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

《古今醫鑑》~ 卷之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 (1)

1. 卷之九

2. 頭痛

頭痛陽強,浮風緊寒,風熱洪數,濕細而堅。氣虛頭痛,雖弦必澀。痰厥頭痛,腎厥堅實。又曰:頭痛短澀應須死,浮滑風痰必易除。寸口緊急,或短,或浮,或弦,皆主頭痛。

東垣曰: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項頸,故春氣者,病在頭。又諸陽會於頭面,如足太陽膀胱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之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病沖頭痛;又足少陽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病則頭角額痛。夫風從上受之,風寒傷上,邪從外入,客於經絡,令人振寒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池、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汗之則愈,此傷寒頭痛也。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者,腸胃之所生,乃氣虛頭痛也。

心煩頭痛者,病在耳中,過在手巨陽、少陰,乃濕熱頭痛也。如氣上不下,頭痛癲疾者,下虛上實也,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寒濕頭痛也。如頭半寒痛者,先取手少陽、陽明,後取足少陽、陽明,偏頭痛也。有真頭痛者,甚則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有厥逆頭痛者,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頭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

凡頭痛者,皆以為風,治之者總其大體而言之也,高巔之上,惟風可到。故味之薄者,陰中之陽,乃自地昇天者也。然亦有三陰、三陽之異。

故太陽頭痛,惡風脈緊,川芎、羌活、獨活、麻黃之類為主;少陽經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柴胡為主;陽明頭痛,自汗,發熱惡寒,脈浮緩長實者,升麻、乾葛、白芷、石膏為主;太陰頭痛,必有痰,體重,或腹痛,為痰癖,其脈沉緩,蒼朮、半夏、南星為主;少陰頭痛,三陰、三陽經不流行,而足寒氣逆,為寒厥,其脈細,麻黃、細辛、附子為主;厥陰頭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脈浮緩,吳茱萸湯主之。

血虛頭痛,當歸、川芎為主;氣虛頭痛,黃耆、人參為主;氣血俱虛頭痛,調中益氣湯,少加川芎、細辛、蔓荊子,其效如神。白朮半夏天麻湯,治痰厥頭痛藥也;羌活附子湯,治厥陰頭痛藥也。如濕氣在頭者,以苦吐之,不可執方而治。先師嘗病頭痛,發時兩頰青黃,眩暈眼不欲開,懶言,身體沉重,兀兀欲吐。

潔古曰:此厥陰、太陰合病,名曰風痰,以《局方》玉壺丸治之,更灸俠谿穴,即愈。

丹溪云:多主於痰,其痛甚者火多,諸經氣滯,亦能頭痛。勞役下虛之人,似傷寒發熱汗出,兩太陽作痛,此相火自下衝上,宜補中益氣,多加川芎、當歸,甚者加知母、蔓荊子。又曰:自魚尾上攻而痛,屬血虛,川芎、當歸、酒黃柏。

偏頭風,在右屬痰,屬熱。痰用蒼朮、半夏,熱用酒片芩。在左屬風,屬血虛。風用荊芥、薄荷,血虛用芎、歸、芍藥、酒黃柏。

白話文:

頭痛

脈象方面,陽氣盛實引起的頭痛,脈象浮、緊、弦、寒;風熱引起的頭痛,脈象洪大而快速;濕邪引起的頭痛,脈象細小而按之堅實。氣虛引起的頭痛,脈象雖然弦數,但必澀滯。痰濁引起的頭痛,脈象沉實而堅硬;腎陽虛衰引起的頭痛,脈象沉實而堅硬。古人云:頭痛脈象短而澀滯,預示病情危急;脈象浮滑,多為風痰所致,較易治愈。寸口脈(手腕寸關尺三部中的寸部)脈象急促、短促、浮滑或弦數,都提示頭痛。

病因方面,東垣(李東垣)說:春風生於春季,病位在肝俞穴及頸項部,所以春天容易頭痛。因為諸陽之氣皆匯聚於頭面部,例如足太陽膀胱經,從目內眥(眼角內側)起,上行至額部及頭頂,進入腦絡,再回到項部,若此經脈有病,則會引起頭頂頭痛;足少陽膽經,從目銳眥(眼角外側)起,上行至頭角部,若此經脈有病,則會引起頭角額部疼痛。風邪從上而下侵襲,風寒之邪傷及上部,邪氣從體表入侵,客於經絡,則會導致振寒頭痛、身重惡寒,治療應選取風池、風府穴位,調節陰陽平衡,不足則補,有餘則瀉,使其發汗則病癒,這是傷寒頭痛。頭痛伴耳鳴、九竅不利者,源於腸胃,屬氣虛頭痛。

心煩伴頭痛者,病位在耳部,與手巨陽經、手少陰經相關,屬濕熱頭痛。氣機上逆下不行,導致頭痛癲癇者,是下虛上實,與足少陰經、足巨陽經相關,甚則累及腎臟,屬寒濕頭痛。頭部半側疼痛者,先取手少陽經、手陽明經穴位,後取足少陽經、足陽明經穴位,屬偏頭痛。真頭痛,病情嚴重時,整個腦部劇痛,手足冰冷至關節,危及生命,難以治療。厥逆頭痛,是因感受大寒之邪,深入骨髓,髓為腦之本,腦氣逆亂導致頭痛,同時牙齒也疼痛。

所有頭痛,都歸咎於風邪,治療時需總體考慮。頭頂部的疼痛,唯風邪可以到達。味道清淡的藥物,屬陰中之陽,是從地昇天的。但三陰三陽的病因亦有不同。

治療方面,太陽經頭痛,惡風,脈象緊,宜用川芎、羌活、獨活、麻黃等藥;少陽經頭痛,脈象弦細,往來寒熱,宜用柴胡;陽明經頭痛,自汗,發熱惡寒,脈象浮緩長而實,宜用升麻、葛根、白芷、石膏等藥;太陰經頭痛,必有痰濕,身體沉重,或腹痛,屬痰濕阻滯,脈象沉緩,宜用蒼朮、半夏、南星等藥;少陰經頭痛,三陰三陽經氣不通,足部寒冷,氣機逆亂,屬寒厥,脈象細弱,宜用麻黃、細辛、附子等藥;厥陰經頭痛,可能伴有吐痰沫、厥冷,脈象浮緩,宜用吳茱萸湯。

血虛頭痛,宜用當歸、川芎;氣虛頭痛,宜用黃耆、人參;氣血兩虛頭痛,宜用調中益氣湯,並少加川芎、細辛、蔓荊子,療效甚佳。白朮半夏天麻湯,治療痰厥頭痛;羌活附子湯,治療厥陰頭痛。若濕邪在頭,可用苦味藥物瀉之,不可拘泥於方劑。老師曾患頭痛,發病時兩頰青黃,頭暈目眩,眼瞼睜不開,懶於言語,身體沉重,噁心欲吐。

潔古(醫家)說:這是厥陰經與太陰經合病,稱為風痰,用《局方》中的玉壺丸治療,再灸俠谿穴,即可痊癒。

丹溪(朱丹溪)說:頭痛多由痰濕引起,疼痛劇烈者,多為火邪;諸經氣滯,亦可導致頭痛。勞役過度,導致下元虛弱的人,類似傷寒發熱汗出,兩太陽經(膀胱經、小腸經)疼痛,這是相火從下衝上,宜補中益氣,多加川芎、當歸,病情嚴重者,加知母、蔓荊子。又說:頭痛從魚尾(眼角外側)向上蔓延而痛,屬血虛,宜用川芎、當歸、酒黃柏。

偏頭痛,右側屬痰熱,痰用蒼朮、半夏,熱用酒制黃芩;左側屬風血虛,風用荊芥、薄荷,血虛用川芎、當歸、芍藥、酒黃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