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鑑》~ 卷之十三 (8)
卷之十三 (8)
1. 諸疳
脈
小兒脈單細為疳勞。虎口脈紋白色為疳。
病
夫諸疳者,謂肥甘飲食之所致也。蓋小兒脾胃懦弱,多為母之舐犢之愛,不知調養之法,遂令恣食甘肥瓜果生冷之物,一切烹飪調和之味,以其朝餐暮食,漸成積滯,膠固而不為疳者鮮矣。或嬰幼缺乳,粥飯太早,耗傷形氣者。又或因久患瘧痢吐瀉,乃生諸病,誤以下藥,致損脾胃,亡津液而然者,皆能致身熱體瘦,面黃肚大,青筋蟲痛,瀉痢等證。
治
宜理脾胃,消積化蟲,清熱止瀉住痢。以肥兒丸、疳積餅為主,此二方不問諸疳冷熱,服之最效。大抵疳之為病,皆因過餐飲食,於脾家一臟,有積不治傳之餘臟,而成五疳之疾。何為五疳?心、肝、脾、肺、腎也。
如疳在心,則面赤口乾,咬牙舒舌,口舌生瘡,身熱體瘦,以安神丸主之;疳在肝,則面青,筋膜遮睛,搖頭揉目多淚,頭焦發豎,筋青腦熱,瘦弱,以補肝湯主之;疳在脾,則面黃身熱,肚脹腹大,好食泥土,水穀不消,泄下酸臭,困睡減食,肌瘦,以益黃散主之;疳在肺,則面白咳嗽,喘逆,口鼻生瘡,咽喉不利,壯熱惡寒,鼻流清涕,以清肺湯主之;疳在腎,則面黑肌肉瘦,而體生瘡,身熱尿澀,手足冰冷,口臭乾渴,以地黃丸主之。
內疳則目腫脹,利色無常,或沫清白,漸而瘦弱,此冷證也,宜木香丸主之;外疳鼻下赤爛,自揉鼻頭,有瘡不結痂,繞目而生,當用蘭香散治之。大抵疳病當辨冷熱肥瘦,而治其初病者為肥熱疳,久病者為瘦冷疳。冷則用木香丸,熱則用黃連丸,臨證宜審治焉。
方
肥兒丸(劉尚書傳),消疳化積,磨癖清熱,代肝補脾,進食殺蟲,養元氣。
人參(去蘆,三錢半),白朮(去蘆,三錢),白茯苓(去皮,三錢),黃連(薑汁炒,三錢半),胡黃連(五錢),使君子(去殼,四錢半),神麯(炒,三錢半),麥芽(炒,三錢半),山楂肉(三錢半),甘草(炙,三錢),蘆薈(二錢半,碗盛,泥封固,置土坑中,四面穀糠火煨透用之)
上為細末,黃米糊為餅,米湯化下。或作小丸亦可。每服二三十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疳積餅(毛惟中傳),治小兒五疳諸積,肚大青筋,面黃肌瘦,飲食少進,或瀉,或痢,或腹痛。
青皮(去穰,五錢),陳皮(五錢),山楂肉(五錢),神麯(炒,五錢),麥芽(炒,五錢),砂仁(炒,五錢),白朮(去蘆,六錢),三稜(煨,五錢),莪朮(煨,五錢),木香(五錢),檳榔(四錢),甘草(炙,四錢),小茴(炒,三錢),使君子(去殼,二兩),川楝子(酒蒸,去核,三錢),肉豆蔻(煨,四錢),訶子(去核,四錢),夜明砂(炒,三錢,另研),乾蟾蜍(一大個),川黃連(去毛,淨,六錢,清水浸,取汁和藥末)
白話文:
諸疳
小兒脈象單細表示疳勞,虎口處脈紋發白也是疳疾的徵象。
諸疳的病因,主要是由於飲食過於肥甘所致。因為小兒脾胃虛弱,多半是受到父母過度溺愛,不懂得調養,便讓孩子恣意食用甘肥瓜果、生冷食物以及各種烹飪調和的美味佳餚,日積月累,造成脾胃積滯,很少有不患疳疾的。也可能是因為嬰幼兒斷奶過早、過早食用粥飯,耗傷了元氣;或者因久患瘧疾、痢疾、嘔吐腹瀉等病症,服用錯誤藥物損傷脾胃,耗損津液所致。這些都會導致孩子身熱體瘦、面黃腹大、青筋暴露疼痛、瀉痢等症狀。
治療方法應以調理脾胃、消積化蟲、清熱止瀉為主。肥兒丸、疳積餅是主要的治療藥方,這兩種藥方不論疳疾是寒是熱,服用都有效。總之,疳疾的發生,都是因為飲食過度,導致脾胃積滯,如果不治療,就會影響其他臟腑,而造成五疳之疾。所謂五疳,指的是心、肝、脾、肺、腎五臟。
如果疳疾在心,則會出現面紅口乾、咬牙伸舌、口舌生瘡、身熱體瘦等症狀,應以安神丸為主;疳疾在肝,則會面青、筋膜遮蓋眼白、搖頭揉眼流淚、頭髮豎起、筋脈青紫、腦部發熱、體瘦等,應以補肝湯為主;疳疾在脾,則會面黃身熱、腹部脹大、愛吃泥土、水穀不消化、大便酸臭、嗜睡、食慾減退、肌肉消瘦等,應以益黃散為主;疳疾在肺,則會面白咳嗽、呼吸困難、口鼻生瘡、咽喉腫痛、發熱惡寒、流清鼻涕等,應以清肺湯為主;疳疾在腎,則會面色黑、肌肉消瘦、身上長瘡、發熱、尿液澀滯、手腳冰冷、口臭口乾等,應以地黃丸為主。
內疳則會出現眼睛腫脹、眼白顏色異常、眼分泌物清澈或渾濁,逐漸消瘦,這是寒證,應以木香丸為主;外疳則會鼻下皮膚紅腫潰爛、自己揉搓鼻子、鼻子上長瘡不結痂、瘡瘍圍繞眼睛生長,應該用蘭香散治療。總之,治療疳疾必須辨別寒熱虛實,早期是肥胖型熱性疳疾,久病則是消瘦型寒性疳疾。寒證用木香丸,熱證用黃連丸,臨證時需仔細判斷。
藥方:
肥兒丸(劉尚書傳):具有消疳化積、磨癖清熱、補肝健脾、促進食慾、殺蟲、益氣養元之功效。
藥材:人參(去蘆,三錢半)、白朮(去蘆,三錢)、白茯苓(去皮,三錢)、黃連(薑汁炒,三錢半)、胡黃連(五錢)、使君子(去殼,四錢半)、神麴(炒,三錢半)、麥芽(炒,三錢半)、山楂肉(三錢半)、甘草(炙,三錢)、蘆薈(二錢半,碗盛,泥封固,置土坑中,四面穀糠火煨透用之)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用黃米糊做成餅,或用米湯調服,也可做成小丸。每次服用二三十丸,根據兒童年齡大小加減藥量。
疳積餅(毛惟中傳):治療小兒五疳及各種積滯,症狀包括腹部膨脹、青筋暴露、面黃肌瘦、食慾不振、腹瀉、痢疾、腹痛等。
藥材:青皮(去穰,五錢)、陳皮(五錢)、山楂肉(五錢)、神麴(炒,五錢)、麥芽(炒,五錢)、砂仁(炒,五錢)、白朮(去蘆,六錢)、三稜(煨,五錢)、莪朮(煨,五錢)、木香(五錢)、檳榔(四錢)、甘草(炙,四錢)、小茴香(炒,三錢)、使君子(去殼,二兩)、川楝子(酒蒸,去核,三錢)、肉豆蔻(煨,四錢)、訶子(去核,四錢)、夜明砂(炒,三錢,另研)、乾蟾蜍(一大個)、川黃連(去毛,淨,六錢,清水浸,取汁和藥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