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清代醫學家張璐所著的《傷寒纘論》,是一部旨在承繼並闡發仲景傷寒學精髓的重要著作。此書成於乾隆年間,正值中醫傷寒學術蓬勃發展、各家學說爭鳴之際。張璐有感於歷代註釋仲景《傷寒論》者眾多,然時有歧見,甚至偏離原意,故立志爬梳整理,去蕪存菁,期能回歸仲景學說的本源,並結合自身臨床體悟,寫成本書。書名中的「纘」字,即有繼承、連續、編纂之意,點明了作者旨在「纘」述仲景之學。

《傷寒纘論》全書結構嚴謹,共分為緒論、辨證、方論、附方四大部分。這種編排體現了由理論至臨床應用的完整體系:緒論奠定傷寒學的理論基礎,辨證指導臨床識病辨證,方論闡述治療方法和方藥運用,附方則收錄了作者的經驗和常用方劑。緒論部分尤為關鍵,它開宗明義地論述了傷寒的病因、病機及證候等基本概念,為全書的展開奠定了理論基石。

在緒論中,張璐首先闡明傷寒的病因。他明確指出,傷寒是由感受外邪所引起,而外邪範疇廣泛,包括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在傷寒病中,他特別強調風與寒是主要的致病因素。風寒之邪侵犯人體,可以導致病邪深入不同的層次,引發表證、里證,甚至耗傷正氣形成虛證。這與《傷寒論》以風寒立論的精神一脈相承。

接著,張璐深入探討了傷寒的病機。他認為,傷寒病變的核心病機在於人體陰陽的失調與氣血的逆亂。外邪侵襲,首先 disrupt身體正常的陰陽平衡。例如,病邪在表時,可能導致表裡不和;邪入裡,則可能引起寒熱錯雜等複雜情況。同時,氣血作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物質,其運行也常因外邪侵襲而受阻或逆行,表現為氣滯、血瘀、痰濁等病理產物或狀態,這些都進一步加劇了病情的複雜性。

對於傷寒的證候表現,張璐在緒論中也做了概括性的描述,列舉了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無汗或汗出、口渴、舌苔改變(如白苔)等常見症狀。他強調,儘管症狀多樣,但通過仔細辨識,可以將病證歸納為表證、里證、虛證等基本類型,為後續的辨證論治提供綱領。

在緒論之後的辨證部分,張璐詳細論述了各種傷寒證候的辨識要點。他特別指出,脈象在辨證過程中佔有核心地位(「辨證要以脈象為主」),但同時也要兼顧其他臨床症狀,進行綜合分析。根據不同的病位、病邪性質和正氣盛衰,將證候細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經病證,以及合病、併病、傳經、直中等複雜情況。從書中卷上開篇對三陰三陽病傳變與在經在府之分的論述,以及特別強調太陽病的寒傷營、風傷衛、營衛俱傷等關竅,可見其辨證思路層層深入,抓住了傷寒病變的關鍵環節。他將結胸、痞滿等特定病證獨立分篇討論,與尚論等書混收溫熱條例於傷寒法中不同,顯示出其體系構築的獨到之處和嚴謹性。

書中對太陽病的分析尤為細緻,從基本的「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開始,解釋了脈浮、頭項痛、惡寒的病機原因。進而區分了太陽中風(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與太陽傷寒(無汗,脈緊),提出了「陽浮而陰弱」即「衛強營弱」是太陽中風的核心病機,並詳細解釋了由此引發的自汗、惡風、惡寒、發熱(翕翕發熱,區別於傷寒的乾熱)等症狀,以及鼻鳴乾嘔提示病邪傳入陽明之候。這些論述緊扣仲景原文,並進行深入的病機闡發,為理解桂枝湯治療中風的原理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張璐藉由對桂枝湯適應證的重複引述與解釋(如衛氣不和導致自汗不愈),進一步強化了其在治療衛表不固、營衛不和方面的關鍵作用。

方論部分,張璐根據不同的證候,提供了相應的治療方藥。他強調「根據不同的證候,選擇不同的方藥」,這正是中醫辨證論治思想的體現。書中列舉了大量經典方劑,如治療表證常用的麻黃湯、桂枝湯;治療里證的白虎湯、大青龍湯;以及治療虛證或後期正虛的四君子湯、六味地黃丸等。這部分的內容將辨證所得的結論轉化為具體的治療方案,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附方部分則收錄了張璐在臨床應用和研究仲景方基礎上,所積累的經驗方或對經典方的運用心得,是對前方論部分的補充和延伸。書中目錄所列的桂枝湯、麻黃湯、大小柴胡湯、承氣湯類、瀉心湯類、四逆湯類等多種經典傷寒方,顯示了本書方藥體系的正統性與全面性。

值得一提的是,張璐在卷下關於結胸與藏結的論述,尤其對「藏結不可攻」的精闢闡釋,展現了他對仲景原文的深刻理解和臨床智慧。他不僅區分了結胸(陽邪結於陽)和藏結(陰邪結於陰)在症狀、脈象(藏結關脈小細沉緊,且飲食如故時時下利)上的差異,更深入分析了藏結難治的原因。對於仲景「藏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一句,張璐駁斥了後世認為仲景未明言治法的觀點。他指出,「不可攻」並非絕對不治,而是仲景垂戒,提醒醫者此證病機複雜,陰陽悖逆、格拒嚴重,若不加辨證,貿然攻下將速其死亡。正確的治法應是先「調其陰陽,使之相入」,待見「滑胎既退」等病機緩解之象,方可考慮攻邪,使邪熱外散、寒氣內消。這種對治則細節的深入挖掘和對臨床風險的預判,充分體現了張璐高超的醫學辨證和臨床應用能力。他通過對這些看似禁忌的條文的分析,揭示了仲景學說中隱含的更深層次的臨床策略和應變之道,可謂「持危扶顛之真手眼」。

總而言之,《傷寒纘論》是張璐集畢生對仲景學說研究和臨床實踐之大成的一部學術著作。它不僅系統地闡述了傷寒病的病因、病機、證候和治法,更在繼承仲景辨證論治體系的基礎上,融入了張璐本人的理解和發揮。書中對關鍵條文的細緻分析,尤其是在病機闡釋、證候鑑別以及治療時機把握上的獨到見解,對於後世學習和應用《傷寒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無論是其嚴謹的結構、豐富的內容、還是精闢的論述,都使得《傷寒纘論》成為傷寒學領域一部不可或缺的參考書,對後世傷寒學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研究清代傷寒學術的重要文獻。


傷寒纘緒二論自序

傷寒纘論目錄

傷寒纘論卷上 (1)

傷寒纘論卷上 (2)

傷寒纘論卷上 (3)

傷寒纘論卷上 (4)

傷寒纘論卷上 (5)

傷寒纘論卷上 (6)

傷寒纘論卷上 (7)

傷寒纘論卷上 (8)

傷寒纘論卷上 (9)

傷寒纘論卷上 (10)

傷寒纘論卷上 (11)

傷寒纘論卷上 (12)

傷寒纘論卷上 (13)

傷寒纘論卷上 (14)

傷寒纘論卷上 (15)

傷寒纘論卷上 (16)

傷寒纘論卷上 (17)

傷寒纘論卷上 (18)

傷寒纘論卷上 (19)

傷寒纘論卷上 (20)

傷寒纘論卷上 (21)

傷寒纘論卷上 (22)

傷寒纘論卷上 (23)

傷寒纘論卷上 (24)

傷寒纘論卷上 (25)

傷寒纘論卷上 (26)

傷寒纘論卷上 (27)

傷寒纘論卷上 (28)

傷寒纘論卷上 (29)

傷寒纘論卷上 (30)

傷寒纘論卷上 (31)

傷寒纘論卷上 (32)

傷寒纘論卷上 (33)

傷寒纘論卷上 (34)

傷寒纘論卷上 (35)

傷寒纘論卷上 (36)

傷寒纘論卷上 (37)

傷寒纘論卷上 (38)

傷寒纘論卷上 (39)

傷寒纘論卷上 (40)

傷寒纘論卷上 (41)

傷寒纘論卷上 (42)

傷寒纘論卷上 (43)

傷寒纘論卷上 (44)

傷寒纘論卷上 (45)

傷寒纘論卷上 (46)

傷寒纘論卷上 (47)

傷寒纘論卷上 (48)

傷寒纘論卷上 (49)

傷寒纘論卷上 (50)

傷寒纘論卷上 (51)

傷寒纘論卷上 (52)

傷寒纘論卷上 (53)

傷寒纘論卷上 (54)

傷寒纘論卷上 (55)

傷寒纘論卷下 (1)

傷寒纘論卷下 (2)

傷寒纘論卷下 (3)

傷寒纘論卷下 (4)

傷寒纘論卷下 (5)

傷寒纘論卷下 (6)

傷寒纘論卷下 (7)

傷寒纘論卷下 (8)

傷寒纘論卷下 (9)

傷寒纘論卷下 (10)

傷寒纘論卷下 (11)

傷寒纘論卷下 (12)

傷寒纘論卷下 (13)

傷寒纘論卷下 (14)

傷寒纘論卷下 (15)

傷寒纘論卷下 (16)

傷寒纘論卷下 (17)

傷寒纘論卷下 (18)

傷寒纘論卷下 (19)

傷寒纘論卷下 (20)

傷寒纘論卷下 (21)

傷寒纘論卷下 (22)

傷寒纘論卷下 (23)

傷寒纘論卷下 (24)

傷寒纘論卷下 (25)

傷寒纘論卷下 (26)

傷寒纘論卷下 (27)

傷寒纘論卷下 (28)

傷寒纘論卷下 (29)

傷寒纘論卷下 (30)

傷寒纘論卷下 (31)

傷寒纘論卷下 (32)

傷寒纘論卷下 (33)

傷寒纘論卷下 (34)

傷寒纘論卷下 (35)

傷寒纘論卷下 (36)

傷寒纘論卷下 (37)

傷寒纘論卷下 (38)

傷寒纘論卷下 (39)

傷寒纘論卷下 (40)

傷寒纘論卷下 (41)

傷寒纘論卷下 (42)

傷寒纘論卷下 (43)

傷寒纘論卷下 (44)

傷寒纘論卷下 (45)

傷寒纘論卷下 (46)

傷寒纘論卷下 (47)

傷寒纘論卷下 (48)

傷寒纘論卷下 (49)

傷寒纘論卷下 (50)

傷寒纘論卷下 (51)

傷寒緒論序

傷寒緒論目錄 (1)

傷寒緒論目錄 (2)

傷寒緒論卷上 (1)

傷寒緒論卷上 (2)

傷寒緒論卷上 (3)

傷寒緒論卷上 (4)

傷寒緒論卷上 (5)

傷寒緒論卷上 (6)

傷寒緒論卷上 (7)

傷寒緒論卷上 (8)

傷寒緒論卷上 (9)

傷寒緒論卷上 (10)

傷寒緒論卷上 (11)

傷寒緒論卷上 (12)

傷寒緒論卷上 (13)

傷寒緒論卷上 (14)

傷寒緒論卷上 (15)

傷寒緒論卷上 (16)

傷寒緒論卷上 (17)

傷寒緒論卷上 (18)

傷寒緒論卷上 (19)

傷寒緒論卷上 (20)

傷寒緒論卷上 (21)

傷寒緒論卷上 (22)

傷寒緒論卷上 (23)

傷寒緒論卷上 (24)

傷寒緒論卷上 (25)

傷寒緒論卷上 (26)

傷寒緒論卷上 (27)

傷寒緒論卷上 (28)

傷寒緒論卷上 (29)

傷寒緒論卷上 (30)

傷寒緒論卷上 (31)

傷寒緒論卷上 (32)

傷寒緒論卷上 (33)

傷寒緒論卷上 (34)

傷寒緒論卷上 (35)

傷寒緒論卷上 (36)

傷寒緒論卷上 (37)

傷寒緒論卷上 (38)

傷寒緒論卷上 (39)

傷寒緒論卷上 (40)

傷寒緒論卷上 (41)

傷寒緒論卷上 (42)

傷寒緒論卷上 (43)

傷寒緒論卷上 (44)

傷寒緒論卷上 (45)

傷寒緒論卷上 (46)

傷寒緒論卷上 (47)

傷寒緒論卷上 (48)

傷寒緒論卷上 (49)

傷寒緒論卷上 (50)

傷寒緒論卷上 (51)

傷寒緒論卷上 (52)

傷寒緒論卷上 (53)

傷寒緒論卷上 (54)

傷寒緒論卷上 (55)

傷寒緒論卷上 (56)

傷寒緒論卷上 (57)

傷寒緒論卷上 (58)

傷寒緒論卷上 (59)

傷寒緒論卷上 (60)

傷寒緒論卷上 (61)

傷寒緒論卷下 (1)

傷寒緒論卷下 (2)

傷寒緒論卷下 (3)

傷寒緒論卷下 (4)

傷寒緒論卷下 (5)

傷寒緒論卷下 (6)

傷寒緒論卷下 (7)

傷寒緒論卷下 (8)

傷寒緒論卷下 (9)

傷寒緒論卷下 (10)

傷寒緒論卷下 (11)

傷寒緒論卷下 (12)

傷寒緒論卷下 (13)

傷寒緒論卷下 (14)

傷寒緒論卷下 (15)

傷寒緒論卷下 (16)

傷寒緒論卷下 (17)

傷寒緒論卷下 (18)

傷寒緒論卷下 (19)

傷寒緒論卷下 (20)

傷寒緒論卷下 (21)

傷寒緒論卷下 (22)

傷寒緒論卷下 (23)

傷寒緒論卷下 (24)

傷寒緒論卷下 (25)

傷寒緒論卷下 (26)

傷寒緒論卷下 (27)

傷寒緒論卷下 (28)

傷寒緒論卷下 (29)

傷寒緒論卷下 (30)

傷寒緒論卷下 (31)

傷寒緒論卷下 (32)

傷寒緒論卷下 (33)

傷寒緒論卷下 (34)

傷寒緒論卷下 (35)

傷寒緒論卷下 (36)

傷寒緒論卷下 (37)

傷寒緒論卷下 (38)

傷寒緒論卷下 (39)

傷寒緒論卷下 (40)

傷寒緒論卷下 (41)

傷寒緒論卷下 (42)

傷寒緒論卷下 (43)

傷寒緒論卷下 (44)

傷寒緒論卷下 (45)

傷寒緒論卷下 (46)

傷寒緒論卷下 (47)

傷寒緒論卷下 (48)

傷寒緒論卷下 (49)

傷寒緒論卷下 (50)

傷寒緒論卷下 (51)

傷寒緒論卷下 (52)

傷寒緒論卷下 (53)

傷寒緒論卷下 (54)

傷寒緒論卷下 (55)

傷寒緒論卷下 (56)

傷寒緒論卷下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