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鑑》~ 卷之十 (7)
卷之十 (7)
1. 㿗疝
脈
疝脈弦急,積聚在裡,牢急者生,弱息者死。沉遲浮澀,疝瘕寒痛,痛甚則伏,或細,或動。
病
夫疝者,小腹引卵,腫急絞痛也。有痛在睪丸者,有痛在五樞穴者,皆是厥陰肝之經也。或無形無聲,或形如瓜,有聲如蛙。自《素問》而下,皆以為寒,蓋寒主收引,經絡得寒,則引而不行,所以作痛,理固然也,亦有踢水涉水,終身不病此者,無執在內故也。大抵此症始於濕熱,在經郁遏至久,又得寒氣外來,不得疏散而作痛。
若只作寒論,恐為未備,或曰厥陰一經,鬱積濕熱,何由而致?予曰:大勞則火起於筋,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大怒則火起於肝。本經火積之久,母能令子虛,濕氣便盛,濁液凝聚,併入血隊流於厥陰。厥陰屬木,繫於肝,為將軍之官,其性急速,火性又暴,為寒所束,宜其痛之太暴也。
有以烏頭、梔子作湯飲之,其效亦敏,後因此方隨病加減與之,無有不驗。但濕熱又須分多少而治,濕則多腫,㿉病是也。又有挾虛而發者,當以參、術為君,而以疏導藥佐之。脈甚沉緊而豁大無力者也,其痛亦輕,惟覺重墜牽引耳。
經有七疝:寒、水、筋、血、氣、狐、㿉。
治
一、寒疝者,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引睪丸而痛,得於寒濕也,使內過勞也,宜以溫劑下之,禹功散、加味五苓散、下清木香丸,或五積蟠蔥之類。
一、水疝者,腎囊腫痛,陰汗時出,囊或腫如水晶,或癢而搔出黃水,或小腹按之作水聲,得於飲食醉飽,使內過勞也,汗出而遇風寒濕氣聚於囊中,故多水也,宜禹功散、三花神佑丸、導水丸逐中之劑下之。
一、筋疝者,陰莖腫痛,或濃或痛,裡急筋縮,或莖中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白物如精,隨溲而下,得於房室勞倦,及邪術所使,以降心火之劑下之,瀉心湯主之。
一、血疝者,狀如黃瓜,在小腹兩旁,橫骨兩端紋中,俗云便癰也。得於春夏,重感大燠勞於內,氣流溢滲入脬囊,留而不去,結成癰腫,膿少血多。又或強制情欲,當泄不泄,亦成此疾。宜玉燭散和血之劑下之。
一、氣疝者,上連腎區,下及陰囊,或因號哭忿怒,則氣鬱而脹,以針出氣而愈,然針有得失,宜散氣藥下之,宜蕩疝丸,或蟠蔥散主之。或小兒亦有此疾,俗云偏墜,氣得於其父,陰痿精怯,強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此疝不治,惟宜灸築賓一穴,在內上五寸、腨分肉中,灸五壯。
一、狐疝者,狀如仰瓦,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狐則晝出穴而溺,夜則入穴而不溺,此疝與狐相類,亦與氣疝大同小異,令人帶鉤鈴是也,宜以逐氣流經之劑下之。
一、㿉疝者,陰囊腫墜如升斗,不癢不痛,得之地氣卑濕,故江淮人多有之,宜去濕之劑下之,三花神佑丸之類。如女子陰戶突出,雖亦此類,乃熱不禁故也,不可便認為虛寒,而溫之補之,名曰瘕。
白話文:
疝氣
疝氣的脈象弦急,積聚在內,脈象強有力則能痊癒,脈象微弱則會死亡。脈象沉而遲緩,浮而澀滯,則為寒邪引起的疝氣和瘕病,疼痛厲害時會暫時緩解,或者脈象細弱,或者脈象跳動。
疝氣是指小腹牽引到睪丸,腫脹疼痛絞痛的疾病。有的疼痛在睪丸,有的疼痛在五樞穴(指腹部幾個穴位),這些都屬於厥陰肝經的病變。有的沒有明顯的形狀和聲音,有的形狀像瓜,有的聲音像蛙鳴。從《素問》以來,都認為疝氣是寒邪引起的,因為寒邪會收縮經絡,經絡受寒則運行不暢,所以會疼痛,這道理是正確的。但也有的人經常涉水,卻終生沒有得過疝氣,這是因為體內沒有導致疾病的因素。總的來說,疝氣開始於濕熱,在經絡中鬱結很久,又遇到寒邪入侵,不能疏散而導致疼痛。
如果只從寒邪論治,恐怕不夠全面。有人問:厥陰經鬱積濕熱,是怎麼引起的?我說:勞累過度則筋脈之火上升,飲酒過度則胃火上升,房事過度則腎火上升,大怒則肝火上升。本經的火積聚已久,就不能滋養陰精,濕氣就會盛行,濁液凝聚,混入血液,流入厥陰經。厥陰屬木,與肝臟相通,是將軍之官,其性急躁,火性又猛烈,又被寒邪束縛,所以疼痛劇烈。
有人用烏頭、梔子煮湯服用,效果也很快。後來我就根據病情加減這個方子,從未失靈。但是濕熱的程度不同,治療方法也要不同,濕盛則腫脹明顯,㿉疝就是這樣。還有一些是虛證引起的,就要用人參、白朮等補益藥物為主藥,再配合疏導藥物。脈象很沉很緊,但脈力很弱,這類疼痛也較輕,只是感覺沉重下墜牽引而已。
經書上記載有七種疝氣: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㿉疝。
治療方法:
一、寒疝:陰囊冰冷堅硬如石,陰莖不能勃起,或牽引睪丸疼痛,是由於寒濕內傷過度勞累引起的,應該用溫熱的藥物治療,例如禹功散、加味五苓散、下清木香丸或五積蟠蔥類藥物。
二、水疝:腎囊腫脹疼痛,陰部經常出汗,陰囊腫脹如水晶,或瘙癢並流出黃水,或按壓小腹有水聲,是由於飲食過飽或過度勞累,出汗後遇到風寒濕邪,濕邪聚積於陰囊,所以陰囊積水,應該用禹功散、三花神佑丸、導水丸等利水藥物治療。
三、筋疝:陰莖腫脹疼痛,或脹或痛,裡急筋縮,或陰莖疼痛,疼痛厲害時會癢,或陰莖勃起不能縮回,或排出像精液一樣的白物,是由於房事過度勞累或邪術所致,應該用瀉心火藥物治療,瀉心湯為主方。
四、血疝:形狀像黃瓜,位於小腹兩側,橫骨兩端紋路中間,俗稱便癰。多發生在春夏季節,由於過度勞累,氣血運行失常,滲入膀胱,留而不去,形成膿腫,膿少血多。或者由於強制性行為,該泄而不泄,也會導致此病。應該用玉燭散等活血化瘀藥物治療。
五、氣疝:上連腎區,下達陰囊,可能是由於哭泣、憤怒等情志因素導致氣鬱而脹,可以用針灸排出氣體而治癒,但針灸也有風險,所以也可用疏通氣機的藥物治療,例如蕩疝丸或蟠蔥散。小孩也會有這種病,俗稱偏墜,是胎兒時期就有的疾病,父親房事過度,導致孩子先天不足,所以容易得這種病,不治療的話,可以灸築賓穴(位於內踝上五寸,腨分肉中),灸五壯。
六、狐疝:形狀像倒扣的瓦片,臥下時進入小腹,站立行走時則出來,進入陰囊中。狐疝和氣疝很相似,讓人帶鉤鈴來治療。應該用疏通氣機的藥物治療。
七、㿉疝:陰囊腫脹下墜,像盛滿米的一升斗那樣,不癢不痛,是由於地氣濕邪所致,所以江淮地區的人比較多見,應該用除濕的藥物治療,例如三花神佑丸。如果女性陰戶突出,也屬於這一類,是因熱邪過盛所致,不能簡單地認為是虛寒,而用溫補的方法治療,這種病症稱為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