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上 (23)

回本書目錄

傷寒纘論卷上 (23)

1. 傷寒纘論卷上

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

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

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此條陽明中風之證居七八,而中寒之證亦居二三,觀本文不得汗及用麻黃湯,

其義自見也,然此一證,為陽明重證,以太陽之脈證既未罷,而少陽之脈證亦兼見,

是陽明所主之位,前後皆邪,不能傳散故也,夫傷寒之訣,起先惟恐傳經,

經傳則變生,表邪傳裏,消爍津氣也,其後惟恐不傳經,不傳經則勢篤,虛不能傳,

邪無從泄也,仲景於此段中,特挈不傳之妙理,千古無人看出,

總不識其所言者為何事,詎知脈弦浮大而氣反短,連腹都滿者邪不傳也,

脇下及心痛,乃至久按之氣不通者,邪不傳也,鼻乾不得汗嗜臥,表裏俱困,

乃至一身及面目悉黃者,邪不傳也,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胃熱熾盛,

上下道窮,邪不傳也,耳前後腫,刺之小差者,內邪不傳,乃致外挾其血亦不散,

但其腫小差也,外不解,過經十日,留連極矣,所謂萬物所歸,無所復傳者,

原為美事,孰知病邪歸之而不傳,反成如此危候耶,要知陽明之邪,來自太陽,

去自少陽,所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推其邪使速往少陽去路也,

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推其邪使速還太陽來路也,若不尿腹滿,

則胃邪內壅不下行矣,而更加噦,胃氣將竭,愈逆上矣,

再有何法可以驅其邪而使之傳耶,不然,豈有十餘日後,無故張皇,

反用麻黃之理哉。

食穀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此條辨嘔有太陽,亦有陽明,本自不同,若食穀欲嘔,則屬胃寒,

與太陽惡寒嘔逆之熱證相反,正恐誤以寒藥治嘔也,然服吳茱萸湯轉劇者,

仍屬太陽熱邪,而非胃寒明矣。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嘔多為邪在上焦,總有陽明證,戒不可攻,攻之必邪氣乘虛內犯也,

設有少陽證兼見,亦當從和解例,斷不可行攻下法也。

夫病陽多者熱,下之則鞕。

陽熱證多,即有陽明證見,亦屬經證,不可下也,不當下而誤下之,

則陽邪乘虛內陷,不作結胸,則為痞鞕也。

無陽陰強,大便鞕者下之,必清穀腹滿。

無陽陰強,言其人津液內亡,胃中陽氣空虛,陰邪上逆,所以痞滿不食,

此與誤下成痞同意,若因其,痞而復下之,必致便利清穀而腹滿也,

少陰中風腹滿不食誤下,亦有此證,然陽明無陽陰強誤下而清穀腹滿,

可用瀉心湯例治,若少陰中風誤下而清穀腹滿者,即用四逆湯,恐亦不能挽回也。

已上俱陽明經證。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

上條陽明經證自解候。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

白話文:

鼻乾口渴,出不了汗,嗜睡,全身和臉都發黃,小便困難,發熱,時常呃逆(打嗝),耳前後腫脹。

針刺後症狀略微減輕,但外在症狀沒有改善,病情持續十天以上,脈象浮大而有力,服用小柴胡湯;如果脈象只是浮大,沒有其他症狀,服用麻黃湯;如果小便不通暢,腹部脹滿,並且呃逆不止,則不予治療。

這屬於陽明經中風的病症,病情發展到七八成,而受寒的症狀也佔一二成。從文中「出不了汗」和使用麻黃湯來看,其治療的道理很明顯。然而,這是一個陽明經的重症,因為太陽經的脈象症狀尚未消失,而少陽經的脈象症狀又同時出現,說明陽明經所主治的部位,前後都有邪氣,邪氣不能傳遞和消散的原因。傷寒的關鍵在於,初期最怕邪氣傳經,邪氣傳經就會產生變化,表邪入裡,會消耗津液。後期則最怕邪氣不傳經,不傳經則病情加重,因為正氣虛弱,邪氣無法排出。張仲景在此段中,特別點明了邪氣不傳的奧妙之處,千百年來無人看出,總是不理解他所說的是什麼。其實,脈象弦而浮大,但氣息卻短促,腹部脹滿,這是邪氣不傳的表現;脅肋下和心口疼痛,即使久按氣血也不通暢,也是邪氣不傳的表現;鼻乾口渴,出不了汗,嗜睡,表裡都受困,全身和臉都發黃,也是邪氣不傳的表現;小便困難,發熱,時常呃逆,說明胃熱熾盛,上下氣道阻塞,邪氣不傳;耳前後腫脹,針刺後略微減輕,說明內在邪氣不傳,導致外在的血液瘀滯而不散,腫脹才略微減輕,外在症狀卻沒有改善。病情持續十天以上,邪氣久留不散,如同萬物歸於終點,無處可傳,本該是好事,然而邪氣停滯不傳,反而造成如此危急的病情。要知道,陽明經的邪氣,來自太陽經,去往少陽經。所以,脈象浮大而有力,服用小柴胡湯,是為了推動邪氣迅速向少陽經傳遞;脈象只是浮大,沒有其他症狀,服用麻黃湯,是為了推動邪氣迅速返回太陽經。如果小便不通暢,腹部脹滿,說明胃部的邪氣壅塞在下焦,不能下行,再加上呃逆,胃氣將要耗竭,邪氣反而更加逆上。還有什麼方法可以驅除邪氣,使之傳遞呢?否則,怎麼能在十多天後,反而使用麻黃湯呢?

想吐飯食,屬於陽明經病症,用吳茱萸湯治療;服用吳茱萸湯後病情加重,屬於上焦病症。

這段辨別嘔吐,有太陽經的,也有陽明經的,本質上不同。如果想吐飯食,則屬於胃寒,與太陽經的惡寒嘔吐熱證相反,正擔心誤用寒涼藥物治療嘔吐。然而,服用吳茱萸湯後病情加重,仍然屬於太陽經的熱邪,而不是胃寒,這就清楚了。

傷寒嘔吐頻繁,即使有陽明經的症狀,也不可攻治。

嘔吐頻繁,邪氣在上焦,即使有陽明經的症狀,也要戒慎,不可攻治,攻治必然導致邪氣乘虛而入。如果少陽經的症狀同時出現,也應該從和解入手,絕對不可使用攻下方法。

病情偏陽盛者,是熱證,下瀉則會導致脫肛。

陽熱證多,即使出現陽明經的症狀,也屬於經證,不可下瀉。不該下瀉而誤下瀉,則陽邪乘虛內陷,不形成結胸,就會形成痞塊和脫肛。

無陽氣而陰盛,大便下瀉者,應該下瀉,才能清理腸胃脹滿。

無陽氣而陰盛,說明人體津液內耗,胃中陽氣虛弱,陰邪上逆,所以腹部痞滿不思飲食。這與誤下導致痞塊是一樣的道理。如果因為痞塊而再次下瀉,必然導致大便通暢,排出食物殘渣,但腹部仍然脹滿。少陰經中風,腹部脹滿不思飲食,誤下瀉,也有這種症狀。然而,陽明經無陽氣而陰盛,誤下瀉導致排出食物殘渣,腹部脹滿,可以用瀉心湯治療;如果少陰經中風,誤下瀉導致排出食物殘渣,腹部脹滿,即使使用四逆湯,恐怕也難以挽回。

以上都是陽明經的病症。

陽明經疾病將要痊癒的時候,時間在申時到戌時之間。

上面是陽明經疾病自愈的徵兆。

問:疾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這是什麼意思?答:太陽陽明是……