明
製法:
- 將藥材研磨成極細粉末。
- 取神麴六兩,加入生薑汁一盞、竹瀝一碗,煮成糊狀,製成丸藥,大小如桐子。
- 每日空腹,用薑湯送服百丸。
功效:
本方主治各種風邪引起的痺症,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不清、肌肉麻木、眩暈耳鳴、口苦無味、怕冷、毛髮稀疏、婦女癥瘕、男子陽痿腎虛、婦女不孕等症狀。
藥材:
- 錦紋大黃:五兩,用酒浸泡,九次蒸煮,九次曬乾。
- 麻仁:微炒,去殼,二兩。
- 郁李仁:去皮殼,泡水,二兩。
- 枳殼:麩炒,二兩。
- 乾山藥:酒蒸,二兩。
- 獨活:一兩。
- 山茱萸:酒蒸,去核,二兩。
- 檳榔:二兩。
- 菟絲子:一兩。
- 車前子:炒制,二兩半。
- 牛膝:酒浸,曬乾,二兩。
注:
- 以上藥材用量均為傳統中藥計量單位,請勿直接用現代計量單位換算。
- 本方僅供參考,實際用藥需遵醫囑。
上為極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白湯送下,早晚各一服。久患腸風臟毒,服之除根。癱瘓語澀,服之平復。酒後能進一服,宿酒盡消。中年以後之人,過用厚味、酒肉,多有痰火,且不能遠房事,往往致陰虛火動,火助則生風,所謂一水不能勝五火也,故以此方疏風降火為主,不問年高氣弱,並宜服之,惟孕婦忌服。
天麻丸,治風因熱而生,熱勝則風動,宜以靜勝其躁,此藥能滋陰抑火,行榮衛,壯筋骨。
天麻(一兩五錢),牛膝(酒洗,兩半),萆薢(一兩五錢),玄參(一兩五錢),當歸(二兩五錢),羌活(一兩五錢),獨活(一兩),生地黃(四兩),杜仲(酒炒,斷絲,一兩五錢),附子(制,五錢),知母(鹽、酒炒,一兩)
白話文:
將天麻等藥材研磨成極細粉末,用蜂蜜做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八十丸,用白開水送服,早晚各一次。長期患有腸風、臟毒的人,服用此藥可以根治。癱瘓、口齒不清的人,服用此藥可以恢復正常。酒後服用一服,可以消除宿醉。中年以後的人,經常吃肥甘厚味、喝酒吃肉,容易出現痰火,並且不能過度房事,往往導致陰虛火旺,火氣旺盛就會生風,就像一滴水無法撲滅五把火一樣。因此,此方以疏風降火為主,不論年紀大小、體質強弱,都可以服用,只是孕婦忌服。
上為極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日空心,溫酒送下八十丸。按上方皆預防中風之劑。
凡人初覺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微掣,此中風之先兆也,宜予服愈風湯、天麻丸各一料,此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也,或先服竹瀝枳朮丸及搜風順氣丸,何中風之有?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天空腹時溫酒送服八十丸。以上藥方都是預防中風的藥劑。
凡是人剛開始感覺到食指、中指麻木無知覺,或是手腳無力,或是肌肉輕微抽搐,這就是中風的先兆,應該馬上服用愈風湯、天麻丸各一劑。這是聖人不治已病而治未病的道理。或者先服用竹瀝[枳朮丸]和搜風[順氣丸],這樣中風就無從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