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

《古今醫鑑》~ 卷之八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9)

1. 關格

兩寸俱盛,四倍以上。經曰:人迎大四倍於氣口,大四倍於人迎,名曰關。此謂俱盛四倍,蓋以其病甚,而至於上則遏絕,下則閉塞,關格俱病者言之。

夫關格者,謂膈中覺有所礙,欲升不升,欲降不降,欲食不食,此為氣之橫格也。必用吐以提其氣之橫格,不必在出痰也。有痰以二陳湯探吐之,吐中便有降。有氣虛不運者,補氣藥中升降。

丹溪曰:此證多死,寒在上,熱在下也。寒在胸中,遏絕不入,無入之理,故曰格;熱在下焦,填塞不通,無出入之由,故曰關。格則吐逆,關則不得小便。

《內經》曰:人迎與氣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羸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兩枳三陳湯,治關格,上焦痰壅,兩手脈盛是也。

陳皮,半夏(各二錢),白茯苓(一錢半),南星,枳殼,枳實,甘草(各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服。用鵝毛於病人咽喉探吐之,如病虛弱,不可用也。

一方,治關格吐逆,小便不通,藿香平胃散合五苓散,加薑、棗煎服。

白話文:

[關格]

脈象部分:

兩手腕寸部的脈搏都非常強盛,達到正常脈象的四倍以上。根據古籍記載,如果人迎脈比氣口脈大四倍,或者氣口脈比人迎脈大四倍,這就稱作「關」。這裡所說的是脈象都強盛到四倍,這是因為病情非常嚴重,導致向上氣道受阻,向下則閉塞不通,關和格都有問題。

病狀部分:

所謂的關格,就是指在膈膜處感到有東西阻礙,想往上昇不能,想往下降也不能,想吃東西卻又無法吞嚥,這就是氣流橫向受阻的症狀。必須用催吐的方式來疏通橫向受阻的氣流,並非一定要吐出痰液。如果有痰,可用二陳湯催吐,吐後自然會通暢。如果是氣虛運行不暢,則需在補氣藥物中加入升降氣機的成分。

丹溪先生指出:這種症狀大多數會致死,因為上面是寒,下面是熱。寒氣在胸中,阻礙了氣血的流通,無法進入,所以稱為「格」;熱氣在下腹部,堵塞了通道,沒有進出的管道,所以稱為「關」。「格」則會引發嘔吐,「關」則會導致無法小便。

根據《內經》記載:如果人迎脈和氣口脈都強盛,達到正常脈象的四倍以上,這就是關格。關格的脈象,因為虛弱,無法承受天地間的精氣,所以最終會死亡。

方藥部分:

兩枳三陳湯,治療關格,上焦有痰堵塞,兩手脈象強盛的情況。

藥材包含:陳皮,半夏(各二錢),白茯苓(一錢半),南星,枳殼,枳實,甘草(各一錢)

以上藥材混合一劑,用水煎煮服用。用鵝毛探入病人的咽喉,引發嘔吐,但如果病人身體虛弱,則不宜使用。

另一個方子,用於治療關格引起的嘔吐和小便不通,可以使用藿香平胃散和五苓散,加上薑和棗一同煎煮服用。

2. 閉結

多伏沉而結。脾脈沉數,下連於尺,為陽結;二尺脈虛,或沉細而遲,為陰結;右尺脈浮,為風結。老人虛人脈結。脈雀啄者不治。多面黃可候。

夫閉結者,大便不通。《內經》云: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又云:腎主大便,大便難者,取足少陰,夫腎主五液,津液潤,則大便如常。若飢飽失節,勞役過度,損傷胃氣,反食辛熱厚味之物,而助火邪,伏於血中,耗散真陰,津液虧少,故大便結燥。然結燥之病不一,有熱燥,有風燥,有陽結,有陰結,又有年老氣虛,津液不足而結燥者。

法云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結者散之。如少陰不得大便,以辛潤之;太陰不得大便,以苦瀉之。陽結者散之,陰結者溫之。仲景云:小便利而大便硬,不可攻下,以脾約丸潤之。食傷太陰,腹滿而食不化,腹響而不能大便者,以苦泄之;如血燥而不能大便者,以桃仁、酒製大黃通之;風結燥者,以麻仁、大黃利之;如風滯而不通者,以郁李仁、枳實、皂角仁潤之。

大抵治病必究其原,不可一概、用巴豆、牽牛之類下之,損其津液,結燥愈甚,復下復結,極則以至導引於下而不通,遂成不救噫,可不慎哉?

凡臟腑之閉,不可一例治療,有虛實之分。胃實而閉者,能飲食,小便赤,當以利氣丸、三黃丸、脾藥丸之類下之;胃虛而閉者,不能飲食,小便清利,厚朴湯主之。蓋實,閉物也;虛,閉氣也。

若胃中停滯寒冷之物,大便不通,心腹作痛者,備急丹主之;若食傷太陰,氣滯不通者,利氣丸主之。

大便閉,服承氣湯之類不通者,以四物湯加檳榔、枳殼、桃仁、紅花。

潤腸湯(秘方),治虛老人大便閉結。

蜂蜜(一兩),香油(五錢),朴硝(一撮)

上合一處,水一鍾,煎數服,溫服。

東流飲(谷同知傳)〔批〕(按此方治實熱閉結之劑),治大便熱結閉塞良方。

細茶(一撮),生芝麻(一撮),生桃仁(七枚),大黃(一錢,或二、三錢),甘草(五分)

上用長流水,生擂碎服,立效。

厚朴湯,〔批〕(按此方治胃虛閉結之劑),治胃虛而閉,不能飲食,小便清利。

厚朴(薑汁炒,二錢六分),白朮(四錢),枳實(麵炒,一錢半),陳皮(二錢),半夏(一錢八分),甘草(炙,二錢)

上銼作二劑,每生薑三片,煎,食遠溫服

三和湯,治七情之氣結於五臟,不能流通,以致脾胃不和,心腹痞悶,大便閉結。

羌活,紫蘇(去梗),木瓜,沉香(各一錢),木香,白朮,檳榔(各七分半),川芎,甘草(炙),陳皮(各七分半),大腹皮(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不拘時服。

六磨湯,〔批〕(按此方治氣滯閉結之劑),治氣滯腹急,大便閉結。

白話文:

閉結

脈象表現為脈搏沉伏、滯澀而結聚。脾經脈搏沉而數,向下連接著尺脈,這是陽結;二尺脈搏虛弱,或沉細而遲緩,這是陰結;右尺脈搏浮大,這是風結。老年人和體虛的人容易出現脈搏結滯。脈象如雀啄樣跳動者,預後不良,難以治療。患者多伴有面黃,可以作為判斷病情的重要參考。

病因病機

閉結是指大便不通暢的病症。《內經》記載:北方屬黑色,與腎經相通,腎經的氣血開竅於二陰(尿道和肛門),腎藏精氣。又說:腎主導大便的排泄,若大便困難,應取足少陰腎經的穴位治療。腎主導人體的五液(精、血、津、液、汗),津液充足,則大便正常。若飲食不節、勞累過度,損傷了脾胃的運化功能,又食用辛辣厚味之物,則會助長內火,邪熱伏於血中,耗損陰液,導致津液不足,從而引起大便秘結。然而,大便秘結的病因病機並不單一,有熱燥、風燥、陽結、陰結之分,也有因年老體虛、津液不足而導致便秘的情況。

治法

經典醫籍記載,腎臟怕乾燥,應急用辛味藥物潤燥,對於結滯者,應予以散結。若少陰經(腎經)導致大便不通,則用辛溫潤燥之品;若太陰經(脾經)導致大便不通,則用苦寒瀉下之品。陽結者宜散結,陰結者宜溫通。張仲景提出,小便通暢而大便乾燥堅硬者,不宜攻下,應服用溫潤通便的藥物,如脾約丸。若因飲食傷及太陰脾胃,導致腹脹、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腹鳴、大便不通者,則應服用苦寒瀉下之藥。若因血燥而便秘者,可用桃仁、酒制大黃等通便藥物;風燥便秘者,可用麻仁、大黃等通便藥物;若因風寒阻滯而便秘者,可用郁李仁、枳實、皂角仁等潤腸通便藥物。

總之,治療便秘必須探究其病因,不能一概而論,不能盲目使用峻下藥物如巴豆、牽牛子等,以免損傷津液,導致便秘加重,甚至出現下利不通,危及生命,不可不慎。

治療方法

臟腑閉塞的治療方法不能一概而論,要區分虛實。胃實而閉塞者,能吃東西,小便發黃,應服用利氣、瀉熱的藥物,如利氣丸、三黃丸、脾藥丸等;胃虛而閉塞者,不能吃東西,小便清長,應服用溫補脾胃的藥物,如厚朴湯。實證是因物體阻塞不通,虛證是因氣機阻滯不通。

若胃中停滯寒邪,大便不通,心腹疼痛者,應服用備急丹;若飲食傷及脾胃,氣機阻滯不通者,應服用利氣丸。

若服用承氣湯等瀉下藥物後大便仍不通暢者,可加入四物湯,並加入檳榔、枳殼、桃仁、紅花等藥物。

藥方

潤腸湯(秘方):適用於虛弱老人便秘。

組成:蜂蜜一兩,香油五錢,朴硝少許。

用法:將藥物混合,加水一碗,煎煮數沸,溫服。

東流飲(谷同知傳):適用於實熱便秘。

組成:細茶少許,生芝麻少許,生桃仁七枚,大黃一至三錢,炙甘草五分。

用法:用流動的清水,將藥物搗碎,服用,療效迅速。

厚朴湯:適用於胃虛便秘,不能飲食,小便清長。

組成:薑汁炒厚朴二錢六分,白朮四錢,麵炒枳實一錢半,陳皮二錢,半夏一錢八分,炙甘草二錢。

用法:將藥物切碎,每劑加生薑三片,煎煮,飯後溫服。

三和湯:適用於七情鬱結,導致脾胃不和,心腹痞悶,大便閉結。

組成:羌活、紫蘇(去梗)、木瓜、沉香(各一錢),木香、白朮、檳榔(各七分半),川芎、炙甘草、陳皮(各七分半),大腹皮一錢。

用法:將藥物切碎,水煎服,不拘時服。

六磨湯:適用於氣滯腹脹,大便閉結。

組成: (藥物組成未列出,僅有功效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