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鑑》~ 卷之十四 (2)
卷之十四 (2)
1. 痘疹
夫痘疹之原,乃胎毒所致。嬰兒在胎之時,必資胎養以長其形焉,緣母失於節慎,縱欲恣食,感其穢毒之氣,藏於肺腑之中,近自孩提,遠走童年,若值寒暄不常之候,痘疹由是而發,因其所受淺深,而為稀稠焉。大抵初㝉之時,孩兒口內亦有餘穢之毒,急用棉裹指頭,拭去口中汙汁,免咽入腹。
事倘不及,宜以拭穢等法,並預解胎毒諸方,擇便用之,亦能免痘疹諸症,真良法。然痘疹雖是素稟胎毒;未必不由諸病相傳而成,其始發之時,有因傷寒傷風而得者,有因時氣傳染而得者,有因傷食發熱,有因跌撲驚恐蓄血而得者。或為目擸口噤,驚搐如風之證,或口舌、咽喉、腹肚疼痛,或煩躁狂悶,昏睡譫語,或自汗,或下利,或發熱,或不發熱,證候多端,卒未易辨,必須以耳冷、骫冷,足冷驗之。
蓋瘡疹屬陽,腎臟無證,耳與骫、足俱屬於腎,故腎之部獨冷,然疑似之間,或中或否,不若視其耳後有紅脈、赤縷為真,於此可以稽驗矣。治療之法,痘疹未出之先,預解胎毒;發熱未出之際,急須微汗;已出未收之時,當用溫和之劑。又曰:始出之前,宜開和解之門;既出之後,當塞走泄之路;痂落以後,清涼漸進;毒已去盡,補益宜疏。
大凡初起,未見紅點,證與傷寒相類,發熱煩躁,臉赤唇紅,身熱頭痛,乍寒乍熱,噴嚏呵欠,喘嗽痰涎等證,身熱未明,疑似之間,急須表汗發散,可服升麻葛根湯、參蘇飲之類。其或氣實煩躁熱熾,大便閉結,則與犀角地黃湯、敗毒散之類,或多服紫草飲,亦能利之。如小便赤澀者,分利小便,宜以四苓散、導赤散之類,則熱氣有所滲而出。
凡熱不可驟遏,但輕解之。若無熱,則瘡又不起發也。蓋發熱之初,紅點未見之前,非微汗則表不解,乃痘瘡未出,表熱壅實之時也;非微下則里不解,在紅點未見,裡熱壅盛之際也。若正出未收之時,妄汗則成斑爛,妄下則成陷伏。痘瘡一發,出於心肝脾肺四臟,而腎無留邪者為吉,若初發便作腰痛,見點則紫黑色者,多死,乃毒氣留於腎間,而不發越故耳。曏者瘡隨五臟,有證未發,則五臟之證悉具。
已發則歸於一臟,受毒多者見之。故肝臟發為水泡,色青而小;肺臟發為膿泡,色白而大;心臟發為斑色,赤血泡;脾臟發為疹色,黃小斑瘡;惟歸腎則變黑,青紫干陷。故瘡疹屬陽,本無腎證,腎在下不受穢氣,陽取火也,陰取水也,以火為水所制,豈不氣殆哉?大抵痘瘡之法,多歸重於脾肺二經,蓋脾主肌肉,而肺主皮毛,故遍身為之斑爛也。
其為證也,宜發越不宜鬱滯;宜紅活凸綻,不宜紫黑陷伏,瘡出之後,醫者當察色詳證,以辨表裡虛實用藥,其吐瀉不能食,為裡虛;灰白色,陷頂多汗,為表虛;紅活凸綻為表實。又諸痛為實,諸癢為虛。外快內痛為內實外虛,外痛內快為內虛外實。內實而補,則結壅毒:表實而復用實表之藥,則潰爛而不結痂矣。
白話文:
關於「痘疹」這疾病,其根源是由母體傳遞的胎毒導致。當嬰兒在母體內成長時,會吸收母體的營養來促進自身發育,但若母親生活不節制,任意食用不健康的食物,導致體內積累污濁有毒的物質,這些毒素會存留在嬰兒的肺腑之中。這種毒素可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發作,也可能等到童年時期纔出現。一旦遇到天氣變化不定的情況,痘疹就會因此而爆發,其嚴重程度則取決於毒素的多少,進而影響痘疹的密集度。
通常痘疹剛開始顯現時,孩子的口腔內也會有殘餘的毒素,這時候應該立即用棉花包裹手指,清除口中的髒污,避免被吞入肚子中。如果未能即時處理,可以使用一些清潔口腔的方法,或者提前使用解胎毒的藥方,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治療,這樣也能避免痘疹的各項症狀,確實是一個很好的辦法。然而,雖然痘疹多是因為胎帶的毒素,但也有可能是由其他疾病引發。痘疹初期爆發時,可能是因為感冒、風邪入侵、感染時行病毒、消化不良發燒、跌打撞傷、驚嚇等因素造成。也可能出現眼睛緊閉、口齒緊閉、抽搐像中風的症狀,或是口舌、咽喉、腹部疼痛,甚至煩躁不安、昏睡胡言、自汗、腹瀉、發燒或不發燒等多種症狀,這些症狀複雜多變,很難立即判斷,必須透過耳朵、手掌、腳掌是否冰冷來確認。
一般來說,痘疹屬於陽性,腎臟不會產生痘疹,而耳朵、手掌、腳掌都與腎臟有關,所以如果這些部位特別冰冷,可能是腎臟功能出了問題。但僅憑這個特徵判斷,可能會有誤診的風險,比較準確的方式是觀察耳後是否有紅色脈絡,這是痘疹的確診依據。治療痘疹的方法,要在痘疹還未爆發前,先解除胎毒;在發燒但痘疹未爆發時,應讓身體微微出汗;痘疹已經爆發且未消退時,應使用溫和的藥物。又說,痘疹爆發前,應讓身體順利排汗,爆發後應避免大量排汗;痘痂脫落後,逐漸進食清涼食物;毒素完全排出後,再慢慢補充營養。
通常痘疹初期,尚未看到紅點,其症狀與感冒相似,例如發燒、煩躁、臉頰泛紅、嘴脣紅潤、身體發熱、頭痛、忽冷忽熱、打噴嚏、打哈欠、咳嗽有痰等。在尚未確定是否為痘疹的期間,應立即使用發汗藥物,可服用升麻葛根湯、參蘇飲等。如果氣喘、煩躁、高燒不退,且有便祕的情況,則可服用犀角地黃湯、敗毒散等。如果小便顏色深紅且排尿困難,應使用利尿藥物,例如四苓散、導赤散等,有助於排除體內熱氣。
對於發燒,不能立即抑制,只能緩慢降低。如果沒有發燒,痘疹反而無法正常爆發。因為在發燒初期,紅點尚未出現,如果不讓身體微微出汗,表層熱氣無法排出,這是痘疹爆發前,表層熱氣壅塞的狀態;如果不讓身體微微出汗,內層熱氣無法排出,在紅點尚未出現,內層熱氣壅塞的狀態。若在痘疹爆發後,強迫身體大量排汗,可能會導致皮膚破爛;若強迫身體大量排便,可能會導致痘疹內陷。痘疹爆發,主要與心、肝、脾、肺四個器官相關,若腎臟沒有受到毒素影響,則為吉兆,但如果一開始就腰痛,且紅點呈現紫色或黑色,大多數情況下會死亡,因為毒素停留在腎臟,無法順利排出。
過去認為痘疹跟五臟有關,若五臟尚未爆發痘疹,則五臟的症狀都會出現。痘疹爆發後,主要集中在一個器官,且受毒素影響較大的器官會出現痘疹。因此,肝臟爆發痘疹時,呈現為水泡,顏色偏青且較小;肺臟爆發痘疹時,呈現為膿包,顏色偏白且較大;心臟爆發痘疹時,呈現為紅色血泡;脾臟爆發痘疹時,呈現為黃色小斑點;若腎臟爆發痘疹,則呈現為黑色或青紫色,且痘疹會凹陷。因此痘疹屬於陽性,基本上不會影響腎臟,腎臟位於身體下方,不會受到污濁氣息影響,這是因為陽性取向火,陰性取向水,火被水剋制,難道不會導致氣息衰弱嗎?一般而言,治療痘疹時,大多側重於脾臟和肺臟兩個器官,因為脾臟控制肌肉,肺臟控制皮毛,痘疹爆發時,全身都會出現紅點。
痘疹爆發時,應讓身體順利排毒,不應讓毒素淤積;應讓痘疹呈現紅色且凸起,不應讓痘疹呈現紫色或黑色且凹陷。痘疹爆發後,醫師應詳細觀察痘疹顏色和症狀,根據表層和內層的虛實狀況使用藥物。如果痘疹容易爆發但不易消退,表示內層虛弱;如果痘疹呈現灰色或白色,且凹陷、多汗,表示表層虛弱;如果痘疹呈現紅色且凸起,表示表層實在。另外,各種疼痛表示實在,各種瘙癢表示虛弱。如果外部狀況良好但內部疼痛,表示內部實在但外部虛弱;如果外部疼痛但內部舒適,表示內部虛弱但外部實在。如果內部實在時使用補品,會導致毒素堵塞;如果表層實在時使用固表藥物,會導致痘疹潰爛且不易結痂。
如果表層虛弱,痘疹容易爆發但不易消退;如果表層實在,痘疹不易爆發但易消退。如果內層實在,痘疹爆發迅速且輕微;如果內層虛弱,痘疹爆發緩慢且嚴重。如果表層實在但內層虛弱,痘疹爆發緩慢且消退緩慢。在照顧患者時,千萬不要隨意使用硝石、黃連、巴豆等極寒或極熱的藥物。解表藥物不要過於寒涼,調養藥物不要過於燥熱,小孩無法承受極端的熱或寒,稍微偏離,疾病就會產生。
因此,使用熱藥物時,若藥力過猛,會導致熱氣更旺盛,阻礙血液循環,輕則導致喉嚨痛、眼睛痛、吐血、長膿包,重則導致熱氣過盛,產生風邪,痘疹無法順利爆發;使用寒藥物時,若藥力過猛,會導致脾胃虛寒,氣血凝滯,輕則導致嘔吐、腹瀉、腹脹,重則導致痘疹內陷,痘疹無法順利消退。此外,應避免風寒,嚴格禁止房事,避免接觸月經期的女性,清除污濁氣息,調整飲食,不要吃太多或太少,避免冷熱食物,以免傷害脾胃。總體而言,治療痘疹時,應活血調氣,安撫表層,調和內臟,使用輕清消毒、溫涼的藥物,兩者兼顧即可。
最後,痘疹初期和末期,應使用保元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式。醫師在治療痘疹時,應考慮季節、天氣、孩子的虛實狀況,分辨痘疹的榮枯,參考各個門派的治療方法,避免固執己見。因此,虛弱的人應補充營養,實在的人應減少營養,寒冷的人應保暖,燥熱的人應清涼,這是隨機應變的方式。如果固守舊有的治療方式,如何能達到圓滿的治療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